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启迪“写作”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7342894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是陈忠实先生的散文名篇。在文中,作者写了一株“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赞扬其不“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的顽强精神。整篇文章最大的写作特色在于借助想象与联系,从“虚”、“实”两面,刻画了柳树的形象。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读完全文,我想听听你们的想法。这株柳树留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生:这株柳树不畏怯危险和艰难。
  生:这是一株永不放弃、不屈不挠的柳树。
  师: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作者是如何将这印象刻在你脑海中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看文中哪些内容是作者在青海高原亲眼所见,而哪些却不是?(生默读课文,思考。)
  生:写柳树外形的一部分是作者看到的。
  师:写现在所见到的内容,我们称之为“实写”。(板书:实写)哪些内容不是作者现在看到的呢?
  生:写柳树生长过程和家乡的柳树这两部分。
  师:柳树的生长历程是作者想象的,家乡灞河的柳树是作者联想到的。这些都不是写作者现在所见的,我们称之为“虚实”。(板书:虚写)文章既有这些眼前景象的实写,又有想象、联想的虚写。那么,如果删去实写或删去虚写,你认为可以吗?
  生:我觉得写柳树的外形不能删。少了,我们就不知道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独特的样子了。
  生:我也认为外形描写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些实写,就全是作者的联想、想象,让人觉得不太可信。
  师:是的,实写柳树的外形除了让读者能直观了解这株柳的外形特点,更让接下来的想象、联想有了立足点。(补充板书:实写,使形象扎根)所以,这段实写不可或缺。那,虚写呢?
  生:如果把作者的想象、联想都删掉,这篇文章就删掉了一大半,只剩下一点点写柳树外形的句子。应该不能删。
  生:我也觉得不能删。如果作者不写他想象中柳树生长过程中经历的干旱、寒冷、雷轰电击,我们就感觉不到它的顽强。
  生:作者写家乡灞河的柳树就是为了和青海高原的柳树进行对比,不写这段联想的内容,就没有了对比,也就让人不大容易感觉到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的顽强精神。
  师:看来这些想象、联想的内容,虽然不是现在作者亲眼所见,但对表现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的特点非常重要,它让我们更清晰、更深刻的地感受到了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补充板书:虚写:使形象丰满)实写眼前所见,虚写自己的想象,这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生:我以前写景写人都只会写看到的,不大去写自己想到的,总觉得自己的作文不丰富。
  师:显得不够饱满,给人印象不深刻,有些干瘪,是吧!
  生:我觉得写作文也要学会不光写看到的,还可以写写想到的。
  师:但“想”的内容应该立足于什么?
  生:跟看到的内容要有关系。
  师:要为表现你想说明的重点服务,不是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希望大家写作文时也能试着这样写。
  《青海高原一株柳》在写法上虚实相生,将“实写”与“虑写”糅合,取得了良好的表达效果。阅读这篇文章不仅要指导学生了解这一写法,更应该引导他们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即“知其所以然”。叶圣陶先生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文中说:“如果教好阅读课,引导学生逐课逐课地体会作者怎样用心思,怎样有条有理地表达出中心思想,他们就仿佛跟作者一块儿想过考虑过,到他们自己作文的时候,所谓熟门熟路,也比较容易抓住中心思想了。”可见,阅读一篇文章应该跟着作者想一遍“怎样用心思”、“怎样有条有理”地说。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正是请学生从表达效果上来想一遍,思考“如果删去实写或虚写,你认为可以吗?”学生将删除后的文章与原文对照,发现“实写,使形象扎根”“虚写,使形象丰满”,它们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样,学生便能比较深刻地了解“虚实相生”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阅读教学无非是用一篇篇例文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阅读”中获得“写作”的有效启示,应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这样的“启示”对培养学生的习作意识,丰富他们的写作经验大有益处。
  责任编辑:王天杰
其他文献
六成教师认为课改后负担加重    日前,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回顾与反思系列研讨会在石景山实验小学举行。研讨会上石景山区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一份报告在对该区小学教师调查后认为,九成以上的教师认为经过课改在能力等方面有了进步,但也有六成以上的教师感到负担明显加重。与会专家表示,经过六年改革,北京课改已经从理念上的更新体现到教学行为上,教师也是教学问题的研究者。  计算、语言、体育锻炼等是小学生最常见的问
期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知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一、激发学习兴趣,诱发创新欲望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意味着创新并不只是那些社会精英的专利,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去创造。只要有创造的意识、创造的行动,就会取得创造的成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一切创造发明的源头。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因此,在小
期刊
平板电脑的触屏设计带来了出色的“指尖”触摸享受,但在文字输入时则有极大不便,为解决这些问题,雷柏近日推出了E6100蓝牙超薄键盘,可同时兼容iPad、Android平板及普通电脑,为用户带来“无限”操控体验。  雷柏E6100蓝牙键盘继续沿用雷柏超薄键盘外形设计,并以5.6mm机身厚度打破了最薄的键盘纪录。键盘背部采用了不锈钢拉丝金属材质制成,不仅令键盘更加坚固,而且更具时尚感。采用剪刀脚设计的按
期刊
有位教育家说过,只有环境和教育才能把牛顿变成科学家,把荷马变成诗人,把拉斐尔变成画家。心理学家都相信“人人皆有创造力”、“创造性是可以培养和开发的”。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能给学生营造独立思考、积极进取的学习环境。我们中国的孩子不知从何时起变得异常的“乖巧”,他们总是那么谨小慎微,生怕自己说错了哪句话,从
期刊
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所谓创新意识,是一种探究新领域或新问题的心理取向,也是人们学习活动中最为宝贵的积极进取的一种思维品质。实施创新教育,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敢想、敢说、敢实践”的氛围。学生只有在感到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时,创新潜能才会得以充分激发和释放。    一、鼓励假设猜想,引发创新思维    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由于数学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语文素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重视语言的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对语言积累的丰富性、准确性和迁移性的把握非常重要。    一、语言积累的丰富性    语言积累的丰富性是对语言的数量而言的。学生只有在大脑中储备丰富的语言材料,才能实现
期刊
喜欢使用酷狗在线收听音乐的用户,如何分享自己收藏在播放器中的海量歌曲与收藏列表确实是一个难题。利用最新版本的酷狗音乐,可以创建属于自己的个人电台,将自己收藏的音乐以电台的形式分享出去,既有意思又有成就感。  利用酷狗音乐创建个人电台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网络收藏列表中的歌曲必须达到50首以上,才会得到创建电台的权限(见图)。单击“创建电台”按钮,按照提示完成个人电台的创建,电台配图和电台介绍可以自行设
期刊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低年级学生学习写话,务必让他们感到乐意。“乐”必须以“易”为基础,如果学生初学写话时就感到它是高不可攀的难为之事,必然视之为畏途,岂能喜欢写话、乐于表达?  低年级学生接触的阅读材料,大多是童话故事,在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时,可抓住学生对童话的喜爱心情,凭借童话中的某个情节,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几句话写出自己对这件事(或人)的认识和感想,为学生搭建一个乐于写话
期刊
“整理与复习”课的目的是指导学生将自己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归纳与反思,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发展数学能力。那么,复习课应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凸显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理念?我认为关键在于组织好“整理与复习”的材料。  小学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紧密。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应用邻近性联想、相似性联想、对比性联想和关系性联想来组织好“整理与复习”的材料,引导学生对已
期刊
教材简析:《呼风唤雨的世纪》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20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世纪,文章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接受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阅读本文,一是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感受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科学的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