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语的“星期”“礼拜”之争

来源 :中国-东盟博览(政经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dianzhu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在东南亚的殖民统治,带来西方的历法和纪元制度,它不但深深地影响南洋华人的时间观念,也在后来改变华人的作息习惯。华人使用的农历,原本没有“周”(星期)的观念,西方历法以7天为一周的观念,在南洋直接影响华人,可以说最先接受“周”这个观念的是南洋华人。把“周”这个观念以“礼拜”来表达,作为英文“Week”的对应词,也是由南洋华人率先完成的。
  “礼拜”时间单位的出现
  “礼拜”一词古已有之,并非外来词,从《辞源》可查到其原意:“致礼于所信仰的神佛”,相传最早出自于汉朝班固所著的《汉武故事》:“不祭祀,但烧香礼拜。”随明朝郑和下西洋的马欢,著有《瀛涯胜览》,在有关祖法儿国段落提到:“如遇礼拜日,上半日市绝交易。”“礼拜”在第一例中是动词;第二例中它是动宾结构的短语,还没成为固定的复合词。这两个词语,在当时还是保持它原初的意涵,即致礼神明。第二例中的“礼拜日”和今天“礼拜日”的词义有很大的差别,它只是表达当天是敬神的日子,没有后来具有的时间单位的意涵。
  “礼拜”产生新的义项,以7天作为一个周期的时间用语,是在16世纪西方殖民势力东来的时期。西方人到东南亚的殖民,旅居南洋的闽粤华人,因此完成了中西文化在中国大陆之外的初次接触。
  目前能查到最早的文献资料,出现在1620年代编辑的《西班牙—华语辞典》(Dictionario Hispanico Sinicum),这部辞典由西班牙传教士与寓居菲律宾的闽南华人合作完成。这部辞典中在西班牙语“Amonestar enla iglesia”(在教堂布道)的词条下,标示华文对应词“叫礼拜”。“叫礼拜”这个短语表现出十足的闽南口语和南洋色彩。“叫”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它有多种用法,比如“叫咖啡”(点饮品)、“叫的士”(电召的士)、“叫人来”(召集大家)等,“叫礼拜”在这里有“召集大家做礼拜”的意思。
  南洋华社接受“礼拜”的时间用语
  “礼拜”成为华语的时间用语,以及“7天一个礼拜”的观念在南洋被华社接受,时间上显然早于中国200多年。南洋由于早已存在华人经商和移民网络,新词语和新观念在南洋各个华社之间传衍承继。
  新加坡在1819年由英国人开埠后,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很快地成为南洋商贸和华人移民流动的集散中心。新加坡也因地缘关系和血脉相通,不但继承南洋华语的丰富遗产,也承担传播南洋华语的使命。从开埠初始,“礼拜”作为时间用词和“7天一个礼拜”的观念,毫无悬念地在新加坡进一步得到巩固,早期新加坡教会的华文记录和来往信函,提供不少的例子。
  早期南洋华人移民包括新加坡的华人移民,只有地域的观念,没有国家和民族的意识,他们“唐番”意识的启蒙,是在南洋与外国人的初遇;他们“唐人”身份和“唐山”观念的唤醒,是以乡土文化和乡音方言作为依附。
  “礼拜”观念融入华人社会,“礼拜”化为南洋华语的时间用语,在南洋以及在新加坡被接受和普及的过程中,既没有碰到唐番之分,产生抵触情绪的困扰,也没激起“洋教”和“祖先崇拜”的意识形态之争。
  新加坡的“礼拜”“星期”之争
  直到19世纪末,“礼拜”这个词语和它所代表的宗教性观念,在南洋地域经过200多年的使用,已经融入华人社会而被日常化。它能远离反偶像崇拜或西方语言殖民等意识形态的纠缠,主要是殖民地环境下行之有年的西方历法制度,以及闽粤华人移民薄弱的民族观念。恰恰就在这个时候,“礼拜”这个词语在新加坡,开始受到民族国家宏大叙事的影响,让它的使用陷入意识形态的困扰。
  1877年,清政府在新加坡成立“海门领事馆”,统管海峡殖民地的华人事务,国家民族意识自此在华人中开始萌芽。进入20世纪,康有为等维新分子的到来,使得新加坡华人的民族认同产生质变。受中国维新运动的影响,新学堂和新报章纷纷出现,特别是孙中山南来鼓动革命之后,民族主义思潮更加高涨。
  新教科书和新报章的出现,成为掀起这一波民族主义思潮的工具。这段时期新加坡出现的中文报章计有十几种之多,其言论倾向有保皇、维新、革命(亲国民党)和激进之分。这里可从各个报章更换版头“礼拜”用语,改用“星期”的时间作为切入点,来考察新加坡这段“礼拜”与“星期”之争。
  ·1881年创刊的《叻报》,是新加坡具有首次书证的中文报章,由土生华人薛有礼创办,是一份极端保守的保皇派报章。它在内文中偶尔会用“星期”来指称“礼拜日”,大部分行文还是使用“礼拜”用语。其版头迟至1925年7月1日才弃用“礼拜”,改为“星期”。
  ·1890年创刊的《星报》,由古友轩印刷馆老板林衡南创办,立场保守,从创刊到1910年停刊,版头均采用“礼拜”。
  ·1898年创刊的《天南日报》,由新加坡著名文人邱菽园创办,拥护维新主张,从创刊到1905年停刊,版头均采用“礼拜”。他在1913年创刊的《振南日报》出任总编辑,其版头用“七曜”纪日,直到1914年1月17日改用“星期”。
  ·1907年创刊的《中兴日报》,由同盟会会员陈楚楠、张永福创办,从创刊至1910年停刊,版头都是采用“礼拜”。
  ·1911年创刊的《南侨日报》,中国进步党党报,起初采用“礼拜”,1913年2月17日改为“七曜”纪日,直到1914年3月31日停刊。
  ·創刊于1908年的《总汇新报》支持保皇党,开始时版头用简称的“拜X”,1909年改为“礼拜”,迟至1930年1月4日才改用“星期”,是新加坡最迟启用“星期”的报章。
  ·1919年创刊的《新国民日报》,前身是《国民日报》,是国民党新加坡党部创办,从创刊至停刊均用“星期”。
  ·1919年在吉隆坡创刊的《益群报》,立场激进,不但在创刊号一开始就采用“星期”,并且从左翼思维的角度出发,关注劳工福利,推动星期休息问题的讨论。
  ·分别创办于1923年的《南洋商报》和1929年的《星洲日报》,创刊伊始版头就采用“星期”,不过行文还是常用“礼拜”,这个现象一直延续到二战前。
  纵观新加坡各报章启用“星期”的时间,比中国的报章迟,因为新加坡华社根深蒂固的用语习惯,以及民族意识较为淡薄。新加坡华语在书面语上改用“星期”的行动,是一种和风细雨和较为被动的行为,它承自中国近代兴起的民族主义的余绪,因此既没激起中西宗教之争的涟漪,更没点燃中西文化冲突的火花。“礼拜”在新加坡华社民间的应用始终占有牢固的地盘。
  ·来源:联合早报网(原文有删改)
  ·责任编辑:黄昀昀
其他文献
泰国榴莲在中国已是家喻户晓的水果,它口感软糯,香气馥郁,俘获了大批中国消费者的味蕾。每年应季,泰国榴莲都是中国水果市场上当之无愧的明星。那么疫情下,泰国榴莲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如何,两国企业如何抓住其中的商机?近期十分活跃的中泰榴莲贸易,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  中国成泰国榴莲全球最大买家  在被新冠肺炎疫情笼罩的2020年,泰国对华出口了57.5万吨新鲜榴莲,总额约14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8%,中
期刊
随着世界经济逐渐复苏,新加坡后疫情时代的经济走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总体而言,其国内经济出现了令人鼓舞的迹象。据新加坡贸易和工业部2021年4月14日预先公布的数据显示,新加坡2021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0.2%,从2020年后3个季度的萎缩中实现好转。虽然为时尚早,但人们对此持乐观态度,相信新加坡经济能在疫情下迎来发展。  数字化助推经济复苏  尽管目前经济复苏范围小、仅限于
期刊
站在中国—东盟金融城最高的写字楼里向外远眺,前海人寿、太平东盟保险服务中心、北部湾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大厦矗立周围,朝阳打在玻璃墙面上,更映衬出它们的高端气派。  如果不说,也许许多人猜不到这是在广西南宁。在人们传统的印象中,大型金融机构往往更青睐“超级大都市”。但得益于中国—东盟金融合作的深入,以及东盟在人民币国际化中地位的提升,如今,越来越多金融机构选择垂青身处中国—东盟合作前沿的广西。  广西也
期刊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依然没有结束,不少国家的经济发展依然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但在全球供应链中断带来的诸多挑战下,还是有选手在与疫情的抗衡中抓住了发展的机会。越南就是没有停驻经济发展脚步的国家之一,2021年以来,其经济表现可以说是可圈可点。虽然疫情所带来的影响不可避免,但越南还是通过一系列措施来激活经济,并取得了进出口值增幅创新高等佳绩。开启了经济逆势增长模式的越南,正吸引着大批境外投资者的关注。  一
期刊
— An Interview with H.E. Mr. Lui Tuck Yew, Ambassador of Singapore to China  Written by Guan Qiuyun / Translated by Chen Zhiying  2021 marks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China-ASEAN dialogue relations. Wit
期刊
5月19日,在印尼巴厘岛,一个小男孩身上涂满彩画参加一個驱散病魔的仪式
期刊
“可持续发展”是什么?也许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但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归根到底离不开“人”的共同努力。而以志愿服务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可视为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后,外化为实践的一种积极行动。  近年来,志愿服务以其满满的正能量在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2021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合作年的启动,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推动双方可持续发展合作走深走实,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尽管
期刊
Written by Huang Yunyun / Translated by Xie Zongming  This year marks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ASEAN relations. At this point when China-ASEAN relations are entering a new st
期刊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逝世,享年91岁。新加坡《联合早报》、路透社、法新社等国际媒体第一时间报道了此消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  杂交水稻从中国走向世界  如今,中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已达2.4亿亩,仅每年增产的粮食就可以养活8000万人。中
期刊
东南亚地区有许多族群,并都拥有独特的文化和特征,其中就包括“土生华人”。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一带,土生华人也被称为“峇峇”(Baba,男性)和“娘惹”(Nyonya,女性),文化上,至今保留马六甲苏丹王朝历史状态。他们的传统服装,比如女性服装“Nyonya Kebaya”(或译为“娘惹卡峇雅”),具有独特的特征。  娘惹卡峇雅显示了各民族特征的跨文化融合状态,证明各民族文化通过时间的洗礼,其实是可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