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庆的爱国情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誉为“经营之神”的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先生仙逝,引起海内外一片震撼。王永庆传奇的一生故事多多:出身贫寒、小学学历、16岁创业、200元起家、经商有术、富而有仁、毕生节俭、爱吃担仔面、一条毛巾用37年、体恤员工、顺利交班、晚年著书……堪称筚路蓝缕成伟业,而最令我感动的是他浓浓的中华情。
  “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王老先生长年致力于企业的永续发展,对两岸关系、民族大义也不乏真知灼见。2004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台北记者采访王永庆,当问到两岸关系时,他不假思索道:“这很清楚,中国人同宗同文、都很努力,当前有几十万台商在大陆做生意,台湾没资源、大陆有市场,现在是最好机会。台湾人就是中国人,台湾人就是中国人嘛!”一句“台湾人就是中国人”,充分抒发了这位台湾首富心中挥之不去的中华情结。
  王永庆的爱国情源自他对华夏崛起和祖国统一的认知。王永庆深感祖国分裂的伤痛,早在30年前就大声疾呼两岸关系的重要性,欲率台塑赴大陆开疆辟土,因当时两岸的冷战状态,其设想无法实现,但他并不妥协,公开批评当局“戒急用忍”政策,因此与当局关系紧张。在1989年春夏之交的特殊时刻,一些外商纷纷撤离大陆,73岁的王永庆却冲破阻力密访大陆,受到邓小平等领导人的高规格接见,此次历史性大陆之行,为他投资大陆拉开序幕。不久王永庆在福建和浙江开始建厂,并呼吁“两岸三通愈快愈好”。中央领导对王永庆积极发展两岸经济、促进改善两岸关系的言行予以高度评价,小平同志感慨道:“如果能来两个或者三个王永庆,两岸的事情就好办多喽!”在陈水扁当政、大搞“台独”之时,王永庆义无反顾担当起两岸沟通的特殊管道。2008年5月,92岁的王永庆亲临厦门为长庚医院剪彩时,站在厦门港出海口说:“我祖先从这里去台湾,现在我回故乡做点事,才对得起祖先啊!”这番爱国爱乡的赤子深情,能不令人感动?
  王永庆的爱国情来自他博大的爱心和人文精神。身家68亿美元的王永庆还是位著名的慈善家,他以“取之社会,用之社会”为人生最高境界。2004年4月,他回安溪老家参观聋哑学校,临时决定为重度聋儿装人工耳蜗,让孩子告别无声世界,这种澳大利亚进口耳蜗每套人民币17万元,王永庆一口气买了200套,总价3000余万。从此他每年都向大陆儿童捐献人工耳蜗,深获各界好评。今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爆发,“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王永庆彻夜难眠,翌日就与北京联络表达关切之意,当天就将一亿元人民币捐款汇入指定赈灾账户,为人低调的他还不许属下“泄密”,国台办公布台胞捐款名单后才被外界所知。2005年王永庆为湖北捐资2000万人民币,援建50所“明德希望小学”和“明德奖学金”,五年内每年资助1000名大、中、小学生。迄今他在大陆捐助了一万所“希望小学”,附设的“长庚奖学金”也使不少学子受惠。他常言:“为下一代雪中送炭,很值得;多余的钱要回馈需要的人,有钱不做公益,是罪过!”王永庆先生以自己的高德懿行兑现了“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诺言。
  ■编辑胡莉莉
  E-mail:hulily123@sina.com
其他文献
我是个学广告专业的大专生,在这个一根棍子扔在街上就可以砸倒三个本科生的年代,大专生也真算“稀奇”了。  去年我从学校毕业,找工作屡受挫折,最后进了一家规模不大的广告公司策划部,做文案工作。  我们策划部一共六个人,两个研究生,三个知名大学的本科生,就我的学历最低。他们平时不拿正眼看我,可我就是个不信邪的人,大专生怎么了?名校的研究生又怎么了?难道他们的毕业证与学位证书往单位一挂,业绩会滚滚而来不成
求职应聘,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当你在应聘过程中遭遇不期而至的挫折时,你是否能正确面对,及时调整自己的应聘策略,化劣势为优势,最终在职场拼搏中脱颖而出呢?下面,笔者给大家讲述几位名人出道前在职场打拼的小故事,希望能对那些在应聘中受挫的求职者或正准备去职场应聘的人们有所启发和裨益。    毕福剑:随机应变,以异取胜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天,毕福剑去北京广播学院导演系参加集体面试,考官给毕福剑所在
第一个红透的西红柿总是很抢眼  10岁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读错了一个字。我听了马上站起来,大声说:“老师,这个字你读错了。”老师很不高兴:“你怎么知道我读错了?”“昨天晚上我哥就告诉我这字怎么读了。”从那以后,这个老师就不喜欢我了。为此,老师说我“不成熟”。  15岁的时候,一个女同学要看我的作业本,我不给她看,她就很生气,并质问我:“为什么给别人看不给我看?”我说:“就是不给你看!”她伸手来抢,
1937年侵华日军占领北平后,王揖堂、江朝宗、王可敏等民国政要,丧失民族气节,自愿效忠日本侵略者,在北平成立了伪“华北政务委员会”。  一天,日本驻华北派遣军最高司令长官冈村宁次找到王揖堂说:“王会长,听说刘春霖现在赋闲在家,他可是民国政府的大名人,一定要想办法让他参加政务委员会。”  王揖堂拍胸脯作了保证:“请司令长官放心,这事包在我的身上。”之后,王揖堂西装革履,头戴日本军帽,提着贵重礼品,乘
下班的时候,已经很晚了。两个人在回家的路上,经过了超市。男人说去超市买些吃的算了,省得做饭了。女人点点头。男人问你想吃什么?女人想想说,好久没吃馅饼了吧?  男人就买了四个馅饼,然后和女人一起回到家。今天的晚饭虽然简单,情调却绝不含糊。餐厅亮着橘红色的小吊灯,那吊灯就像一串熟透的西红柿。  男人去厨房里找米醋,回到餐厅时,女人已经将四个馅饼分装了两个碟子。女人一边剥一瓣大蒜一边对男人说,快吃吧,馅
这么些年来,在我心目中,母亲简直就是故乡的一部分。我炊烟般袅袅升起的乡愁,最浓郁最无法割舍的一缕是属于母亲的。  从十八岁开始,我就多了一重古典气息浓郁的身份:游子。但在现实中,这种身份简直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断线的风筝?无根的浮萍?抑或四海为家的流云?我的爱常常只能从剪票口开始,到另一个剪票口结束——我常常只能借助一枚创伤的车票来维系与母亲的联系。母亲是游子精神上的故乡,而故乡对于我,相当于被放
我从美国回来之后,与一位滞留国外的友人通电话聊起什么是理想的生活,我对她说:“钱、权和闲这三样东西,我想要闲。”她听了不以为然.她理解我不追求钱和权,但不大理解我对“闲”的向往。最近.在一本书上看到罗兰·巴特关于理想生活的一段话,心中不免窃喜.这不是“英雄”所见略同吗?当记者问罗兰·巴特所希望过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样子时,他说:“有点钱,不要太多;有点权力,也不要太大;但要有大量的闲暇。”他打算用闲暇
清朝时,大学士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解决,而张英回给老家人的是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退让三凡,而邻居也深受感动,退让三尺,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使有了一条宽六尺的巷子,六足巷由此而来。  让,作为一种美德,尤其涉及切身利益的时候,能坦然做到的人不多,但心胸宽广、放眼远处、恭谦礼让的人,无论在
多年前的学生来看我。她是那么青春飞扬,我也不显太老吧。  这是一个心里有什么话就一定会说出来的女生。她对我说:“老师。这些年,你丢了一样东西!”  “丢的只不过是渐老的青春……”我心里一惊,脸上却没有丝毫涟漪波动。  “不是时间,是表情!”学生很有勇气,她盯着我僵硬的面容,“确实是表情,曾经那么丰富生动、打动人心的表情!”  这些勇敢的话将我的心狠狠地刺了一下,也应该刺激到我的面部神经,学生是不是
我有一大本剪报,里边全是新闻照片。既有憨态可掬的动物,也有健美的体育明星。说来都是些没有重大意义的普通图片,但带给我的快乐,并不亚于感人至深的美文。茶余饭后,我时常和家人聚在一起,拿出这本一点都不讲究的“画册”,欣赏把玩。一家人其乐融融,无比温馨,那种由衷的快乐和享受,非亲历者不能体会。在这快乐和享受中,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也体验到自己的年轻。我常对家人说:“什么时候不再对这些小玩意感兴趣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