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学校成员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无形的精神力量。文章就校园精神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其培育方式作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高校 精神文化 育人功能
[作者简介]刘晓静(1979- ),女,湖南株洲人,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及艺术教育。(湖北荆门448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6-0061-01
一、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
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在学校各个发展阶段经过扬弃逐渐形成的各种传统、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反映学校本质特征、精神、风貌的一种意识形态,是校园文化人在从事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时及其所特有的生活方式中体现出来的思维活动和共同的心理状态,是校园文化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而在长期的教与学、工作与生活等多方面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为广大校园文化人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它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学校成员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无形的精神力量。在很大程度上,高校精神文化优劣是衡量高校德育成败的重要标志,是检验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指标。①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是形成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基础和原因,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并信守的精神品格、理想价值、道德风气等意识形态,是一所高校品质、个性、精神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学校发展目标、校风、教风、学风和学校人际关系等。②
1.学校发展目标。学校发展目标是高校确立的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发展成效或结果,是高校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与追求。实事求是而又鼓舞人心的学校发展目标可充分调动学校下属机构和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凝聚人心、汇聚人力的焦点。
2.校风。校风是高校及其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淀、传承下来的思想作风、精神风貌、行为习惯和工作生活方式等。校风一经形成就会在校园中造成一定的气氛,成为影响群体行为的无形的巨大力量。
3.教风。教风是高校教师群体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特点与风格,是教师品德、知识水平、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等素质的综合表现。教师是学生成长的领路人,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体现者与宣传者,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科学求真、民主平等的教风,可以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4.学风。学风是指学生群体在长期学习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治学态度、学习生活习惯和文明修养等。优良的学风是一种无形的压力,能够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和不良习惯的修正。
5.学校人际关系。学校人际关系是指学校领导人、管理者、教职工及其家属、学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的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建设仁爱和谐、公平竞争、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良好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有助于避免和化解各种矛盾与冲突,建设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
大学校园文化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能引导、批判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大学文化精神正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活力之源。因而,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大学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是所有大学人的精神状态和文化追求。③
二、校园精神文化的育人功能
校园精神文化赋予学校以生命、活力并反映了学校历史传统、办学特色、精神风貌,它活跃于校园内部,并归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校园精神文化是最富有渗透性的一种教育影响,其创设的那种潜伏、弥漫、倾染于整个校园并体现了学校风范正气的精神氛围,具有启迪、感化学生的作用。④优良的校园精神文化会不断产生催人奋进、努力开拓、敢于改革、勇于创新的教育力量和激励因素,能让学校每一个成员接受科学思想的武装、正确舆论的引导、崇高精神的塑造和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形成团结、进取、民主、友好、融洽、合作的人际关系和客观、公正、科学、理性、扶正、压邪的舆论环境。⑤
作为校园文化的精髓所在,校园精神文化在促进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作用则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⑥:
1.引导大学生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现今社会出现了多种不同的价值体系和不同的评判标准。在校园这一特定的社会环境里,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师生的旗帜。利用校园精神文化的这种导向功能,将符合时代要求的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与文化建设之中,将在校园内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价值导向,并持久地对师生产生巨大的作用。
2.促进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校园精神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沉淀,又是一个不断创新培育的过程,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特征之一,创新能力则是21世纪人才的根本能力。
3.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校园精神文化具有陶冶功能,能唤起学生高尚的情感,从而促进他们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能力的养成,优秀的校园精神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它具有无形的约束力,使大学生能够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和要求规范自己,使人和环境保持高度的和谐统一。
4.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拼搏向上、争先创优的精神。新时期校园文化倡导的科学精神,能够激发大学生对客观事物寻根究底和孜孜不倦地探索与追求,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不怕困难挫折、奋发向上的坚强意志。正是由于这种勇于竞争、争先创优的精神,才使得大学校园充满生机和活力。
5.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学生由于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人际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差等原因,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与冲突,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而校园内建立起来的高度的和谐、信任、友爱的群体关系,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精神的有效载体。校园精神文化的多元性也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为大学生接触社会、适应社会、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校园精神文化强调人文精神,能够促使受教育者在人格方面得到最充分的完善。
三、校园精神文化的培育
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并不具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那种直观可视的特点。然而,其精神已渗透和附着在校园内各种文化载体及其行为主体身上,从而使人无时不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以及由它透射出来的那种独特的校园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要培育校园精神文化,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传承优良文化传统。高校精神文化是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凝练而成的,具有价值导向、精神熏陶、规范约束和群体凝聚等重要作用,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因此,经过长期积淀、整合、凝练而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应该不断得到传承和发扬。
2.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积极向上的校园雕塑、优雅美丽的校园绿地、形式多样的舆论阵地等,都能使学生心旷神怡,对学生净化心灵、升华人生境界、提高人文素养、约束不良行为、凝聚精神意志具有重要作用。学校要建造校园文化广场,安放花卉盆景,设置精品长廊,建立特色雕塑,开辟科技橱窗、学科园地、制作雕塑、名言警句牌等,使学生在优美的物质环境中陶冶情操。
3.活跃校园文化活动。学校育人,德育为先,德乃做人处世之本。但是,精神文化在本质上是抽象的,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得以体现,因此,德育工作也应该注重实践环节。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多姿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内涵丰富、品位高尚的高雅文化走进师生生活,占领校园文化阵地,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提升思想品格。
4.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建设高校精神文化的落脚点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这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举措。人文教育被忽视,会带来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和价值体系的混乱。目前,不少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个人至上,行为失范,缺乏批判性思考、整体观与想象力,知识面狭窄,整体素质不高。⑦因此,在大学里加强人文学科教育是必要的。
[注释]
①④⑦肖永忠.校园精神文化育人刍议[J].江西教育,2007(5A):23,23,24.
②姚申建,崔全会.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与内涵[J].理论界,2006(3):138.
③张燕妮.对大学校园文化内涵的重新审视[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3(3):79.
⑤马克兰.校园文化建设与育人关系初探[J].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2(2):55.
⑥宋静静.浅析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7,8):58-60.
[关键词]高校 精神文化 育人功能
[作者简介]刘晓静(1979- ),女,湖南株洲人,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及艺术教育。(湖北荆门448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6-0061-01
一、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
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在学校各个发展阶段经过扬弃逐渐形成的各种传统、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反映学校本质特征、精神、风貌的一种意识形态,是校园文化人在从事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时及其所特有的生活方式中体现出来的思维活动和共同的心理状态,是校园文化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而在长期的教与学、工作与生活等多方面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为广大校园文化人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它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学校成员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无形的精神力量。在很大程度上,高校精神文化优劣是衡量高校德育成败的重要标志,是检验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指标。①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是形成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基础和原因,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并信守的精神品格、理想价值、道德风气等意识形态,是一所高校品质、个性、精神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学校发展目标、校风、教风、学风和学校人际关系等。②
1.学校发展目标。学校发展目标是高校确立的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发展成效或结果,是高校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与追求。实事求是而又鼓舞人心的学校发展目标可充分调动学校下属机构和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凝聚人心、汇聚人力的焦点。
2.校风。校风是高校及其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淀、传承下来的思想作风、精神风貌、行为习惯和工作生活方式等。校风一经形成就会在校园中造成一定的气氛,成为影响群体行为的无形的巨大力量。
3.教风。教风是高校教师群体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特点与风格,是教师品德、知识水平、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等素质的综合表现。教师是学生成长的领路人,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体现者与宣传者,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科学求真、民主平等的教风,可以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4.学风。学风是指学生群体在长期学习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治学态度、学习生活习惯和文明修养等。优良的学风是一种无形的压力,能够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和不良习惯的修正。
5.学校人际关系。学校人际关系是指学校领导人、管理者、教职工及其家属、学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的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建设仁爱和谐、公平竞争、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良好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有助于避免和化解各种矛盾与冲突,建设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
大学校园文化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能引导、批判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大学文化精神正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活力之源。因而,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大学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是所有大学人的精神状态和文化追求。③
二、校园精神文化的育人功能
校园精神文化赋予学校以生命、活力并反映了学校历史传统、办学特色、精神风貌,它活跃于校园内部,并归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校园精神文化是最富有渗透性的一种教育影响,其创设的那种潜伏、弥漫、倾染于整个校园并体现了学校风范正气的精神氛围,具有启迪、感化学生的作用。④优良的校园精神文化会不断产生催人奋进、努力开拓、敢于改革、勇于创新的教育力量和激励因素,能让学校每一个成员接受科学思想的武装、正确舆论的引导、崇高精神的塑造和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形成团结、进取、民主、友好、融洽、合作的人际关系和客观、公正、科学、理性、扶正、压邪的舆论环境。⑤
作为校园文化的精髓所在,校园精神文化在促进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作用则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⑥:
1.引导大学生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现今社会出现了多种不同的价值体系和不同的评判标准。在校园这一特定的社会环境里,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师生的旗帜。利用校园精神文化的这种导向功能,将符合时代要求的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与文化建设之中,将在校园内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价值导向,并持久地对师生产生巨大的作用。
2.促进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校园精神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沉淀,又是一个不断创新培育的过程,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特征之一,创新能力则是21世纪人才的根本能力。
3.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校园精神文化具有陶冶功能,能唤起学生高尚的情感,从而促进他们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能力的养成,优秀的校园精神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它具有无形的约束力,使大学生能够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和要求规范自己,使人和环境保持高度的和谐统一。
4.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拼搏向上、争先创优的精神。新时期校园文化倡导的科学精神,能够激发大学生对客观事物寻根究底和孜孜不倦地探索与追求,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不怕困难挫折、奋发向上的坚强意志。正是由于这种勇于竞争、争先创优的精神,才使得大学校园充满生机和活力。
5.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学生由于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人际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差等原因,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与冲突,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而校园内建立起来的高度的和谐、信任、友爱的群体关系,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精神的有效载体。校园精神文化的多元性也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为大学生接触社会、适应社会、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校园精神文化强调人文精神,能够促使受教育者在人格方面得到最充分的完善。
三、校园精神文化的培育
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并不具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那种直观可视的特点。然而,其精神已渗透和附着在校园内各种文化载体及其行为主体身上,从而使人无时不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以及由它透射出来的那种独特的校园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要培育校园精神文化,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传承优良文化传统。高校精神文化是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凝练而成的,具有价值导向、精神熏陶、规范约束和群体凝聚等重要作用,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因此,经过长期积淀、整合、凝练而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应该不断得到传承和发扬。
2.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积极向上的校园雕塑、优雅美丽的校园绿地、形式多样的舆论阵地等,都能使学生心旷神怡,对学生净化心灵、升华人生境界、提高人文素养、约束不良行为、凝聚精神意志具有重要作用。学校要建造校园文化广场,安放花卉盆景,设置精品长廊,建立特色雕塑,开辟科技橱窗、学科园地、制作雕塑、名言警句牌等,使学生在优美的物质环境中陶冶情操。
3.活跃校园文化活动。学校育人,德育为先,德乃做人处世之本。但是,精神文化在本质上是抽象的,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得以体现,因此,德育工作也应该注重实践环节。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多姿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内涵丰富、品位高尚的高雅文化走进师生生活,占领校园文化阵地,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提升思想品格。
4.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建设高校精神文化的落脚点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这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举措。人文教育被忽视,会带来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和价值体系的混乱。目前,不少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个人至上,行为失范,缺乏批判性思考、整体观与想象力,知识面狭窄,整体素质不高。⑦因此,在大学里加强人文学科教育是必要的。
[注释]
①④⑦肖永忠.校园精神文化育人刍议[J].江西教育,2007(5A):23,23,24.
②姚申建,崔全会.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与内涵[J].理论界,2006(3):138.
③张燕妮.对大学校园文化内涵的重新审视[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3(3):79.
⑤马克兰.校园文化建设与育人关系初探[J].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2(2):55.
⑥宋静静.浅析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7,8):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