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而设计教学

来源 :物理教学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yu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有关课堂实录,阐述教学设计如何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导学、以教促学”的教学理念。将“学习”分为感知、加工、联系、运用4个阶段,提出每一个阶段的处理策略。
  关键词:设计教学;课堂实录;问题链;题组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6-0067-3
  如行云般“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如流水般“随势赋形”,不断撞击出美丽的浪花,它充满生命气息和活力、充满智慧与挑战,呈现着流动美、生命美和创造美。“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是生命课堂追求的境界,意味着不能仅仅考虑教师教得方便、教得精彩,而是把学习与学习者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实现学生的最佳发展。
  1 感知阶段——联系实际、制造冲突
  感知阶段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由于大多数学生的认识仅停留在物理生活现象、观点想法单凭经验出发,为此,我们可以创设物理情景,设计联系实际并适时制造冲突的课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学生思想的助产婆”,教师要经常给学生找冲突,要让学生在困境中经受磨难、感悟知识。
  [课堂实录1] “电阻定律”的教学引入
  生:(冲突)怎么回事?(以为错了小数点,经检查无误)
  生:(疑惑)用计算法和实验法得到的灯泡电阻,结果为什么会相差这么大呢?
  师:同学们,要解决这个实验问题,必须要学习本节课——“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
  [评析] 一方面,笔者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出发,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亲自体验认知上的强烈冲突;另一方面,实验结果的不同是学生用原有的认识无法解决的,学生感到好奇并渴望求解,进而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2 加工阶段——有效探究、追求高效
  加工阶段的目的是使学习课堂更具有针对性,使学习者对物理重点内容、核心内容进行有效的探究。由于受教学课时、教学内容的限制,不可能对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采用探究式的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教学方式,选择适合教学内容进行探究,以便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既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又能促使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识体系。
  [课堂实录2]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探究
  师:刚才观察到的重锤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是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是匀加速运动还是非匀加速运动?
  生:直线运动,可能是匀加速运动。
  师:你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
  生(分组讨论):借助打点计时器、光电计时器、频闪照相仪,采集数据,再运用“v-t图像”,“Δs=定值”“s1∶s2∶s3∶…=1∶3∶5∶…”。
  师:同学们的思路都是正确的,建议课后到实验室完成实验。现在,请同学们对课本提供的频闪照片(如图2)进行分析,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评析] 本节课容量大,涉及内容有:现象观察、实验方案设计和器材准备及实验操作、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对结果的分析和验证。但是,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教者却把处理的重心放在“问题与练习”中的一幅频闪照片上,没有让学生做实验。理由是一方面考虑到本章第一节刚刚做过类似的实验,只不过纸带的运动由水平变为竖直,另一方面是各小组的数据收集肯定不同,不便于后面学生共同的展示交流。基于以上考虑,教者把“实验的操作”安排到了课后,而课上集中精力进行数据的处理,将“数据获取”的技术过程放在了课外,将“数据分析”的智力过程放在了课内,追求课堂的真正高效。
  3 联系阶段——创制“问题链”、建构体系
  如果说形成阶段形成的是一个点或线,那么联系阶段则是将所学内容整合成了树状的网。在此阶段的课堂教学中,往往需要相关联的提问来实现某些教学目标,这种相关联问题的组合,笔者称之为“问题链”。问题链相当于拳击比赛中的组合拳,只要设计合理、运用恰当,将对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起到积极作用。
  [课堂实录3] “加速度”概念的理解和强化
  问题1:加速度就是增加的速度吗?(让学生区分速度的变化率与变化量)
  问题2:加速度的方向就是该时刻速度的方向吗?(让学生区分速度变化方向和瞬时速度方向)
  问题3:加速度为负,速度一定为负吗?(帮助学生理解加速度正负的物理意义)
  问题4:加速度为负,速度一定减少吗?(帮助学生理解加速度与速度方向间的关系)
  问题5:加速度减少,速度一定会减少吗?(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加速度中“加”的物理含义)
  [评析] 加速度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程中一个难懂的概念。笔者设计这样的“问题链”,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出发,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既能突破学生的认知冲突,又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减缓学生思维的“坡度”,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与发展,使学生全方位地认识和理解加速度。
  4 运用阶段——设计题组、巩固知识
  在联系阶段,学生已将所学内容整合成网,但是这个网还是处于雏形,需要运用阶段的深化和巩固。为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加强对已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创设一连串巩固型习题,借题点拔学生、画龙点睛,使学生在解答习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自行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同时在题设条件的变化与拓展中拓展思维,培养他们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课堂实录4] “动能定理的应用”之圆轨道篇
  如图4,物体m以某速度在粗糙内外轨A、B间做圆周运动,已知小球在最低点时对外轨B的压力是7mg,到最高点C对内轨A的压力为0.75mg,已知轨道半径为r,求上升过程摩擦力对小球所做的功。
  对象变换:如果题中把“对内轨A的压力”改为“对外轨道B的压力”,这道题怎么做?
  情景变换:如果只有外轨道B,小球恰好能通过最高点,其他条件不变,求上升过程中摩擦力对小球所做的功。
  思维变换:在情景变换中,若小球滚回到原出发点,那么在小球上升和下降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是否相同?如不同,哪个过程大?请说明理由。
  函数变换:如果只有外轨道B,且光滑,小球起始从最高点C沿着圆轨道滑到最低点的过程中,小球的速度的平方v2随下落高度h的变化图像可能是( )
  [评析]动能定理和圆周运动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通过这样的题组设计,可以达到以下效果:对象变换加深了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情景变换通过变换情景的拓展,考查了学生对临界速度判别的能力;思维变换跟踪拓展,考查了学生对微元法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函数变换提高了学生运用函数方法和图像进行推理和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顾康清.对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探讨[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0(5):42.
  [2]徐招茂, 沈炎.物理教学中引发认知冲突的教学策略[J].物理通报,2010(11):36.
  [3]张愉,张雄.理解教学及其教学设计[J].物理教学探讨,2015,33(4):65.
  [4]吴必龙.“合作探究式智慧课堂”的建构策略[J].物理教学探讨,2015,33(5):18.
  (栏目编辑 邓 磊)
其他文献
在我国学术界,对王船山商业思想的争论由来已久,有的认为他是传统的重农抑商论者;有的则认为他是重商主义者;有的认为,王船山对商业的观点是矛盾的,"好象古罗马的两面神一样,
在株洲新城的北郊,有一家投产10年,靠单一生产砖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正以勃勃生机发展壮大,而日益被人们所注目。透过这个厂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到几多被称之为"奇迹"的现象,不断
对人们参与公开考录动因的深层透视朱忠彪随着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采取“公开、平等、竞争、择优”面向社会招考的方式录取公务人员,已成为各党政机关增加新鲜血液
纵观2006年17份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诗鉴赏题,我们不难发现以下规律:
笔者从一线教师转到教研员后。由于工作性质的转变,听课较多。在听课评课时,不但给教师们指导建议帮助教师成长,而且也在思考能从听课中过程中得到哪些收获,能从哪个角度和教师一起成长。近一段时间,笔者开始关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并记录了听课中的关于“生成”的点点滴滴,整理如下,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 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并系统论述“度”这个范畴的,是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他在《逻辑学》和《小逻辑》这两部著作中,对“质”、“量”、“度”的范畴,都有
摘 要:由于目前普通高中的生源质量下降,传统的集体教学形式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因其很少考虑到不同学生认知水平和智力水平的差异,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的尴尬局面。实施分层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现状,使物理知识和能力在存在差异的各类学生身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全面提高高中物理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分层教学;基础;技能;能力;提高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7
多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分配的研究,着眼点局限在对它的批判上,恪守形成的如下结论:资本主义分配是按资分配,资本家按照各自占有资本的大小,瓜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
笔者依据图式理论,并结合物理学认知过程,对圆周运动教学中学生常见的思维障碍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并阐述了如何帮助学生构建物理图式,提高解题效率。
有这样一句话“轩轾之别,也许是人们的生存状态决定了人们的社会态度。”人们的生存状态是决定了人们的社会态度,还是社会态度决定人们的生存状态呢?两者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请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