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对中国法治及法学的贡献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drago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感受苏力的《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给我们的贡献出发,进一步探讨了本土文化传统、秩序观念、行为规则与现代法治理念的契合问题;分析了经济利益在人们法律行为选择中的作用;并比较研究了制度进化和建构制度的问题;还尝试性地谈了多学科背景对法律学习和实践的作用。
  关键词:法治;本土资源;制度
  
  “也许,重要的问题是有没有可能作出我们的贡献”。苏力在《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给了我们四大贡献。一是提出了本土文化传统、秩序观念、行为规则与“现代”法治理念的契合问题;二是突出了经济利益在人们法律行为选择中的根本性作用;三是信赖制度的作用,但更相信制度的演进,没有反对但表露了对制度建构的怀疑;四是意识到多学科背景对法律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一、本土资源与现代法治
  
  本土文化传统、秩序观念、行为规则与现代法治理念的契合肯定是对的,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所认为的本土资源是不是就是客观上的本土资源。苏力提到了“秋菊打官司”和“山岗爷的悲剧”,但也有人提出了相反的观点:根本就不存在苏力先生所言之本土法与现代法的大规模冲突,相反,还应当加快法制现代化发展的进度。秋菊到底该不该打这场官司,我们是不是鼓励秋菊们去打这种官司;山岗爷演出的到底是悲剧还是一出闹剧。我们无法给这些问题一个标准和满意的答案。赵晓力在序中提到:一个法制的现代化论者会赞赏秋菊顽强的诉诸一级级司法机关的举动,因为它可能“反映了中国农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却很少能体会到这举动背后的无数屈辱和辛酸;一个法制的现代化论者会沾沾自喜于影片所叙述的法律终于得到严格实施的结局,却很可能意识不到这种结局并不是秋菊和她的乡亲们所期待的,他们也很少能意识到秋菊所执着讨要的那个古怪的“说法”,并不是现代法制的救济工具所能提供的。的确,我生长的地方,邻村一户人家人单力薄,在与邻居吵架过程中,其女儿被人家打折了腿。他在当地讨不到说法,他离家两三年,背着被人打折腿的女儿,风餐露宿,打工乞讨进京讨要说法。最终讨来了说法。看,这个说法讨得多不易。但是如果没有刘亮的叫真,西安宝马彩票案的黑幕会被揭开吗?但如果没有舆论媒体的作用,刘亮个人是否维权成功呢?所有这些似乎都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我们有时候也无需急着下结论,但我们必须思考。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进行法制宣传并不一定实现法治,但不进行法制宣传肯定不会实现法治。也许问题在于法律的功利宣传和人为实施,使老百姓未受其益而先背其害,或者说大家感觉受益少,背害多。
  
  二、利益最大化对法律行为选择的支配作用
  
  人们的行为总是受利益最大化原则的支配,尽管有时不一定能实现利益最大化。比如行人翻越路障,图的就是省时省力,这在其看来就是最优利益安排。但若出了事故,恐怕就是最劣安排了。苏力在作品中有一篇是论述“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的,其中谈到了一个男青年强奸一位女青年,而后双方讨价还价私了。男方娶女方,支付赔款5000元,女方撤诉。但是最终被政府发现,宣布婚姻无效,男青年受到正式起诉并被判刑。此案中男女双方的私了是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但最终却落得两败俱伤。男方被判刑,女方嫁给男方不但事情暴露,而且还成了“回头”。是不是法律的介入反而损害了某种社会关系,因为本案中男青年爱女青年,女青年也接受了男方的约会,后因约会期间女方不同意男方发生性关系的要求,而发生奸污事件。设想一下,既然由此前因,男女双方私了结婚后,说不定成为恩爱夫妻并过一辈子好日子。这样推则下去,似乎规避法律是在利益最大化的支配下的合情合理选择。但我们是不是再设想一下,凡此类案件,政府有关部门一经发现必依法干预,或者人们法律意识高了,发现此类事件就向有关国家机关举报。那么,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恐怕没有人再在此类事情中私了了,因为私了的结果往往是很糟的。这也间接地威慑一些人,不要酿下罪行,比如本案中的男青年。如果这样的话,是不是法律的干预是必要的,并符合利益最大化呢!所以说,不能因为民间的法律规避现象而怀疑现代法治的价值。苏力也意识到:国家制定法所体现的那种价值,其所要求的那种行为模式就会渐渐地改造民间法所体现的价值,改变人们的习惯的行为模式和规范,实际上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民间法。但最终还是得符合“利益最大化”。这里其实又牵扯到了经济学上的“帕累托最优”原则。我们一直是农业支持工业,现在又提出工业反哺农业也是“利益最大化”和“帕累托最优”原则的体现。
  
  三、制度演进与建构制度
  
  制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也是取得了共识的。但我们是更信赖于制度演进还是更倾向于建构制度。哈耶可是崇尚制度自由进化的,他对建构持一种怀疑态度,他说:与其说是心智创造了规则,不如说心智是由行为规则构成的。而有些学者则青睐于建构制度,谢晖教授曾说过,对学者而言,所谓起而行之就是做学理的探究,不论其是书斋里的建构,还是田埂上的描述。更有些学者认为我国法制建设是自上而下的,是政府推进型的,这就特别需要建构制度。而有些学者则不以为然:在法治建设起步的时候,政党、政府的推动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但当法治发展到一定程度,法治和政府、政党的冲突就可能显现出来,所以,从根本上讲,政府是不可能彻底推进法治建设的。我认为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制度总是演进的,即使是建构制度也是制度演进的一种表现而已。但在每一个历史的横截面上,建构制度对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其实制度演进就是一种社会规律,而建构制度则是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所以建构制度即可能推动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也可能阻碍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四、多学科背景对法律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这牵扯到一个学术教育的问题。苏力在作品中强调了这一点,特别是提到社会学、经济学对法律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我个人认为多学科背景对法律学习和实践是有益的。但如何去发挥多学科背景对法律学习的重要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近年来,全国各法律院校法律硕士的招生一直保持一种较大的规模,其初衷在于培养复合型、知识型人才。很多的应届毕业生和社会青年抱着对这种复合型、知识型人才的憧憬,考取了法律硕士。但社会逐渐对法律硕士不很看好,认为其法学功底差,半路出家缺乏专业性。特别是一些法律院校对法律硕士不屑一顾。我们不能流于批评和抱怨,而是思考思考问题的症结在哪儿。如果说多学科背景对法律学习和实践无甚重要性可言,甚至是百害而无一利,那么这个问题就没有必要思考了。如果我们认为这个前提是正确的,那么问题可能出在:法律院校只顾扩招而忽略了培养,或者培养方式不正确;法律硕士自身缺乏法律再造能力,学术性的确较差或很差;社会是否对法律硕士又一种误解和偏见,或者是人云亦云;是不是我国的法律教育本身就存在重大的缺陷。总之,问题提出来了,提的不一定对头,也没有解决方案,也无力提出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只有求教于大家了。
其他文献
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对于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面对信息技术这门新兴学科,由于各地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且也没有形成既定的教学方法和较成熟的教学模式,这一切都给工作在一线上的信息技术教师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笔者作为一名初级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就多年来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特别是在教学模式上进行的一些小尝试,略谈一下心得体会。    一、先讲后练,讲练结合    大家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并快乐地开展学习活动;相反,缺少了兴趣,就没有了动力,学习就成了一种枯燥乏味和令人厌烦的过程。所以,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位教师所要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新生见面课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中的作用。    一、新生见面课教学的意义    什么是见面课?顾名思义,一般指教师给新班学生上的第一次课,但这是比较狭义的理解。从广义
期刊
中职学生因为在学习经验、学习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教学中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班级管理工作琐碎庞杂,面对这样的客观事实,不同的班主任有不同的做法。有的班主任很认真,恨不得一天24小时盯着学生,即便这样,还不一定得到学生的理解;也有的班主任“遥控”班级运行,照样井井有条。班主任应怎样从那么多的琐碎的小事情中解脱出来,又能使班级在各方面健康发展呢?    案例一    笔者班林某同学成绩优异,同学关系好,在班委改选中被推选为生活委员,管理“财政”。但是该同学有傲气,平时对自己的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教育始终将德育放在首位,而孔子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德育思想家之一,他的德育思想对后代的影响意义深远,值得研究与借鉴。本文通过对孔子德育思想的浅析,并结合我国当前德育的状况,得出了孔子德育思想对当前德育工作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德育思想;启示    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是世界历史上不寻常的年代,西方学者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在这期间,中国的老子和孔子分别创立了
期刊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就像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和长江一样,源远流长,川流不息,形成了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其中古传奇、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旗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就是唐诗的最好写照,而笔者更喜欢边塞诗一唐代诗歌中的这朵奇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期刊
随着非公企业的迅猛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加强党政领导干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是当前加快企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继承和发扬我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依然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克敌制胜的“法宝”,但决不能死搬硬套,必须注入新的内涵。笔者个人理解:就是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报告为依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针对企业蓬勃发展和各种经济成分的介入,党政领导班
期刊
摘要:本文从人们对于惩罚理解的误区和一项实证研究所反映的问题出发,论述了把握惩罚内涵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探讨了有效惩罚的一种策略。  关键词:惩罚;惩罚原则;惩罚策略;契约    德育研究领域中,德育方法的探究占有重要地位。德育方法是实现德育任务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为了达到既定教育目标,教育者、受教育者参与德育活动所采取的各种方式的总和。惩罚便是一种常见的道德教育方法。在现实教育中,惩罚的含义未能
期刊
摘要: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一直都是教育理论界比较关注的问题。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在对传统的“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思想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在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重读这一思想,更能感受到它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生活;教育;教育即生活    一、教育与生活    1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杜威开篇第一章就提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
期刊
现在有不少人认为,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属于宏观或中观层面的教育战略问题。细细想来,这是一种教育错觉。应该说,学校才是真正体现并落实教育均衡发展的主阵地,而教育均衡发展又是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为此,校长能够而且必须有所作为。依笔者之见,校长必须端正以下“五观”:  差异开发观。可以说,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差异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校际之间,学校教育诸要素之间,特别是学生个体之间,不但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