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素兰:流年往事 多彩人生

来源 :杰出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蓝素兰女士,著名作家黒婴(张又君)之长女,毕业於中央音乐学院,80年代来到深圳,成为第一代的建设者。曾任深圳市福田区第一届人大代表,民盟深圳市委会第一届市委委员,现为钢琴教师。近年,致力於父亲的作品整理,为此,於2007年创办南洋侨网,2011年加入侨友网(香港)。她主编的印尼生活报纪念丛书之《黒婴文选》不日即将出版。
  爱好文学,閒暇时就写文章,发博客,在侨友网(香港)上也是十分活跃並乐於与人分享喜欢阅读的人;喜欢音乐,喜欢俄罗斯民歌,喜欢亲切地唤柴可夫斯基为“老柴”。虽称自己为40後,卻能保持着80後的思维模式以及年轻的心态,在蓝素兰女士身上,透露出一种独特的“文艺范儿”。
  1952年回国来到北京,1984年南下到深圳,印尼归侨蓝素兰女士,被时代的风潮裹挟着,成为了深圳的第一代建设者。她见证了深圳的成长,见证了改革开放给深圳带来的巨变。
  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作家父亲黑婴(张又君)不同,蓝素兰女士选择了阳春白雪的音乐道路,但深受父亲影响的她,对文学亦喜爱有加,近年就创办南洋侨网、加入侨友网(香港),将心中所思、所想,诉诸笔端。
  我爱你,深圳
  蓝素兰女士80年代来到深圳,是深圳市福田区第一届人大代表,民盟深圳市委会第一届市委委员。
  1984年4月,深圳市来京招收人才,学业有成的蓝素兰女士前往应聘,一举成功,於是提着旅行箱,隻身南下。
  她回忆,当时的深圳特区不过刚成立四年,一切百废待兴。“以前过了上海宾馆就是乡下,首饰得收好,到了蛇口,有点怕。南山区,过去都是荒山野岭,蚊子多得吓人。看,现在多漂亮。”
  蓝素兰女士被安顿在罗湖区建设路的单位大院里,在一个几平米的房间栖身。那时的条件与今时不可同日而语。房间的陈设简单而简陋,一张上下铺,上面置物,下面睡人,四处不透气,只有一个小天窗。即使白天,里面亦昏天暗地。“晚上,人在睡觉呢,老鼠就在上面跑来跑去。”堂哥从北京来深圳探望她,看这情形,哭了。最不方便的,其实是上洗手间。“晚上单位大院门一关,上洗手间,得骑上自行车,过铁路,跑老远,到街对面的公共厕所解决。还好,那时年轻,可以不去。”
  现在,深圳摇身一变成为国际都市,蓝素兰女士亦通过自己的奋斗,住上高楼大厦:三十层,落地窗,往外遥看,一望无际的美景。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时,蓝素兰女士感慨不已。自豪於自己是“第一代开荒牛”,她还撰写短文,《深圳,我是如此地爱着你》,借这一盛事,回想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抒发心中洋溢的热爱之情。
  蓝素兰女士现在的职业是钢琴老师,她的教学模式是一对一的,她认为每个人的接受能力不一样,所以必须因材施教。蓝素兰女士性格随和,不管成人,抑或儿童,都可与之相处融洽,成为朋友,所以,在她这里,年龄上至75岁,下至3岁的学生皆而有之。
  敬业、乐业的蓝素兰女士有自己的“授徒”要求:但凡急於考级者,一律不收,唯有真心向学者,才会相授。
  她说,“有些人爱攀比、好面子,为考级而考级,我觉得很不好,这样的结果是,他们只擅长应付考级的曲目,级别是考到了,但实力仍然欠缺。”蓝素兰老师的观点,无疑值得家长们深思。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蓝素兰女士出生於印尼,是家中长女,1952年和胞妹一道随母回京,与早一年回国的父亲团聚。“我们好像来到了完全陌生的世界,但是,当时已宣誓、签字、表决心,‘永远不再回去’。”再看旧照,蓝素兰女士唏嘘道。
  既来之,则安之,蓝素兰女士在新的环境下成长,最终挺过千军万马独木桥,考上中央音乐学院。对这一时期,她有特殊的感情。“你们知道北京有一激情广场吗?只要有一人唱一句,所有人都会应声合唱,这个氛围就是我们这一代人捧起来的。”
  和他们一样,大学修习俄语的她,时代在转变,音乐的风格亦沧海桑田,专业院校出身的她,对这种今非昔比,亦适时予以包容。十多年前,听到罗大佑的嗓音,她难以适应,不能容忍,十多年後,再听,她与时俱进,学会欣赏。“他的歌词写得非常好,说出了一部分人的心声,他的作曲,我很喜欢,很多专业出身的人,都不一定写得出呢!”
  这样的年轻之心,让蓝素兰女士与时代没有距离。早在2005年,就有意識地接触手机、电脑。“那时在澳洲的外孙女刚好出生了,我想看她的照片,因为不会上网,只能到学生家里去看。”後来,她怕打扰对方,开始自学。她买了一台笔记本,由一位好心的学生教她使用。每次给学生上完钢琴课,学生给老师上电脑课。遗憾的是,她刚学会收发邮件,学生就因怀孕休养,与她道别了。这並不能阻止她的学习热情,她把自己关在家里三天,拼音打字,顺利学会。
  一般的上网自然没问题,可蓝素兰女士仍觉不夠,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完全不懂,卻不知天高地厚”创办了一个门户网叫“南洋侨网”。提及此事,蓝素兰女士就笑,“其实,它跟新浪网的功能差不多,可是我不懂。但我只把它当作一本电子杂誌,我不在乎点击率,耐得住美丽的寂寞!”
  在蓝素兰女士眼里,“南洋侨网”是一本电子杂誌,亦可是一本家族式的“史记”,因为南洋侨网中收录的大部分,都为作家父亲,黒婴张又君先生的作品、相关评论文章。“我爸爸这代人(经历丰富),如果现在不把他们的事蹟写出来,将来就淹没了。”
  蓝素兰女士说,只要电脑在,网站就在,她希望把这个网站,这网站里盛载的历史,留给子孙後代。
  受父亲影响,蓝素兰女士对文学喜爱有加,在用心经营“南洋侨网”的同时,亦加入侨友网(香港),以“梭罗河”为网名,成为这里的活跃分子,平日,认真写文、分享美文,已结交了不少同样富有“侨心”的好友。
  追忆慈父张又君
  蓝素兰女士的父亲黒婴(张又君)先生是茅盾盛讚为“新感觉派後起之秀”的作家、新闻工作者。他於1992年逝世,但蓝素兰女士和她的兄弟姐妹们,对他始终怀着浓浓的怀念和追思。父亲是广东梅县人,出生在1915年的印尼,曾两度回国读书,一次是回梅县,一次是回上海,早在那时,即对处在水深火热当中的祖国,有着深切而直观的眷恋。   张又君先生在我们这一辈人的生活里,或许鲜为人知,但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卻是很有名气的作家,早在十八岁时,就以小说《帝国的女儿》一举成名。他一辈子都在报社发展,1922年在《新中华报》半工半读,从上海回棉兰後,任《新中华报》总编辑,1941年到《晨报》工作,1945年任《生活报》总编辑,1951年回北京後,在《光明日报》任职,是文人一个,但和鲁迅先生一样,走过动荡年代的他,有着一身不屈的傲骨、满腔除恶的正义。
  当年,日本侵略大东亚地区,身在雅加达的张又君先生就曾因积极宣传抗日,不幸被日本宪兵抓捕,过了长达三年半的集中营生活,因此落下难以根治的腰伤。
  虽然环境变化无常,但张又君先生的文学创作矢志坚持,继《帝国的女儿》以後,又陆续出版了《異邦与故国》、《时代的感动》、《红白旗下》等一系列散文集、短篇小说、中篇小说,为不同历史时期,留下了不同注解。张又君先生的作品在当时拥有不少读者,当年出版《漂流異国的女性》时,还吸引了一位法国女学者的造访。业界人士如此评价张又君先生的作品:在新感觉派诸小说家中,他的创作自有其独特之处,身居城市爱它的繁华,心繫乡间恋它的清幽,都市感觉与乡村情结相交织,城市荒诞与田园牧歌互变奏,向读者展示了属於黒婴独特艺术世界——都市的村庄”。这样的评价可谓中肯。
  作为新感觉派代表之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坛前辈,张又君先生在提携文学青年、培养文学人才上,可是实心实意。主编文艺副刊《东风》期间,他对具有潛力的年轻人,都不吝笔墨,扶持襄助。据说,陕西贾平凹、广东苓桑、江苏姜滇、河北郭秋良等一批蜚声国内外的知名作家,成名前都曾在《东风》发表作品,受到他的指点和鼓励。
  而在蓝素兰女士的眼中,父亲是一个外表严肃,内心柔软的人,說他柔软,因为他恋家、富有同情心;父亲也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人,並不畏惧强权,“他对打成右派的人都很同情,别人都不敢理他们,他不仅理,还总是找机会跟他们在一起”。
  在妹妹蓝素明女士的眼中,父亲还有另一面。“当着忙忙碌碌的新闻记者和报社编辑,出入各种会议、活动,採访、写稿、编稿、接待作者”、“爱书如命”、“喜欢思考、写作、读书”、“70岁遊长白山,超过一大群中青年,第一个登上天池”。
  张又君先生给孩子的精神财富,远不止这些,还有千言万语,在他们记忆中珍藏。让闻者顿生敬意的是,张又君先生去世时,没有留下一句遗嘱,他留下的全部遗产就是一屋书,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近年,蓝素兰女士参与编著的印尼生活报纪念丛书之《黒婴文选》,将会面世,相信,後人在这本书里,一定可以找到纯洁的爱国主义和知识分子情怀。
其他文献
【人物简介】  李金义先生,东江纵队香港地区抗日遊击队老战士联谊会副会长、香港陇西李氏宗亲总会(监事长)、香港马飞龙国术体育总会会长、香港蔡莫派国术总会会长。曾经历过抗日战争,上世纪六十年代移民香港,在社会打拼,终创办公司。他的几个儿子事业有成,分别在香港税务会计行、金生建筑工程公司、金龙管理有限公司等工作,一家其乐融融。  对世界而言,战爭集残酷性、毁灭性为一体,即等同災难。上世纪大大小小数十场
期刊
【本刊综合报道】2012年9月8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二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融合谋发展,创新促繁荣”。来自亚太经合组织21个成员的领导人或代表出席了会议,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並发表题为《融合谋发展 创新促繁荣》的重要讲话。当地时间15时40分许,东道主俄罗斯总统普京宣佈会议开始。本次会议围绕四大议题展开。  四大议题:  一:供应链联通性和便利性  本次
期刊
【本刊讯】香港潮属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3周年国庆酒会,9月18日假港岛香格里拉大酒店隆重举行,近千人欢聚一堂。特区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财政司司长曾俊华,中联办协调部部长沈冲、中联办港岛工作部部长吴仰伟,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发展局局长陈茂波、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高永文、教育局局长吴克俭,全国侨联副主席陈有庆,全国政协常委戴德丰等莅临主礼。  中央政府驻港机构领导、香港特区政府官员、全国
期刊
区仲德博士的玄学、风水、命理学知识渊博,是香港与苏民峰、麦玲玲等齐名的五大玄学家之一。他以哲学、心理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等学科角度诠释中国经典玄学,且融合西方的九型人格独创一系列的风水命理分析方法,以此帮助世人。  他善于从整体环境和内部细节两方面入手、很好地把握住人和其它各方面因素息息相关的联系。有了对玄学较深的造诣,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准确的概率,区仲德博士用玄学服务大众、造福人群,赢得
期刊
香港中山社团联合会是一个紧密整体,拥有十六年历史,这里聚集了一批友爱会员,既团结一心,振兴香港事业,也志同道合,支援家乡经济。他们有时化身为一群赤子,积极交流,勤于招商引资;有时也化身为一群正义之士,乐于奉献,热心助弱扶贫。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但共同拥有一个祖籍;他们分布各区各地,但依旧亲似兄弟,凝聚浓情!  中山人的服务精神  总有人离家千里,仍心怀眷恋;总有人心力有限,仍倾情反哺;总有人无偿服务
期刊
【人物简介】  陶宏器教授,原苏州市妇幼保健院院长、妇产科主任医师,曾发表《人类染色体疾病》、《围产期保健》(第一讲至第四讲)、《睾丸女性化综合症的临床与细胞遗传学观察》等学术成果。1992年来港,现为中华医学会香港医护人员协会会长、香港国际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会长、中国高等院校香港校友联合会副主席及医疗健康委员会主席、香港蓝天歌舞团团长、香港中华文化总会理事等。  五十年前,为了填补妇产科人员的不
期刊
她是一位饱含爱国热情的香港律师,她不断挑战自我、开辟崭新的人生之路,她因卓越成就荣获“2009年度创新中国企业创新优秀人物”、“2010中国行业最具影响力人物”、“2011创业中国年度十大杰出女性”、“和谐中国2012年律师服务行业十大精英管理风云人物”等荣誉,她用二十多年的辛勤汗水铸造了一块律政精英的全国品牌。  作为律师,她在业界做出了可喜的成绩。展望未来,她说:“我希望未来能以香港为基地,构
期刊
澳门回归之后,百业俱兴、万象更新。房产业就是其中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在短短十几年间,它已经发展成为澳门经济支柱之一。李彩红从事地产十六年,从最初的销售人员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做到新城地产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她的事业,可说是伴随着澳门房产业的成长。而今,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她信心十足、正以“专心、专业、专注”的工作态度,把新城地产打造成为澳门本土深受欢迎的地产公司之一,李彩红是一位真正的好老板!  专
期刊
从明朝中叶到清朝中叶的三百多年里,徽商是全国驰名的大商帮,他们足履天下,富甲一方。在当时的长江中下游流传着“无徽不成镇”的说法。来自万山丛中的徽商,凭什麽得到历史如此的青睐和眷顾?一言以蔽之,凭的是“徽商精神”。这种精神根植於徽州文化的土壤之中,又被徽商进一步发扬光大,它不仅是徽商的巨大财富,也是徽商留给後人的宝贵遗产。  什麽是“徽商精神”?胡适曾把徽商比喻成“徽骆驼”,因此有人把徽商精神概括为
期刊
【本刊综合报导】9月17日,首次世界范围内的“杰出莞商”评选活动于东莞举行颁奖仪式,来自香港、澳门、台湾、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5名境外企业家,以及18名境内企业家被评选为东莞市“杰出莞商”。  “莞商”,指东莞商帮,其成员遍布世界各地。据统计,东莞市共有港澳同胞超过100万人,海外华侨约30万人,这些海外莞籍人士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企业家。以下简单介绍获表彰的十位港澳“杰出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