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中利用移情艺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b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土地的誓言》一课教学为例,提出在语文课堂中利用移情艺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历史神入,唤醒学生情感;移情入境,引导学生入情;深入体验,激发学生共情;移情于己,促进学生情感内化。
  【关键词】初中语文 《土地的誓言》 移情艺术 家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7-0092-02
  初中是学生语文学习模式转变和个体心灵成长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展开情感教育可对学生的语文素養提升和人格培养产生积极影响。在以往的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往往更重视“为知识而教”,忽视语文教学“披文入情”的重要性。移情最早源于美学领域,指的是“将自己的个体情感倾注到他者身上,实现共情”。将移情艺术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和文本达到心理上的契合。初中语文教材中编排有一定数量的爱国题材课文,在教学此类文章时,采用移情教学法,更易实现教学目标。本文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土地的誓言》一课的教学为例,阐述利用移情艺术手段培育学生国家情怀的实践,具体如下。
  一、历史神入,唤醒学生情感
  “神入”最早是一个美学概念,用以指代“我”理解他者主观经验的能力,教育学领域“历史神入”的主要内涵,是教师引导学生在精神上回归课文所处的历史时代和人文背景,让学生站在历史的视角理解课文表达的情感和人物的思想历程。“历史神入”,被认为是培养学生共情能力的重要途径。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编排的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土地的誓言》是该单元中一篇精读课文,其原文是当代作家端木蕻良所写的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也抒发作者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教学这篇课文时,考虑到初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且课文所处的背景与当下学生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环境截然不同,通过直白的叙述手法,难以将学生带入当时的历史情境。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历史神入”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导入,为学生创设一个“情思交融”的学习氛围,实现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文章感情的教学目标。以下是笔者教学《土地的誓言》一课的课堂导入片段:
  师:同学们,《土地的誓言》一文创作于“九一八”事件爆发的十周年之际,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时期,流亡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接下来,老师将通过一组图片带你们回到作者描写的那个年代。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无家可归的历史照片,同时列举更多侵略者的入侵行径)
  师:同学们,请想象如果照片中沦陷的是我们的家乡,你的感受如何?
  生1:如果沦陷的是我的家乡,我一定非常伤心。
  生2:我会对侵略者的行为感到十分气愤。
  生3:仇恨侵略者,想把他们统统赶走。
  ……
  师:通过大家的回答可以发现,当我们失去故土时,会产生悲伤、愤懑等情绪,本篇课文的作者端木蕻良也有着与我们相同的情感。接下来,我们将走入课文,感受作者写给故土的这封“信”。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调动学生天然的共振共情能力,令学生体会家国沦陷之痛)
  运用“历史神入”的方法,以较能体现当时情况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素材为桥梁,让学生充分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动机,进入历史情境,进而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进一步与作者、与文本进行“对话”,深刻感受课文传递的爱国之情。
  二、移情入境,引导学生入情
  “移情入境”指将课文情感融入教学课堂,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仿若进入课文所写的时代背景之中,使语文课堂充满灵动性和生命力。创设情境,不仅要求教师建构课堂情境,也要求教师建构一个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表达空间的课堂语境,让学生在“议”中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解读,在“疑”中培养深入思考问题、体会文本情感的能力。以下为笔者教学《土地的誓言》一课的片段:
  师:同学们,阅读完这篇课文后,我们进一步从细节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感情。首先,哪位同学能和我们谈谈你印象中最深刻的句子,你的理解是什么?
  生1:作者在描写家乡时写到“我想起……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这样细腻的描述说明作者对家乡具有深刻的记忆。
  生2:作者在文章最后说他将用他的泪水,洗去故土所遭受的一切污秽和耻辱,说明了作者愿意为了国家和家乡的土地不懈奋斗。
  ……
  师:大家说得都非常好!那大家在阅读中发现了哪些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
  生3:为什么在课文开始时,作者将土地称作“她”,而在最后一段中却直接呼唤土地为“你”?
  生4:为什么课文的题目叫“土地的誓言”而不是“故乡的誓言”?
  (针对学生的质疑展开小组合作讨论,加深学生情感交流)
  师:同学的思考都非常具有价值,观察都是细致入微的。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十分强烈,哪位同学能够饱含情感地对课文进行朗读?
  (学生进行朗读,教师加以鼓励和指导)
  师:在文章第一段中,作者为我们列举了东北土地上特有的种种景物,我们可以删掉这部分内容吗?
  生5:这些事物都代表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代表了作者对故乡的追忆,是不可以省略的。
  师:回答得非常棒,除了多处运用排比句式强调情感,在本文中作者还运用了许多写作方式来表达对故乡的热爱,请同学们找找看具体体现在哪里。
  生6:作者所用的词汇十分有力和鲜明,比如“喷涌”“沸腾”,这些词语也用于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
  ……
  以上教学通过深入挖掘文本情感,将思考的主导权交予学生,让学生通过“议”感知作者的情感,通过“疑”挖掘文章更深层的内涵。同时,指导学生开展小组研讨交流。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其产生共鸣;另一方面让学生的品质得到充分的熏陶。相较于死板地传授知识点,“移情入境”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思考、积极感知的空间,更有利于学生爱国情感的自发形成。   三、深入体验,激发学生共情
  在语文课堂中使用移情艺术手段,不仅能促进课文客观知识与学生情感的互动,还能在学生将课文知识、情感内化后,让他们通过自身的情感输出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因此“移情体验”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可按照教学的目标、重难点,从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表达需求出发,设计适宜的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涵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例如,在完成《土地的誓言》的课文学习后,笔者先带领学生朗诵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通过诗歌深沉而直接的情感表达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接着带领学生学唱爱国歌曲《松花江上》《我和我的祖国》等,以艺术传递情感,为学生爱国情感的表达提供出口,增进他们情感的共鸣;最后还给学生布置了自由创作爱国主义题材的诗歌、文章或绘画等课后作业,让学生学习利用不同的形式表达、抒发爱国热情。
  四、移情于己,促进学生情感内化
  情感内化对开展爱国情感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情感内化要求学生个体将其所认可的思想情感与自身相结合,从而构成有机统一的态度体系。学习爱国类主题的课文后,要加深学生家国情怀的内化,教师应鼓励学生从其自身经历与身边人物出发,结合课文知识形成自己的独特感情体验。
  例如,《土地的誓言》一课的教学进入尾声时,笔者引导学生将文章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實际进行联系,如积极联想当下时代哪些人正如抗战英雄般保卫家国。当学生联想到医生、护士、边防军人、人民警察等人员时,他们对课文人物情感的理解已较为深入、鲜活饱满了。接着,笔者具体生动地讲述一些典型先进人物,如钟南山、屠呦呦等的故事,让学生从中体验先进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由此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爱国”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及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爱国情感的培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现阶段,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已成为语文教育的新常态,在语文教学中厚植家国情怀,巧用移情艺术唤醒学生情感、引导学生入情、激发学生共情并促进学生情感内化,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共鸣能力,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谢天斌.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渗透策略[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8).
  [2]陈小真.分析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9(15).
  [3]郭虹霞.融“家国情怀”教育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
  [4]刘雁君.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我对语文课堂“新常态”的理解[J].戏剧之家,2016(16).
  【作者简介】何福旺(1976— ),男,汉族,广西陆川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玉林市陆川县初级中学,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责编 黄健清)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南宁市柳沙学校为例,论述学校茶文化宣传的策略:以显性与隐性的教育相结合,为学校的茶文化宣传奠定基础;深化校园茶文化宣传的形式,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茶文化宣传新形式,加强学校茶文化与新闻媒体的联动宣传,树立学校茶文化品牌形象,促进中华优秀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茶文化 宣传形式 学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
期刊
【摘要】本文以《光的折射》为例,阐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利用预习任务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利用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借助实验加深学生自主探究体验、通过延伸实验增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初中物理 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7-0043-02  物理课程标准把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
期刊
【摘要】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论述本土案例在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中的应用价值,提出利用民族英雄、民族独立解放、民族交融等方面的案例素材,增强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培养学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在每名学生的心灵深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广西壮族自治区 民族团结教育 本土案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小学生数学讲演追辨能力培养的课题研究的目标、理论基础、实施策略、操作方法、操作流程等关键性问题,论述“问题导学,能动交互,成功激励”的教学策略,构建“问题导学,能动交互”的教学方式,着重在思想方法和操作流程、策略上进行阐述,融思想方法和实践操作于一体,以培养学生的讲演追辨能力。  【关键词】问题导学 能动交互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本文以“柳城云片糕传统制作技艺及其文化传承”口述史课程为例,论述口述史项目式学习的实践过程与策略:根据实际问题确定项目选题、根据布局框架设计项目安排表、根据项目安排表组织实施教学。  【关键词】口述史 项目式学习 传统文化 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7-0036-03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链接真实世界的事件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互联网+”教研组专题教研新模式下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针对南宁市五一西路学校教研组传统教研模式不利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集体会诊式备课”“课堂切片诊断”集体评课以及教师成长档案建立等。  【关键词】互联网+ 教师专业素养 语文教研组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7-0045-02  随着互联网的
期刊
【摘要】本文以书面表达视导课How to perfect the writing为例,论述精细化备课在“互联网+”教育资源背景下的应用策略,通过作文自查表的三次修改,促进学生在中考书面表达题的审题、做题、检查环节提高综合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资源 精细化备课 书面表达 作文自查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7-0058-03  
期刊
[摘 要]中国-东盟跨境电商平台的建成,为促进“一带一路”背景下电商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文章通过对同一空间下青秀区城镇青年与在校大学生利用跨境电商平台的调查,构建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从年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比较,找出影响城镇青年、在校大学生电商创业意向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学习电商课程、对东盟易购平台的了解、电商创业扶持政策、电商创业的培训等因素,对这两个群体进行电商创业
期刊
【摘要】本文以《认识民法典,走进法治天地》复习课为例,论述“互联网+”集体备课构建高效课堂的途径,提出互联共享知方向、网络名师呈思路、高效沟通出教法、实际授课出效率等教学建议,以提高备课的效率,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互联网+ 集体备课 道德与法治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7-0056-03  集体备课是一种在教研组引领下,教
期刊
【摘要】本文聚焦语文核心素养两个层面“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论述以“群段阅读”引导学生学写人物的方法,设计了“群段阅读”之人物描写方法探究、学以致用之人物描写训练、交流与展示之凸显人物特征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学会抓住特征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关键词】写作训练 群段阅读 人物描写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