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严重流失这一现象的不断凸显,国家的“非遺”保护体系逐渐形成。文章从瓯剧的传承价值切入,通过调查瓯剧传承的现状,并对其进行分析,最后试图基于社会各群体,探索促进其适应路径。
关键词:瓯剧;传承;发展
一、瓯剧的历史轨迹
纵观我国戏曲艺术数百年来的发展历史,既是群芳争艳、繁荣昌盛的发展历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竞争、兼并、崛起、淘汰、吞没的历史。
温州瓯剧,始于清代乾嘉时期。在清朝乾隆、嘉庆时,乱弹已兼有高腔、昆腔、皮黄等多种腔调了;清康熙年间已传至福建、台湾;清中叶,曾发展到三十多个班社,鼎盛一时;鸦片战争,帝国主义列强侵扰,清王朝腐败,农村经济破产,戏班生存艰难;其后,北洋军阀、国民党政权统治时期,禁戏禁演,迭出不穷;抗战八年,温州三次沦陷,乱弹班纷纷解体。1951年,将残存的凤玉班、新凤玉班、新新凤玉班三班合组为“温州胜利乱弹剧团”,几经整合,成今日之温州市瓯剧团。
鸦片战争后,由于清王朝的腐败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农村经济日益破产。国民党统治时期,禁戏禁演。抗日战争时期,班社纷纷解体,不少艺人死于战争和饥饿,导致剧目的失散和精湛的表演技艺的失传。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瓯剧才逐渐发展起来。
二、瓯剧的音乐本体与形态分析
(一) 瓯剧的音乐本体
1.旋律调式
戏曲的音乐长调,在舞台上、戏场上,千变万化,形态各异;而其确定不移的固态,是其音乐的本体结构。
乱弹腔曲调华彩,优美动听,具有地方特色。作为乱弹腔基本板腔之一的“原板”为上下句结构,明亮刚健,可变性大,既可表现欢快感情,又能抒发低沉的情绪。反调原板在节奏与结构上,与正调原板相似,仅较正调原板平柔委婉,调式也不同。正、反原板,均可单独演唱,也常与叠板、流水等板式联结使用。正流水板气氛喧嚣,适宜于悲哀的感情,可单独使用,亦可与其他板式作联接。流水板与紧板旋律基本相同,紧板以散板形式演唱,流水板以1/4节拍快速演唱。在演唱中,伴以大锣大鼓。反流水板的唱腔结构和演唱方法与正流水板同,但比前者激越高亢。
2.复调因素
瓯剧音乐中的“复调因素”,主要存在于乱弹系统中。在唱腔与伴奏中、间奏中、情景音乐伴奏中,有较为明显的痕迹。
声部发展的动向,基本上是相向进行的,虽然反向进行可使声部发展趋于平衡,但较为少见。在音程关系的结合上,多为三度、四度、五度、六度乃至八度音程,以建筑在协和原则上为主。
3.伴奏乐器
“鼓是令,琴是命。”这流传久远的戏谚,在浙南不少地方戏班社中流传久久,瓯剧也不例外,足以见其切中精辟。
瓯剧的伴奏乐器以笛子为正吹,板胡(旧称“副吹”)为主要伴奏乐器。此外,在新中国建立后,先后增添了琵琶、三弦、月琴、扬琴、二胡、中胡、大胡、笙、箫、唢呐、长号、芦管、牛筋琴、古筝等。
瓯剧的文场器乐曲,分丝竹乐曲、管弦乐曲、唢呐乐曲与吹打乐曲四类:以笛与丝弦乐器演奏的乐曲,一般多用于舞蹈、送茶、打扫庭台、扑蝶戏耍等;以唢呐为主的唢呐吹打乐曲,多用于文官升堂、出师远征、压粮运草、拜印交印、迎宾送友、接旨、更衣、书写等。
瓯剧的武场器乐曲,分打击乐和管弦乐,各有自己截然不同的音响效果,其功能也各有所长。
(二)瓯剧的形态分析
1.唱腔
瓯剧的音乐唱腔由高腔、昆腔、乱弹、徽调、滩簧、时调等多种声腔构成,现代瓯剧以唱乱弹腔为主,兼唱他腔。一剧中兼唱几种不同声腔,表演上已形成统一的艺术风格,具有朴素、明快、粗犷而细腻的特点。传统曲牌有一千多支。因长期活动于农村山乡,表演上生活气息浓厚,形式上格律不严。
2.语言
瓯剧语音是温州方言加中州韵。俗称“乱弹白”或“书面温语”。旦角以假嗓(又称阳喉)为主,真假声结合;小生则以真假嗓结合,以本嗓为主,谓之“子母喉”;大花多用咋音;老生、老旦用本嗓;老生多用“堂音”“虎音”,老旦多用脑后音。
地方剧种是指流行于一定地区、又具有地方特点的戏曲剧种,以区别于流行全国的戏曲剧种而言。地方戏的地方特点,就是以当地方言、地方语调来表演。失去了这一地方特点,便难称其为地方戏。但用地方语音表演,也必定持其弊端,这意味着其他非本地的人会难听懂台词,特别是以温州话表演的瓯剧,这就不利于剧种的传播和推广。同样,失去了地方特点,便可能使众多地方戏趋于同化,于是便失去地方戏存在之必要。
三、瓯剧的发展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其演变的形式也从简单的经济实力竞争发展到对文化活力的竞争上。当人们盲目陶醉,极力追捧西方文化的同时,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却显得冷清。
从深入调查结果中,我了解到瓯剧的以下几个现状:专业演出人员老龄化,瓯剧人才培养青黄不接现象严重。以温州瓯剧团为例,35岁以上的演员占多数,30岁以下青年仅占10%。这一问题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年龄结构的不合理,行当不全,无法达到演出完整的效果,对于艺术表现来说缺乏整体性。
造成此现状有政府、教育局、媒体等和瓯剧自身存在的原因。媒体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社会的关注度不高。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温州政府在政治扶持和经济投入上对瓯剧文化不够重视,瓯剧团的经济状况不是很理想。演员收入不理想,导致他对瓯剧工作的参与度降低,更没有热情去全身心投入自己的工作。政府尽管在做保护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力度远远不够。
从瓯剧的观众群体来看,观众群体的结构以老年群体为主,部分中年群体。这样的结果一点都不让人吃惊,在青年人都追求流行元素的时代,流行的、国外的才是首选。他们认为瓯剧表演过于拖沓,剧本讲述的内容与现代生活搭不着边。显然这是观念问题而非艺术存在的问题。生活在网络、多媒体等多元文化下的新一代人对瓯剧的历史显然是不了解的,他们对瓯剧的唱腔、唱词、身段都不甚了解,这必然成为他们接近瓯剧文化的一障碍。 瓯剧在现代进程中与其他艺术形式形态发展相比也过于缓慢。体现现代生活的内容少,可以说是与现代生活脱节,使人们难以体会剧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编剧人才的缺乏、唱腔单一也是瓯剧存在的一现状。表演的剧目多为传统剧目,缺乏创新性。瓯剧的发展核心在于编创。传统的剧目大多以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创作而成,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生活内容也发生很大改变,传统的剧目一直重复上演,观众就会失去新鲜感。任何的艺术形式,只有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很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瓯剧存在问题与保护对策
(一)瓯剧现阶段存在问题
随着整体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全国其他的地方戏剧一样,瓯剧的生存空间也日渐缩小。目前在活态演出的团体,在传承手段上,基本依靠老艺人传统的口传身教方法,虽有利于保留瓯剧原汁原味的特性,但其方式过于陈旧,效率相对低下。作为一种文化活动,瓯剧艺术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利价值归根结底是参与其中的人所创造、传播并最终得以实现的。这一人群大致可以分为表演者、剧作家和观众三个部分,他们分别回答着瓯剧由谁来表演、演什么、演给谁看这三个根本性的问题。审视瓯剧的发展现状,这三大环节都难如人意。相比而言,观众稀少的问题尤为突出,在现代西方文化冲击下,瓯剧表演已难以形成市场,大部分人更钟爱都市流行文化。创作源头的枯竭也是瓯剧难于传承与发展的本质原因。
(二)瓯剧发展今后的保护对策
政府管理层面,设立专门的机构,对地方戏剧遗产进行全面、深入的挖掘和保护,同时,加强对瓯剧相关资料的整理,组织老艺人回忆剧情,拍摄其演出,组织专家出版一本有视频光盘资料配套的,可用于教学的瓯剧教学类用书。加大对瓯剧传承的投入,跟踪瓯剧年轻一代的传人,保障其基本生活,培养新一代的瓯剧演员,并努力为瓯剧演出开拓新的市场。建立遗产保护博物馆等类似的组织机构。
人才匮乏严重影响着瓯剧今后的发展,制约瓯剧表演的品质。人才缺失会导致结构的不完善,瓯剧发展的不全面。在我看来,创办瓯剧学校是十分有必要的。温州职业中专在2008年与瓯剧团联合开设瓯剧班,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戏曲的后备力量,解决瓯剧传承中的融合发展问题。温州市瓯剧团副团长方汝将就是91届瓯剧班的学员。
政府职能部门和民间艺术团体,可以通过举办不同形式的活动,带动瓯剧艺术的发展。利用现代媒体和现代科技手段,不断丰富和强化瓯剧的传播载体。温州电视台2006年推出的《温州曲艺场》节目,以电视的形式演绎传统温州鼓词,并在温州地区取得了良好的反应和收视情况,扩大了温州鼓词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推动鼓词的发展。这是一成功的范例,借助媒体来培养观众群体,通过电视传播让平民百姓了解瓯剧。它为瓯剧与多媒体的结合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重新改编,创作新的剧本,有利于丰富其表现力,扩大其传播,增加其影响。改编与创作新的剧目,前提是作者对瓯剧有深入的了解,把握其本质特征,再与当今人们的审美情趣相結合起来。适应人们的审美、赢得观众群体是瓯剧面对市场竞争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子敏.瓯剧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艺术分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3]洛地.戏曲与浙江[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4]叶小梅.南戏遗响——轻歌曼舞梨园戏[M].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5.
[5]李蕊,舒也.全球化文化霸权与瓯剧的命运[J].长江学术,2012,(01).
[6]张淑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瓯剧翻译研究[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
[7]叶崇凉,傅昌情.后非遗时期瓯剧的应用与传承[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
[8]郑群.初探地方性民间音乐文化——瓯剧[J].科教文汇,2009,(04).
[9]傅谨.我们如何失去了瓯剧[J].读书,2004,(09).
[10]池方华.从《洗心记》看瓯剧音乐创新[J].戏文,2007,(04).
[11]孟志军.大众传媒时代的瓯剧传播形态[J].新闻知识,2013,(09).
[12]叶明生.北路戏与温州瓯剧关系探讨[J].福建艺术,2010,(02).
作者单位:
温州城市大学
关键词:瓯剧;传承;发展
一、瓯剧的历史轨迹
纵观我国戏曲艺术数百年来的发展历史,既是群芳争艳、繁荣昌盛的发展历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竞争、兼并、崛起、淘汰、吞没的历史。
温州瓯剧,始于清代乾嘉时期。在清朝乾隆、嘉庆时,乱弹已兼有高腔、昆腔、皮黄等多种腔调了;清康熙年间已传至福建、台湾;清中叶,曾发展到三十多个班社,鼎盛一时;鸦片战争,帝国主义列强侵扰,清王朝腐败,农村经济破产,戏班生存艰难;其后,北洋军阀、国民党政权统治时期,禁戏禁演,迭出不穷;抗战八年,温州三次沦陷,乱弹班纷纷解体。1951年,将残存的凤玉班、新凤玉班、新新凤玉班三班合组为“温州胜利乱弹剧团”,几经整合,成今日之温州市瓯剧团。
鸦片战争后,由于清王朝的腐败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农村经济日益破产。国民党统治时期,禁戏禁演。抗日战争时期,班社纷纷解体,不少艺人死于战争和饥饿,导致剧目的失散和精湛的表演技艺的失传。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瓯剧才逐渐发展起来。
二、瓯剧的音乐本体与形态分析
(一) 瓯剧的音乐本体
1.旋律调式
戏曲的音乐长调,在舞台上、戏场上,千变万化,形态各异;而其确定不移的固态,是其音乐的本体结构。
乱弹腔曲调华彩,优美动听,具有地方特色。作为乱弹腔基本板腔之一的“原板”为上下句结构,明亮刚健,可变性大,既可表现欢快感情,又能抒发低沉的情绪。反调原板在节奏与结构上,与正调原板相似,仅较正调原板平柔委婉,调式也不同。正、反原板,均可单独演唱,也常与叠板、流水等板式联结使用。正流水板气氛喧嚣,适宜于悲哀的感情,可单独使用,亦可与其他板式作联接。流水板与紧板旋律基本相同,紧板以散板形式演唱,流水板以1/4节拍快速演唱。在演唱中,伴以大锣大鼓。反流水板的唱腔结构和演唱方法与正流水板同,但比前者激越高亢。
2.复调因素
瓯剧音乐中的“复调因素”,主要存在于乱弹系统中。在唱腔与伴奏中、间奏中、情景音乐伴奏中,有较为明显的痕迹。
声部发展的动向,基本上是相向进行的,虽然反向进行可使声部发展趋于平衡,但较为少见。在音程关系的结合上,多为三度、四度、五度、六度乃至八度音程,以建筑在协和原则上为主。
3.伴奏乐器
“鼓是令,琴是命。”这流传久远的戏谚,在浙南不少地方戏班社中流传久久,瓯剧也不例外,足以见其切中精辟。
瓯剧的伴奏乐器以笛子为正吹,板胡(旧称“副吹”)为主要伴奏乐器。此外,在新中国建立后,先后增添了琵琶、三弦、月琴、扬琴、二胡、中胡、大胡、笙、箫、唢呐、长号、芦管、牛筋琴、古筝等。
瓯剧的文场器乐曲,分丝竹乐曲、管弦乐曲、唢呐乐曲与吹打乐曲四类:以笛与丝弦乐器演奏的乐曲,一般多用于舞蹈、送茶、打扫庭台、扑蝶戏耍等;以唢呐为主的唢呐吹打乐曲,多用于文官升堂、出师远征、压粮运草、拜印交印、迎宾送友、接旨、更衣、书写等。
瓯剧的武场器乐曲,分打击乐和管弦乐,各有自己截然不同的音响效果,其功能也各有所长。
(二)瓯剧的形态分析
1.唱腔
瓯剧的音乐唱腔由高腔、昆腔、乱弹、徽调、滩簧、时调等多种声腔构成,现代瓯剧以唱乱弹腔为主,兼唱他腔。一剧中兼唱几种不同声腔,表演上已形成统一的艺术风格,具有朴素、明快、粗犷而细腻的特点。传统曲牌有一千多支。因长期活动于农村山乡,表演上生活气息浓厚,形式上格律不严。
2.语言
瓯剧语音是温州方言加中州韵。俗称“乱弹白”或“书面温语”。旦角以假嗓(又称阳喉)为主,真假声结合;小生则以真假嗓结合,以本嗓为主,谓之“子母喉”;大花多用咋音;老生、老旦用本嗓;老生多用“堂音”“虎音”,老旦多用脑后音。
地方剧种是指流行于一定地区、又具有地方特点的戏曲剧种,以区别于流行全国的戏曲剧种而言。地方戏的地方特点,就是以当地方言、地方语调来表演。失去了这一地方特点,便难称其为地方戏。但用地方语音表演,也必定持其弊端,这意味着其他非本地的人会难听懂台词,特别是以温州话表演的瓯剧,这就不利于剧种的传播和推广。同样,失去了地方特点,便可能使众多地方戏趋于同化,于是便失去地方戏存在之必要。
三、瓯剧的发展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其演变的形式也从简单的经济实力竞争发展到对文化活力的竞争上。当人们盲目陶醉,极力追捧西方文化的同时,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却显得冷清。
从深入调查结果中,我了解到瓯剧的以下几个现状:专业演出人员老龄化,瓯剧人才培养青黄不接现象严重。以温州瓯剧团为例,35岁以上的演员占多数,30岁以下青年仅占10%。这一问题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年龄结构的不合理,行当不全,无法达到演出完整的效果,对于艺术表现来说缺乏整体性。
造成此现状有政府、教育局、媒体等和瓯剧自身存在的原因。媒体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社会的关注度不高。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温州政府在政治扶持和经济投入上对瓯剧文化不够重视,瓯剧团的经济状况不是很理想。演员收入不理想,导致他对瓯剧工作的参与度降低,更没有热情去全身心投入自己的工作。政府尽管在做保护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力度远远不够。
从瓯剧的观众群体来看,观众群体的结构以老年群体为主,部分中年群体。这样的结果一点都不让人吃惊,在青年人都追求流行元素的时代,流行的、国外的才是首选。他们认为瓯剧表演过于拖沓,剧本讲述的内容与现代生活搭不着边。显然这是观念问题而非艺术存在的问题。生活在网络、多媒体等多元文化下的新一代人对瓯剧的历史显然是不了解的,他们对瓯剧的唱腔、唱词、身段都不甚了解,这必然成为他们接近瓯剧文化的一障碍。 瓯剧在现代进程中与其他艺术形式形态发展相比也过于缓慢。体现现代生活的内容少,可以说是与现代生活脱节,使人们难以体会剧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编剧人才的缺乏、唱腔单一也是瓯剧存在的一现状。表演的剧目多为传统剧目,缺乏创新性。瓯剧的发展核心在于编创。传统的剧目大多以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创作而成,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生活内容也发生很大改变,传统的剧目一直重复上演,观众就会失去新鲜感。任何的艺术形式,只有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很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瓯剧存在问题与保护对策
(一)瓯剧现阶段存在问题
随着整体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全国其他的地方戏剧一样,瓯剧的生存空间也日渐缩小。目前在活态演出的团体,在传承手段上,基本依靠老艺人传统的口传身教方法,虽有利于保留瓯剧原汁原味的特性,但其方式过于陈旧,效率相对低下。作为一种文化活动,瓯剧艺术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利价值归根结底是参与其中的人所创造、传播并最终得以实现的。这一人群大致可以分为表演者、剧作家和观众三个部分,他们分别回答着瓯剧由谁来表演、演什么、演给谁看这三个根本性的问题。审视瓯剧的发展现状,这三大环节都难如人意。相比而言,观众稀少的问题尤为突出,在现代西方文化冲击下,瓯剧表演已难以形成市场,大部分人更钟爱都市流行文化。创作源头的枯竭也是瓯剧难于传承与发展的本质原因。
(二)瓯剧发展今后的保护对策
政府管理层面,设立专门的机构,对地方戏剧遗产进行全面、深入的挖掘和保护,同时,加强对瓯剧相关资料的整理,组织老艺人回忆剧情,拍摄其演出,组织专家出版一本有视频光盘资料配套的,可用于教学的瓯剧教学类用书。加大对瓯剧传承的投入,跟踪瓯剧年轻一代的传人,保障其基本生活,培养新一代的瓯剧演员,并努力为瓯剧演出开拓新的市场。建立遗产保护博物馆等类似的组织机构。
人才匮乏严重影响着瓯剧今后的发展,制约瓯剧表演的品质。人才缺失会导致结构的不完善,瓯剧发展的不全面。在我看来,创办瓯剧学校是十分有必要的。温州职业中专在2008年与瓯剧团联合开设瓯剧班,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戏曲的后备力量,解决瓯剧传承中的融合发展问题。温州市瓯剧团副团长方汝将就是91届瓯剧班的学员。
政府职能部门和民间艺术团体,可以通过举办不同形式的活动,带动瓯剧艺术的发展。利用现代媒体和现代科技手段,不断丰富和强化瓯剧的传播载体。温州电视台2006年推出的《温州曲艺场》节目,以电视的形式演绎传统温州鼓词,并在温州地区取得了良好的反应和收视情况,扩大了温州鼓词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推动鼓词的发展。这是一成功的范例,借助媒体来培养观众群体,通过电视传播让平民百姓了解瓯剧。它为瓯剧与多媒体的结合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重新改编,创作新的剧本,有利于丰富其表现力,扩大其传播,增加其影响。改编与创作新的剧目,前提是作者对瓯剧有深入的了解,把握其本质特征,再与当今人们的审美情趣相結合起来。适应人们的审美、赢得观众群体是瓯剧面对市场竞争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子敏.瓯剧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艺术分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3]洛地.戏曲与浙江[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4]叶小梅.南戏遗响——轻歌曼舞梨园戏[M].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5.
[5]李蕊,舒也.全球化文化霸权与瓯剧的命运[J].长江学术,2012,(01).
[6]张淑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瓯剧翻译研究[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
[7]叶崇凉,傅昌情.后非遗时期瓯剧的应用与传承[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
[8]郑群.初探地方性民间音乐文化——瓯剧[J].科教文汇,2009,(04).
[9]傅谨.我们如何失去了瓯剧[J].读书,2004,(09).
[10]池方华.从《洗心记》看瓯剧音乐创新[J].戏文,2007,(04).
[11]孟志军.大众传媒时代的瓯剧传播形态[J].新闻知识,2013,(09).
[12]叶明生.北路戏与温州瓯剧关系探讨[J].福建艺术,2010,(02).
作者单位:
温州城市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