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固学区小学生养成教育调查报告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lp94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调查概况
  1.调查时间
  2010年4月9日——2012年4月25日
  2.调查目的
  (1)了解我学区一至六年级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现状,研究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年龄特点,探究小学生养成教育更好的实施方法,实事求是地思考养成教育中的不足和失误。了解养成教育目标制定的适度及全面兼顾的情况。
  (2)研究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年龄特点,实事求是地思考养成教育中的不足和失误,更好地把准养成教育脉搏,以便更科学地实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3)着眼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以学生为本,研究让学生主体在积极活动和学生主体的实践、体验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4)为学区课题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
  3.调查方式
  (1)分析法。观察分析、数据分析,在由点到面的观察分析过程中,取得第一手数据材料。
  (2)调查法。通过调查方式,全开放式征询教师对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看法和建议,以及对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师生心态要求,及本地农村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等作全面了解。
  (3)问卷调查法。调查学生自己对养成教育的自我评价。
  二、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首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安全习惯诸方面分年级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封,收回145封,回收率96.6%。统计显示:
  1.对当前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认识
  (1)小学生养成教育调查问卷和对教师的征询调查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有85%的教师认为行为规范教育是很重要的,是公民道德素质形成的基础。
  (2)行为规范教育是否与当前学生个性培养有矛盾这个问题上,有75%的教师认为行为规范教育是学生个性培养的前提,行为规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可以培养健康良好的个性。有25%的教师认为目前行为规范训练太呆板,过分要求整齐划一,阻碍了学生个性发展。
  (3)征询调查中75%的班主任能准确回答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条。课任教师中回答正确的占比例40%,由此得出结论,班主任对小学生行为规范20条比课任教师理解掌握得好,这与经常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教育有关。
  (4)当前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现状
  ①近三分之一的农村小学生个人习惯较差。学习上,不主动积极,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考试作弊,抄袭作业,课外作业不能落实、完成质量差,厌恶某个学科,迟到、早退、旷课等等。生活上,用钱无节制,将钱用于滥吃零食。少数学生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气,不能吃苦,法制观念淡薄。
  ②有一半的学生公共性习惯差,以个人为核心的金钱观、享乐观、名利观不同程度的存在。他们当中的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利益、他人利益与自我利益的关系,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人生哲学,把自己享乐、名利凌驾于一切之上。如:责任感差,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心不强,不愿帮助他人等;对公共环境不爱护,随地吐痰,乱涂乱画,不愿参加公益劳动等;诚信意识差,说谎现象严重;不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表达能力差;模仿影视中的不良行为,拉小圈子,讲粗话,打群架等。
  ③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发展趋势调查。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心理发展的特点,容易接受老师、家长的正面因素影响,行为习惯较好;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中高年级的学生行为习惯整体下滑且极为严重,“优”从53%下降到28%。由此可见,我们现有的教育已很不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家庭结构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为此,我们对学生家庭结构进行了调查统计。调查发现:70%的家庭中,学生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这些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较差,导致他们的行为习惯也较差,他们是教育转化的重点和难点。此外,还有4%的学生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或孤儿,他们属于较为弱势的群体,行为习惯较复杂,教育的难度也较大。
  农村小学生家庭结构的特殊性,加之家长普遍对纠正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重视程度不够,给纠偏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
  (5)成因
  ①家庭教育放任自流
  农村大量“留守型”孩子离开父母,倍感孤独,往往性格内向,感情脆弱。他们要么与祖辈老人朝夕相处,要么在舅父、姨妈家“寄人篱下”,感情不易沟通。而多数留守孩子的父母很少和孩子联系,祖辈们对孩子只管吃穿,包容过度。而父母在身边的学生,他们的家长大部分文化素质低,对教育孩子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家长的自私自利、贪婪、唯利是图、赌博等不良习气让孩子耳濡目染,导致部分家庭出现了孩子不听话、与长辈对着干等问题。而特殊家庭(单亲、无亲或再婚家庭等)的家教出现空白,孩子缺乏家庭温暖,正当的要求在家庭中得不到满足,甚至受到粗暴的压制。这些原因导致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出现了“5+2=0”的不正常现象:学校教育五天,学生回家两天即被抵消,以至于教育效率低下,低水平地重复。
  ②社会环境负面影响
  社会行业的多元化,就业的多渠道,导致“读书无用论”再次出现。不少孩子认为“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没有知识仍然能挣钱,如此苦读又何必呢?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农村初中的辍学率较高,小学生身边的初中辍学生、社会小青年的不良陋习污染着他们,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吸烟,打游戏、上网等。学校周边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网吧、游戏室、桌球室、影碟租赁店、零食摊点等经销商唯利是图,采取诱骗、免费试玩(看)、赊欠消费等手段,使自控能力相对较差的小学生“上钩”而不能自拔,引发出更多不良行为。如,有个小学生在校外摊点赊账吃零食达100多元,摊主“逼债”,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上课精神恍惚,严重影响了学习。
  ③学校教育存在缺陷   学校“重智轻德”,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刚刚开始,社会、家长对学校、教师教育成绩的评价观,以及家长、社会、媒体对教师的强大舆论作用,使教师给学生造成的学习压力居高不下。学校教育手段乏力,社会、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理解、配合程度有限。特别是面对“不许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禁令,因管教学生而出现家长偏袒子女、动辄要“告老师”的情形时,老师感到权威和尊严受到严重挑战,对严重偏差行为学生的教育更觉束手无策。此外,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沟通协调教育网络尚未真正建立,“学校教育吼得凶,家庭教育放得松,社区教育空对空”的现象的确较为严重地存在。
  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要成因是:家长、学校给学生以较大的学习压力,同时又缺乏社会规范的引导,加之家庭、社区教育的不力甚至负面影响,造成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对抗或消极情绪等
  2.对小学生养成教育的训练
  (1)在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实施过程中,有50.2%的教师注重文明礼貌教育,有52%的教师注重学习习惯培养,注重劳动及生活习惯养成训练的只占12%。得出结论,目前小学生劳动和生活管理能力差与重智力轻德育有关。
  (2)问卷还显示,有65%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习习惯差,有32%的教师认为学生劳动和生活习惯差。
  (3)为保证学生课间休息有秩序,有15%的教师要求学生课间在教室里看书做作业,23%的教师选择在座位上休息,62%的教师选择让学生在室外做游戏。根据调查数据,不少教师对学生课间休息使用的是一种强制性的纪律约束。
  3.行为养成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方法
  (1)养成教育时间有63.2%的教师选择见缝插针,有34.2%的教师除有固定时间外还有机进行教育。
  (2)当地面上出现纸屑时,有42%的教师选择答案“自己当着学生面捡起”。
  (3)学校每周升旗仪式,有94.7%的教师认为全体教师是被教育的对象。
  4.良好习惯的培养
  老师不在时,有50%的教师认为学生纪律比老师在时差,有34.2%的教师认为学生有时差有时一样,有10.5%的教师选择学生纪律差。原因是学生有其年龄的特点,低年级学生自控能力差。平时管得多,习惯培养少。
  5.调查后的思考和建议
  (1)养成教育的必由之路。
  养成教育必须走教育科研之路,抓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研究方法要科学。一方面要注意形式的多样性,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其次要借助现代化教育手段;再次,要坚持适量幼稚原则,反复抓,抓反复,使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为学生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的指导和实践,提高养成教育的实效性。
  操作性和实践性是养成教育最基本的特征,在进行教育时,应注重实践和操作。强调针对规范的具体要求,进行具体指导、具体操作、具体检查,进行具体评价。(常规检查:课堂、课外,检查结果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掌握规范,在掌握中理解规范,在行为上达到规范。
  (3)小学生养成教育要和其它教育相结合。
  养成教育的内容广而细,不但要对学生进行品德的行为指导,也要对学生进行生活、学习、个性和社会行为等方面进行指导。养成教育与其他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德育工作的优化,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体能的加强和美育的落实。
  (4)小学生养成教育要有创新性。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时,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又要结合新时期、新世纪、新形式和新任务。结合我校读书教育特色,要把读书教育与养成教育结合起来。注重引导学生明理,做个有修养的人;不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使养成教育的外化为内化。
其他文献
摘 要:高中语文课堂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就要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就要构建开放、有序的高效课堂;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受益量最大化,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最优化;真正发挥高中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独特功能。  关键词:高中语文 高效课堂 教学方式 认识和实践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
期刊
初中生物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主体。笔者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突破口,进行了以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的有益尝试,课堂教学局面有了明显的改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教学特色,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喜欢生物,愿意去学,那么自然就能
期刊
摘 要: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基础,物理教学中往往是实验开路。实验本身直观性强,又是对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的提炼,学生也喜欢实验。在物理课上引入古典诗歌,无疑会带给学生不一般的感受。对于那些喜欢诗歌的学生来讲,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果只是一味地讲授枯燥的理论,容易出现气氛沉闷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有趣的物理小故事予以调节。  关键词:有趣 流畅 善好奇 会思考 乐探索
期刊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方面新课标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兴趣爱好、智力水平、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又存在着差异。如何实现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二者的有机统一,促进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和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现代教学论也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  依据纲要和现代教学论,结合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笔者在思
期刊
摘 要:简简单单的语文课堂,是简明而不失品位、简约而不失精彩、简化而不失实在、简要而不失到位、简便而不失高效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追寻的简简单单,其实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返璞归真。这种“简单”是对冗繁的语文课堂的一种“清洗”,是对语文学习本质的一种回归,是学生主动意识的一种彰显。  关键词:师生互动 和谐课堂 创建  现在有不少语文老师为追求所谓的“时髦”,每拿到一篇课文,还没读两遍,便考虑怎样上得精
期刊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正确标准是学生对知识是否掌握、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锻炼、学生的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否得到了正确的引领。因而要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突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体地位,把教师的教学活动有效地落实到主导地位上来,努力克服课堂上教师的满堂灌、教师名为主导实为主体的不合理的教学方法。为了有效引领课堂教学改革,在继承的基础
期刊
摘 要;不管是讲概念还是原理,我都注意寓理于情,使抽象的理论闪耀出情感的色彩,以增强学生对政治课的浓厚兴趣。表现为:或高兴、欢乐,或忧愁、悲伤,或赞叹、喜爱,或惊恐、厌恶。  关键词,初中政治 情感教学 激发兴趣  初中生活泼好奇,偏爱形象思维,乐于接受教师的富于情趣的教学方式。为此 ,我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倾注情感的感化、熏陶,收到良好的效果。我的做法如下。:  一、以情激学  与其它学科相比
期刊
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可谓春意闹枝头,一系列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确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教师们教学观念更新了,学生们的课堂兴趣增强了,课堂教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但冷静下来,客观地分析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却发现:课堂趣味浓,却有如观花赏月、听曲观戏;教学媒体多,课件、视频、录音竞相登场,却有如商品展销热闹一时;课堂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非语文现象、非语文活动占据了课堂,与语文本身并无
期刊
地理实验第一次出现在教学大纲是在1956年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该大纲要求“在初级中学一年级里必须用地球仪做实验”。而后的大纲几乎再也没有出现过地理实验要求。只有到了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方面对地理实验教学提出了要求。  新课标的内容标准则在多处提出地理实验的建议,如“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制作简易的地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