把科学技术课上出探究味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rizhaoyangdong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技术课要不要探究?
  当这个问题被提出来,一位资深的技术教学研究者和实践者告诉我们——不需要。也许他认为技术更重要的是传承,将人类多年摸索总结而来的经验传递下去,让学习少走弯路,因为这毕竟是立马就要用上的东西,没有时间等待犯错,或者犯错的后果是严重的。那么就该跟着老师亦步亦趋吗?我今天如此学来,明天也如此传授?让这操作的规程一成不变万万年?那么这些可以传授的好的经验是哪里来的呢?一开始就非常完美以至于不需要再修改?如果我们今天使用的技术也并不完善,存在着问题,那么堵上了学生的思维通道真的合适吗?
  当我们把学生作为一种容器来填装操作的规程,也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教育在本质上是要培养人的,而不是程序输入。所以科学技术课的学习仍然应该运用探究学习方法。因为学习技术的过程本来就是一种探究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认识如此这般设计的因由,为何要这样使用等等。把学习的目的从学会技术转变为会学技术、理解技术,甚而至于在将来发展技术。而这个目的需要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慢慢实现。
  于是在教学中要发掘探究的机会,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首先,程序性的、规范性的技术操作是否可以探究呢?
  比如温度计的使用,一般情况下,我们会看到教师讲得详详细细,一步一步精确示范,其中夹杂大量注意点的讲解。然后问一声“会了吗”?学生齐答“会了”。而后在操作中仍然丢三忘四,错误百出。老师再进行讲评,指出错误,学生再次进行操作。在不断的操练中慢慢掌握使用的方法。这是一种机械的操练,是把操作规范作为一种知识进行简单的传授,让学生记住。
  是否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工具的观察、对目的的把握来尝试使用温度计呢?在使用中发现矛盾、发现问题,然后自行总结,从而在后续操作中规避错误行为。也能把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上出探究味。学生在错误中学习,能够更加理解工具和这么使用的原因,理解这一工具的精妙设计,而不只是掌握了用法。
  以下是另一种学习温度计使用的过程,也许可以体现以上思想。(以下案例中省略了对刻度、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师:你为什么一进教室就把衣服脱了?
  生:太热了。
  师:怎么知道热的?
  生:我出汗了。
  师:原来是身体告诉你的。那你的身体有没有告诉你到底是多热?
  生:大约30度。
  师:为什么说大约?
  生:因为我不能肯定。
  师:其他人呢?
  学生猜测各种温度。
  师:差异这么大,听谁的?
  生:可以用温度表量一量。
  师:(出示温度计)工具就在这里。可大家打算量谁呢?你们说的这些温度都是谁的温度呢?
  生:天气。
  生:空气。
  师:天气预报时都要预报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所以我们要测量的是……
  生:空气。
  师:看看老师手中的工具,大家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生:因为是玻璃做的,要轻拿轻放。
  师:还有吗?
  无人应答。
  师:那就好好观察一下这个工具,试着量一量教室里的气温,你还能找到其他需要注意的地方吗?
  分组观察、尝试,每组可以派一位学生去其他组交流。
  汇报尝试测量的气温。
  师:怎么还是差得很多?
  生:我发现把手捏在下面的红色部分,上面的红色部分就会上升。可能有的组测量的时候捏了。是不能捏的。
  生:对着红色小球哈口气也会的。测量的时候不能围着它说话。
  生:有的组把温度计放在桌子上的,测的是桌子的温度,不是气温了。(下转第21页)
  (上接第9页)
  师:你说该怎么办?
  生:(演示竖直,液泡不接触任何物体,头部远离。)要这样。
  师:哦,要避免其他物体对它的影响。不过头离得太远也不方便读数哦。
  生:老师发给我们的时候和现在温度不一样。刚开始是22度,现在是28度。
  师:这么短时间气温就上升了6度啊。
  生:不是,是需要一些时间才能测出来,不能一拿到就看是多少度。
  师:什么时候能读数?
  生:现在不动就可以了。
  师:老师还看到有的小组是这么读数的(演示,将温度计提得很高。),有的组这样(演示,将温度计放得很低。),会不会有所不同呢?
  分组尝试,汇报现象。
  师:演示并讲解正确的读数方式。
  共同总结测量要求,按要求进行测量。第二次的数据差异就缩小了许多。
  后续的多个测量错误操作率也比较低,利用组内互助就能纠正。
  在这样的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把握好探究与讲解的关系。学生能够发现和解决的问题交给他们去研究。以学生的经验无法找到和解决的问题则需要发挥教师的作用。
  再者,种植、制作和设计更是可以探究的内容。
  因为它们一直在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还能怎么做?怎样做更好?都是典型的探究性问题。可以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找到方法。
  以雨量器的制作为例。教材上呈现了一个较为简单的制作步骤,对于其中的制作细节则语焉不详。正好可以针对制作细节和如此制作的原因进行一番探究活动。
  可以让学生在观察了自己带来的制作工具后思考:要选择什么形状的饮料瓶?为什么要把饮料瓶的口剪下倒过来放?标尺应该贴在哪里?为什么这么贴?既然有的饮料瓶不能从底部开始贴标尺,那该怎么使用?
  制作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比如:怎样把瓶口剪下来又快又安全?标尺容易贴歪,有解决的方法吗?
  学生经历了这么一个充满了问题的制作过程后发现:制作一个科学工具,要想让这个工具能较好地发挥作用,要根据工具的作用和要求,这就要求制作中考虑材料的形状、材质,做出合理的选择;要考虑自己的技术能力,选择安全、高效的制作方法;要充分利用材料本身的特点,达到更好的效果。
  这样的学习过程,比之教师一步步讲、学生一步步学的方式,谁能让学生印象深刻呢?谁能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呢?谁能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呢?答案不言自明。
  技术本来就是应需求而生的,是在不断探索中,也许是不断的失败中完善起来的。前人们正是在如同刚才的探究过程中发展了技术。我们和后人们也将在这样的过程中将技术进一步推向前进。如果今天的受教育者学习技术只模仿僵死的程序,不明白其中因由,又将如何做到“发展”二字呢?
  【作者单位:常州市新北区新桥实验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本文系统阐述了福建永安尼葛开发区园区道路路基高填方路基的地基与路堤沉降机理,分别对地基沉降和路堤沉降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取预防路堤沉降的方法,减少了高填方路基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地的高层建筑数量快速增长,但高层建筑地下室墙体裂缝一直是影响地下室工程质量和使用功能的主要质量通病。文章主要分析高层建筑地下室墙体裂缝产生的
本文以某连续梁桥的监控实例,介绍了桥梁监控的有限元理论计算分析。通过全桥线形监控和施工应力控制等监控工作及对监控结果的分析和利用,使桥梁施工质量处于受控状态,而且
目的分析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变(CV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5年8月就诊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35例pSS合并CVD
音乐欣赏课在培养学生感知音乐旋律、感受音乐情感、升华音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的小学音乐教材中都安排有大量的欣赏内容。这些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涉及西洋古典音乐、民歌民乐以及多种地方曲艺形式。如何用好这些欣赏素材,在音乐欣赏课中激活学生的音乐细胞,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我们在大量的实践中发现,借助图形谱的介入,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表达能力,实现学生与音乐的快速
在低年级教学过程中,口算教学占了较大比重。学生口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计算能力。由此可见,口算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要确保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基本的数学素养都能得到有效提高。笔者的做法是:  一、激发学习兴趣常练口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兴趣可以使学生乐于口算。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生动有趣、富有意义的游戏、
玻璃材料:关注超薄玻璃和Low-E节能玻璃。玻璃未来在新能源、信息网络、高端制造业、节能环保领域仍能大规模应用,仍是一个朝阳性行业。虽然普通浮法玻璃产能过剩,但优质浮法玻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近期隆重推出《中国少年人物大辞典》,这是第一部汇集中国历代名人少年事变的大型工具书。本书以其独特的编选眼光,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出版后反响不俗。
有人曾这样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我平凡的教育生涯中,有这样一件小事,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教育所蕴含的魅力:  【案例经过】  著名的教育学家魏书生做过一个在黑板上点了一个点的实验,大学生纷纷举手说,这是数字0。小学生说:这是太阳,是鸡蛋……今天,点与我们班级的小财发生了耐人寻味的故事。  早上,学生把作业整整齐齐地交在讲台上了,等待着我的批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