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异物致消化道反复出血一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ting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18岁,因反复上腹部疼痛1周伴呕血半天入院.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部疼痛,呈阵发性隐痛,无放射痛,不伴进食加重,无反酸、嗳气,无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泻、便秘等症状,当时未予诊治.今次进食面包后出现呕血,共呕吐3次,每次量约20~30 ml,于当地医院诊治,但未能明确诊断,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入院查体:除上腹部轻度压痛外,无其他阳性体征.

其他文献
由中华消化内镜学分会主办,黑龙江省医学会、黑龙江省医院消化病医院承办的第三届全国消化内镜清洗消毒会议暨消化内镜新进展论坛定于2011年7月29日至31日在哈尔滨召开。大会将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就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及消化内镜诊疗等方面的新进展及焦点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多媒体演示及深入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反复发作的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要表现的炎症性肠病。目前普遍认为UC的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免疫调节异常是UC研究最活跃的领域。既往研究认为辅助性T细胞1(Thelper,Th1)和Th2细胞亚群失平衡在UC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但随着研究的深入,UC在某些状况下并不能用单一的Th1/Th2细胞的模式解释。
2009年10月出版的第7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哙和国际抗癌联盟肿瘤分期手册把胃-食管交界(GEJ)区定议为胃食管交界上、下5cm之内共10cm长的区域,这包括食管下段和胃贲门。该手册规定,凡发生于该区域的癌肿应按食管癌进行分期,
肠道准备充分与否,直接影响结肠镜检查的进行,影响术者对肠黏膜病变的观察。儿童肠镜检查前使用的肠道准备方法都是由成人的方法演变而来,有口服番泻叶法、口服硫酸镁+洗肠液法等,但儿童依从性较差,口味不好的药物,患儿往往难以有效服用,影响肠镜检查,也给患儿增加再次肠道准备的痛苦。现将我院使用乳果糖、番泻叶或硫酸镁行肠道准备的方法、效果进行比较,报道如下。
上消化道大探头超声内镜相比常规胃镜口径较粗,硬性部较长,其检查时间也往往较长,为减轻患者检查中的痛苦,常对患者进行麻醉。口咽部表面麻醉多数效果不明显,静脉麻醉易引起误吸,而笑气清醒镇静既能达到镇静的效果,又能保持患者的清醒状态和咽反射。我们对317例行超声内镜检查的患者采取此种麻醉,效果满意。
目的 通过光学显微镜(光镜)对糜烂性食管炎(ERD)、非糜烂性食管炎(NERD)、Barrett食管(BE)患者及正常对照组食管下段鳞状上皮细胞间隙宽度的测量,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各亚型尤其是BE食管下段细胞间隙的光镜下改变及其对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 顺次收集具有GERD症状且内镜和24 h食管pH监测证实为ERD 21例、NERD 21例;胃镜诊断为BE,并在病变处活检且经病理证实B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取石是目前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主要手段,近十年的数据显示EST取石成功率达96%左右。但EST取石后仍有可能结石复发,在国外一些机构所做的长期随访研究中,EST术后结石复发率高达10%-12%[1-2]。
大肠癌(结肠癌和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故病死率很高。大肠癌转移的发生机理至今仍不甚清楚,如何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一机制,是目前研究的重点。
随着内镜榆查的普及和内镜超声(endoscopi cultrasonography,EUS)的使用,起源于固有肌层的肿瘤发现率明显提高。对于食管固有肌层肿瘤,以往采用外科手术或胸腔镜切除为主,近年随着内镜操作技术不断提高,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大多起源于消化道同有肌层,日前多认为GISTs均有潜在恶性。而对GISTs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治疗,据2009年中吲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共识意见,对肿瘤最大直径〉2.0cm、病变局限者原则上建议行手术治疗,但对于最大直径〈2.0am的肿瘤如何治疗尚未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