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碑体备一格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标签化的时代。人总是在给他人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然后再以这个标签来决定、影响自己的、其实是相当狭隘的思想与行动。这种标签化的行为,与商业社会非常契合,由此,一些高智商的人逐渐开始从给他人贴标签,转向为自己贴标签,以期达成某种众所周知的目的,这种现象在文化艺术界似乎尤为突出。
  煤炭、钢铁曾是湘中娄底两大经济支柱产业,笔者混迹于湖南省文联及《艺术中国》杂志社期间,接触各色人等,其言来自娄底的“豪车族”,统称为“煤老板”,意思是说他们有钱且素质相对低下,还有些挥金如土的味道,这称呼与稍后出现的通用词“土豪”相类。
  最早听闻苏桂长先生大名,是因为本地书法界之人多私下称其为“煤老板”,无疑,这是一个标签化的称呼,书法家就是书法家,为何要标上这么个签?这引起笔者对苏桂长先生的关注。后来与之有了些交往,知道他的确是一个煤老板,虽然“煤老板”身份不是特别显赫,但这个“煤老板”却与其他一般的煤老板不一样,他自小就受到父亲的翰墨熏陶。其父也算是当地的一个书法名手,毛笔字写得不错,经常用毛边纸装订成册,书写相关诗词,然后让年幼的苏桂长临摹,这成为他的书法种子。
  苏桂长先生的书法之路,经过了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最初他到当地乡政府当秘书,给领导写稿子,为了赶速度,又由于不懂草法,潦草得领导看不懂,经常被教训。尔后,为了加强楷书的底子,就找来黄自元的帖,因为在湖南,黄自元的书法影响是相当广泛与深入的,另外,黄自元的家乡安化与苏桂长所在的冷水江市相邻,可以说近在咫尺,在那个字帖都比较难见的时期,黄自元的书法资料是当地相对容易找到的。于是,一练就是六年,字越写越漂亮,也越来越受到周围人的赞许。后来,全国的书法热开始兴起,这个“字写得好的”苏桂长就试着投稿参赛,卻屡投屡不中,不乏挫败感,痛定思痛,就找赛事资料研究全国同行是何“路子”,感觉写黄自元的不适合投稿,于是开始转向文征明,这个时期找书法资料就容易多了,他将能够收集到的有关文征明的资料全部收齐,然后翻阅练习,边读边练,这一练又是好些年头,后以此套路投稿全国书法展,按苏桂长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稀里糊涂地就上了”,再后来,就获得了中国书协会员资格。
  窃以为苏桂长先生之前所走的、较长的书法路,只是他后来书法之路的铺垫,其真正的书法之路是从其进入碑体书法之后。随着对书法认识的深入,苏桂长先生感觉帖派书法的一些不足处,与时代的审美似乎也存在一定的隔膜,于是开始思考如何强化碑派用笔的问题。他选择从墓志着手,而且是元氏系列墓志。元氏墓志是北魏皇家墓志,因北魏孝文帝时期改“拓跋氏”为“元氏”而得名,由于元氏家族至尊的地位,使元氏墓志在选石、书丹、镌刻等方面都非常讲究,当然也是最好的,如今,已出土的元氏墓志都成为宝贵的书法资料。与一般书法家不同的是,苏桂长一直保持着一个良好的习惯,就是每接触一本碑帖,均要收集与之相关的资料,对其来龙去脉进行一番研读、了解。选择元氏墓志,大概与此习惯不无关系,这是与常人相比的高明之处,笔者谓之为“抬头看路”。看清楚了再走,我想这也是苏桂长先生自己在其曲折书法经历中获得的一个感悟吧!目前,苏桂长先生收集了几十种元氏墓志,并且有一个计划,就是边读、边练、边写,写就是写读、练每个墓志后的感悟,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然后出书传播。这才是文化人干的事,太好了。
  观苏桂长先生当下书法,主要以碑派面目示人。其碑派书法虽说主要取法元氏系列墓志,但是经过了取舍的,取的是间架体势,因而面貌端庄,结构疏密得当,而在用笔上却是加以改造了的。元氏诸多墓志,尤其是苏桂长先生钟爱的、用功尤勤的《元怿墓志》,其笔画是清秀的,结字是停匀俊朗的,这更接近于文征明小楷字的气息,而苏桂长在用笔上似乎反其道而行之,笔画是沉实厚重的,相对地说,他对笔画两端有所弱化,而对中段着意进行强化,又能结构上进行一些有意识的处理,参以灵动之笔,使之呈现出与原墓志不同的气息与美感,整体上看,苏桂长先生目前的碑体书法参合了好些碑帖,无疑,他是善学的。更可贵的是,其碑体书法与当今书坛流行的诸多碑体不一样,与流风保持了一定距离,如其行笔虽然强调笔画之中段,但却较少参入当下流行的、刻意表露的顶锋逆行等因素,故其笔法又似乎主要以帖派行笔法为主,这关系到一个书法人对碑帖笔法的认知,不随流俗转,笔者以为,这是考验一个书法人智慧与成就的关键因素,因为这是以书法人的智慧与眼光为基础的,更是书法人内在的、不为时风所移的底气。这话说是容易,但放眼全国,很多书法人恐怕都不具备这样的素质,要么则已名成功就。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湘中娄底的书法,在湖南有所谓的“娄底现象”,书法人的作品上全国书法展的多,当然,作品风格追随全国“书法流风”或当地书法名家的肯定也多,成功之捷径也!苏桂长之碑体书法,在这块土地上,可以说与众不同,独备一格,从此可以看出,桂长先生也是倔强的。
  人称“煤老板”的苏桂长,后来被其所在冷水江市书法界推举为书协主席,并担任娄底市书法研究会副会长、娄底市书协理事、冷水江市书画院院长、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客座教授等职务,他也以其“煤老板”的特长为冷水江书法事业的发展奉献着自己的力量,更以“书法家”的身份,在书法艺术的园地里,躬耕笃行,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在冷水江师范等院校教授子弟,埋下更多的书法种子,刷新人们对“煤老板”的认识与标签。
  湘中碑体备一格,吾为苏桂长先生书法之标签也!
  2017年2月28日于乾丰堂
  书法家苏桂长
  苏桂长,号半坡居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娄底人文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娄底市书协理事、娄底书法研究会副会长、娄底湘中书画院副院长、冷水江市书协主席。作品入展全国第四届正书展、全国第六届新人展、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三届青年书法篆刻展,获全国“人防杯”书法大赛三等奖、湖南省煤炭系统书法大赛一等奖。
其他文献
紀念建党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
期刊
我与正良是老乡,但之前并无太多交集。依稀一次聚会上,因为自己不是主角,有闲观察局面。于是留意到一个系着方格围脖的年轻男子,有民国时期的知青模样。清瘦,显得高挑俊秀;少言,显得沉静安闲。敬酒的高潮过后,他才谦逊地过来,说早在学生时代就听过我的文学讲座。我立马有些紧张,离开讲台20年,我特别担心因言行不雅而辜负了师者的身份,好在他介绍自己也是教师,于是有了特殊的亲近感。  就这样,我们不经意地认识了,
期刊
斋号悦铭轩,河北豐润人,现居石家庄。痴迷刻铜收藏近七载,乐此不疲,以寅生文字清盒及民国亲笔画稿为最爱。
期刊
1990年秋,我刚刚考上大学,第一次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麓山。  记得那次是从山脚的湖南师范大学进入。顺着小路蛇形而上,我突然发现一处巍峨的大墓,定睛一看,不得了,墓的主人居然是历史书上大名鼎鼎的黄兴!兴奋之余,我们又绕着附近转了几圈,陆续发现蔡锷、焦达峰等辛亥革命人物的墓。我自幼酷爱历史,无意中发现这些民国先烈的墓,兴奋和震撼真是无以言表!  时间一晃过了26年,岳麓山的先烈墓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2
期刊
梅花本是自然造化的众多植物之一,最初进入中国人的审美视野也是因它独有的自然特征。“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花中气节最高坚”。随着作为社会精英的文士阶层的形成,自然美的梅花逐渐被人格化。诗、词、文的吟咏,人工的培植,绘画的图写,相互推动,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梅文化,也成为最经典雅致的中国人的审美生活,一直鼓舞着人们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如此千余年不绝,它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所以,赏梅
期刊
北大、清华两校的校园,清朝时都是皇家园林。最早是明代书法家米万钟在荒地上造了勺园。清初勺园已经破落,顺治在勺园旧址上造了弘雅园。北大前身之一燕京大学的旧址上曾建有清朝前期主要的皇家园林——淑春园,最早为和珅所建,后来被皇家没收。其他的园林还有春熙院、鸣鹤园、镜春园、朗润园、蔚秀园、承泽园、畅春园、农园等。这些园林的原貌多数已无迹可寻,但它们的名字在北大依然到处可见。勺园在北大西面靠南,而未名湖当年
期刊
网名老木001,号大我山人,别署老木,山东烟台人,盛世收藏网刻铜艺术版版主、烟台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文房收藏二十余年,尤其在刻铜镇尺、墨盒、硯台、古墨等文房用品收藏研究,北魏北齐以降石质佛造像及发愿文的收藏研究,秦汉魏晋古砖瓦陶文的收藏和研究方面,均有较大收获。
期刊
八、清·金农漆书诗文绿端砚  金农(1687—1764),清代书画家、诗人、“扬州八怪” 之一,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字寿门,号冬心,又号司农、稽留山民、昔耶居士、曲江外史等。生活在康、雍、乾三朝,终身布衣。从小天姿聪颖,嗜奇好学,博学多才,工于诗文书画,诗文古奥奇特,五十岁后开始工画,山水、人物、花卉、梅竹,无所不能。工书法,首创扁笔书体,兼有楷、隶体势,别具一格,时称“漆书”。精于金石、篆刻,
期刊
从书法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当下书坛创作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学院的教育使得书法成了一门专业,而新媒体的交流便捷让书法学习方式与展示方式更为多样化。这些都让今天的书坛无论是在人数上还是风格面貌上都较之以前更为丰富多样。书法专业化带来了书法职业化,使得书法学习与创作成为很多人的终身职业与事业,这种情况对于书法的发展与繁荣无疑是利大于弊的。无论大家怎样看待当下书法的现状,讨论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都不可否
期刊
清黄钺有“六法之难,气韵为最。意居笔先,妙在画外”。气韵是中国山水画的中国哲学思考与精神追求层面的诗意表达与审美延伸在画面中的意境呈现方式。所谓“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所谓“野云依竹静,霜叶近窗明。对此清幽景,都忘喧杂声”。所谓“松下数椽茅屋,眼前四面青山。日月升沉不住,白云来去常闲”。浪漫诗意山水为画面的大美山川气韵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变换诡异的宣纸又为恣意宣泄的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