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以言情,衣以达形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uonake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诗歌时,常要涉及“意境”这个词。学生往往一知半解的听着老师一再强调:“学习和欣赏诗歌,最关键之处在于要能领会其中意境。”那么,什么是意境呢?所谓意境,“意”,就是情感,指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指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画,即诗人采用具体的语言所描写的人、物、景。“意”和“境”,两者密不可分,“意”要通过“境”来表现,“境”又需要“意”作灵魂。诗歌的所谓意境,就是体现作者主观思想感情的图画。为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人的感情,在教学中,教师常常通过这样几点来引导学生:
   一、结合作者生平和写作时的生活背景
   这是每个老师上所有诗歌都必须进行的一步。对作者的生平及生活的背景有所了解,让学生探知他当时的情感,体会他所描绘的意境,才可能把握诗歌的韵味。
   二、抓关键性词语,由词入境,依境索意
   赏析诗歌,抓住关键性词语。由词语入手,通过分析作品中写了哪些事物,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事物的,理清这些事物是如何联系起来,由此在脑中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进而揣摩这些画面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结合人生体验,与作者进行心理位置互换,领会作品意境
   好的诗歌,都是言近而意远。要领会其中的意境,还要能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融注自己的思想感情,与作者达到“人我合一”的境界。因此,在教授诗词曲时,我们常引导学生结合人生体验,以第一人称方式,站在作者的位置,设身处地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意境。
   然而,笔者认为,只做到这几点是不够的。因为所有的这些活动都只是让学生通过想象来达到那种意境,学生的想象毕竟有限,生活体验更是不足,如果能让学生能从形象上去感受,可能效果更好。笔者认为,教师的衣着服饰能够弥补这一点的不足。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那么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除了上课的方式多变外,着装也并非一成不变,要根据所上内容选择合适的着装。尤其在教学诗歌的时候。下面,笔者就以自己的做法来表现教师服饰对诗歌教学的影响。
   例如,原来在上《蒹葭》时,笔者没有注意服饰的搭配,按惯例身着一套上班装,虽然声情并茂的朗读,竭尽全力去启发,学生也很喜欢,但终究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后来在另一个班上时,就尝试以自身的着装来引起学生感官上的注意,达到想象与形象的统一。
   为了营造那种深深的叹惋,淡淡的忧愁的氛围,笔者刻意选择了一袭白色长裙,披着齐肩的长发,伴着满是惆怅的古筝声,在淡淡的檀香笼罩的教室里,迂回穿梭,漫声低吟: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们一个个手托着腮,两眼迷离,神情沉醉,仿佛置身于久远年代的那个美丽的河边,在薄雾弥漫的清晨,茂盛的兼葭随着晨风轻轻摇动,依稀看到在河中间的小洲,有位长发女子身着长裙,逆着晨风沿江而行,轻灵、飘逸,让人可望而不可即,只有浓浓的的惆怅空余心头。。。。。。这时,音乐嘎然而止,老师的朗读顿然停歇,学生们的神情如梦初醒,留恋不已。这时候老师只稍作点拨,学生的思维便能积极发散,很快能够体味诗人由诗中传达出来的愁情。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巧,气氛热得如火,不知比原来上的那堂课好几倍。
   初试成功后,笔者慢慢感悟到教师服饰对学生进入诗歌意境的影响,于是在教学中注意服饰与意境的一致。
  如:上李商隐《无题》时,着一款古香古色唐装,头上挽着一个发髻,手拿一把流荧扇,在三尺讲台上颦眉疑神停驻足,轻言细语古人情: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让学生从中感悟诗人无限的愁情。
   上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时,身着牛仔服,束发挽巾,英姿飒爽。学着关西大汉手拍抚尺,沉声高唱:
   大江东去浪掏尽,千古风流人物。。。。。。
   让学生感受词中多变的风云,领略诗人无尽的豪情。
   当然,此举并非只能用于古代诗词,在讲授现当代诗歌也可如此:
   又如:上戴望舒《雨巷》时,着一身灵秀淑女装,梳着两条齐肩小辫,在教室里娉婷而行,怅然低语: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营造落寞惆怅的氛围,让学生一下就进入如梦如幻的意境。从中感触诗人感极而生的伤情。
   以上举动,让学生将想象与形象相结合,尽快的进入到诗人所传达出来的意境,学生也乐于接受,且乐此不疲。因此,笔者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象其他教师一样注意着装端庄、得体,还应把服饰作为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教具,尤其在诗歌教学中更应重视,使之达到诗以言情,衣以达形的效果。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完全有必要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内容摘要:本文着重通过对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创新型教师如何在中学英语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传统教育 创新教育 创新型教师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技能与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创新教育是走向教育创新的必由之路,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
摘要:作者针对在高中物理中电场学教学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包括学生理解电场的特点和目前高中物理电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提高高中物理电场学教学的有效对策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中物理电场学教学  场是电磁学的核心概念之一。而电场、电场强度和电势则是电磁学中重要的基础概念,是高中物理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由于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普遍觉得这些概念比较抽象,并存在许多错误认识,给物理教学带来了很
【摘要】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职校学生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面对素质层次悬殊的学生,要如何区别对待,因势利导,合理评价。本文“以人为本”从“激励评价、学习无过错,过程评价”去探究,以实现职校学生乐于学习数学,改变职校数学发展的尴尬局面。  【关键词】激励评价多元评价职校数学    职校数学学科,在学生心目中长期以来都是枯燥、繁锁、艰难的,绝大多数学生视其为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现代教育理论的教学观,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人才观。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现代教育理论的教学观和人才观,使学生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学习语文的主人呢?    一、树立崭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教师崭新的教学观念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前提条件。只有教师的观念真正转变,即不再把课堂看作是“灌”知识给学生的地方,不再把教师看作是权力的代表,不再认为学生是
【摘要】本文针对不同专业数学内容的侧重点、教材取舍、深浅程度、教学质量的改进、应用性等诸多方面问题进行探讨,有利于促进专业课教学质量和提高效率。  【关键词】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专业课教学策略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高职学校专业的增加及招生规模的扩大,高职数学教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惑与挑战。 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因此职高数学的教学应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突出职高
一、揭开课程改革的神秘面纱,以平和的心态融入课改    现在的课程标准讲的似乎很笼统,不像过去的教学大纲,哪些内容必学、哪些选学;哪些内容重要、哪些常识性了解;甚至哪些内容不作为考试要求都在大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上说得明明白白。那么现在物理终结性的评价考试到底该怎样考、考些什么?哪些内容要考、哪些内容不考?说心里话,我对这些问题也十分茫然、模糊。可以看出,课程改革、《课程标准》在我心目中被高深、神
摘要:在中学数学学习中,发现许多同学有怵头、恐惧、厌烦学数学的心理。如果这样持续下去,直接影响今后的学习。升入中学阶段,可以把数学的学习当作一个新的起点,要想学好数学其实并不难。笔者就如何解决学生学习数学中存在的为难情绪,怕学数学的心理障碍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数学学习 数学兴趣 学习方法  在中学数学学习中,发现许多同学有怵头、恐惧、厌烦学数学的心理。由于怵头、恐惧、厌烦这种心理的存在,
教育工作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必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大纲》提出:"要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这说明小学数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能力,还要担负起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多年来,我在数学教学工作和结合自己的教学
【摘要】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写出了兴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我认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利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实施赏识性评价等手段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民主平等和谐教学方法实践赏识性评价    一、 在课堂上建立正确的师生关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在课堂上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