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摘要】
在传统的封建社会里, 贞操历来受到人们极大的重视,贞操制度的设立一定程度上说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传统伦理学说对贞操作了崎形的解释,使它成为单方面对女人进行性禁锢的规范。这种双重的价值标准, 近代以来学者们作了深刻的揭露与批判,近代社会以来,女权运动等也表现很多,20世纪60年代以后,女性解放运动在西方兴起并走向高潮,传统的贞操已不再是性行为的重要规范。有知识的青年一代对性关系、性行为的态度有了更多的看法,传统伦理学说在性道德中强调的严肃性受到破坏与挑战, 面对这种现实,我打算谈一下关于我自己对于贞操制度的看法。
【关键词】
女性;贞操;家庭
1 贞操制度
私有制度的确定以及一夫一妻制的形成财产占有的形式的异化之一就是男子对女子的占有从精神上变为肉体上。社会对女子贞的要求亦开始提出并日益坚固,逐渐地释“贞”为“贞操”、“贞节”,并特指男性对女性的要求。贞节观念经由男女两性的自我约束到对女性的片面要求,从妇女自我保护的屏障进而演化为戕害女性的利器。
1.1 贞节的含义
贞操又称贞节、贞洁,是传统家庭伦理中对女性的一项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贞操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妇女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美德,不仅要求女性绝对的终于丈夫,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而且还要做到夫死不嫁,从一而终。
贞,最早出现于甲骨文,“贞”的原意是占卜。国家遇到重大问题之前所做的决策,从这里可以看出,“贞”在这之前很少与女子联系在一起。但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维护封建纲常等级制度,便有了思想上的萌芽。同“贞”联系在一起的“节”,最早是指节气,操守。常指一个人能够坚定信念,不污于事,亦称“守节”。贞节的连用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坚贞的节操。二是指女子不改嫁或不失身。从这个意义上,贞节与贞操同义,都是对女性的一种规范要求。
1.2 贞操制度的基本特征
第一,贞节被视为身体的状况,男人的处女嗜好自古以来相沿不改。社会舆论对女人童贞的重视未见减轻。相比之下,似乎男人不存在童贞间题。一旦女人婚前失身,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将成为她求偶中极其不利的因素。男人对女人童贞的占有被视为实质性占有, 若女人在恋爱中失身,便死心踏地跟定了占有其童贞的男人。第二,歧视女人失贞。无论婚前婚后,女人遇暴失贞受辱仍是极大的不幸.虽然社会与舆论均谴责制裁施暴的男人,但却未给受害者真正的同情,而认为是她一生的耻辱与污点。所以,不少女人遇暴, 不敢反抗、声张,宁愿忍受一时的痛苦,也要掩盖事实,以免终生被人歧视。第三,歧视女人离婚后改嫁。在我们生活周围不难发现如下现象: 一个未婚女人嫁一个有婚史的男人,大家并不奇怪。而一个未婚男人娶一个有婚史的女人,则会引起舆论的沸沸扬扬。社会对这种现象已屡见不鲜,男女价值观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2 贞操制度的发展历程
2.1 秦朝时期的贞节观
贞节的首次提出是秦朝统一天下之后,秦始皇曾为巴蜀寡妇筑怀清台。他在会稽山刻石中明确指出:“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洁诚。”从上引及其他刻石内容看,秦之提倡贞洁,一是为了防止有子女的妇女的再嫁,以免“子不得母”。二是因为秦属西戎,不同于东方诸侯列国,社会还保留着浓厚的氏族社会遗俗,为了防止“淫风”,故而提倡男女“洁诚”。从这里可以看出,贞节观念和后世的贞节观在含义上有很大的差距。
2.2 西汉时期的贞节观
到了西汉,开始有了只针对妇女的严格的贞节要求。贞节成了女性行为的最高原则,贞节的维护成了外在荣誉和抽象的理念。为了贞节可以毁容,可以自杀。刘向编纂的《列女传》就是对这一思想的集中反映,其主要内容是倡导女子恪守贞节,并且把夫死不嫁作为女人守贞的最基本标准。汉代还首开官府表彰贞节之先例,汉宣宗首次上次颍川“贞女顺女”布帛。自此,节妇烈女成为历朝例行之事。
2.3 宋明时期贞节的非人化
把贞节推向非人化至极的应当是宋明理学。“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对于这句话想必大家并不陌生,这就是在这一情况下提出来的。理学大师朱熹认为,“人道莫大于三纲,而以夫妇为首”。为维护夫妇之伦,朱熹尤其强调“妇节”是占首要地位的道德规范。他认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同时又不遗余力地采用宣传、教育等方法对之推崇至极。
2.4 明清时期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型
明清之际,伴随着思想的发展,一些启蒙思想家歌颂人间真情,号召人们冲破传统的礼教束缚、追求爱情和幸福,热烈歌颂作为“情感之精灵”的女性。他们把妇女的地位和命运同封建家庭伦理的改造密切的联系起来,对于男权中心社会压迫歧视女性的利己本质进行了直白的结露和义正词严的谴责,从而成为中国近代妇女解放的先声。
3 对于贞操制度的反思
3.1 贞操制度的评价
或许在我们的心目中,存在的种种都会是贞操制度的不良作用,贞节观因专制主义统治的需求而产生,所以在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社会中,中央集权的程度越来越大,贞节观对人的束缚就越大。在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中,贞节观成为女性身上的一付沉重枷锁。因而从这一方面来说,贞节观的提出无不在束缚女性的发展。但作为一种制度的提出,其都会有自己的历史背景,都是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贞节观的提出对婚姻家庭的稳定具有极大的维护功能,因而在传统的“家国同构”的中国社会中无疑对稳定社会秩序起着重要的作用。
3.2 贞操制度的反思
面对贞操制度的一些列弊端,近代社会涌现出一系列女权运动,女性已经获得了一系列权利。如:在传统社会中,女性是不可能参加国家政治活动的,而现在,有些重要机关的工作人员甚至有女性,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就是一个很好的列子……但在某些重要机关的领域内,女性还是没能有机会进入,我想这可能是和女性的某些生理和心理机制有联系的。
4 结语
纵观历史发展的长河,对于贞节观的批评数不胜数,贞节观确实对于女性的压迫与束缚很大。我们或许大多数人都对贞节制度是深恶痛绝,但我们应该要用辩证的眼观看问题,通过对贞节观的仔细了解,我们不难知道,它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维护家庭秩序、对于国家的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相比较现代社会,在民主思想下的人们却面临着那么高的离婚率,我想贞节观还是很有作用的,现代社会,或许我们也需要某种贞节观对我们来进行约束。但我这里所说的并不是传统的贞节观,而是经过改造后的发展了的对于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贞节观。让我们一起走出贞节的误区,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艳芬.关于贞节的思索[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1,9.
[2]赵德雷.论贞节观对婚姻家庭的影响[J]青海社会科学,2006(1).
在传统的封建社会里, 贞操历来受到人们极大的重视,贞操制度的设立一定程度上说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传统伦理学说对贞操作了崎形的解释,使它成为单方面对女人进行性禁锢的规范。这种双重的价值标准, 近代以来学者们作了深刻的揭露与批判,近代社会以来,女权运动等也表现很多,20世纪60年代以后,女性解放运动在西方兴起并走向高潮,传统的贞操已不再是性行为的重要规范。有知识的青年一代对性关系、性行为的态度有了更多的看法,传统伦理学说在性道德中强调的严肃性受到破坏与挑战, 面对这种现实,我打算谈一下关于我自己对于贞操制度的看法。
【关键词】
女性;贞操;家庭
1 贞操制度
私有制度的确定以及一夫一妻制的形成财产占有的形式的异化之一就是男子对女子的占有从精神上变为肉体上。社会对女子贞的要求亦开始提出并日益坚固,逐渐地释“贞”为“贞操”、“贞节”,并特指男性对女性的要求。贞节观念经由男女两性的自我约束到对女性的片面要求,从妇女自我保护的屏障进而演化为戕害女性的利器。
1.1 贞节的含义
贞操又称贞节、贞洁,是传统家庭伦理中对女性的一项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贞操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妇女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美德,不仅要求女性绝对的终于丈夫,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而且还要做到夫死不嫁,从一而终。
贞,最早出现于甲骨文,“贞”的原意是占卜。国家遇到重大问题之前所做的决策,从这里可以看出,“贞”在这之前很少与女子联系在一起。但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维护封建纲常等级制度,便有了思想上的萌芽。同“贞”联系在一起的“节”,最早是指节气,操守。常指一个人能够坚定信念,不污于事,亦称“守节”。贞节的连用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坚贞的节操。二是指女子不改嫁或不失身。从这个意义上,贞节与贞操同义,都是对女性的一种规范要求。
1.2 贞操制度的基本特征
第一,贞节被视为身体的状况,男人的处女嗜好自古以来相沿不改。社会舆论对女人童贞的重视未见减轻。相比之下,似乎男人不存在童贞间题。一旦女人婚前失身,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将成为她求偶中极其不利的因素。男人对女人童贞的占有被视为实质性占有, 若女人在恋爱中失身,便死心踏地跟定了占有其童贞的男人。第二,歧视女人失贞。无论婚前婚后,女人遇暴失贞受辱仍是极大的不幸.虽然社会与舆论均谴责制裁施暴的男人,但却未给受害者真正的同情,而认为是她一生的耻辱与污点。所以,不少女人遇暴, 不敢反抗、声张,宁愿忍受一时的痛苦,也要掩盖事实,以免终生被人歧视。第三,歧视女人离婚后改嫁。在我们生活周围不难发现如下现象: 一个未婚女人嫁一个有婚史的男人,大家并不奇怪。而一个未婚男人娶一个有婚史的女人,则会引起舆论的沸沸扬扬。社会对这种现象已屡见不鲜,男女价值观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2 贞操制度的发展历程
2.1 秦朝时期的贞节观
贞节的首次提出是秦朝统一天下之后,秦始皇曾为巴蜀寡妇筑怀清台。他在会稽山刻石中明确指出:“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洁诚。”从上引及其他刻石内容看,秦之提倡贞洁,一是为了防止有子女的妇女的再嫁,以免“子不得母”。二是因为秦属西戎,不同于东方诸侯列国,社会还保留着浓厚的氏族社会遗俗,为了防止“淫风”,故而提倡男女“洁诚”。从这里可以看出,贞节观念和后世的贞节观在含义上有很大的差距。
2.2 西汉时期的贞节观
到了西汉,开始有了只针对妇女的严格的贞节要求。贞节成了女性行为的最高原则,贞节的维护成了外在荣誉和抽象的理念。为了贞节可以毁容,可以自杀。刘向编纂的《列女传》就是对这一思想的集中反映,其主要内容是倡导女子恪守贞节,并且把夫死不嫁作为女人守贞的最基本标准。汉代还首开官府表彰贞节之先例,汉宣宗首次上次颍川“贞女顺女”布帛。自此,节妇烈女成为历朝例行之事。
2.3 宋明时期贞节的非人化
把贞节推向非人化至极的应当是宋明理学。“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对于这句话想必大家并不陌生,这就是在这一情况下提出来的。理学大师朱熹认为,“人道莫大于三纲,而以夫妇为首”。为维护夫妇之伦,朱熹尤其强调“妇节”是占首要地位的道德规范。他认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同时又不遗余力地采用宣传、教育等方法对之推崇至极。
2.4 明清时期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型
明清之际,伴随着思想的发展,一些启蒙思想家歌颂人间真情,号召人们冲破传统的礼教束缚、追求爱情和幸福,热烈歌颂作为“情感之精灵”的女性。他们把妇女的地位和命运同封建家庭伦理的改造密切的联系起来,对于男权中心社会压迫歧视女性的利己本质进行了直白的结露和义正词严的谴责,从而成为中国近代妇女解放的先声。
3 对于贞操制度的反思
3.1 贞操制度的评价
或许在我们的心目中,存在的种种都会是贞操制度的不良作用,贞节观因专制主义统治的需求而产生,所以在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社会中,中央集权的程度越来越大,贞节观对人的束缚就越大。在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中,贞节观成为女性身上的一付沉重枷锁。因而从这一方面来说,贞节观的提出无不在束缚女性的发展。但作为一种制度的提出,其都会有自己的历史背景,都是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贞节观的提出对婚姻家庭的稳定具有极大的维护功能,因而在传统的“家国同构”的中国社会中无疑对稳定社会秩序起着重要的作用。
3.2 贞操制度的反思
面对贞操制度的一些列弊端,近代社会涌现出一系列女权运动,女性已经获得了一系列权利。如:在传统社会中,女性是不可能参加国家政治活动的,而现在,有些重要机关的工作人员甚至有女性,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就是一个很好的列子……但在某些重要机关的领域内,女性还是没能有机会进入,我想这可能是和女性的某些生理和心理机制有联系的。
4 结语
纵观历史发展的长河,对于贞节观的批评数不胜数,贞节观确实对于女性的压迫与束缚很大。我们或许大多数人都对贞节制度是深恶痛绝,但我们应该要用辩证的眼观看问题,通过对贞节观的仔细了解,我们不难知道,它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维护家庭秩序、对于国家的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相比较现代社会,在民主思想下的人们却面临着那么高的离婚率,我想贞节观还是很有作用的,现代社会,或许我们也需要某种贞节观对我们来进行约束。但我这里所说的并不是传统的贞节观,而是经过改造后的发展了的对于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贞节观。让我们一起走出贞节的误区,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艳芬.关于贞节的思索[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1,9.
[2]赵德雷.论贞节观对婚姻家庭的影响[J]青海社会科学,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