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导师,教育改革首先要從家长的教育开始。但是,有研究认为,我国中小学家长素质能力普遍偏低,还不能和学校形成合力。由此引来的问题就是——家长的教育由谁来做?这是问题的关键。
社会教育应该承担更多责任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家长大致有几种情况:一些大城市学校家长学历相对较高,愿意参与学校活动,将自己作为一种社会资源贡献给学校。相对而言,大部分地区的家长由于自身知识、能力水平有限,对于自己孩子的性格、表现等没有很好地了解和分析,全部依赖学校和班主任老师。还有一种情况是,虽然家长学历水平尚好,但并未具备家校合作的意识,动辄和学校对立,只顾自己的孩子。
反思这些现象成因,可以归为两大类:一为家长受教育程度偏低,不能和学校有效对话,形成合力;二为家长的公共意识有限,只强调自身的利益,缺乏社会责任和义务的自觉性。这两种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教育。而对于家长的教育,应该由社会教育承担更多责任。
一直以来,我国的社会教育以辅助中小学开展校外活动为主,这是很好的一种理念和实践。但在终身学习时代,特别是在为成人教育提供条件方面,相对于学校,社会教育有着更大的作为空间。目前,我国家长不能有效参与学校管理,文化知识水平有限是最大的障碍。
从国际整体来看,二战后的社会教育分为发展中国家的识字教育和西方工业国家的职业训练两大部分。而我国人口众多,地方发展不平衡,识字的需要、职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存在。识字教育是个体职业发展乃至个人生涯发展的基础,也是促进家长提升文化水平,融入社会大运转的基石。为此,政府应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大力推进服务于成人的社会教育。
这样的社会教育,在提升成年人个体素质的同时,自然也有利于提高他们参与其后代的教育活动能力。
社区发挥更多公共教育功能
社会教育的根基在社会,具体来说在每一个社区。它不仅仅是解决识字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共情、关爱、合作等情感和公德。为此,让社区具备教育的功能,引导家长理解教育、配合学校是社会教育的另一大功能。
缺乏“公共”的态度和理解,是目前我国家长普遍存在的大问题,即使是大都市里学历比较高的家长,仍然不能很好地处理“大我”和“小我”之间的关系。由此引发了家长和家长之间争斗,或者家长和学校对抗,家校合作难以实现。众所周知,教育活动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事业,需要每一个国民同心同德、合力相助。这种培养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于社会教育能否发挥公共教育的作用。
21世纪以来,日本社会教育实施“将学校向社区开放”政策,让社区民众参与学校评价,调动了社区的教育力量。目前,在民众居住或者工作的社区里,不论自己的孩子在不在这个社区的学校读书,大家都关心学校教育,全民参与学校管理。
反观我国的社区教育,公共设施仅限于安全卫生宣传栏、棋牌室等,难以体现教育的功能,这和我国政府一再号召的“构建终身学习社会”的方针极不相符。成人的教育与学生的教育的最大不同在于,成人是自我、自立和交互的,他们需要公共的空间和公共的氛围。因此,我们应该挖掘社区的教育力量,让每个社区乃至全社会都成为成人学习的平台。已有的社区活动中心等设施,应开设公共场所,组织家长开办读书会、交流会等学习活动。这种活动轻松、简单,是社区容易做到也是应该做到的工作。类似这样的活动定期举行,就可以带领家长学习一定的教育知识,认识到教育不仅是孩子的事情,也是自己的事情,更是国家的事业。以此引导家长渐渐理解教育、走近教育,进而和学校形成合力。
以“学生发展”推动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我们理解并都期待着“家校合作”得以落实。但如前述,我国家长的素质水平普遍处在难以和学校合作的状态,双方并非平等、互补的关系,学校一方高高在上,不能形成合力。这种情况的发生,大多是因为学校为了管理和管教学生,而忽略了适应学生需求和发展。因此,学校和家长形成了指责和不信任的关系。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政府以可见可行的方针政策加以推进,不仅仅停留在号召层面,还要有具体的实施策略。这些政策,都应该建立在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点之上,而并非立足于学生成绩和学校排名的对比。这样,家长、社区才能共同成为学校教育的支撑力量。
以学生发展为基点管理学校,校方会把家长作为一种资源,亲近家长、依赖家长,让家长融入日常的学校管理。而不是等学生出了问题才想到让家长加盟教育管理学生。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生的家长与学校往往貌不合神也离,不能形成向心力。因为学校为了提高考试录取率,家长为了自己孩子榜上有名而忙于报名参加各种培训。要解决这种情况,学校要主动与家长拉近关系,通过学校开放日、家长学校等形式,让家长走近学校,并着眼家长的难题,更多理解家长。日本有的学校会请来心理学专家为家长开办有关青春期家长对策的讲座;许多学校都开办亲子运动会,让家长和孩子有共处的时间和空间。这些为了学生健康发展的努力,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理解,家长愿意配合学校,和学校一起成为教育的共同体。
社会教育应该由以往学校教育的补充成为与学校教育并驾齐驱的一股重要的力量。特别是在大力推广终身教育的今天,社会教育业已成为我们个体生涯发展的重要助力。站在这个视角可以说,家长的教育,我们不能等待,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功能加以补充。
为此,上到国家教育政策,下至基层的社区教育,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家长的教育,以期家长能够认识到:社会发展、教育事业等国家大事,也是我们每一个民众自身的事情,以公共心配合学校,关心社会,早日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助手。
社会教育应该承担更多责任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家长大致有几种情况:一些大城市学校家长学历相对较高,愿意参与学校活动,将自己作为一种社会资源贡献给学校。相对而言,大部分地区的家长由于自身知识、能力水平有限,对于自己孩子的性格、表现等没有很好地了解和分析,全部依赖学校和班主任老师。还有一种情况是,虽然家长学历水平尚好,但并未具备家校合作的意识,动辄和学校对立,只顾自己的孩子。
反思这些现象成因,可以归为两大类:一为家长受教育程度偏低,不能和学校有效对话,形成合力;二为家长的公共意识有限,只强调自身的利益,缺乏社会责任和义务的自觉性。这两种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教育。而对于家长的教育,应该由社会教育承担更多责任。
一直以来,我国的社会教育以辅助中小学开展校外活动为主,这是很好的一种理念和实践。但在终身学习时代,特别是在为成人教育提供条件方面,相对于学校,社会教育有着更大的作为空间。目前,我国家长不能有效参与学校管理,文化知识水平有限是最大的障碍。
从国际整体来看,二战后的社会教育分为发展中国家的识字教育和西方工业国家的职业训练两大部分。而我国人口众多,地方发展不平衡,识字的需要、职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存在。识字教育是个体职业发展乃至个人生涯发展的基础,也是促进家长提升文化水平,融入社会大运转的基石。为此,政府应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大力推进服务于成人的社会教育。
这样的社会教育,在提升成年人个体素质的同时,自然也有利于提高他们参与其后代的教育活动能力。
社区发挥更多公共教育功能
社会教育的根基在社会,具体来说在每一个社区。它不仅仅是解决识字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共情、关爱、合作等情感和公德。为此,让社区具备教育的功能,引导家长理解教育、配合学校是社会教育的另一大功能。
缺乏“公共”的态度和理解,是目前我国家长普遍存在的大问题,即使是大都市里学历比较高的家长,仍然不能很好地处理“大我”和“小我”之间的关系。由此引发了家长和家长之间争斗,或者家长和学校对抗,家校合作难以实现。众所周知,教育活动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事业,需要每一个国民同心同德、合力相助。这种培养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于社会教育能否发挥公共教育的作用。
21世纪以来,日本社会教育实施“将学校向社区开放”政策,让社区民众参与学校评价,调动了社区的教育力量。目前,在民众居住或者工作的社区里,不论自己的孩子在不在这个社区的学校读书,大家都关心学校教育,全民参与学校管理。
反观我国的社区教育,公共设施仅限于安全卫生宣传栏、棋牌室等,难以体现教育的功能,这和我国政府一再号召的“构建终身学习社会”的方针极不相符。成人的教育与学生的教育的最大不同在于,成人是自我、自立和交互的,他们需要公共的空间和公共的氛围。因此,我们应该挖掘社区的教育力量,让每个社区乃至全社会都成为成人学习的平台。已有的社区活动中心等设施,应开设公共场所,组织家长开办读书会、交流会等学习活动。这种活动轻松、简单,是社区容易做到也是应该做到的工作。类似这样的活动定期举行,就可以带领家长学习一定的教育知识,认识到教育不仅是孩子的事情,也是自己的事情,更是国家的事业。以此引导家长渐渐理解教育、走近教育,进而和学校形成合力。
以“学生发展”推动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我们理解并都期待着“家校合作”得以落实。但如前述,我国家长的素质水平普遍处在难以和学校合作的状态,双方并非平等、互补的关系,学校一方高高在上,不能形成合力。这种情况的发生,大多是因为学校为了管理和管教学生,而忽略了适应学生需求和发展。因此,学校和家长形成了指责和不信任的关系。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政府以可见可行的方针政策加以推进,不仅仅停留在号召层面,还要有具体的实施策略。这些政策,都应该建立在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点之上,而并非立足于学生成绩和学校排名的对比。这样,家长、社区才能共同成为学校教育的支撑力量。
以学生发展为基点管理学校,校方会把家长作为一种资源,亲近家长、依赖家长,让家长融入日常的学校管理。而不是等学生出了问题才想到让家长加盟教育管理学生。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生的家长与学校往往貌不合神也离,不能形成向心力。因为学校为了提高考试录取率,家长为了自己孩子榜上有名而忙于报名参加各种培训。要解决这种情况,学校要主动与家长拉近关系,通过学校开放日、家长学校等形式,让家长走近学校,并着眼家长的难题,更多理解家长。日本有的学校会请来心理学专家为家长开办有关青春期家长对策的讲座;许多学校都开办亲子运动会,让家长和孩子有共处的时间和空间。这些为了学生健康发展的努力,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理解,家长愿意配合学校,和学校一起成为教育的共同体。
社会教育应该由以往学校教育的补充成为与学校教育并驾齐驱的一股重要的力量。特别是在大力推广终身教育的今天,社会教育业已成为我们个体生涯发展的重要助力。站在这个视角可以说,家长的教育,我们不能等待,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功能加以补充。
为此,上到国家教育政策,下至基层的社区教育,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家长的教育,以期家长能够认识到:社会发展、教育事业等国家大事,也是我们每一个民众自身的事情,以公共心配合学校,关心社会,早日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