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奋战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们每天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动起来,使他们乐于学习?如何传授给他们正確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善于学习?就这些思考,笔者通过切身地感受,详细的解读问题设计在思想品德课堂中的应用。
关键词:品德;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15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想要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就应给学生提供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设置,问题设计是关键,因为问题设计透析了一种教学理念,反映出一种教学策略,还体现着一种智慧。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在课堂提问中遵循一定的原则,掌握适当的提问方法,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导向性,让学生逐步体会到思想品德课带来的无限幸福感,进而把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一、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
设置问题情境的教学,并非要探究学习中的一切问题,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的提问,有数量而没有质量,最终会影响教学的效果。针对性是要求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在教学的重、难点、知识的衔接点、情感的触动点等处设计问题。每一堂课都要有目标,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紧扣目标,围绕目标精心设计,才能保证问题的准确性、启发性,才能防止问题过多过空。教学重点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教材的主干知识;教学难点是教材中学生因缺乏知识经验或生活经验而难以理解的知识;知识的衔接点是新旧知识的交汇点,学生对旧知识比较熟悉,对新知识相对陌生,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容易发生思维“短路”;情感的触动点是教学内容中蕴含着能教育人、感化人的那一部分知识。在这些“关节点”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有利于引起认知需要,开启思维阀门,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扫清思维障碍,推进求知进程,提高思想觉悟。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吃透”课程标准,把握住探究的“点”,在课前作好充分地准备,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
二、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1、注意设计的问题要循序渐进
所创设的问题应按所学知识的发展过程,组成一个循序渐近、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体系,涉及的知识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接近到最近发展区。同时要把握住问题的程序逻辑性和显示度,程序过细,问题的关节过于显露,不利于思维的开展,程序过粗,隐含条件太多,学生不易抓往要点,会使讨论无法深刻进行或延缓教学进程。
设计的问题要能体现出如下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的问题主要解决“是什么?”属识记层次,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经过思考就可以解决;第二层次的问题主要解决“为什么?”属理解层次。这类问题是在学生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实践活动才能解决的问题;第三层次的问题主要解决“怎么办”属应用层次,可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之后,分组讨论,大胆设想,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类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第四层次主要解决“怎么样?”属评价层次。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获得结论后,对知识的发现和发展过程做出评价,从学习过程中提炼出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
2、问题设计要考虑学生层次的不同
人的学习水平受学生的遗传因素、生活环境、教育状况的制约,而存在着认知水平、情感体验、文化积淀上的差异。我们面对的学生的学习必然存在着好、中、差,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提出问题。对尖子生可适当“提高”,对普通学生可逐步“升级”,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适当“降级”,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水平的需要,从而使“不同的人在思想品德课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当然,教师要事先分析学生知识的遗漏点和疑难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设计不同的问题,让不同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成功的喜悦,使其在各自己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和发展。每节课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特别要考虑中低程度学生的参与面,选择有利于发挥学生特长的时机让他们参与,争取每节课全班大多数学生能有解答问题的机会,更好地激发班级群体积极思维的热情。
三、问题设计要有实效性
1、问题设计要能引发学生兴趣
问题的设置应当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在设置问题时紧紧围绕目标,抓住一些新颖的材料或者有挑战性的内容进行设计。例如我在讲遗产继承的法律知识时,给了一个疑难的案例,同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法官,这个案子你怎么断?当法官断案,这就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七嘴八舌的分析中,进而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依据法律知识对案例进行层层分析,进而再引出所用的法律及相关的法律知识,这样环环相扣,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就会进一步强化,认识就会步步深入。
2、问题设计要贴近生活实际
新课程呼唤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必须注意问题设计的实用性,把课本的知识和身边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正确认识到思想品德课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把他们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切实增强问题设计的实效性。
3、问题设计要具有启发效果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因此,教师所设计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教师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
通过精心的问题设计,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张弛有度的对话氛围中,自由、大胆地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让老师在认真倾听与仔细观察中,找到问题的症结点,为学生铺就一条掌握思想品德知识,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的平坦大道。让问题成为联系学生与知识的纽带,让问题成为营造氛围与情境的源泉,让对话在问题的铺陈中自然地展开,让思想在师生的对话里全面的升华。
参考文献
[1]王祥荣;儿童语言中的“上”、“下”类方位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曹长德;教学过程实质新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关键词:品德;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15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想要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就应给学生提供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设置,问题设计是关键,因为问题设计透析了一种教学理念,反映出一种教学策略,还体现着一种智慧。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在课堂提问中遵循一定的原则,掌握适当的提问方法,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导向性,让学生逐步体会到思想品德课带来的无限幸福感,进而把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一、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
设置问题情境的教学,并非要探究学习中的一切问题,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的提问,有数量而没有质量,最终会影响教学的效果。针对性是要求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在教学的重、难点、知识的衔接点、情感的触动点等处设计问题。每一堂课都要有目标,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紧扣目标,围绕目标精心设计,才能保证问题的准确性、启发性,才能防止问题过多过空。教学重点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教材的主干知识;教学难点是教材中学生因缺乏知识经验或生活经验而难以理解的知识;知识的衔接点是新旧知识的交汇点,学生对旧知识比较熟悉,对新知识相对陌生,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容易发生思维“短路”;情感的触动点是教学内容中蕴含着能教育人、感化人的那一部分知识。在这些“关节点”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有利于引起认知需要,开启思维阀门,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扫清思维障碍,推进求知进程,提高思想觉悟。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吃透”课程标准,把握住探究的“点”,在课前作好充分地准备,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
二、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1、注意设计的问题要循序渐进
所创设的问题应按所学知识的发展过程,组成一个循序渐近、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体系,涉及的知识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接近到最近发展区。同时要把握住问题的程序逻辑性和显示度,程序过细,问题的关节过于显露,不利于思维的开展,程序过粗,隐含条件太多,学生不易抓往要点,会使讨论无法深刻进行或延缓教学进程。
设计的问题要能体现出如下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的问题主要解决“是什么?”属识记层次,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经过思考就可以解决;第二层次的问题主要解决“为什么?”属理解层次。这类问题是在学生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实践活动才能解决的问题;第三层次的问题主要解决“怎么办”属应用层次,可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之后,分组讨论,大胆设想,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类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第四层次主要解决“怎么样?”属评价层次。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获得结论后,对知识的发现和发展过程做出评价,从学习过程中提炼出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
2、问题设计要考虑学生层次的不同
人的学习水平受学生的遗传因素、生活环境、教育状况的制约,而存在着认知水平、情感体验、文化积淀上的差异。我们面对的学生的学习必然存在着好、中、差,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提出问题。对尖子生可适当“提高”,对普通学生可逐步“升级”,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适当“降级”,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水平的需要,从而使“不同的人在思想品德课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当然,教师要事先分析学生知识的遗漏点和疑难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设计不同的问题,让不同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成功的喜悦,使其在各自己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和发展。每节课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特别要考虑中低程度学生的参与面,选择有利于发挥学生特长的时机让他们参与,争取每节课全班大多数学生能有解答问题的机会,更好地激发班级群体积极思维的热情。
三、问题设计要有实效性
1、问题设计要能引发学生兴趣
问题的设置应当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在设置问题时紧紧围绕目标,抓住一些新颖的材料或者有挑战性的内容进行设计。例如我在讲遗产继承的法律知识时,给了一个疑难的案例,同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法官,这个案子你怎么断?当法官断案,这就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七嘴八舌的分析中,进而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依据法律知识对案例进行层层分析,进而再引出所用的法律及相关的法律知识,这样环环相扣,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就会进一步强化,认识就会步步深入。
2、问题设计要贴近生活实际
新课程呼唤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必须注意问题设计的实用性,把课本的知识和身边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正确认识到思想品德课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把他们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切实增强问题设计的实效性。
3、问题设计要具有启发效果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因此,教师所设计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教师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
通过精心的问题设计,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张弛有度的对话氛围中,自由、大胆地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让老师在认真倾听与仔细观察中,找到问题的症结点,为学生铺就一条掌握思想品德知识,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的平坦大道。让问题成为联系学生与知识的纽带,让问题成为营造氛围与情境的源泉,让对话在问题的铺陈中自然地展开,让思想在师生的对话里全面的升华。
参考文献
[1]王祥荣;儿童语言中的“上”、“下”类方位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曹长德;教学过程实质新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