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珍爱生命意识,搞好自救互救教育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bche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5.12”大地震中的惨痛伤亡给学校教育敲响了警钟,使人们意识到了生命的可贵,很多学校也开始注重自救互救教育。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更要注重自救互救的教育。文章针对这一问题,指出高校要搞好自救互救教育,必须提高重视程度,充分动员一切力量,并就如何开展自救互救教育活动提出了一些意见和看法,同时对我校的自救互救教育活动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 自救互救教育 必要性 途径
  
  世界需要和平,人们需要安全。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生命是人们追求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有了安全,生命才得以存在,有了生命的存在,人类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5.12”汶川大地震中倒塌的学校,遇难的师生,让所有人都对生命又有了新的认识。“5.12”大地震也引发了人们关于生命安全和自救互救的深刻思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工作,安全第一。校园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工程质量牵动着众多人的心。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而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为学生搞好自救互救教育则是高校不容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1.大学生进行自救互救教育的必要性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的改革,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大大扩展,交流领域也不断拓宽。在校期间,他们除了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外,还需要走出学校参加各种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及自救互救意识,势必会导致各种安全问题的发生。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其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已迫在眉睫。
  1.1自救互救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5.12”汶川大地震给全国各地,尤其是学校教育敲响了警钟。教育承载着祖国的未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校由过去的封闭型办学变为开放型办学,由一般教学、科研机构变为教学、科研、生产、商贸等结合的多元化的社会机构。当前高校管理方式社会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学生结构复杂化,校园与社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校园治安形势日趋复杂严峻,[1]所以不仅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正确的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救互救意识,教给学生自救互救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免除灾难的伤害。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真正建立起健全的安全预警机制、应急反应机制和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全体师生“珍爱生命,自救互救”意识,进一步丰富其自救互救知识,提高其自救互救能力,更好地创建安全文明的校园环境,努力保障学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2自救互救教育是增强青年学生自我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需要。
  “5.12”汶川大地震中有很多鲜活的生命逝去了,但同时也有很多人成功逃生了。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假如有较强的自我防范意识及较高的自我保护能力的话,他免除灾难伤害的几率会提高很多。当代大学生由于是在父母和老师的呵护下长大,没有经受过什么挫折,思想比较单纯,因此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一些坏人坏事抵制能力很差,甚至不能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同时一些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安全问题,缺乏必要的重视和警惕,以致留下种种影响安全的隐患。因此,由于还不成熟,社会经验欠缺,他们的自我防范能力就相对比较弱。因此高校在学生中间开展自救互救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对学生进行自救互救安全教育时,要加强安全防患意识的宣传,及时让学生学习安全知识,提高自救自护能力,教会学生掌握在紧急情况下,机智逃生的本领,从而让学生能够远离灾害。[2]
  2.高校开展自救互救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2.1领导牵头,共同努力,认真做好研究部署。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健康成长,开展自救互救教育是学校的基本责任。学校领导要起到带头作用,带领全校教师认真研究部署,搞好自救互救教育工作。在工作过程中,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建立健全安全预警机制、应急反应机制和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切实增强全体师生“珍爱生命,自救互救”意识,进一步丰富其自救互救知识,提高其自救互救能力,从而更好地创建安全文明的校园环境,努力保障学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2结合本校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自救互救教育活动。
  对于大学生的自救互救教育,必须结合学校特点和学生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一是我们可以把自救互救教育的知识纳入到课程教学当中,让学生能够进行系统的学习,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救互救意识。二是可以举办各种各样的自救互救教育的实践活动。如我们可以举办有关自救互救实际案例的讨论会、演讲会,并可以模拟各种场景,让学生进行实际演练,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利用广播、电视、橱窗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3]
  2.3注重防范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自救互救的能力和素质。
  目前,很多大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都比较差,因此在遇到危险时往往会不知所措,不能很好地开展自救互救。我们在工作中要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有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为学生搞好防范教育,并做好必要的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自救互救的能力和素质。如我们可以进行如何防火、防盗、防骗、防抢劫、防侵害、防自然灾害事故等常规安全防范训练,教给他们一些安全问题的策略和办法,丰富他们的间接经验,提高他们防范安全事故的自觉性和实际应对能力。同时我们也要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能够自觉地遵守日常行为规范,提高他们的自律能力,从而自觉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
  3.我校开展的自救互救教育工作及其成果
  3.1领导牵头,认真做好研究部署工作。
  “5.12”大地震中的伤亡令很多人都感到悲痛和叹惜,但也为人们敲起了警钟。对此,我校领导对自救互救教育活动非常重视,并根据自身情况,本着对全体师生生命安全和集体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在我校整个系部开展了“珍爱生命,自救互救”系列教育活动。在活动开展前,多次研究商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安排部署。
  3.2举办丰富多彩的自救互救教育活动。
  为了将“珍爱生命,自救互救”教育活动开展的既有意义,又确保效果,我们进行了深入思考,认真布置,最终将活动分为六项,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主题鲜明、生动活泼的系列教育活动,活动如下:
  3.2.1“珍爱生命,自救互救”教育动员会。
  我们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动员布置活动方案。首先,以班级为单位,给各班下发有关防震、防灾、防事故资料。同时发动全体师生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搜集防震、防灾、自救互救资料。其次,老师深入到班级,参与动员会,共同学习,加深印象。让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丰富防震防灾知识,增强自救互救的信心和勇气。
  3.2.2学习抗灾先进事迹,坚定自救互救信心。
  各班组织集中学习“汶川地震中抗震救灾英雄事迹”。当前的学生大部分是九十年代以后出生的,生活大多比较安逸,缺少危机感,而真正遇到突发情况时往往会惊慌失措,无所适从。学习抗灾英雄的先进事迹,在让人感受到高尚风貌的同时,亦能让人明智,自强不息,奋起抗争。震撼学生心灵的同时,增强其先人后己、知恩感恩的品德意识,提升其勇于救助、勇于担当的精神境界。
  3.2.3保持警惕,遵守规则,远离危险。
  我们深入班级,亲自指导,各班针对交通、火灾、冰雪灾害等各类事故的防范展开激烈讨论,学生热情高昂,发言踊跃,参与积极。大家通过讨论,提高了警惕感,增强了遵守交通规则、消防规则及校规校纪意识,掌握了必备的安全知识,丰富了远离危险的智慧。大家纷纷表示,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保持警惕,更好地保护个人财产、集体财产的安全。
  3.2.4开展实际演练活动。
  在成功组织以上活动的基础上,为了将学生的安全意识潜能进一步挖掘,并将其升华,同时为切实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我们在所在系部举办了“珍爱生命,自救互救”综合演练汇报会。整个汇报会分为紧急疏散演习、抢救及救护演练、卫生防疫演练和震后心理干预四项内容,旨在通过实践演练,让学生进一步认知、弘扬“珍爱生命,自救互救”精神。
  3.3活动成效显著。
  根据制定的完善方案,在多次实践演练后,我们组织部分师生进行了汇报演练。全校七千余人进行现场观摩,前来参加观摩的领导还有沧州地震局、沧州教育局、沧州红十字会及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的相关领导。在整个演练活动中,学生面对危险反应敏捷,活动迅速,并能够团结一致,及时地开展自救互救,说明我们的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高校教育者有责任和义务教导学生要珍爱生命,并使其懂得如何自救互救。而只有注重搞好自救互救教育才能为创建一个和谐安乐的校园打下良好的基础,并进一步为创建和谐社会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能武.高校安全教育研究[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2]邓国林.论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3]刘亚辉.论大学生安全教育[J].交通高教研究,2004,(2).
其他文献
影视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在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语境下,贵州影视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贵州元素的影视作品,创作数量和质量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在全国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仅2018年就有《无名之辈》、《地球最后的夜晚》《四个春天》等和贵州有关的电影陆续走上了国内外银幕,让数千万人次的观众体会到了多彩贵州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在201
摘 要: 千百年来,玄奘取经故事不断演化,主旨与内涵几乎受到了根本性的颠覆。到明代小说《西游记》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取经事件,单纯理解为前往大雷音寺取得大乘经典,是有失偏颇的。个人认为,纵观全文,理解为前去西天途中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经历更合乎其实。  关键词: 《西游记》 取经 经历    《西游记》来源于一个纯粹的宗教故事,经过千百年的加工,从唐代《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北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到
摘要:胡祗通在《紫山大全集》中为艺人作序文,记载珠帘秀、李心心、赵真、秦玉莲、赵文益、宋氏、黄氏等艺人的精彩表演和精湛绝技,并提出著名的“九美”之说。他不但成为戏剧评论的第一人。也是尊重赞美艺人的第一人。他的记载为戏曲研究留下了宝贵的材料,其在观念上也给了艺人平等的社会地位。  关键词:胡祗遹 《紫山大全集》 九美 艺人观    胡祗遹(1227-1295),字绍开,自号紫山,磁州武安人,官至浙西
摘 要: 德国的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十分关注人作为生命的个体的存在问题,其中对死亡的生存论是他最富有魅力和启发性的理论。海德格尔与弗吉尼亚·伍尔夫对于存在与死亡的主题有着相似的感悟与认识。借用海德格尔对死亡的生存论对《达洛维夫人》中克拉丽莎·达洛维的形象进行文本分析,探讨小说中所表现的非本真存在与本真存在的生存状态,从而更能清楚地看到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如何理解人的生存状态,如何诠释人类的最本源问题
摘 要: 本文就无可回避而又急需解答的语法教学实践和就业语言社交实践问题,以及已经成为学校语法教学规范却依然争议极大、存废观点截然相反的连动句学术研究问题,阐述了从汉语析句目的的角度对汉语连动句进行析句目的考察的实践背景和学术背景。  关键词: 现代汉语连动句 析句目的 考察 背景    对现代汉语连动句进行析句目的考察的背景,直接源起于无可回避而又急需解答的语法教学实践和现实社会就业测试的语言社
教学内容:  国标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0课。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中生字、词的含义及关键词饱含的感情。  2.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体会诗歌表达中的部分艺术手法以及炼词的精妙。  教学准备:  有关长征的音频、视频、图片、背景资料,课件  教学流程:  一、感知“长征”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聊了聊长征和毛主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
刘铁平 1946年生。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央统战部《统一论坛》《黄埔》杂志专栏作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特聘专业考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艺术委员,江苏天圣达艺术集团研究员,无锡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无锡市书画院专业画家。由文化部,上海市文化局,日本每日新闻社等邀请,曾在中国美术馆,上海、江苏美术馆,名古屋博物馆等举办个人书展及楹联书展。是文化部最早向日本推荐的80位书家之一(1976年)。
摘 要: 现代人如何生存,尤其是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如何面对现实问题,一方面是物质的丰富和泛滥,另一方面则是精神的浮躁和空虚,在这种前提下即使一向拥有精神财富的知识分子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矛盾和恐慌,怎样解决当前的问题以求得内心的平衡和自身的立足,诺贝尔学奖获得者索尔·贝娄试图从他的小说图景中对众多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进行一番演绎和阐释,本文试从存在主题、心路历程和流浪模式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和评析
摘 要: 本文概要介绍了美国阐释学家赫斯的理论,并以唐代诗人李商隐作品《锦瑟》的阐释和翻译为例,论证了赫斯理论中含义和意义概念对于诗歌翻译的指导性意义。在这一理论的关照下,我们对长期以来由于诗歌自身的朦胧性和模糊性引起的翻译上的争论得到了新的认识。  关键词: 可译性 含义 意义 《锦瑟》 诗歌翻译    一  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阐释过程,无论是首先理解原文文本还是最终以译入语再现,实质都是译者通
摘 要: 本文作者以带个案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为切入点,从理论探讨的角度分析生态课程在特殊教育课程领域的趋势特性及内涵,并以此个案为例从评量、计划、实施、评估、修正等广义上的课程设置流程来分析以家庭为中心的生态课程设置的要素,最后简要分析此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关键词: 家庭 生态课程 设置要素    1.引言  对一个三岁的自闭症幼儿来说,什么样的教育能使其更好地发展呢?很显然,如果把人生按学龄段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