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吴柱邦先生,大邦发建筑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且任澳门顺德联谊总会永远主席、中国澳门元老网球会创会会长、澳门顺德龙江同乡联谊会创会会长、澳门桥牌协会会长、忠灵体育会会长、港澳联乐体育会永远会长、澳门粤协之友联谊会副理事长、《澳门日报》读者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澳门建筑置业商会理事、澳门厂商会监事、广东省政协历届委员联谊会理事、佛山市海外联谊会执行会长、世界顺德联谊总会名誉会长、广东南雄珠玑巷後裔联谊会名誉会长、广东省佛山市荣誉市民、广东省顺德荣誉市民,曾任澳门濠江扶轮社社长等社会职务。
在与吴柱邦先生谈话中,他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拼搏”。一路风雨走来,他一直勤奋拼搏,力求把工作做到最好。
凭着拼搏,他从一个建筑技工发展成为澳门著名的承建商;凭着拼搏,他成为了澳门知名的大邦发建筑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而今,他积极行善,希望把自己的拼搏精神,结合长者特有的温厚仁爱,通过慈善事业,给别人送去温暖,也教导他人,造就新一代拼搏进取的精神。
传承拼搏 辛劳创业
“我们这代很辛苦,但有拼搏精神,机会也比较多,只是我们读的书不多。”毕竟和大多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生的人一样,吴柱邦先生经历了一个波涛汹湧的时代——那个时代,天災人祸接连,危险与机会並存。
吴柱邦先生是广东顺德县人,在他的祖辈及他的身上能看出顺德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特徵。其祖父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曾在西牛山举起反清义旗,因剿匪殉难。父亲在龙江左滩务农及经商,也是自小经受磨练。吴先生出生於1937年,正是日军侵华之际,因此幼年的他随家人一起逃难,经历了一段颠沛流离的童年。四十年代到内战时期,烽烟四起的环境让他的求学之路波折不断。顺德解放前夕,他随父母到澳门生活,才得到一段稳定的生活,能夠保证他继续读书,於1955年完成中学学业。
说到毕业後出来工作,吴柱邦先生又是感慨良久:“那时没几年平稳,社会混乱,什麽都没有,就是物价便宜。”五十年代,虽然那时物价便宜,吃顿饭就几毛钱,但由於时代和环境的局限性,造成人们生活压力较大。
“那时港澳的环境不是很好,我们可以说是在这个时间看着国家和世界富裕起来的。”吴柱邦先生经历了从火柴厂及炮竹厂领外工回家做,到跟父亲在建筑工地做学徒的工作过程,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
1957年,吴柱邦先生到香港发展,仍然从事建筑工作。三年後他重返澳门,谋求新的发展机会,他白天在建筑公司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工程策划和地盘打理;晚上,勤奋好学的他进修文化知识和建筑设计,就这样半工半读,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学习到的知识,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他的设计绘图水平已达到当地专业建筑设计师的水準。
“当时没想那麽多,很懵懂的、能做什麽就做什麽。”吴柱邦先生说可能是命运的安排,当时自己並没有想到自己今天的成绩,但有一样是肯定的:“努力!最重要是勤奋努力。其实一言蔽之,就是看个人的过程是否努力、是否拼搏。”
低调发展 谦虚贡献
正是当时如此勤奋努力,吴柱邦先生不断进步,1978年,吴柱邦先生成立了大邦发建筑发展有限公司——公司的成立是对他勤奋拼搏二十多年的肯定,也是他人生的新起点。经过吴柱邦先生一如既往的努力拼搏,大邦发公司佳绩频传:
公司承建了圣地牙哥古堡酒店、澳门京澳酒店,该酒店顶层是澳门首个旋转餐厅,为澳门建筑业的一个里程碑。在澳门内港码头的兴建中,他承接了建设内港码头总工程量的80%,改善澳门经济发展所需的硬性设备,为澳门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面对上述成绩,吴柱邦先生谦虚地说:“我不敢说自己带动经济,对比其他人,我觉得自己的贡献还不算大。我们做建筑开始只是做散工的,由最初几个人发展成现在几百人。”他把公司比作“中心”,公司的几个部门分门别类、按部就班地围绕着“中心”运作,确保了工作的畅顺进行。
多数公司发展稳定之後,都会选择发展或纵向或横向的产业,吴柱邦先生同样为了让使业务向多元化发展,於1989年便与人合资开办全澳门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原木处理和加工企业——新发木业综合厂。1990年,他再接再厉,开办太和水泥製品厂,引进一条全自动生产线,生产“水泥渠通”预製件,填补了澳门建筑材料方面的空白。此外,澳门久负盛名的“半岛酒店”和“半岛旅行社”也是由他成立的澳门半岛股份投资有限公司经营的。
事业上取得如此成绩,吴柱邦先生卻坦言自己準备从工作岗位上退休,颐养天年。如今,年近75岁的他仍精神烁烁,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他可以像年轻人一样追看足球比赛,每天早上还能在网球场上挥洒一番。经历数十载风风雨雨,在事业之外的他,更是看透了人生的起伏,倒有一种乐天知命、从容阔达之趣。
社会故事 公益传承
吴柱邦先生逐渐离开一线工作,生活轻鬆悠閒,有时间积极参与自己爱好的社会公益工作。他曾任澳门濠江扶轮社社长,並兼任国际扶轮社澳门区总监代表;他是《澳门日报》读者公益基金会副理事,任该会紧急救援部部长历廿多年之久;他还是澳门红十字会华人中央委员。在公益之路上,他参与不同的社团,也经历或听说了许多故事。
《澳门日报》读者基金会是吴柱邦先生近期最关注的社团:“这个会经常要开会的,一个月至少开一次至四次,是我现在所有社团中开会最多的。”据吴柱邦先生介绍,《澳门日报》读者基金会的运作是为了做善事,例如帮助弱势家庭、贫困学童,以及火災救济等。最近基金会的服务范围扩展至医学方面,主要帮助治疗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落等疾病。基金会还通过与政府有关部门的互动,提高服务质量。
在扶轮社的工作,则给他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从入社开始,吴柱邦先生就和其他社友一起,致力於消灭中国的小儿麻痹症。由於当时国内有些地方物质缺乏,缺少运送药资的车辆,吴柱邦先生和社友们知道这一消息後一同在港澳两地筹资,汇往内地购买车辆。2000年之前,中国全部消灭了小儿麻痹症,这也是吴柱邦先生所喜闻乐见的。
另外一个吴柱邦先生比较重视的社团是澳门红十字会,这个历史悠久的国际性组织在特区政府成立前就已经存在,担任该会监事的吴柱邦先生看着这个组织一路发展,从中得出感悟:“在这个会里工作,我学会了看待任何东西都要乐观对待,不会把每一件事都往负面想,这样人才有开心的人生。”
此外,为支持家乡的社会公益事业,八十年代初期,吴柱邦先生就捐资回乡修建水泥路。此後,还多次捐资支持家乡兴建医院、修建道路桥樑,並为大良镇青少年科学楼以及佛山聋哑学校慷慨解囊。1996年起,他倡议並率领澳门“顺联”同仁每年一度回乡举办护士节庆祝活动。还在龙江合资兴办甘竹滩辣椒酱厂。在他就任澳门顺德联谊总会主席的时候,每年都组织澳门乡亲回乡参加各项活动,也支持组织成立澳门“顺联”青年委员会。
回首往事,吴柱邦先生表达自己年轻时並未立下宏图大志,只是知道工作应该艰苦拼搏,不应畏惧任何难事,他喜欢“持之以恒”这个成语,並解释自己想到好的想法就会着手去做还会坚持到底。之後,他对现在的年轻人发问:“我们那时是比较辛苦,但机会也很多,现在的年轻人读书多了,出来拼搏也很辛苦,但心态又是怎样呢?”
吴柱邦先生,大邦发建筑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且任澳门顺德联谊总会永远主席、中国澳门元老网球会创会会长、澳门顺德龙江同乡联谊会创会会长、澳门桥牌协会会长、忠灵体育会会长、港澳联乐体育会永远会长、澳门粤协之友联谊会副理事长、《澳门日报》读者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澳门建筑置业商会理事、澳门厂商会监事、广东省政协历届委员联谊会理事、佛山市海外联谊会执行会长、世界顺德联谊总会名誉会长、广东南雄珠玑巷後裔联谊会名誉会长、广东省佛山市荣誉市民、广东省顺德荣誉市民,曾任澳门濠江扶轮社社长等社会职务。
在与吴柱邦先生谈话中,他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拼搏”。一路风雨走来,他一直勤奋拼搏,力求把工作做到最好。
凭着拼搏,他从一个建筑技工发展成为澳门著名的承建商;凭着拼搏,他成为了澳门知名的大邦发建筑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而今,他积极行善,希望把自己的拼搏精神,结合长者特有的温厚仁爱,通过慈善事业,给别人送去温暖,也教导他人,造就新一代拼搏进取的精神。
传承拼搏 辛劳创业
“我们这代很辛苦,但有拼搏精神,机会也比较多,只是我们读的书不多。”毕竟和大多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生的人一样,吴柱邦先生经历了一个波涛汹湧的时代——那个时代,天災人祸接连,危险与机会並存。
吴柱邦先生是广东顺德县人,在他的祖辈及他的身上能看出顺德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特徵。其祖父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曾在西牛山举起反清义旗,因剿匪殉难。父亲在龙江左滩务农及经商,也是自小经受磨练。吴先生出生於1937年,正是日军侵华之际,因此幼年的他随家人一起逃难,经历了一段颠沛流离的童年。四十年代到内战时期,烽烟四起的环境让他的求学之路波折不断。顺德解放前夕,他随父母到澳门生活,才得到一段稳定的生活,能夠保证他继续读书,於1955年完成中学学业。
说到毕业後出来工作,吴柱邦先生又是感慨良久:“那时没几年平稳,社会混乱,什麽都没有,就是物价便宜。”五十年代,虽然那时物价便宜,吃顿饭就几毛钱,但由於时代和环境的局限性,造成人们生活压力较大。
“那时港澳的环境不是很好,我们可以说是在这个时间看着国家和世界富裕起来的。”吴柱邦先生经历了从火柴厂及炮竹厂领外工回家做,到跟父亲在建筑工地做学徒的工作过程,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
1957年,吴柱邦先生到香港发展,仍然从事建筑工作。三年後他重返澳门,谋求新的发展机会,他白天在建筑公司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工程策划和地盘打理;晚上,勤奋好学的他进修文化知识和建筑设计,就这样半工半读,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学习到的知识,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他的设计绘图水平已达到当地专业建筑设计师的水準。
“当时没想那麽多,很懵懂的、能做什麽就做什麽。”吴柱邦先生说可能是命运的安排,当时自己並没有想到自己今天的成绩,但有一样是肯定的:“努力!最重要是勤奋努力。其实一言蔽之,就是看个人的过程是否努力、是否拼搏。”
低调发展 谦虚贡献
正是当时如此勤奋努力,吴柱邦先生不断进步,1978年,吴柱邦先生成立了大邦发建筑发展有限公司——公司的成立是对他勤奋拼搏二十多年的肯定,也是他人生的新起点。经过吴柱邦先生一如既往的努力拼搏,大邦发公司佳绩频传:
公司承建了圣地牙哥古堡酒店、澳门京澳酒店,该酒店顶层是澳门首个旋转餐厅,为澳门建筑业的一个里程碑。在澳门内港码头的兴建中,他承接了建设内港码头总工程量的80%,改善澳门经济发展所需的硬性设备,为澳门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面对上述成绩,吴柱邦先生谦虚地说:“我不敢说自己带动经济,对比其他人,我觉得自己的贡献还不算大。我们做建筑开始只是做散工的,由最初几个人发展成现在几百人。”他把公司比作“中心”,公司的几个部门分门别类、按部就班地围绕着“中心”运作,确保了工作的畅顺进行。
多数公司发展稳定之後,都会选择发展或纵向或横向的产业,吴柱邦先生同样为了让使业务向多元化发展,於1989年便与人合资开办全澳门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原木处理和加工企业——新发木业综合厂。1990年,他再接再厉,开办太和水泥製品厂,引进一条全自动生产线,生产“水泥渠通”预製件,填补了澳门建筑材料方面的空白。此外,澳门久负盛名的“半岛酒店”和“半岛旅行社”也是由他成立的澳门半岛股份投资有限公司经营的。
事业上取得如此成绩,吴柱邦先生卻坦言自己準备从工作岗位上退休,颐养天年。如今,年近75岁的他仍精神烁烁,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他可以像年轻人一样追看足球比赛,每天早上还能在网球场上挥洒一番。经历数十载风风雨雨,在事业之外的他,更是看透了人生的起伏,倒有一种乐天知命、从容阔达之趣。
社会故事 公益传承
吴柱邦先生逐渐离开一线工作,生活轻鬆悠閒,有时间积极参与自己爱好的社会公益工作。他曾任澳门濠江扶轮社社长,並兼任国际扶轮社澳门区总监代表;他是《澳门日报》读者公益基金会副理事,任该会紧急救援部部长历廿多年之久;他还是澳门红十字会华人中央委员。在公益之路上,他参与不同的社团,也经历或听说了许多故事。
《澳门日报》读者基金会是吴柱邦先生近期最关注的社团:“这个会经常要开会的,一个月至少开一次至四次,是我现在所有社团中开会最多的。”据吴柱邦先生介绍,《澳门日报》读者基金会的运作是为了做善事,例如帮助弱势家庭、贫困学童,以及火災救济等。最近基金会的服务范围扩展至医学方面,主要帮助治疗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落等疾病。基金会还通过与政府有关部门的互动,提高服务质量。
在扶轮社的工作,则给他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从入社开始,吴柱邦先生就和其他社友一起,致力於消灭中国的小儿麻痹症。由於当时国内有些地方物质缺乏,缺少运送药资的车辆,吴柱邦先生和社友们知道这一消息後一同在港澳两地筹资,汇往内地购买车辆。2000年之前,中国全部消灭了小儿麻痹症,这也是吴柱邦先生所喜闻乐见的。
另外一个吴柱邦先生比较重视的社团是澳门红十字会,这个历史悠久的国际性组织在特区政府成立前就已经存在,担任该会监事的吴柱邦先生看着这个组织一路发展,从中得出感悟:“在这个会里工作,我学会了看待任何东西都要乐观对待,不会把每一件事都往负面想,这样人才有开心的人生。”
此外,为支持家乡的社会公益事业,八十年代初期,吴柱邦先生就捐资回乡修建水泥路。此後,还多次捐资支持家乡兴建医院、修建道路桥樑,並为大良镇青少年科学楼以及佛山聋哑学校慷慨解囊。1996年起,他倡议並率领澳门“顺联”同仁每年一度回乡举办护士节庆祝活动。还在龙江合资兴办甘竹滩辣椒酱厂。在他就任澳门顺德联谊总会主席的时候,每年都组织澳门乡亲回乡参加各项活动,也支持组织成立澳门“顺联”青年委员会。
回首往事,吴柱邦先生表达自己年轻时並未立下宏图大志,只是知道工作应该艰苦拼搏,不应畏惧任何难事,他喜欢“持之以恒”这个成语,並解释自己想到好的想法就会着手去做还会坚持到底。之後,他对现在的年轻人发问:“我们那时是比较辛苦,但机会也很多,现在的年轻人读书多了,出来拼搏也很辛苦,但心态又是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