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布局亟待调整

来源 :农家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x_xing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广大农村地区进行的中小学撤点并校,曾被认为是合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然而,近些年,对一刀切的撤点并校政策的质疑之声也渐渐多起来。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民进中央提交的提案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我国农村的小学减少了一半,平均每天消失56所农村小学,这成为诱发学生辍学的新影响因素。 200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该决定的本意是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并对“撤点并校”提出了明确要求:“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
  尽管教育部一再强调,合并需适当,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然而,要以怎样的标准撤并学校,各地执行标准并不统一。许多地方在执行《决定》时,偏离了布局调整的初衷,以整合教育资源为借口,把撤并当成了唯一的目的,其实质是为了方便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管理、并减少教育投入。现实情况是,越“在交通不便的地区”,撤并的力度越大,甚至发生过强行撤并事件。据民进中央的调查数据,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农村小学减少了一半,从55万所减少到26万所,平均每天消失56所农村小学,初中从6.4万所减少到5.5万所。
  1988年,美国华侨杨贵平第一次来到贵州农村,当地一些苗民虽然贫困到和耕牛同住一屋,却自豪地对她说,他们虽然穷,但是有苗歌苗舞,要共同建设家乡。然而当她最近一次去那里,留在村寨里的老年人向她抱怨,因为穷,他们什么也做不了,穷得完全没有希望。在她看来,这个失去希望的村寨,正是中国中西部贫困地区无数乡村的缩影:学校被撤,年轻人流失,村庄加速死亡。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教育财政和农村教育管理体制,还是县乡村三级教学,县乡两级管理,重心在乡镇。2001年,在前述国务院决定出台后,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
  管理重心由乡镇提升到县一级,其实是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力更加薄弱的必然结果。但是以县为主后,校舍安全和拖欠工资的问题解决了,却又出现了新问题。管理部门管不过来这么多教学点,不得不撤并学校,以便缩短战线、减小开支。
  2008年8月,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进行了一项比较调研。以30年投入资金为单位,按2007年的各项经费支出为依照,如不撤并,全县186所小学共需投入26亿3千余万元;撤并后,生源聚集,效益提高,教职工相应减少,投入也随之降低为21亿3千余万元。也就是说,今后30年可以节约资金约5亿元,平均每年节约1000余万。
  但是杨贵平并不赞成这样的算法。这位美国高中教师、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的创始人认为,很多隐性成本只是转嫁到了家长身上。根据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在河北省青龙县的调查,在村小上学,在家吃住,每个孩子每年上学花费不到500元。撤并后,食宿费、交通费、零用钱,每年高达2000元。有的县城学校无法寄宿或条件太差,家长还需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
  而撤并学校更加速了乡村文化的衰落。学校本来是一个村落的文化中心,乡村教师往往是备受尊重的文化人,他们不仅教育孩子,还是成人咨询、受教的对象,过年写对子、帮忙看说明书、修电视,甚至解决争端,都需要他们。但随着村里学校消失,孩子和家长外出,以及农民工的迁移,村落成了老人和困难人群的聚集地,文化活动也由于人口锐减而基本停顿。
  鉴于此,民进中央建议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尽快出台《关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若干规定》。在该规定中要对几个方面作出明确规定。首先应明确规定调整的重点与补偿机制。应重点对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则作出明确规定,并阐明保留村小和教学点的重要意义。对因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导致的弱势群体上学成本增加,政府为由此产生的额外负担进行补偿,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其次,应明确规定农村学校撤并的标准。考虑到全国各地具体情况的不同,农村学校撤并可实行“底线+弹性”的标准进行综合评价。“底线标准”包括:该乡镇只有一所小学;跨越不同民族、宗教群体的学校,或邻近宗族之间存在矛盾冲突;邻近学校的交通道路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如泥石流、山体塌方、江河决堤、野兽出没等;学校建筑历史超过100年以上;60%以上社区居民强烈反对等。应明确,只要符合上述任何一条,原则上就不宜进行撤并。最后,还应明确规定农村学校撤并的基本程序。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针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提出,要因地制宜,处理好提高教育质量和方便孩子就近上学的关系。这被认为是当前撤点并校工作的总的指导原则,但正如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益阳市委组织部部长彭爱华所言,关键是“各地要落实好总理的要求,要做好布局调整,必须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其他文献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了数字乡村发展的战略目标、重點任务、保障措施等,为今后数字乡村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进入新时代,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但也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需要信息技术的保驾护航。从国家层面谋划数字乡村的发展蓝图,大力推进数字乡村的建设和发展,为
期刊
从军垦农场第二次分配工作,以为已经历劫,应得道成仙了。谁知劫数未尽,磨难接踵而至。  余被分到哲里木盟,即是神话般的科尔沁大草原。遥想当年,那里不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而且出现过孝庄皇后、僧格林沁、嘎达梅林等风云人物。如今,虽然格尔沁已风光不再,但仍是内蒙古的粮仓。盟府所在地通辽市,被称为内蒙古的小上海,颇有几分灵气、“洋”气。余为分配到哲盟,庆幸了一阵。可未料到,事情并未如人所愿。  
期刊
2009年一部灾难电影《2012》如洪水一般席卷全球,震撼无比的视觉效果、夺人心魄的音乐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强烈冲击着每个观众的心灵,影片的内容是编造的,场景是虚拟的,但其中透露的人类对未来世界的隐忧却是真实的。  美国新闻工作者史蒂芬·法里斯,行路万里,足迹遍布欧亚非,对一系列因气候变化而引起的种种事件进行了深入探访,从佛罗里达珊瑚礁群死亡到北极圈冰川融化,从意大利海龟生态恶化到卡特里娜风灾,从
期刊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央网信办有关负责人就《纲要》相关情况接受了记者专访。  问:请介绍一下《纲要》出台的背景和主要特点。  答: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空前活跃,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推动全球
期刊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推动全民阅读进家庭、进农村,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1]。农村科普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甚至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正确认识农村科普工作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农村科普工作作用,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支撑。  一、农村科普工作是提高农民素质,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一个国家掌握和应用科学技术的能
期刊
几千年来,黄金因为稀缺,一直被奉为财富的象征,无论是趋利避害,还是婚丧嫁娶等民间习俗多多少少都沾染着黄金首饰的印记。但是倘若仅考虑黄金首饰的经济价值,它并不完全具备使人牵魂丢魄的力量。究其根本,北京黄金经济研究院中心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刘山恩说,黄金首饰的真正力量在于其衍生出来的文化价值。  最早的金饰是祭祀道具  记 者:根据您的考证,人类发现黄金的历史超过一万年,使用黄金的历史超过六千年,您如何
期刊
这是一座颇具魔幻色彩的村庄,如同马尔克斯笔下的小镇马孔多,唯一不同的是,它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它的财富积累程度足够令整个世界咂舌。  在刚过去的2011年,村庄总产值达到了540亿,纯利润高达40个亿;不到2000人的中心村村民人均收入近10万,超出全国农民收入41倍,城镇居民13倍。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天下第一村”华西村。  华西村的普通一天  从沿江高速一直往前开,只要你稍微留意四周,就可以看到一
期刊
它看起来像一个冰柜,但不储存食品,只专心“吞下”各种厨余垃圾,在上百种菌类无声发酵分解8到16个小时之后,它能让残羹剩饭变成一种没有臭味、类似锯末的深黄色碎末肥料。它是厨余垃圾生化处理机,全程“零排放”,让有机质从农村中来,再回到农村去,通过再生产品资源化利用,清洁畜牧业、有机种植业、微生物转化业三维联动,实现种养平衡。  在北京上地的街道,时常能看到一种封闭厢式汽车从餐馆运出成桶的泔水,自动提升
期刊
“菜篮子”是每个寻常百姓家都关注的话题,面对日益飞涨的菜价和不时爆出的农药残留超标等食品安全事故,怎么才能吃到可口放心的蔬菜成了摆在每个家庭面前的一大问题。  而不时爆出的“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以及近期出现的“向钱葱”则不失时机地刺激着消费者早已敏感的消费神经。和城市菜价的居高不下相比较,农村地头的蔬菜收购价格又让菜农们很揪心,要么贱卖要么烂在地里。  消费者和菜农两厢受伤,从地头走向
期刊
在株洲市茶陵县高陇镇石冲村的田间地頭,总能看到一位衣着朴素、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他或在脐橙树下与人交谈,或在施工现场捡拾东西……他就是石冲村村主任刘素孟。有的村民说,他不像个村领导,更像是个技术员、施工员和调查员。  不厌其烦,当好技术员  石冲村曾是省级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和产业薄弱。在一次扶贫工作讨论会议上,刘素孟提出了种植脐橙的想法,市县镇三级办点领导对此表示赞同,后经广泛讨论,村里确立了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