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京草场地新艺术区内,一个名为“Invisible vision”的展览静悄悄地开始了,却迅速引起了艺术圈内人士和前卫收藏家们的广泛关注。此次展览共邀请了6个国家、9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作品,包括国际知名的电子艺术大师白南准的作品。让很多只熟悉绘画作品的普通人略感意外的是:这次展览中所有作品的媒材并不是纸和亚麻布,而是利用影像媒体,透过空间装置的搭配,除了视觉还更多依靠观者的听觉和触觉,来体验这些超现实的幻象和思考这些影像背后的概念。这其实就是当代艺术收藏中最前沿的部分。
32岁的韩国人、也就是这次“Invisible vision”展览的策展人兼画廊主持韩之演,外型斯文秀气,毕业于韩国梨华大学东方美术史研究所,曾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主修中国水墨,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韩之演告诉我们:虽然录像艺术几乎是当今美术馆展览的主流,在西方近几年的博览会当中,也逐渐成为一股新趋势,但是亚洲地区的录像不似西方推展得那么快,在大众的了解上也较为不足。
目前在国内,比起以架上绘画为市场主流作品的现状,虽然已有艺术家开始从事录像等多媒体艺术的创作,然而究竟仍属少数。另一方面,目前收藏录像创作的藏家也很少。但韩之演却发现了自己的机会,她认为:因为平面作品推广最为容易,加上拍卖公司的推波助澜,目前画廊对架上绘画的推广付出多半有限。反倒是录像艺术属于正在发展中的新创作媒材,需要有画廊为此做更多的推广努力,与藏家沟通,帮助其认识与欣赏。
韩之演对录像市场的潜力是深具信心的,一般来说录像作品以年轻的藏家为主,但她先前曾展示金昌谦与洪东禄的作品给收藏传统作品的藏家观赏,有人立即表示感兴趣而购藏。他们发现录像作品所表达的内容,触动了他们的生命经验。可见作品采取的媒材不应成为收藏的局限,收藏家看重的仍是艺术家创作的本质。
2007年香港佳士得春拍出现了白南准2001年的作品《Baby Buddha》,引起亚洲买家热烈竞投,最后拍出276万港币的高价,刷新了白南准的作品纪录;半年后的香港佳士得秋拍又出现了他一件类似的《Wright Brothers》(预估价200万至280万港元)。作为多媒体艺术的创始者,白南准的作品受到市场的肯定,无形中给了录像市场一种激励,对于带动其它录像艺术家的市场,将是一个好的开始。
韩之演最后说,韩国艺术环境因为与西方接触得早,交流活动也激活得早,韩国当代艺术家对于材质的研发,已经有相当鲜明的独立风格。而中国绘画的写实创作与前卫艺术都带给人深刻印象,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已经逐渐抬头。假如,能够有机会让两地艺术圈有个相互认识,绝对会是很理想的。

对话:
问:白南准号称“视频艺术之父”,能给我详细介绍一下吗?
答:在1999年,美国著名艺术杂志《艺术新闻》选出了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25位艺术家,包括了毕加索、康定斯基、达利、莫奈等大师,还有就是录像艺术领域的开创者白南准。录像艺术始于以电视机的显像管和电子束取代传统画布和颜料,从而描绘出非物质性的图画的时代。录像艺术家就像使用画笔和颜料一样,利用电视显示屏和摄像镜头,透过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大众媒体,不断尝试新媒材,进行试验性的挑战。
问:“Invisible vision”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答:vision 意指肉眼所见之事物,然而 invisible又意指看不见的,因此invisible vision 就是“看不见的幻象”。这个解释揭示了录像、装置艺术的本质——利用影像媒体,透过空间装置的搭配,彰显出影像强大的感染力。
问:普通人如何理解策展人?
答:其实个人在策划一个展览,一如艺术家在从事创作一样,差别只是形现出来的样貌不同。我做的展览既没有想过迎合大众口味;也不趋炎学术论调。我关注的是现阶段、当下的艺术现象,不是要经由展览来显现自己眼光走得快或看得远的问题。
问:我们应该如何欣赏录像艺术?
答:20世纪初期开始,科学的思维和视角席卷了整个艺术界,例如:从光学角度分析、表现光线的印象主义;提倡功能性设计的包豪斯(Bauhaus)运动;主张科技发展中亦可包含艺术的意大利未来派运动……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为了摆脱艺术怀疑论,所进行的各种尝试和试验……其中与科技相结合的典型范例就是电子音乐的登场和录像艺术的尝试。虽然录像艺术的开端在现在不过40余年,但是它非实体绘画的概念、电子形象和不按线性时间来叙述的特质却深入人心。
问:究竟是哪些人在收藏录像艺术品?
答:以白南准为例,目前他的作品的主要市场以欧美为主,约占被收藏作品总数的70%,亚洲到近几年才开始注意到白南准的市场与收藏。目前藏于美术馆的约有60多件,韩国的现代、纽约的James Cohen为较大的代理与密切合作的画廊。
此外,韩国美术馆、大型企业与重要藏家几乎都收有白南准的作品,有些企业就直接将白南准的大型多媒体装置展示在公司总部的大厅。其艺术可贵之处在于前卫的观念改革与实验性,重要的是作品中所反映的独特美学、概念与创作方案。即使多媒体的监视器坏了,仍可以换新的,现在韩国甚至有白南准基金会,负责作品特殊零件的维修。
拍卖价格的正反面
文/ lala
著名经济学家阿尔钦(Alchian)曾经说过:“价格决定什么比什么决定价格重要。”对于艺术品拍卖而言,这个洞见非常重要。因为长期以来,收藏者、经营者和艺术家最为关心的问题,几乎一直都是“什么决定拍卖价”。但事实上,拍卖价的复杂性让我们不得不关注“拍卖价决定什么”这个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问题。

拍卖价≠成交价
拍卖价很复杂。在近年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上,艺术品拍卖“发现价格”的传统功能似乎正在人们的观念中“消失”,“拍卖价≠成交价”的观念则开始渐渐深入人心。在许多人眼里,艺术品似乎只能沿着历史上的拍卖记录“微移”才叫“合理”。一旦成交价大幅度飙升,甚至创出所谓的天价,就很容易引来一片质疑之声。
举例来说,2004年陆俨少的《杜甫诗意百开册》在北京的春季拍卖会上以6930万元(含佣金)的价格成交。两年后,有专家“怒揭黑幕”,透露说《杜甫诗意百开册》的私下成交价其实只有1800万元,6600万元(不含佣金)的公开拍卖价,是为了“便于买家好转手卖出”。鉴定专家立即成为了艺术市场上的“揭黑英雄”。
耐人寻味的是,2007年此事又生波折。拍卖公司出示了买家的汇款凭据和公司的纳税凭据,昔日的“揭黑英雄”亦表示:自己只是听别人这么说,没有经过调查。虽然事实的真相至今扑朔迷离,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拍卖价的真实性绝对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精品≠高价成交
圈内普遍流行这样一个观点:书画也好,古玩也罢,真正的精品其实不会被行情所左右,在任何时候价格都是坚挺的。但遗憾的是,就我们的经验观察而言,事实显然并非如此简单。
在2003年的北京春季拍卖会上,最值得期待的两件拍品——郎世宁的《平安春信图》和石涛的《竹西之图》皆以300万元的价格起拍,分别拍到了440万元和420万元。但都没有达到保留价,并因此而流拍。
在2004年的秋季拍卖会上,被《石渠宝笈》收录过的《太真上马图》,虽然在年代问题上有点争议——既有专家认为是五代周文矩之作,也有专家认为是宋代的作品——但专家们却一致认为:该画完全可以同国宝级的《簪花仕女图》和《韩熙载夜宴图》相媲美。这件拍品以880万元的价格起拍,最高出价为1100万元,同样因为未达到保留价而流拍。

在2005年秋季拍卖会上,备受各界关注的98块“梦斋甲骨”以350万元的价格起拍,一直拍到了440万元,也因为未达保留价而流拍。
事实上,对于艺术品拍卖而言,随机性的影响非常之大,不容小觑。即使是举世公认的精品力作,只要“天时、地利、人和”缺一样,照样可能乏人问津,甚至可能意外流拍。任何艺术品的顺利成交都会受到系统性风险和随机性因素的影响,几乎不存在所谓“不被行情所左右,任何时候都坚挺”的艺术品。
拍卖价=吸引力+炫耀性+投机性
哥德哈伯(Goldhaber)指出:金钱和吸引力是双向流动的。金钱可以买到吸引力,吸引力也可以赢得金钱。从某种意义上讲,影响艺术品价格的决定性因素,其实并不是艺术品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艺术品的存世数量,而是艺术品所能吸引到的注意力。
凡勃伦(Veblen)认为:当我们称赞某件艺术品时,如果把这件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分析到最后,就会发现,这件艺术品具有金钱上的荣誉性。
在凯恩斯(Keynes)看来,如果你是一个纯粹的投资者,仅仅将艺术品作为一种投资品种,而不夹杂自己主观偏好的话,那么,理性的投资行为显然并不是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品,而是选择那些最可能被大多数人关注和欣赏的艺术品,即使这件艺术品制作得拙劣呆板,平淡无奇。
虽然从表面上看,影响艺术品拍卖价的直接因素是买家的购买力、卖家的保留价和艺术品的供求状况等因素。但事实上,决定艺术品拍卖价的深层次因素却是艺术品的吸引力、炫耀性和投机性。此外,系统性风险和随机性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甚至可以认为,细节决定了拍卖价。
价格=下一轮行情
某件作品在拍卖上的高价成交往往会成为指标性事件,带动一时之风气,甚至成为整个市场的推动和转折力量。2005年7月12日,在伦敦佳士得举办的“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专场拍卖会上,元代“鬼谷下山”青花瓷罐以1568.8万英镑(约2.3亿人民币)的价格易主,在刷新中国瓷器最高成交价纪录的同时,也引发了青花瓷收藏热。
2006年3月31日,在纽约苏富比举办的“亚洲当代艺术品”专场拍卖会上,张晓刚的作品《血缘:同志第120号》以高出估价近3倍的97.92万美元成交,由此导致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大幅度飙升。
2006年10月7日,在香港苏富比举办的“佛华普照——重要明初鎏金铜佛”专场拍卖会上,一尊“明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坐像”以1.166亿港元的价格落槌,并因此而带动了内地的新一轮佛像热。
在艺术市场上,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拥有《时尚》(Vogue)、《纽约客》(The New Yorker)等著名媒体的传媒大亨纽豪斯(Newhouse)曾经以170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约翰斯的最重要作品《闪耀开始》,并因此而震惊了当时的艺术界和收藏界。这位精明的传媒大亨之所以愿意花如此高价购买这件显然并非“物有所值”的艺术品,目的是希望他所收藏的约翰斯的其他作品能够迅速增值。他的逻辑是:假如约翰斯的《闪耀开始》值1700万美元的话,那么,约翰斯的其他作品价格显然也会“成倍地上涨”。
拍卖价的重要作用在于,它以价格信号的形式将买家的价值判断和购买能力公之于众,并且通过大众媒体宣传报道的“放大效应”,使得这个价格信号得以广泛传播,以此影响藏家个人的主观判断,从而影响艺术市场的主流判断,进而影响艺术市场的供求状况,最终影响艺术品的成交价格。
这就是说,拍卖价所传递的价格信号影响甚至决定着艺术市场的新一轮行情。从某种意义上讲,拍卖价的价格信号传递功能正是拍卖业不同于画廊业的重要比较优势,同时也是导致拍卖业的发展较为迅猛,画廊业的发展却举步维艰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文中观点仅属个人看法,不代表本刊立场)
画廊展讯
Face——张志成个展
《Face》系列是张志成近期创作的油画作品,多年未举办个展的张志成,此次展出的作品,一反于他早期静物系列具象、写实为主的风格,取而代之的画面却是一张张单系色彩的脸庞,脸庞上的颜色往往不多,但是藉由颜料的层层涂抹,这些脸庞上逐渐呈现出人脸该有的岁月洗礼。
展期:2007年12月29日-2008年1月27日
地点:陈绫蕙当代空间(北京798艺术区)
寿漆——王光乐新作个展
展期:2007年11月30日-2008年1月30日
地点:aye画廊
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东滨河路3号院雍和家园二期3单元601室
幻境-别处现实
参展艺术家:陈文令,陈可,陈志光,曹敬平,陈卓+黄可一,何森,何文诀,黄彦,李路明,他们,杨劲松,袁欣
展期:2007年12月8日至2008年2月28日
地点:别处空间画廊(北京798艺术区)
回到苏联——西安文献展北京巡展
策展人 岳路平
参展艺术家:岳路平、姚子、王基宇、席红哲、程乾宁、胡小玉、雷艳平、董健、秦赞军、石珩伯、白夜、高蕾、贺军、乔军超、祁逸、苏涛、豌豆、李江、贾明、张媛邨、纺织城艺术区工作室开放联盟
展期:2007年12月18日-2008年2月28日
地点:方音空间(北京798艺术区)
马宏杰、黄庆军摄影作品展
两位艺术家的《家当》系列影像作品立足于这样的时代转换,去捕捉我们生活中的物品本身,以物的形态去透射寄寓其中的人的内在属性。
展期:2007年12月22日-2008年1月
地点:百年印象画廊(北京798艺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