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矿厂固体废物应急清理技术方案研究

来源 :现代矿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won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解决含山县某停产选矿厂内固体废物的污染问题,在对区域内固体废物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确定了治理方案.研究表明:①固体废物为二类一般工业固废,总量10079.1 t,主要成分为SiO2、Al2O3、Fe2O3、K2O等,重金属成分含量较低,周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的重金属污染较小;浸出液锰、铜浓度超出国标允许排放浓度,pH值在6~9之外.②固废可溶性盐及有机质的含量均满足小于5%的要求,满足二类固废填埋场入场条件.③工程将按照“分区施工,分层分幅挖掘,存量高、范围大的区域优先清理”的原则处理现场固废,开挖工期尽量缩短,避开下雨天气,同时根据情况制定降水、排水措施,做好防护准备.④对清挖完成后的固废场地进行生态恢复,原则上按周边土地利用类型及植被进行恢复,恢复后场地向外坡度2%~3%;利用自然地形进行排水,汇水通过排水沟导排至下游池塘;植被恢复采用当地草籽就地撒播.
其他文献
为了寻求某铁尾矿大宗、高附加值利用的途径,以其为主要原料进行了陶瓷制备试验.结果表明,按预设配方配料,经粉磨、造粒、陈腐、压制、烘干、高温烧结工艺,可获得陶瓷样品;样品的收缩率和抗折强度均随烧结温度的提高而提高;烧结温度超过1100℃以后,原料中的物相开始发生变化,石英转变成了莫来石,样品的结构由松散转向致密,因而使陶瓷样品有较高的结构强度.
河道底泥作为长江下游地区的一种复杂固废,需要慎重处置,以避免重金属等有害物质造成二次污染.为实现对长江下游某河道底泥的安全高效综合利用,对回填现场的河道底泥进行了取样、检测、分析,对其固废属性进行判别.经过对该河道底泥的反应性、易燃性、腐蚀性、浸出毒性、毒性物质含量等特征进行详细核查,认定该河道底泥不属于危险废弃物,为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建议按照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进行处置.
为建设绿色、环保、经济、高效型企业,以某钢渣和其他固废为原料进行了全固废陶瓷烧制试验.结果表明,以钢渣为主原料(掺量为30%~60%),添加钙质和硅质固废,可成功制备钢渣全固废陶瓷,其抗折强度最高为58 MPa、吸水率为0.6%,远优于国家标准;该陶瓷烧结的适宜温度区间为1180~1200℃,制备出的陶瓷以辉石为主晶相,次晶相为石英和赤铁矿.因此,钢渣等固废制备陶瓷是实现其高掺量、高附加值绿色利用的重要途径.
现阶段我国非煤智能矿山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各系统协同性弱,信息孤岛问题严重.为逐步实现井下少人无人化、地表全流程自动化、安全生产管控一体化,某铁矿借鉴多家矿山经验,按照“数据引领、集中管控、智能产线、本质安全、远程共享”的理念,结合矿山建设实际,提出一套智能矿山基础建设及关键技术解决方案.实践表明,智能化生产系统显著提高了矿山安全生产管控水平以及工作效率.研究成果可为其他智能矿山建设提供借鉴.
学位
学位
为了解马鞍山市笔架山污水处理站污泥的危险特性,并为进一步处理提供理论依据,在初检的基础上进行了腐蚀性、反应性、易燃性、急性毒性、浸出毒性、毒性物质含量等危险特性初筛、检测与鉴别.结果表明,该污泥属于固体废物范畴,且污泥不具有危险特性.在日常生产管理中,企业处置污泥应向当地环保主管部门备案,并做好污泥的暂存、转移运输、处置及相关记录.
学位
为了解决煤矿井下智能化比率低、各设备无法进行联合控制的不足,提出建立煤矿井下工作面智能化综采体系.以5G高速通信网络为基础,构建了采煤机、液压支架、刮板输送机等设备的智能化联动控制系统.实际应用表明,新的综采体系将井下作业人员数量降低39.7%,综采作业效率提升27.3%,初步实现了井下“少人、高效”作业.
为实现陈四楼煤矿智能掘进工作面顺利实施,首先结合矿井智能化掘进工作面发展现状,阐述了智能化掘进工作面关键技术的可行性研究背景.介绍了智能化掘进工作面主要控制系统的技术特点,指出了不同操作空间下的设备控制、断面自动成形、自移机尾自动跟随控制技术的创新要点.总结形成了一套适用于陈四楼矿的掘进工作面智能化工艺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