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特征。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不只是单纯地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工具的掌握运用能力,而更应是一种文化陶冶教育。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德育一直是国内外教育界共同关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语文学科具有母语教育的特殊性和优越性,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中学语文学科的道德教育功能是中学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的研究课题。
本文提出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的必要性问题。
一、德育重要性
道德不是先天自生的,而是一种社会的存在,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即真正意义上的道德生活领域的起点,就是集体生活的起点,换言之,只有在我们作为社会存在的意义上我们才是道德的存在”。
道德发展是一种实践理性不断提高的过程,是受教育者领悟道德规范、获得道德情感体验、践行道德律令、形成道德习惯,最终养成比较稳定的道德品质的过程。德育就是把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信念和行为方式的过程,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生活才能保持连贯性,才不至于使学生的道德出现反复甚至是养成与教育要求相反的品质。学生的生活主要是课堂生活,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交往过着一种集体生活。
在这种集体生活中,他们从学科学习中获得知识、提高理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他们从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榜样示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不断地获得新的道德体验;他们在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合作与交流中践行着道德规范;他们在课堂纪律的遵守和课堂秩序的维持中锻炼自己的道德意志。
因此,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德育是需要全员参与、全程实施和全面落实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或不当都可能是整个道德教育失去应有的成效甚至出现负面效应。
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点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教材的思想点,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21世纪需要德才兼备的人,这样的人才是从学校中培养出来的。因此,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重任就落在了教育者的肩上,尤其落在语文工作者的肩上,这是由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语文工作者既要教書,还要育人,做好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时代的需要,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需要。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最重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中学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语文与德育的关系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的学科。它是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对人性的理解和体验,它考虑的是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因此,在语文教育中渗透道德教育是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体现,通过语文教育来加强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加强,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回归,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同时,语文教育作为一种传承文化的载体,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技能教育,更重要的是它是德育教育的载体。所有课程中,没有哪一门课程中的德育部分像语文教育那样内容之丰富,时间跨度之长,意义之深远。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的形成、价值观的建立、基本道德规范的培养和对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等等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础,而语文教育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它使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所以德育教育在语文教育中有不可或缺的功能作用。
总之,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有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艺术富有魅力的一个表征。没有了德育渗透的语文教学,就等于没有了灵魂。中学语文教学德育功能的有效发挥,不仅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而且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发挥中学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关键在理念的更新,重任在广大的语文教师的肩上。承载着教书与育人双重责任的中学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使自己在道德、心理和学识上都能成为学生的楷模,才能使中学语文巨大的道德教育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这应该成为中学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本文提出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的必要性问题。
一、德育重要性
道德不是先天自生的,而是一种社会的存在,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即真正意义上的道德生活领域的起点,就是集体生活的起点,换言之,只有在我们作为社会存在的意义上我们才是道德的存在”。
道德发展是一种实践理性不断提高的过程,是受教育者领悟道德规范、获得道德情感体验、践行道德律令、形成道德习惯,最终养成比较稳定的道德品质的过程。德育就是把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信念和行为方式的过程,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生活才能保持连贯性,才不至于使学生的道德出现反复甚至是养成与教育要求相反的品质。学生的生活主要是课堂生活,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交往过着一种集体生活。
在这种集体生活中,他们从学科学习中获得知识、提高理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他们从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榜样示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不断地获得新的道德体验;他们在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合作与交流中践行着道德规范;他们在课堂纪律的遵守和课堂秩序的维持中锻炼自己的道德意志。
因此,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德育是需要全员参与、全程实施和全面落实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或不当都可能是整个道德教育失去应有的成效甚至出现负面效应。
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点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教材的思想点,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21世纪需要德才兼备的人,这样的人才是从学校中培养出来的。因此,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重任就落在了教育者的肩上,尤其落在语文工作者的肩上,这是由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语文工作者既要教書,还要育人,做好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时代的需要,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需要。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最重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中学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语文与德育的关系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的学科。它是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对人性的理解和体验,它考虑的是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因此,在语文教育中渗透道德教育是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体现,通过语文教育来加强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加强,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回归,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同时,语文教育作为一种传承文化的载体,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技能教育,更重要的是它是德育教育的载体。所有课程中,没有哪一门课程中的德育部分像语文教育那样内容之丰富,时间跨度之长,意义之深远。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的形成、价值观的建立、基本道德规范的培养和对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等等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础,而语文教育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它使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所以德育教育在语文教育中有不可或缺的功能作用。
总之,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有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艺术富有魅力的一个表征。没有了德育渗透的语文教学,就等于没有了灵魂。中学语文教学德育功能的有效发挥,不仅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而且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发挥中学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关键在理念的更新,重任在广大的语文教师的肩上。承载着教书与育人双重责任的中学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使自己在道德、心理和学识上都能成为学生的楷模,才能使中学语文巨大的道德教育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这应该成为中学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