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主要课型,它有着很重要的教学价值。笔者通过指导一位青年教师的复习课教学,将他前后两次的课堂教学进行比较研究,从情境创设、知识整理、课堂练习这三个角度谈对复习课教学的新思考。复习课,要让学生也参与进来,真正走向“师生共同设计”,才会让数学素养在课堂中“落地生根”,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复习课 师生 共同设计
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主要课型,它有着很重要的教学价值。复习,就应该让學生在“循循复循循”中“温故知新”。笔者作为教研员,听了很多节复习课,发现很多教师都重视知识的整理和练习的设计,让这类“老”课也上出了“新”意。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复习课中呈现更多的是教师的“精彩”,学生总是沿着教师设计好的复习“路径”在行走,不敢越“雷池”一步。
笔者在听了一位青年教师执教“平面图形面积的整理复习”后,感觉这节课还是“教师的设计”,缺少应有的学生视角。课后交流时,笔者建议该教师多一些“学生的设计”,从而走向“师生共同设计”。这位青年教师在笔者的指导下,进行了教学的“再设计”,与自己“同课异构”,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将这位青年教师前后两次的教学进行比较研究,与大家一起分享对复习课教学的新思考。
一、情境创设:起点在哪里?
很多教师在复习课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也非常重视情境创设,期盼在课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笔者认为,复习课应该要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才能让学习真实发生。
教例A:
师:孩子们,我在《合肥晚报》上看到这样一则公告:合肥市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出让公告。拍卖,你们听过吗?
生:听说过。
师:这个公告是要拍卖什么?
生:土地使用权。
师:如果一位开发商要参与竞买,你觉得需要具体了解这块土地的哪些情况?
生:要了解土地的面积、价格、地理位置、形状等。
师:不错,具备商人的头脑,考虑得很全面!无论这块地是什么形状的,都要运用一些平面图形面积的知识。
教例B:
师:今天我们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你认为要复习哪些知识?
生:什么是面积,面积单位有哪些,面积公式是什么,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等等。
师:那么,你们哪些知识掌握得比较好?还有哪些知识不太明白?
生:我知道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不太明白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搞不清楚公式之间的联系。
在教例A中,教师创设了“拍卖土地公告”的情境,看似将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具有浓厚的生活味和时代气息,其实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还比较遥远。这样的情境创设还是“为了教师的设计”,只是让教师们觉得“眼前一亮”,而没有给学生带来“心动”的感觉,只是披上了情境的“外衣”,并没有真正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让学生产生复习旧知的欲望。在教例B中,教师采用了“谈话聊天”的方式,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知道了学生真实的知识背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认知障碍,以及对知识的质疑,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复习旧知成为一种内在的学习需求。复习课中,我们更需要思考:学生现在在哪里?我们要将学生带到什么地方去?用怎样的方式将学生带向目的地?只有真实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准确把握学生学情,进行“病因”诊断,才会“对症下药”,真正具有“疗效”。
复习课的课堂导入,未必要像新授课那样有着华丽的情境渲染和形式包装,而应该要开门见山,让学生很自然地直奔复习主题,产生复习需求,明确这节复习课的研究目标。
二、知识整理:空间有多大?
“知识整理”是复习课的重要环节,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梳理旧知,找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散状的知识变成网状的知识系统,形成完善的认知结构。
教例C:
师:什么叫面积?
生:物体所占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物体的面积。
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分别是什么呢?用字母怎么表示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张贴写有公式的卡片)
师:这些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这样吧,你们先从信封中选1个图形,向同学介绍,再请别的同学评价。
(学生依次介绍每一个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哪些图形的面积推导过程比较相似?
生:三角形和梯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也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之间有联系?
(学生口述,教师随机在黑板上张贴图形,再用带有箭头的线来表示图形面积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例D:
师:平面图形面积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你们能不能用一幅图把这种联系给表示出来呢?请小组内的同学一起合作,用信封中的图形在小黑板上摆一摆,再用箭头连一连。完成后,请小组派代表展示,别的小组同学要学会提问和评价。
(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研究任务)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
生:我们小组设计了一棵知识树。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基础,就像大树的树根一样;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看成是几个主干;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可以推导出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就可以分出两个枝丫。谁来评价?你们有什么疑问?谁想补充?
(小组之间互相评价、提问、补充)
师:还有哪个小组设计的作品不一样? 生:我们小组设计成机器人的形状,圆形的面积也可以由三角形的面积推导出来,三角形的面积也可以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你们有什么疑问吗?谁来评价?
(小组之间再次互相评价、提问、补充)
生:我们小组是用表格整理的,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
在教例C中,教师非常重视知识点的回顾,让学生在大脑中不断地检索旧知。然而,教师并不了解学生的真实学情,想要關注的知识点太多,在教学中平均用力,没有抓住核心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学生只是在教师“乒乓球式”的提问中完成了复习任务,没有真正经历知识整理的过程,更难以有深度的数学思维参与。在教例D中,教师围绕“平面图形面积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个最核心的复习任务,开展“大问题”教学,给足学生学习的时空,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知识。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整理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己创造出知识树、表格等多种整理方法。学生们开始尝试走向讲台,学会与同伴一起分享小组学习研究的成果。这样,让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成为有价值的资源,真正促进了师生的对话与交流。学生在质疑、争辩和评价中,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达到了“知新”的目的。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学生的精彩,而不是教师的精彩。
复习课更应该做“减法”,不需要面面俱到,需要聚焦最核心的复习目标,才能真正抓住复习课的关键。现在,学生并非只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是学会自己设计复习课,和教师一起结伴同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牵住复习课的“牛鼻子”。
三、课堂练习:效果如何?
在复习课中,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堂练习的精心设计,但和新授课的练习没有本质差异,还是让学生在巩固应用中强化旧知,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其实,小学高年级的复习课,也应该让学生自己进行练习题的设计,从而真正参与到复习的过程中,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
教例E:
教师精心设计了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评价。
习题:开发商打算在这块长方形地上建一个大型的游乐场。游乐场建成什么形状的呢?他请来了一位设计师做了几种方案。
方案一:在这块地上建一个最大的三角形的游乐场,空地铺草坪。游乐场的面积是多少?要铺多大的草坪?怎么规划?还有不同画法吗?(显示不同画法)
方案二:连接这块地四条边上的中点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游乐场,空地铺草坪。游乐场的面积是多少?草坪的面积呢?
方案三:利用这块地的三条边建一个梯形的游乐场,空地铺草坪。你觉得应该怎么规划?
方案四:在这块地上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的游乐场,空地铺草坪。你觉得应该怎么规划?游乐场的面积是多少?草坪的面积呢?
教例F:
教师让学生课前自己“找错题、找好题、编好题”,课堂上让学生们一起展示、交流和评价。教师选择了学生自己创编的一组数学好题,和学生们一起分享。
习题:在这个正方形游乐场中建什么游乐项目比较受欢迎呢?下面的几个设想,请你尝试解决。
设想一:在这个正方形的游乐场中建一个最大的圆形的溜冰场,你能描述一下这个溜冰场有多大吗?
设想二:在正方形的游乐场中建4个相等的尽量大的圆形的溜冰场,这4个溜冰场的面积之和是多少?你会算吗?
设想三:在正方形的游乐场中建9个相等的尽量大的圆形的溜冰场,这9个溜冰场的面积之和是多少?算一算,你有什么想法?
在教例E中,教师精心设计了一组习题,着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课中,这样的课堂练习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知识缺陷,缺乏数学思维的含量,没有一定的挑战性,难以激发学生对练习的兴趣,让许多学生成了被动的解题者。在教例F中,教师不是让学生只是学会解题,而是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命题,还要能和同伴一起交流和分享。学生设计的这道题,妙在没有任何的数据,却能在观察比较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欣赏同伴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新的启示。教师将课堂练习移至课前,让学生自己找错题、找好题、命好题,真正调动了学生复习的积极性。这样,教师基于学生真实的学情,可以进行精准“诊疗”,让复习课更具有实效。
教师不能让复习课变成“一个人的狂欢”,而要和学生一起踏上复习之旅,去欣赏沿途美妙的风景。教师学会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教师再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们在课堂中交流分享。这样,真正解放了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了复习课的主角。我们欣喜地看到,复习课中的课堂练习已经变“教师设计”为“师生共同设计”,开始了“华丽转身”。
可见,复习课不能只是追求华丽、顺畅和完美,而应该要摒弃演练和作秀,追求简单和实效,讲求对话和共享,才能让师生在课堂中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复习课的教学,不能只是教师的“单相思”,也要让学生参与进来,真正走向“师生的共同设计”,才会让数学素养在课堂中“落地生根”,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注:本文系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课题“基于学业评价大数据的教学改进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AH2019055。
【关键词】复习课 师生 共同设计
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主要课型,它有着很重要的教学价值。复习,就应该让學生在“循循复循循”中“温故知新”。笔者作为教研员,听了很多节复习课,发现很多教师都重视知识的整理和练习的设计,让这类“老”课也上出了“新”意。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复习课中呈现更多的是教师的“精彩”,学生总是沿着教师设计好的复习“路径”在行走,不敢越“雷池”一步。
笔者在听了一位青年教师执教“平面图形面积的整理复习”后,感觉这节课还是“教师的设计”,缺少应有的学生视角。课后交流时,笔者建议该教师多一些“学生的设计”,从而走向“师生共同设计”。这位青年教师在笔者的指导下,进行了教学的“再设计”,与自己“同课异构”,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将这位青年教师前后两次的教学进行比较研究,与大家一起分享对复习课教学的新思考。
一、情境创设:起点在哪里?
很多教师在复习课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也非常重视情境创设,期盼在课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笔者认为,复习课应该要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才能让学习真实发生。
教例A:
师:孩子们,我在《合肥晚报》上看到这样一则公告:合肥市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出让公告。拍卖,你们听过吗?
生:听说过。
师:这个公告是要拍卖什么?
生:土地使用权。
师:如果一位开发商要参与竞买,你觉得需要具体了解这块土地的哪些情况?
生:要了解土地的面积、价格、地理位置、形状等。
师:不错,具备商人的头脑,考虑得很全面!无论这块地是什么形状的,都要运用一些平面图形面积的知识。
教例B:
师:今天我们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你认为要复习哪些知识?
生:什么是面积,面积单位有哪些,面积公式是什么,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等等。
师:那么,你们哪些知识掌握得比较好?还有哪些知识不太明白?
生:我知道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不太明白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搞不清楚公式之间的联系。
在教例A中,教师创设了“拍卖土地公告”的情境,看似将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具有浓厚的生活味和时代气息,其实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还比较遥远。这样的情境创设还是“为了教师的设计”,只是让教师们觉得“眼前一亮”,而没有给学生带来“心动”的感觉,只是披上了情境的“外衣”,并没有真正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让学生产生复习旧知的欲望。在教例B中,教师采用了“谈话聊天”的方式,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知道了学生真实的知识背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认知障碍,以及对知识的质疑,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复习旧知成为一种内在的学习需求。复习课中,我们更需要思考:学生现在在哪里?我们要将学生带到什么地方去?用怎样的方式将学生带向目的地?只有真实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准确把握学生学情,进行“病因”诊断,才会“对症下药”,真正具有“疗效”。
复习课的课堂导入,未必要像新授课那样有着华丽的情境渲染和形式包装,而应该要开门见山,让学生很自然地直奔复习主题,产生复习需求,明确这节复习课的研究目标。
二、知识整理:空间有多大?
“知识整理”是复习课的重要环节,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梳理旧知,找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散状的知识变成网状的知识系统,形成完善的认知结构。
教例C:
师:什么叫面积?
生:物体所占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物体的面积。
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分别是什么呢?用字母怎么表示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张贴写有公式的卡片)
师:这些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这样吧,你们先从信封中选1个图形,向同学介绍,再请别的同学评价。
(学生依次介绍每一个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哪些图形的面积推导过程比较相似?
生:三角形和梯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也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之间有联系?
(学生口述,教师随机在黑板上张贴图形,再用带有箭头的线来表示图形面积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例D:
师:平面图形面积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你们能不能用一幅图把这种联系给表示出来呢?请小组内的同学一起合作,用信封中的图形在小黑板上摆一摆,再用箭头连一连。完成后,请小组派代表展示,别的小组同学要学会提问和评价。
(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研究任务)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
生:我们小组设计了一棵知识树。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基础,就像大树的树根一样;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看成是几个主干;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可以推导出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就可以分出两个枝丫。谁来评价?你们有什么疑问?谁想补充?
(小组之间互相评价、提问、补充)
师:还有哪个小组设计的作品不一样? 生:我们小组设计成机器人的形状,圆形的面积也可以由三角形的面积推导出来,三角形的面积也可以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你们有什么疑问吗?谁来评价?
(小组之间再次互相评价、提问、补充)
生:我们小组是用表格整理的,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
在教例C中,教师非常重视知识点的回顾,让学生在大脑中不断地检索旧知。然而,教师并不了解学生的真实学情,想要關注的知识点太多,在教学中平均用力,没有抓住核心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学生只是在教师“乒乓球式”的提问中完成了复习任务,没有真正经历知识整理的过程,更难以有深度的数学思维参与。在教例D中,教师围绕“平面图形面积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个最核心的复习任务,开展“大问题”教学,给足学生学习的时空,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知识。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整理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己创造出知识树、表格等多种整理方法。学生们开始尝试走向讲台,学会与同伴一起分享小组学习研究的成果。这样,让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成为有价值的资源,真正促进了师生的对话与交流。学生在质疑、争辩和评价中,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达到了“知新”的目的。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学生的精彩,而不是教师的精彩。
复习课更应该做“减法”,不需要面面俱到,需要聚焦最核心的复习目标,才能真正抓住复习课的关键。现在,学生并非只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是学会自己设计复习课,和教师一起结伴同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牵住复习课的“牛鼻子”。
三、课堂练习:效果如何?
在复习课中,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堂练习的精心设计,但和新授课的练习没有本质差异,还是让学生在巩固应用中强化旧知,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其实,小学高年级的复习课,也应该让学生自己进行练习题的设计,从而真正参与到复习的过程中,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
教例E:
教师精心设计了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评价。
习题:开发商打算在这块长方形地上建一个大型的游乐场。游乐场建成什么形状的呢?他请来了一位设计师做了几种方案。
方案一:在这块地上建一个最大的三角形的游乐场,空地铺草坪。游乐场的面积是多少?要铺多大的草坪?怎么规划?还有不同画法吗?(显示不同画法)
方案二:连接这块地四条边上的中点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游乐场,空地铺草坪。游乐场的面积是多少?草坪的面积呢?
方案三:利用这块地的三条边建一个梯形的游乐场,空地铺草坪。你觉得应该怎么规划?
方案四:在这块地上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的游乐场,空地铺草坪。你觉得应该怎么规划?游乐场的面积是多少?草坪的面积呢?
教例F:
教师让学生课前自己“找错题、找好题、编好题”,课堂上让学生们一起展示、交流和评价。教师选择了学生自己创编的一组数学好题,和学生们一起分享。
习题:在这个正方形游乐场中建什么游乐项目比较受欢迎呢?下面的几个设想,请你尝试解决。
设想一:在这个正方形的游乐场中建一个最大的圆形的溜冰场,你能描述一下这个溜冰场有多大吗?
设想二:在正方形的游乐场中建4个相等的尽量大的圆形的溜冰场,这4个溜冰场的面积之和是多少?你会算吗?
设想三:在正方形的游乐场中建9个相等的尽量大的圆形的溜冰场,这9个溜冰场的面积之和是多少?算一算,你有什么想法?
在教例E中,教师精心设计了一组习题,着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课中,这样的课堂练习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知识缺陷,缺乏数学思维的含量,没有一定的挑战性,难以激发学生对练习的兴趣,让许多学生成了被动的解题者。在教例F中,教师不是让学生只是学会解题,而是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命题,还要能和同伴一起交流和分享。学生设计的这道题,妙在没有任何的数据,却能在观察比较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欣赏同伴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新的启示。教师将课堂练习移至课前,让学生自己找错题、找好题、命好题,真正调动了学生复习的积极性。这样,教师基于学生真实的学情,可以进行精准“诊疗”,让复习课更具有实效。
教师不能让复习课变成“一个人的狂欢”,而要和学生一起踏上复习之旅,去欣赏沿途美妙的风景。教师学会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教师再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们在课堂中交流分享。这样,真正解放了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了复习课的主角。我们欣喜地看到,复习课中的课堂练习已经变“教师设计”为“师生共同设计”,开始了“华丽转身”。
可见,复习课不能只是追求华丽、顺畅和完美,而应该要摒弃演练和作秀,追求简单和实效,讲求对话和共享,才能让师生在课堂中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复习课的教学,不能只是教师的“单相思”,也要让学生参与进来,真正走向“师生的共同设计”,才会让数学素养在课堂中“落地生根”,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注:本文系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课题“基于学业评价大数据的教学改进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AH2019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