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情感与经验的交流、合作、碰撞的过程,新课程呼唤充满活力的新课堂,新课堂呼唤“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评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对学生日常的语文学习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可见,评价已成为不可缺少的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的评价语言,是激发学生个体潜能发挥的重要因素。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语应做到精当,又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这样能够激励学生满怀信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一、用幽默的语言,营造轻松和谐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强调“语文教师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老师风趣幽默的语言必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文素养的形成。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进行课堂评价时,风趣幽默、生动优美的语言更是不可或缺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恰如其分地运用幽默的语言,容易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控制,更容易缓和师生间的紧张气氛,也能使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处理矛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获得知识。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时,指名让一名学生读课文:“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果实。杨梅的形状、颜色和滋味,都非常惹人喜爱……没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
于老师:“小建最投入。他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使劲地咽过两次口水。”(生笑)“课文中描写的事物,肯定在他的脑海里变成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我断定,他仿佛看到了那红得几乎发黑的杨梅,仿佛看到了作者大吃又酸又甜的杨梅果的情景,仿佛看到了那诱人的杨梅果正摇摇摆摆地朝他走着,于是才不由地流出了‘哈拉子’……”(一阵更响亮的笑声)
于老师:“如果读文章能像小建这样,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还原’成画面,那就不仅证明你读进去了,而且证明你读懂了。老实说,刚才我都淌口水了,只不过没让大家发现罢了。”(学生们又笑)
……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于老师显示出他不仅仅是一个特级教师,更是一个懂得生活情趣,乐观、开朗、热爱生活的人。他的启发和引导为课堂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氛围,学生们在一次又一次的笑声中实现了生活的回归,获得了新知。可见,幽默生动的评价语言在令人发笑的同时,给人启发,令人难以忘怀,这即是所谓的“笑中有得”。
二、用智慧的语言,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课堂随机评价表达的是最直接的感受,是课堂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对学生影响较大的过程性评价,它具有鲜明的随机性、灵活性和及时性。它是课堂学习的催化剂和点金石,也是课堂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在教学中,用智慧的语言恰如其分地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准确的评价,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请看《飞夺泸定桥》的教学片段:
师:谁能讲一讲“浩浩荡荡”的意思?
生:“浩浩荡荡”就是声势浩大,形容人数众多。
师:人数众多,声势浩大,我给你举个例子,今天来听课的老师那么多,声势也很浩大,能不能说:“浩浩荡荡地坐满了满屋子的老师?”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这不是声势浩大,人数众多吗?(对刚才发言的那位学生)你的错出在哪?自己订正。
生:还得是行动的。
师:还不太准确,我再给你举个例子,自由市场上的人多不多?
生:多。
师:说自由市场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浩浩荡荡,行不行?
生:不行。
师:错误出在哪?
生:还得是行走着的。
师:自由市场上的人也没躺下啊。(生笑)
生:还得是整齐的。
生:还得是形成队伍的。
生:还得是同一个方向。
师:对,有方向性。大家行动一致,向一个方向去。这才叫“浩浩荡荡”,那么,我再给你举个例子:长江之水,浩浩荡荡地向东海流去。这回可没有人,行吗?
生:行,因为长江水是向东海流去的,是向一定方向的,而且规模很大,没有人也行。
师:(带头鼓掌)没错,其实这个词语本来就是用来形容水势浩大的,你们看两个字都带有三点水,只是后来人们把它借用来形容声势浩大的群众活动、行走的队伍等。
(底下一片嘘声,学生恍然大悟,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拿起书本高声朗读着——滔滔不绝。)
在这里,应该说第一个学生已经讲清了词语的含义,但俗话说得好:“会读的不是你的,会用的才是你的。”于是,老师连续采用反诘和归谬的方法,用智慧的语言,恰当地进行评价,在富有理性又略带幽默的情景中,一点点地启发,点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十分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理解词语本身的同时,更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三、用诗意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心理学也指出,情感是追求真理的动力,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样一个“好”字,可以说得平淡如水,让人感到勉强应付之嫌,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让人感到你发自内心的赞赏。课堂上,老师饱含浓郁情感,富有诗意的语言,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极强的感染力,带给孩子春风化雨般的感动。富有激情的语言来自教师内心深处对学生真正的尊重和赏识,来自教师真挚的师生情谊和对学生的拳拳爱心。发自内心地赏识与鼓励学生,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懂得欣赏他人,相信自己,积极向上的性格,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例如我教学古诗《望天门山》,在指导学生入情入景训练朗读后提问:“你们已经完全进入诗中所描绘的境界了,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这可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啊!此时此刻,你最想做的是什么?”有个学生说:“老师,我自己编了一首小诗:‘一道夕阳铺水中,水天一色两悠悠。孤鸭远飞余晖尽,唯有江水天际流。’”“呀,你真是‘小李白’啊。小诗作得真好。”(生欢喜得不得了)
“你真是‘小李白’啊。”就这样脱口而出,多么富有诗意的语言。此时此刻,学生一定心潮澎湃,思绪飞扬,沉浸在对未来美好的憧憬里,学习的热情已是不待扬鞭了。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我们在课堂上要适时、灵活、有针对性地运用精湛的评价语言,营造一个个优化的教学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能使学生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课堂。
一、用幽默的语言,营造轻松和谐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强调“语文教师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老师风趣幽默的语言必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文素养的形成。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进行课堂评价时,风趣幽默、生动优美的语言更是不可或缺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恰如其分地运用幽默的语言,容易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控制,更容易缓和师生间的紧张气氛,也能使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处理矛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获得知识。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时,指名让一名学生读课文:“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果实。杨梅的形状、颜色和滋味,都非常惹人喜爱……没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
于老师:“小建最投入。他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使劲地咽过两次口水。”(生笑)“课文中描写的事物,肯定在他的脑海里变成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我断定,他仿佛看到了那红得几乎发黑的杨梅,仿佛看到了作者大吃又酸又甜的杨梅果的情景,仿佛看到了那诱人的杨梅果正摇摇摆摆地朝他走着,于是才不由地流出了‘哈拉子’……”(一阵更响亮的笑声)
于老师:“如果读文章能像小建这样,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还原’成画面,那就不仅证明你读进去了,而且证明你读懂了。老实说,刚才我都淌口水了,只不过没让大家发现罢了。”(学生们又笑)
……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于老师显示出他不仅仅是一个特级教师,更是一个懂得生活情趣,乐观、开朗、热爱生活的人。他的启发和引导为课堂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氛围,学生们在一次又一次的笑声中实现了生活的回归,获得了新知。可见,幽默生动的评价语言在令人发笑的同时,给人启发,令人难以忘怀,这即是所谓的“笑中有得”。
二、用智慧的语言,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课堂随机评价表达的是最直接的感受,是课堂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对学生影响较大的过程性评价,它具有鲜明的随机性、灵活性和及时性。它是课堂学习的催化剂和点金石,也是课堂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在教学中,用智慧的语言恰如其分地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准确的评价,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请看《飞夺泸定桥》的教学片段:
师:谁能讲一讲“浩浩荡荡”的意思?
生:“浩浩荡荡”就是声势浩大,形容人数众多。
师:人数众多,声势浩大,我给你举个例子,今天来听课的老师那么多,声势也很浩大,能不能说:“浩浩荡荡地坐满了满屋子的老师?”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这不是声势浩大,人数众多吗?(对刚才发言的那位学生)你的错出在哪?自己订正。
生:还得是行动的。
师:还不太准确,我再给你举个例子,自由市场上的人多不多?
生:多。
师:说自由市场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浩浩荡荡,行不行?
生:不行。
师:错误出在哪?
生:还得是行走着的。
师:自由市场上的人也没躺下啊。(生笑)
生:还得是整齐的。
生:还得是形成队伍的。
生:还得是同一个方向。
师:对,有方向性。大家行动一致,向一个方向去。这才叫“浩浩荡荡”,那么,我再给你举个例子:长江之水,浩浩荡荡地向东海流去。这回可没有人,行吗?
生:行,因为长江水是向东海流去的,是向一定方向的,而且规模很大,没有人也行。
师:(带头鼓掌)没错,其实这个词语本来就是用来形容水势浩大的,你们看两个字都带有三点水,只是后来人们把它借用来形容声势浩大的群众活动、行走的队伍等。
(底下一片嘘声,学生恍然大悟,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拿起书本高声朗读着——滔滔不绝。)
在这里,应该说第一个学生已经讲清了词语的含义,但俗话说得好:“会读的不是你的,会用的才是你的。”于是,老师连续采用反诘和归谬的方法,用智慧的语言,恰当地进行评价,在富有理性又略带幽默的情景中,一点点地启发,点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十分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理解词语本身的同时,更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三、用诗意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心理学也指出,情感是追求真理的动力,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样一个“好”字,可以说得平淡如水,让人感到勉强应付之嫌,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让人感到你发自内心的赞赏。课堂上,老师饱含浓郁情感,富有诗意的语言,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极强的感染力,带给孩子春风化雨般的感动。富有激情的语言来自教师内心深处对学生真正的尊重和赏识,来自教师真挚的师生情谊和对学生的拳拳爱心。发自内心地赏识与鼓励学生,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懂得欣赏他人,相信自己,积极向上的性格,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例如我教学古诗《望天门山》,在指导学生入情入景训练朗读后提问:“你们已经完全进入诗中所描绘的境界了,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这可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啊!此时此刻,你最想做的是什么?”有个学生说:“老师,我自己编了一首小诗:‘一道夕阳铺水中,水天一色两悠悠。孤鸭远飞余晖尽,唯有江水天际流。’”“呀,你真是‘小李白’啊。小诗作得真好。”(生欢喜得不得了)
“你真是‘小李白’啊。”就这样脱口而出,多么富有诗意的语言。此时此刻,学生一定心潮澎湃,思绪飞扬,沉浸在对未来美好的憧憬里,学习的热情已是不待扬鞭了。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我们在课堂上要适时、灵活、有针对性地运用精湛的评价语言,营造一个个优化的教学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能使学生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