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人"与"道德人"是经济学对人性的两种假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需要实现"经济人"与"道德人"的整合。
关键词:经济人 道德人 关系
"经济人"与"道德人"是经济学对人性的两种假设。亚当·斯密认为"经济人"、"道德人"是人性的所具有的两重性。西方主流经济学则片面以"经济人" 为理论前提,它将个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视为个人动力的假定前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人"与"道德人"的问题越发突出。理清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与"道德人"的整合成为亟待重视的问题。
一、"经济人"与"道德人"
1、古典经济学"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
"经济人"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是亚当·斯密所著《国富论》一书中提出来的。亚当·斯密从物质利益出发,认为人性是利己的。"无论是谁,如果他要与旁人做买卖,他首先就要这样提议。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我们每天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1](P13-14) 亚当·斯密对"经济人"范畴的论述实际上是在具体历史条件下对经济行为人的本质抽象。当时资本主义刚刚兴起,经济行为主体都有维护自身利益并试图将之最大化的倾向。虽然他们也有勤劳、简朴的一面,但出于自利的驱动,他们自觉地把资本投到最能获益的地方。正是"经济人"追逐个人得利属性,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财富不断丰富。从这一点来看,"经济人"理论有其合理之处。
在亚当·斯密的另一部代表作《道德情操论》中,他又从人具有的同情心出发,论述了"道德人"的利他属性。斯密把人类的情感划分为三个世界: (1)自私情感,如与我们自身的快乐和痛苦相关的悲伤和喜悦;(2)非社会情感,如憎恨、嫉妒等;(3)社会情感,包括慷慨、同情和尊重等。斯密指出,人的自爱本性与同情心相生相伴的。"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的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2](P5)
如果我们单从《国富论》一书的表述来看,很容易得出人性是利己的这一结论。但我们结合《道德情操论》的相关论说,可以发现《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是从不同的侧面来分析和说明人的两面性的,认为"利己心"与"利他心"是人性中自然存在的两个不同的侧面。"经济人"和"道德人"都是人的某一特性的抽象,是同一个人的行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如果把这些特性绝对对立起来就不符合亚当·斯密关于人性思想的本来面目了。
2、西方主流经济学"经济人"与"道德人"的二分
西方主流经济学以"经济人"为理论前提,它将个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视为个人动力的假定前提。经济行为就是理性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从此行为模式出发所形成的自由市场经济是追求经济发展最有效的经济模式。西方主流经济学经济人假定说对个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进行了肯定,但其人为地将"经济人"与"道德人"二分,片面强调效率,忽视公平。
实际上,与亚当·斯密将"利己心"与"利他心"统一的观点进行对比,不难看出西方主流经济学"经济人"假定把片面的抽象的人的自利心泛化为一切人的本质属性,把个体假设为具有完全理性的自我利益最大化者。当这种物化的人格和以利益为内容的交换原则向社会生活其它领域渗透时,便容易导致社会道德水准的下降,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盛行。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人"与"道德人"的整合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已经简要了解"经济人"与"道德人"理论的基本内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将"经济人"与"道德人"整合,培养有道德的"经济人"。在计划经济时代,曾片面的将个人假定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个体,存在忽视个人合理利益和个人利益差别的情况,导致社会经济缺乏动力而发展缓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之后,市场的特点对我国社会各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因为市场经济以利益行为为基本导向,引导人们如何去获得经济利益,突出的是经济的效益和经济的合理性,强调的是商品意识和金钱观念。从本质来看,市场经济是一种功利性经济。但是,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则为金钱所左右,导致唯利是图。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克服"经济人"的缺陷,将"经济人"与"道德人"合理整合。这有赖于如下两个方面的努力。
首先,加强经济制度和经济法规建设。"经济人"对利益的追求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但是如果这种追求得以无限制的发展则会损害他人利益。因此加强经济制度和法规建设,既能为"经济人"的行为进行合理限制,又可为其提供有效保障。这需要制订与健全有助于保障公平竞争的政策、规则,保证经济活动起点的公平。同时确立一系列维护公平竞争的可操作的规则,包括市场进入和退出的规则、制止行业垄断的规则、平等享受相关政策的规则、个体自由择业不受歧视的规则、尊重知识产权的规则等等。这些规则能够保障"经济人"在遵守这些公正性规则的前提下争取自己应有的利益。
其次,完善道德建设,提高"经济人"的道德自觉。道德建设是市场经济法治的基础。只有促使市场经济参与者形成道德规范的自律性,才能保证法律意识的明确性和理智性。穆勒在思考确定功利主义道德观问题时,曾提出两条途径:"第一,法律与社会组织应该处置个人的幸福或(可以说从实际方面讲)利益,使它尽可能地与全体利益相协调;第二,教育和舆论与人的品格有极大的影响力,应该运用这力量,使每一个人在心灵上建立起自己的幸福和全体幸福之间的不可解的联系,尤其是他自己的幸福和关心普遍幸福而应有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各种行为实践之间的不可解的联系。"其中第二条就是依靠培养个体的道德感,提高其道德自律,以期达到优化社会道德结构,培养具有道德感的"经济人"。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是为了人民的富裕和幸福,是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们在参与市场活动时,无论是社会生产、分配、交换环节还是消费环节,都要做到"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参与者不仅要作一个"经济人",也要作一个"道德人",实现两者的整合。
参考文献:
[1] 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2]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 曾静:由"经济人"回归"道德人"---构建和谐社会人性假设的范式重构[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4] 蒋云根:现代社会的选择:从"道德人"到"经济人".探索与争鸣,1999.12.
[5]郑宝霞:从"道德人"到"经济人"的转化趋向.江汉论坛,2008.10.
作者简介:赖劲榕(1989-),福建泉州人,现就读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
关键词:经济人 道德人 关系
"经济人"与"道德人"是经济学对人性的两种假设。亚当·斯密认为"经济人"、"道德人"是人性的所具有的两重性。西方主流经济学则片面以"经济人" 为理论前提,它将个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视为个人动力的假定前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人"与"道德人"的问题越发突出。理清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与"道德人"的整合成为亟待重视的问题。
一、"经济人"与"道德人"
1、古典经济学"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
"经济人"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是亚当·斯密所著《国富论》一书中提出来的。亚当·斯密从物质利益出发,认为人性是利己的。"无论是谁,如果他要与旁人做买卖,他首先就要这样提议。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我们每天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1](P13-14) 亚当·斯密对"经济人"范畴的论述实际上是在具体历史条件下对经济行为人的本质抽象。当时资本主义刚刚兴起,经济行为主体都有维护自身利益并试图将之最大化的倾向。虽然他们也有勤劳、简朴的一面,但出于自利的驱动,他们自觉地把资本投到最能获益的地方。正是"经济人"追逐个人得利属性,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财富不断丰富。从这一点来看,"经济人"理论有其合理之处。
在亚当·斯密的另一部代表作《道德情操论》中,他又从人具有的同情心出发,论述了"道德人"的利他属性。斯密把人类的情感划分为三个世界: (1)自私情感,如与我们自身的快乐和痛苦相关的悲伤和喜悦;(2)非社会情感,如憎恨、嫉妒等;(3)社会情感,包括慷慨、同情和尊重等。斯密指出,人的自爱本性与同情心相生相伴的。"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的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2](P5)
如果我们单从《国富论》一书的表述来看,很容易得出人性是利己的这一结论。但我们结合《道德情操论》的相关论说,可以发现《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是从不同的侧面来分析和说明人的两面性的,认为"利己心"与"利他心"是人性中自然存在的两个不同的侧面。"经济人"和"道德人"都是人的某一特性的抽象,是同一个人的行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如果把这些特性绝对对立起来就不符合亚当·斯密关于人性思想的本来面目了。
2、西方主流经济学"经济人"与"道德人"的二分
西方主流经济学以"经济人"为理论前提,它将个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视为个人动力的假定前提。经济行为就是理性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从此行为模式出发所形成的自由市场经济是追求经济发展最有效的经济模式。西方主流经济学经济人假定说对个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进行了肯定,但其人为地将"经济人"与"道德人"二分,片面强调效率,忽视公平。
实际上,与亚当·斯密将"利己心"与"利他心"统一的观点进行对比,不难看出西方主流经济学"经济人"假定把片面的抽象的人的自利心泛化为一切人的本质属性,把个体假设为具有完全理性的自我利益最大化者。当这种物化的人格和以利益为内容的交换原则向社会生活其它领域渗透时,便容易导致社会道德水准的下降,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盛行。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人"与"道德人"的整合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已经简要了解"经济人"与"道德人"理论的基本内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将"经济人"与"道德人"整合,培养有道德的"经济人"。在计划经济时代,曾片面的将个人假定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个体,存在忽视个人合理利益和个人利益差别的情况,导致社会经济缺乏动力而发展缓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之后,市场的特点对我国社会各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因为市场经济以利益行为为基本导向,引导人们如何去获得经济利益,突出的是经济的效益和经济的合理性,强调的是商品意识和金钱观念。从本质来看,市场经济是一种功利性经济。但是,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则为金钱所左右,导致唯利是图。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克服"经济人"的缺陷,将"经济人"与"道德人"合理整合。这有赖于如下两个方面的努力。
首先,加强经济制度和经济法规建设。"经济人"对利益的追求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但是如果这种追求得以无限制的发展则会损害他人利益。因此加强经济制度和法规建设,既能为"经济人"的行为进行合理限制,又可为其提供有效保障。这需要制订与健全有助于保障公平竞争的政策、规则,保证经济活动起点的公平。同时确立一系列维护公平竞争的可操作的规则,包括市场进入和退出的规则、制止行业垄断的规则、平等享受相关政策的规则、个体自由择业不受歧视的规则、尊重知识产权的规则等等。这些规则能够保障"经济人"在遵守这些公正性规则的前提下争取自己应有的利益。
其次,完善道德建设,提高"经济人"的道德自觉。道德建设是市场经济法治的基础。只有促使市场经济参与者形成道德规范的自律性,才能保证法律意识的明确性和理智性。穆勒在思考确定功利主义道德观问题时,曾提出两条途径:"第一,法律与社会组织应该处置个人的幸福或(可以说从实际方面讲)利益,使它尽可能地与全体利益相协调;第二,教育和舆论与人的品格有极大的影响力,应该运用这力量,使每一个人在心灵上建立起自己的幸福和全体幸福之间的不可解的联系,尤其是他自己的幸福和关心普遍幸福而应有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各种行为实践之间的不可解的联系。"其中第二条就是依靠培养个体的道德感,提高其道德自律,以期达到优化社会道德结构,培养具有道德感的"经济人"。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是为了人民的富裕和幸福,是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们在参与市场活动时,无论是社会生产、分配、交换环节还是消费环节,都要做到"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参与者不仅要作一个"经济人",也要作一个"道德人",实现两者的整合。
参考文献:
[1] 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2]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 曾静:由"经济人"回归"道德人"---构建和谐社会人性假设的范式重构[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4] 蒋云根:现代社会的选择:从"道德人"到"经济人".探索与争鸣,1999.12.
[5]郑宝霞:从"道德人"到"经济人"的转化趋向.江汉论坛,2008.10.
作者简介:赖劲榕(1989-),福建泉州人,现就读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