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掘楚商的后发优势?

来源 :支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提示:楚商一方面要反思、要批判、要自省,另一方面也应该从自身的特点中找出独到之处,在下一轮的发展中“后发先制”。
  《支点》记者 周呈思 罗乐
  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再生活力,商帮则是民营企业的集合。
  作为中国本土特殊的经济形态,商帮的发展对于经济、文化的推动力量不容小觑,从茶古马道到丝绸之路,商帮为中国经济发展史篆刻了一座又一座里程碑。
  细察楚地沿革,工商传统厚重。这里有巨贾鄂君启、“商祖”范蠡,这里同样是徽商、晋商等著名商派的重要发展地。
  时至近代,楚地又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现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东方芝加哥”美称誉满四海。
  但是,浓厚的历史底蕴并未造就楚商的辉煌,楚商的复兴之路究竟在何方?
  首期“思享家圆桌”,本刊请到了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所所长、湖北商人和商业史研究专家徐凯希, 广东湖北商会会长、利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江黎明,内蒙古湖北商会会长、内蒙古晟泰热力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常付田,,以及上海湖北商会会长、延华智能董事长胡黎明,为我们深刻解读楚商精神。
  商帮文化对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深远,是一个深刻而宏大的话题,并不只关乎某个商业群体的成败兴衰或某种管理制度的优胜劣汰。
  《支点》:晋商“诚信进取”,徽商“见利思义、爱国救民”,那么楚商精神是什么?它的特征有哪些?
  江黎明:湖北自古人杰地灵,经济富裕,是天下粮仓,也有陶朱公这样的大商家。虽然湖北的天时、地利以及历史背景,都十分适合商帮的成长,但是湖北的商人,没有共同的特征,所以我认为,楚商实际并未成型。
  以温州人为代表的浙商,以“抱团”、“共同进退”、“铁钢板一块”“里面鬼打鬼、外面滴水不进”著称,而提到粤商,人们就会想到“低调务实”。
  可提到湖北人呢?就只有“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本意上说,九头鸟是具有智慧的神鸟,但是在形容湖北人时,就成了精明、算计、狡猾,这本不应该是湖北商人的共性与特征。
  所以,对于楚商精神,我认为,当务之急是树立湖北商人的新精神、新形象,政府应该牵头,组织学者、在鄂商人以及外地的楚商,共同提炼楚商精神的优秀特质,并予以传播交流,最终才能形成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楚商精神。
  常付田:湖北人骨子里就有一种大气,在全国的接受度都比较高。而且,湖北人不仅有“聪明”,而且有“智慧”,遇事思考全面,凡事三思而后行。其实,在很多地区的商帮中,都有湖北人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另外,湖北人绝对勤劳,楚国有“筚路蓝缕”开创基业的历史,也培养了楚人坚忍不拔的草根精神。所以,湖北人只要走出去,生命力都非常强。
  虽然楚商有一些好的特质,但我们也应注意到一些不足。湖北人内部感觉并不团结,但楚商精神的树立,不能没有合作。同时,在树立楚商精神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保留优势,倡导做强弱势,这样才能够将楚商精神进行良好的提炼与发扬。
  徐凯希:楚商精神不能够“以汉代楚”,虽然汉商对于楚商的研究至关重要,但是它并不能代替楚商。在沙市、宜昌、樊城,地方商会中也有很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东西。在汉口,客商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但在二级市场,湖北本地人则更有实力,是研究楚商不可忽略的部分。
  汉口的被动开埠是近代楚商兴起之源,一汪水乡渐渐形成了“九省通衢”,张之洞则是近代中部地区工商业繁荣的总导演。
  《支点》 :为什么湖北很早就重新排列“士农工商”的顺序,却没有形成至今在全国仍叫得响的商帮文化?“中国之心”的地理优势为何没有推动楚商像徽商、浙商、晋商等商帮那样扎堆式的走向全国乃至走出国门?
  徐凯希:湖北的地理优势,更多的带来了“官办”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张之洞在湖北十几年,对湖北近代工业体系和社会的近代化功不可没,但是,张之洞作为一个非常强势的总督,在湖广18年,创办的企业造成了“官强民弱”的局面。
  纵观湖北近代建设,每一轮发展都十分依赖国家投资,而当民间资本希望进驻时,却发现许多领域已经被“官办”覆盖,在本土尚且无法立足,又何谈“走出去”?
  同时,楚商文化的缺失,一方面由于明清楚商的确没有太大作为,另一方面,我们对楚商的研究有些“厚古薄今”,动不动就爱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楚国。
  其实,在清朝前期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楚商帮派——黄帮。这是一个把湖北和四川联系起来的家族企业,他们通过近百年的家族亲情牵系,开辟了四川和湖北的贸易。
  黄帮棉商主要控制湖北的棉花市场,在湖北建立主要的销售网络收购棉花。1927年,湖北大革命初期,黄帮棉商调集了其在上海的资本1500万两白银,到湖北投资房地产。当时,“四大家”在武汉购置了千栋房产,同时还包括第一纱厂的股票,是当时湖北的第一号资本家。
  胡黎明:虽然楚商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商帮文化,但在地方,却有十分鲜明的特色。
  以上海代表的长三角为例,楚商存在着“两高一快”的特征:学历高、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比例高、成长速度快。
  首先,楚商的文化程度普遍较高,而且存在于各行各业的管理层中。据上海医疗分会统计,在上海,湖北籍主任以上资历的医师数目已经接近百人,这意味着,上海湖北商会的成员在任何医疗科室,都能找到主任医师会员。虽然湖北人在上海做金融,竞争压力大,但是在当地有一席之地的湖北籍精英群体正在不断扩大。同时,在上海的党政军各界,局级以上干部出现湖北人的比例越来越高。
  其次,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湖北企业和创业者越来越多。苏州有天瑞,宁波有波导,杭州有海康威斯,上海有延华智能,湖北人掌控的上市公司也越来越多。
  最后,楚商的成长速度非常快。每隔一年,你会发现,企业家名片上又多了新项目、新头衔,用“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来形容再确切不过。   湖北过去一直缺乏重商、尊商、亲商、扶商的文化氛围,即便在本土也没有商帮扎堆的特征。
  《支点》:湖北企业家出门就是一条龙,但在本土却大多出现夭折或是长不大的现象,试问,我们应该共同为企业家、商家构建一个什么样的成长氛围?
  胡黎明:企业最希望政府能够营造的氛围,就是安全。对于企业而言,政府能够把规则讲清楚,告诉企业家们,什么不能做,什么可以做,帮助企业家坚守底线,是最重要的。另外,企业家需要多一些平等的政治待遇。
  江黎明:湖北企业的夭折,并不是个案,而是普遍存在于第一代创业家中的现象。
  由于第一代创业的企业家大多数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全凭胆量和直觉创业,所以企业中途夭折十分正常。在第一代创业的企业家中,除了鲁冠球的万向集团,其他的几乎都不复存在了。
  在湖北,鸿忠书记提出了“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这就是政府为企业家营造的重商氛围。但企业家不能真把自己当“老大”,有几个钱就开始“得瑟”,这样肯定活不长。
  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汉柜期货交易领风气之先,引进洋厂长、开设企业孵化器开全国先河,湖北商帮敢为人先的特质早已历经历史的验证。
  《支点》:商帮精神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地区的“软实力”。湖北在很多领域也有值得骄傲的商企拓新故事,但最终没有形成强大的气场,为什么?
  常付田:湖北人遇事善于变通,却少了几分坚守。
  2005年时,内蒙古的餐饮业都在传说一个叫黄鹤楼的鄂菜品牌,但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了,包括后期进驻内蒙古的湘鄂情、艳阳天等,都是火了一阵,后来就悄无声息地被川菜、湘菜打败。这些企业在内蒙古的失败说明了什么?我个人的思考是,湖北人适应环境的能力非常强,但却非常善变。以餐饮为例,刚去的时候,地道的湖北味儿,慢慢地,和当地菜结合、扩大经营的范围……现在再去,已经完全尝不出湖北味儿了。而正是如此,本来应该成为固定客源的湖北人不去了,而当地人又不适应这种“非正宗”的菜品,这些企业现在就很不景气。
  不仅是湖北企业在外地,湖北本地的企业,也有这个特点。历史上,襄棉纺纱十分厉害,在1980年代,襄棉一年的利润就可以达到五六千万元,到了后期,襄棉的管理层认为,光纺纱不行,得织布,还要上服装,这样变化太多了之后,企业不堪重负,连年亏损。
  如今,社会已经进入了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民营企业能做的,都是过度竞争的行业,如果在过度竞争的行业中还想贪大,做垮的风险就很高。
  所以,我们应该在领域内坚守,先做精、做实、做强,然后再做大,这样才能成就一个伟大的企业。
  《支点》:楚商精神未来的成长路径是什么?
  胡黎明:探寻楚商精神,首先要探寻湖北思想。
  在湖北的传统观念中,有轻商思想。我是湖北沙市人,在学生时代,沙市经济比较发达,这里从事服务业的,大部分都是温州人,理发、修鞋、弹棉花……马路上叫的都是浙江口音。
  有一件事情我印象非常深刻:当时,邻居的一个大龄女青年和弹棉花的温州人谈恋爱,被家长说成是“没有出息”,甚至认为“嫁给这种人是不应该的”。在当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才是年轻人的正经前途。
  现在,我们的观念却有了180°大转弯,认为落后是专注读书的结果。当我们读书时,人家已经开始创业,于是我们输在了起跑线上。
  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思想产物,但我们应该正视自身的发展路线。一个商帮的兴起,不仅要看历史,而且要看后发优势。
  过去20年的发展,造就了浙商、晋商、粤商、闽商等,但同时,我们也累积了自身资源,良好的教育就是我们的最大资本。
  楚商不喜欢按规则出牌,这对于日常交流不算是一件好事,给人一种不靠谱的感觉,但反过来,这也正是企业家精神中谋变创新的源泉。
  我认为,楚商一方面要反思、要批判、要自省,另一方面也应该从自身的特点中找出独到之处,在下一轮的发展中“后发先制”。
其他文献
幸福感的体验必须是建立在充分的安全感之上,这种安全感则来源于一个充分的社会安全网。  幸福不需要很伟大  纽约的地铁里充满着各种喜爱音乐的年轻人,不同肤色,不同乐器,相同的是一样充满爱和积极的情感。他们吃3美元的汉堡,你可能因此认为他们活得很悲惨,但他们内心充实愉快,从这个角度,你也可以说他们很幸福。  百老汇歌舞剧的一些特技在我们这些从小看惯各种高难度杂技表演的人来说是稀松平常,没什么可乐的,可
期刊
页岩气作为一种廉价并能大规模开发的可替代能源,其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已经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关注。  近年来,我国传统能源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2011年上半年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5.3%,天然气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也已超过煤炭和石油,供需矛盾突出。而页岩气勘探开发成功率高,具有较高的工业经济价值,是未来最重要的替代能源之一。尽快实现页岩气规模开发,将有利于缓解我国油气资源短缺的现状,形成油气勘探开发新
期刊
登场
期刊
当前,中国的产业升级有三个方向:一是产品的升级换代;二是产业链从低端向高附加值“微笑曲线”两端的升级;三是发展新兴产业。  由于对产业升级主攻方向的理解不同,导致了我们支持产业的重心存在很大分歧。这两年的技术创新,大多是围绕已有产业的技术整合、模仿式创新或升级,而产业政策的重心大多用在了支持新兴产业上。  最近几年,我们非常关注新兴产业。从本质上来讲,当前的很多被称之为新兴产业的,是传统产业利用新
期刊
现代化需要解决社会心理困境。利用心理科学来管理国家,已成为美国总统的治国秘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正心”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因为中国士大夫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前提就是诚意、正心,可见这个“心”非常重要。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要从正心开始,要从心理建设开始。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国民心理建设与经济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同等重要。  “3000美金心理阈线”  在社会心理学中,一
期刊
中部和西部的城市化在加速。中部区域的一些传统产业,做好转移升级,可以很好地保证市场份额增长,在增长中寻找新的“四化同步”、新的增长点和营业态势。  在全球经济复苏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找到了共识,振兴实业才是复苏经济的最大引擎。实业回归对中部崛起的战略构想将有着怎样的发展机遇?在央视财经频道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联合举办、华夏幸福基业和卓尔控股联合协办的“中部崛起战略的实业机遇”论坛上,政学商各界代表
期刊
我们似乎刚刚跨进了电脑-互联网时代,却又被卷入大数据时代的波涛浪潮。如何面对来势汹涌的大数据时代?中国是否可以成为领引世界的蛟龙?  阿里巴巴为首的中国民营企业积极创新,不仅带动了成千上万的创业者和小微企业的迅猛发展,也在充分利用和挖掘大数据资源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中国政府面临千载难逢的契机,有可能在今后10年里领导人民持续开创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奇迹!  我们有阿里巴巴那样的鼓励草根创业平
期刊
自2012年4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以来,人民币结束了单边升值走势,呈现升、贬值双向波动局面。不少市场人士认为,人民币已结束了一段长期升值区间。  但笔者认为,目前的汇率“均势”只是暂时现象,不久后人民币将重上升值的轨道。  首先,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尽管2005年以来人民币已累计升值了32%左右,但其币值相对美元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如果将中美日常消费品按目前汇率折算,总体上
期刊
当下的金融改革,以下三个方面的核心问题需要加以重视:首先,必须围绕人民币的国际化制定长期的金融战略。其次,中国需要培养真正具有国际综合匹配能力的金融战略家、金融外交家。中国的银行正在“走出去”,虽然中国银行的市值在世界排名靠前,但是就全球化的金融网络、创新、布局、掌控能力而言,中国的银行才刚刚起步,并未进入主流。再次,要在充分考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致力于金融模式的创新。  早在20世纪70
期刊
发展新兴产业,所起的作用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并不能完全涵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把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导向。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江苏抓住了两次大机遇——乡镇企业崛起和开放型经济大发展,实现了经济发展的两次飞跃。当前,江苏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和新挑战,正在积极推进新一轮经济转型发展,这是更重要也更加艰难的转变。  警惕过度依赖国际市场  上世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