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园的蟋蟀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ilelem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露已过,天气渐凉。來金陵已逾百日,闲来泛阅,看到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不禁想起了儿时与小伙伴们一起斗蟋蟀的往事。
  蟋蟀又名促织,在江南民间素有秋末冬初斗蟋蟀的风俗。斗蟋蟀始于唐代,南宋的时候为最流行,此时斗蟋蟀上到京师皇宫,下到穷乡僻野,皇族,官民,僧尼都雅好此举。明清两代斗蟋蟀之风经久不衰,明朝甚至出现了一名“促织皇帝”明宣宗朱瞻基,他让全国各地官员上贡蟋蟀到京城供其玩乐,造成了的不良影响,让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小说《促织》中控诉了一把。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把“斗蟋蟀”列入旧风俗而禁止,在“文革”后期,稍有放松,但大人们是断然不敢公开玩的,只有我们小孩们可以随心所欲的斗蟋蟀。
  斗蟋蟀一般都在秋末冬初,秋天的“秋”字在甲骨文当中,就是一个长须,长足,薄翼的蟋蟀形。后来,因为秋天也是禾苗丰收的季节。加上了“禾”字部首,组成了“秋”字。所以秋天与蟋蟀休戚相关,是蟋蟀性成熟的季节。那时候的蟋蟀进入求偶期,日夜不停地唱着情歌,也非常的争强好斗。古人发现了它的特点,慢慢的把它发展成了一项娱乐。南宋宰相贾似道曾著《促织经》洋洋万言,详细地介绍了蟋蟀的捕捉、收买、喂养、斗胜、医伤、治病、繁殖等方法,可见当时斗蟋蟀十分风靡。
  历史上最出名的蟋蟀产地是山东的宁津县,宁津种的蟋蟀体壮力大,饱满黝亮,多次获得全国“斗蟋蟀”冠军。苏州古城内的蟋蟀大多出在南园,北园两块城中园里。苏州古城在国内是比较独特的,有八个城门,城内水巷密布,还有南北两园可为城里居民提供蔬菜食品,想当年,元末朱元璋攻打张士诚,太平天国清军围攻苏州城,几年都打不下来,都因为苏州城内有南北两园,粮食可以自足。它也是苏州小孩接触自然,踏青赏秋的百乐园。每到秋天,蟋蟀声起,城里的孩子们就纷纷摩拳擦掌的准备起来了。
  拙政园往东,东北街往北那一片就是北园,它东起娄门,北到平门,贴着护城河,呈扇形,象一块绿色的翡翠铺在古城的东北角,城墙上满栽松树,农地里种满各种蔬菜瓜果,沟渠纵横,池塘清澈,面积估计约有3000亩左右。按现在的说法,可以称为苏州古城的城市绿肺,老的苏州自来水厂就设在那里。每到秋天,北园就开始喧闹起来,一群群的孩子来到这里抓起了蟋蟀,抓到时的欣喜声,抓丢时的懊恼声,飘荡在菜园的上空。有时也能听到菜农的斥呵声,因为有的孩子不注意,只顾抓虫碰坏了他们的蔬菜。
  小时候家距北园较近,每到周三下午趁学校放假,几个同学们就聚在一起出发去北园抓蟋蟀,随身必带的几样东西是,一是装蟋蟀的竹筒和撕下作业本做的纸筒,竹筒是奢侈品,基本上每人只有1-2个,是准备放大王的,撕作业本做的纸筒为主。二是铅皮桶,用来灌水的。三是撬棒,细竹梢。
  到了北园,我们最喜欢去刚收割完辣椒的田里去抓蟋蟀,当时的苏州人喜甜不吃辣,孩子们总认为能吃辣的人非常厉害,自然就联想到蟋蟀,认为辣椒田里的蟋蟀牙口厉害,打斗凶狠。另外,在已收割完的蔬菜田里抓,附近的农民伯伯大婶一般也不会来驱赶斥骂。来到田里,先找到有蟋蟀叫声的地方,大家围在一堆辣椒藤边,一个人上前把地面上的辣椒藤猛地一掀,下面的蟋蟀仓皇跳出,这时候大家就比眼力和速度了,有的运气好的伸手即得,有的手脚慢的,只能眼睁睁看着蟋蟀又跳着钻进了边上的泥缝里去了。一堆辣椒藤下多的往往有十几个蟋蟀。看到跳走的蟋蟀钻入泥缝,一般先用细竹梢伸进泥缝里拨拉拔拉,还是不行,那就让带上的铅桶发挥作用了,力气大的孩子去小溪边用桶舀水,然后往泥缝里灌水,一桶不够,再来一桶,几桶下去,缝里的蟋蟀都熬不住了,纷纷跳了出来,孩子们又是一场混战,在泥浆水里扑虫滑倒的,弄得脸花衣污也不顾,闪亮的眼睛紧紧盯着眼前跳跃的蟋蟀。半天时间稍纵即逝,眼看着太阳慢慢地沉入黑松林的后面,孩子们就披着的晚霞回家进入第二阶段,斗蟋蟀。
  斗蟋蟀如果正规起来其实是非常讲究的,一般新抓到的要在家里养上一段时间,业内称为“服盆”,期间要增加营养,适应环境,等正式比赛时还要像拳击手一样,提前调整体重,临场要提高斗志,然后用天平进行称重分级,蟋蟀的重量行话叫“点”,越大越好,这些都时邻居张叔平时讲的。但小孩子们斗蟋蟀是简单的,一到家就兴奋不已,先把抓回来的蟋蟀放到铅桶里轮番打斗一番,选出自己家里的大王,二王,三王,然后端着蟋蟀盆去串门邀战了。
  苏州城内的大户人家的房子,进门都有一间墙门间,一般都青转铺地,主要是给访客停放轿子的,解放后住进了72家房客,墙门间就是大院里的公共活动室,平时用来居委会开会,传达最高指示等。每到周三晚上,这里也特别热闹,因为小孩子们白天抓了蟋蟀回来,晚上都要聚在这里鏖战,喜欢斗蟋蟀的大人们不方便自己出手,就在边上观战,懂行的有时会指导一下我们。从他们那里我们渐渐了解到了一些斗蟋蟀方面的知识;例如蟋蟀有很多品种,是怎么辨认的,平时怎样养蟋蟀,给它们吃什么好?另外大人们也教我们怎样做蟋蟀草,找根火柴粗细的苇草,先在前端一分为二,往下撕3-4厘米,然后折弯向下,用大拇指和食指压紧,然后向是猛的一穿,一枝蟋蟀草完成了。每个人水平不同,做出来的相差也很大,高手做出来的草头往往短而密,绒细而卷。蟋蟀被草一抖就开牙,马上响亮的吱吱叫起来,高举双牙,在盆里绕圈巡视,投入了战斗状态。“斗蟋蟀”出现下面几种情况,蟋蟀就算输了,“跳盆”,即两个蟋蟀角牙,其中一只自己跳出了泥盆逃了。“转盆”,两蟋蟀角牙后,其中一只逃起来,被另一只叫着追赶,不停的围着盆转。“伤亡”,两蟋蟀角口,其中一只牙给打下来了,或者给对方咬头颈打晕打死了。几年下来,印象最深事有一次我在北园抓到一只红头紫牙大将军,打败了弄堂里所有的蟋蟀,隔壁的张叔拿了一个漂亮的澄泥蟋蟀罐与我换了,当时非常高兴,因为一般小孩没有这样高级的蟋蟀盆,让我在小伙伴中炫耀了一阵子。顺便插一句,从明清至今,中国最好的蟋蟀盆就是产在苏州陆墓的澄泥盆,包括故宫内的澄泥金砖也产在陆墓。过了些天,听到父亲讲起,同单位的张叔因为赌博在单位里受到处分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斗蟋蟀?这个迷团也一直在我心里嘀咕了很长时间。
  时光如白驹过隙,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斗蟋蟀”已成为深受群众喜欢的一项娱乐活动,许多城市都成立了蟋蟀协会,道友们聚在一起,其乐融融。元末明初的赵汸在《咏蟋蜂》里写道“赤翅晶荧何所归?秋来清响傍庭闱。莫言微物无情意,风虎云龙共一机”,回想起童年斗蟋蟀给我带来的无穷乐趣,意犹未尽。改天老同学聚会,真想约上几个一起再去抓抓蟋蟀,但姑苏城里的南北园都已经变成了居民区,我们该上哪儿抓呢?
其他文献
助力苏州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地标  11月11日,西交利物浦大学西浦慧湖药学院成立仪式暨首届苏州生物医药“慧”论坛在西浦举办。西浦慧湖药学院由西交利物浦大学与苏州工业园区共建,旨在协同政府、产业、社会多方合力,孵化世界一流生物医药国际创新生态,助力苏州“一号产业”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地标。60余家长三角生物医药龙头企业高管,共200余位嘉宾出席了成立仪式。  知名药企等22家战略合作伙伴吹响集
期刊
日前,光明日报社和经济日报社在北京联合发布第12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和20家“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企业名单,苏州大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禹网络”)首次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企业名单,它也是苏州首家入选该评选的文化企业。  “此次的文化企业提名,既是大禹网络的殊荣,也是整个互联网文化产业机构圈的荣誉,更进一步坚定了大禹网络与行业同仁们的行业信心。”大禹网络副总裁陈一龙这
期刊
一个敢于突破的地方,连空气都充满着自由创新的气味。这里没有围墙,海内外科研机构、院校、人才纷至沓来,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超越人们的想象。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以下简称“新国大苏研院”)院长周志颖教授看来,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合作共建的旗舰项目,而在园区成长起来的新国大苏研院,可以说是中新双方在科研、教育、文化领域打造出的“桥头堡”。  带着新加坡的优势融入园区  采访周志颖时,新
期刊
养成一个好习惯需要多久?答案是,21天。  细细数来,从6月《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至今,已有5个多月的时间。在苏州工业园区管理与服务并重的推动下,垃圾要分类的“绿色意识”已经逐渐融入园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从社区倡导转变到自觉分类,园区居民正从“垃分新时尚”走向“垃分好习惯”。  从“要我分”到“我要分”,分着分着就成习惯了  垃圾分类进社区,撤桶并站是第一关。哪个站点该撤掉,哪个又该
期刊
张晨,是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如今除了学校授课,他还奔走于苏州乃至全国各个区域,参与各地社会治理创新项目的落地。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苏州市禾木堂社区发展中心创始人,带领着团队走出象牙塔,张晨在政产学研一体化道路上,行走得游刃有余。  这一切,与他工作、生活的苏州工业园区不无关系。在张晨眼中,园区成立26年,在与她相伴成长的日子里,他看到了这座
期刊
苏州工业园区在造梦的长河中,不曾停航。26年来园区积极学习借鉴新加坡经验,从城市规划建设、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管理,到城市品牌塑造、公共文体事业发展、旅游会展产业开发,从学习借鉴到形成“园区经验”,从传授经验到全面合作,苏州工业园区蝶变腾飞,在商务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考核中排名第一,生产总值从1994年的11.32亿元,提高到2019年的1743亿元,从占全市1.57%提升到占比14.22%。
期刊
你要分”or“我要分”  这群花田守护人如何变废为宝  “老师,你帮我看看我这盆花要怎么养?”  “这个花的茎上生了好多虫子,我们要怎么办?”  “看,我们这个蒜苗可以吃了,已经割了好几茬了,今天回去做个蒜苗炒肉!”  “我现在下班之后啊,就要回来绕到这边看一看,心里挂念着呢。”  “这个花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施肥比较合适呢?”  “园长,我今天有事儿,麻烦你帮我照顾下我的花哦。”  ……  这
期刊
编辑 吴婧茸  全国第一!园区再拿下国家级项目  近日,工信部发布中标通知书,由苏州千机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牵头,园区企业同元软控、慧工云、浩辰软件以及苏州大学等单位组成的联合体,以全国第一的成绩,一举中标2020年工业软件协同攻关和体验推广中心项目。  该项目与位列次席的成都飞机公司项目遥相呼应,是工信部唯一落子东部的国家级工业软件平台项目,充分彰显了苏州工业园区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尤其在工业软件产业
期刊
江苏互联网大会工业互联网高峰论坛首次亮相园区  11月6日,“2020(第八届)江苏互联网大会工业互联网高峰论坛”在园区拉开帷幕。园区与江苏省通信管理局就关于共同推进“5G+工业互联网”发展战略合作项目进行现场签约,与新华三集团就双方共同推进工业互联网工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与苏州黑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和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签署关于共同推进金融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的战略框架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和扩
期刊
大雪  12月7日  公历12月6至8日入节。“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大雪”的解释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更大,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我们不仅期待着着一场大雪来临,更期待着被大雪覆盖的姑苏城。  腌肉  有俗语“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一到,苏州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货”。将大盐加八角、桂皮、花椒、白糖等入锅炒熟,凉透后涂抹在鱼、肉和光禽内外,经过一番制作,半月后取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