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笔传知音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z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伯牙绝弦》,知音的源本。在名师罗才军的课堂上,它被改写成了一部纵跨2500多年的名章。在罗老师的巧妙引导下,孩子们在纵情吟诵中感悟知音,在高山流水中赏析知音,在破琴绝弦中体会祭知音的深情,在千古传唱中承接怀知音的夙愿。引导的精巧源自对文本的阐幽探赜,对学情的触感理解,最为关键的是课堂策略的巧设妙用。一堂课的倾听中,感觉伴随着文笔的起承转合,融润其中的知音情感在起伏回荡。
  在小语教学中,本文的核心价值是对“知音文化”的阐发与传承。整堂课上,罗老师设计的螺旋式阅读在一步步为孩子们凝神聚气,穿插其中的师生之笔的恰当运用又发挥了一字凝千言、一语述渊情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在跟随老师点拨疏通文义、还原意象的同时,更真切地感悟高山流水之深情。
  【片段一】
  师: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
  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样的胸怀。(出示)
  师:这样想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不仅仅是想,那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啊!(板书:志)
  师:老师课前去查过资料,我发现好多古书上都说到伯牙琴艺妙绝天下!许多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为荣幸,他们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但是伯牙寄托在琴声中的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他们能得之吗?
  生:不能得。
  师:唯有谁能得之?
  生:钟子期!
  师:谁能必得之?
  生:钟子期!
  师:这才是——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板书:念)
  …………
  (后引学生设身处地感悟真情,有感而发绘述真情,见“片段五”。)
  【片段二】
  (学生练笔、诵读各自创作的佳句)
  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出示,激情朗读)
  师:好啊好啊,先生你听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和情怀简直和我心里所想的——
  生(齐答):一模一样。
  师:想象犹吾心,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
  生:心有灵犀、心心相印。
  (板书:心)
  师:是啊,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
  生:知音。
  (板书:知音)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出示)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
  【赏析】在细读环节,罗老师引领孩子通过前后同义字对比,初步认识了“志”与“念”,让大家初步掌握了文章内容与情感;在精读环节,与孩子们一起感悟内容、体会情感、加深字词理解,置身于高山流水的深切情蕴之中。其间,板书是对文笔骨架的勾勒,也是对字间深情的提炼,更是对少年读者的点拨与引导。简简单单五个字,引领、激情的功力却胜于千言万语。
  【片段三】
  师: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了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终于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只可惜天意弄人啊!(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啊!
  (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擦去板书“志”。)
  生(齐答):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擦去板书“念”。)
  生(齐答):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擦去板书“心”。)
  生(齐答):没有!
  师: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啊!(擦去板书“知音”。)一起读!
  (生齐读此句。)
  师:伯牙绝弦,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这真是一曲肝肠断,天涯无处觅知音啊!
  (生再次齐读。)
  【赏析】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伴随着罗老师的一声胜于一声的激情设问,孩子们发自心底的应答也一声高过一声,与之相伴的是老师的动作回应——“志”“念”“心”,直至“知音”,一字字擦掉简略板书中记载的浓厚深情,表述着文笔对老师心灵的深深熏染,以此感化台前凝望的孩子。从外表上看,是简单的教学形式在重复;从情感上说,透露出的是一种“锥心的痛、破碎的美、穿越灵魂的巨大的孤独”,是课堂情韵由巅峰落入低谷的跌宕。
  【片段四】
  师: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知心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
  生:知音。
  师(再次板书“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
  生:知音!
  【赏析】在巧妙运用“资料袋”,从古至今梳理文化血脉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熟读成诵。激情咏诵之后,情境返回身边,话题延至现实,联系生活实际的提问是检验文化感染效果的过程。老师再次板书“知音”,给孩子一股“再获新生”之感——拭去的“知音”回来了,幻灭的情感再生了,孤独的伤感变成了知音重现的希望!一波三折的教学艺术,将古文中的知音情怀折射得含蓄蕴藉、酣畅淋漓,将知音文化对现代灵魂的感染层层加深,一步步启迪他们去寻觅自我生命所期待的真实知音。
  师言牵动孩子的灵魂,天真淳朴的童语又会做出怎样的填补回应呢?让我们把中间截取的那一段还原——
  【片段五】
  师:(上接片段一)请你想象,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无边的寂寞与孤独。可是在这里,无论你弹什么,无论你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钟子期都能“善哉、善哉”地“必得之”时,你是怎样的心情?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拿出课前发下的练习纸,请你顺着“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出示)
  (练笔,背景音乐《知音》。)
  师:你想伯牙得遇钟子期,什么感觉?
  生:非常高兴。
  师:是啊,欣喜若狂啊!怎么说?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知我所志,明我所念,真乃知己也!
  师:以前我是欲觅知音难上难,如今我是得遇知音——
  生:不再孤!
  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出示)
  (激情朗诵。)
  【赏析】在罗老师的“假如”中,孩子们变成了伯牙;在前面一次又一次的深情诵读中,伯牙的情感已被他们“占为己有”——得遇知音的情感已经涌至心潮巅峰,不吐不快,此时,他们最渴望的就是动笔抒发这份情感。《知音》曲奏,潮峰情感跃入悬空,等待文字描述的承接。从另一个角度说,文本中“横流直下”的情节空白、情感巨变,给读者留出了想象的广阔空间。课堂上,罗老师抓住这一练笔良机,及时让情动于中的孩子们拿起笔,再次回味伯牙(“我”)喜获知音的欣喜之情,吐露激情的同时磨炼笔技。而且,喜情高潮的翻卷与“冰冷墓碑”的到来,又因写而在孩子们的心中形成了更为悬殊的情感落差。
  在多媒体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很多板书设计被取而代之了,因为它具有容载量大、展现形式多样化等特点,但需要课前准备,难以转述老师“即兴而发”的情感。本节课就充分发挥了板书的这一“特长”,五字板书的写、擦,及“知音”的再现,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每一步学习中,老师都和自己处于同一条阅读起跑线上,他所获得的情感一定也属于“我”,从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距,为你读我和、有感同发创设了条件。罗老师对这一有利条件的精巧运用,及练笔良机的精准把握,为知音文化的传承搭建起智慧的舞台。
其他文献
在一次教学比武中,笔者执教的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体积与容积”这节课名落孙山,心中一股酸楚涌上心头。课后,有人质疑:“这是数学课还是科学课?”有人感触:“原来数学课还能这么上!”也有人反思:“如何更好地将数学味和科学味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地理解容积概念?”在大部分教师心中,在数学课上像科学课一样做实验实在有些另类,甚至还有失分寸。那么,用数学实验实施教学真的错了吗?  [课堂回放]  师:
期刊
葵花又名太阳花,代表“沉默的爱”。它虽然没有玫瑰那么浪漫,没有百合那么纯净,但它阳光、明亮,爱得坦坦荡荡,爱得不离不弃,而且,它绽放的不仅是爱情,还有对梦想、对生活的热爱。南昌市高中语文教研员胡小望从事教研工作已有十七个年头,她就如葵花一样,十几年如一日,为教研工作绽放精彩。  如木索养,她将教研之根扎在学校  从花样年华到步入中年,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胡小望曾在三尺讲台一站就是20年,与一届
期刊
在教学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堂公开课后,笔者觉得从课堂设计、试上课到课后推敲都收获颇丰,下面就课尾一道练习题的教学历程做个回顾,和大家一起探讨。  学生学完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公式之后,教师让学生自己找身边长方形的物体来计算面积。  第一次试上课:  师:同学们自己找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计算它的面积。  教师指令下去后,部分学生在寻思找什么物体表面,却似乎无从下手。部分学生选用
期刊
一、课题研究背景与取得的成绩  2008年,高中新一轮课改开始。《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课程目标”包括“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和“发现·创新”五个方面。如何让学生“在积累中学会梳理”?如何“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如何“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如何做到“跨领域学习”“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如何“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
期刊
《涉江采芙蓉》是五言诗的典范之作,全诗清雅美丽,有如一朵夏荷,值得细细品味。为了深度鉴赏《涉江采芙蓉》,笔者秉承“少教多学”的理念,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教师的启发下自主学习,积极鉴赏。一节课下来,同学们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教学效果的确立竿见影:有的发现了意象美、行为美,有的挖掘到了爱情美、朦胧美,有的感悟到了文辞美、音韵美,有的鉴赏到了距离美、忧伤美……真正实现了在“美”的世界里师
期刊
笔者听过许多课例,也研究过不少教学案例,发现能留下深刻印象的教学设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精彩的课堂都会有一条主线贯穿始末。如季国栋老师执教的“倒推策略”这节课就是以问题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给我留下了一线贯穿、层层递进、结构严谨、课堂高效的印象。现撷取几个教学片段与同仁共赏。  【片段一】激趣设问,形成策略  师:同学们都喜欢听故事,老师给大家讲个“秀才请客”的故事:古时候有位秀才过生日请客。
期刊
“语文主题学习”课题组联系方式  联系人:黎老师 手 机:18910793688  电 话:010—59766299转605  地 址: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科技大厦A1110室  邮政编码:100082  邮 箱:zhutixuexi@joyschool.cn  网 址:yuwen.xinxuexiao.com  “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交流QQ群  一群:202468487;二群:463959530
期刊
新型的教学观指出,教师不再是“教书匠”,教学必须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顾名思义,“教教材”指教师将教科书作为唯一的教学材料,教学过程围绕教科书上的内容展开;“用教材教”指教师将教科书视为教学资源的一种,教学过程中教材是引子,是媒介,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教师的教学基于教材但不唯教材。“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比较说来,是为了倡导教师着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用教材教”有几层意思:第一
期刊
我时常想,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最怕什么呢?我的回答是“小问题灾难”。小问题也即“呈现型”问题,就是靠提取记忆就能回答的问题。小问题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泛滥成灾,还体现在学生把原来属于“发现型”和“创新型”的问题,人为地矮化成“呈现型”问题来“记忆”,学生探索、创新的潜能就是这样被活生生地打磨掉了。阅读教学的课堂,需要“发现型”和“创新型”的问题来支撑。给“发现”一个地位,就是给“探索”一个空间;
期刊
2015年7-9月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开展了全国历史教学片断网上评比活动,作为评委,笔者有幸观摩了许多优质教学片断,收获颇丰。其中,江苏省包海英老师执教的《甲午海战中国战败的原因和启迪》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好作品不忍独享,故述诸笔端,与各位同仁共赏。  我们学习战争史不是为了铭记仇恨,而是从中汲取智慧,展望未来。该作品并未纠结于战争过程的描述,而是把重点放在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和从中获得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