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往今来,文学史中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对于其外在形态的把握,历史上有颇多见解:有的分为再现型、表现型,有的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来界定,各有可取之处。根据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我们最终把文学作品划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这三者的形成,是人类文学创作活动的历史产物。
结合以上理论,我将对象征型代表作品《变形记》展开分析,进一步体味作品背后蕴含的创作意图。《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其创作与发表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轰动,引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和人性问题的反思。小说的主人公格里高·萨姆沙是一家公司的旅行推销员,常年奔波在外,辛苦地支撑着整个家庭的重担。一天一夜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因此无法继续为家庭提供物质贡献,曾经尊敬他、爱护他的家人们一反常态,嫌弃他、憎恶他,甚至巴不得他立刻离开。最终,格里高在孤独、悲伤中死去。读罢格里高的遭遇,令人唏嘘不已。生活在物质富饶的年代,可人情却淡薄如纱、冷漠若冰,格里高何尝不是这千万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代表。作者用人变虫这一荒诞情节,再现的却是唯利是图、对人情不屑一顾,最终将人挤压至变形的资本主义社会。
作家于1912年创作该作,抨击当时将金钱视作高于一切的社会,作品中很多情节的设定、意象的选择细读起来都饱含深意且颇具内涵,这更体现出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典型特点。作为象征型文学的代表作,《变形记》自然也带有暗示性和朦胧性两大特征。不同于现实型文学重“再现”,理想型文学重“表现”,象征型文学则侧重通过寄寓某种意念、意蕴的暗示手法来启示人们透过意象表层去体味和领悟作者投注其中的更深远的意蕴,极富朦胧意味。暗示手法的利用是《变形记》的一大特色。文章开篇通过主人公格里高变成甲虫这一形象的变化,就借助甲虫这一意象建立了与主人公之间的联系。甲虫的背如坚甲暗示了主人公承担的繁重的生活压力:养活一家老小,偿还父亲欠下的巨债,为妹妹上音乐学院拼命赚钱!甲虫背负着沉重硬壳缓慢爬动更是他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作者为什么选择甲虫作为格里高变形的结果呢?甲虫是生物圈中低位最卑微的物种,数量多,伤害性小,对于人类来说可谓是無足轻重的低等动物,这正好与格里高作为小职员卑微的身份相暗合:他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可一丁点差错便会引来公司高层的最大质疑,任人践踏,毫无尊严。同样,主人公格里高居住的狭小、逼仄的卧室,也暗示着压迫与禁锢他的社会给予的私人空间之小,逃离它,更如天方夜谭。
此外,另一隐含意象——“门”,变形的格里高借之与外界沟通。他趴门偷听得知自己一直被父欺骗,替父还债。他曾三次试图爬出房门:一次为了向代表解释,保住工作;一次是为了阻止母亲和妹妹搬走自己卧室家具;最后是被妹妹的小提琴声所感动,“通向他所渴望的不知名食粮的道路展现在他面前”。但是三次爬出门的结果却皆不尽如人意——吓坏母亲和妹妹,被父驱回。门里的格里高忍受着痛苦与孤独,然而无形的一堵围墙使人性的冷漠与排斥将格里高囿于门内逼仄的环境中,无外乎孤独至死。书中借用一系列的意象,将客体对象变形化,借用寓言式的虚幻世界,在体味意象中感受作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使人精神扭曲的批判。
变形后的格里高内心对家庭的责任感,对父母的尊敬和对妹妹的爱却不曾因他的变异而发生丝毫的改变。而相反,小说中最大的“变异”实际上正体现在格里高的家人们身上:父亲恶狠狠地将苹果砸入格里高的背中,嵌入其中直至死去;妹妹提出将格里高赶出家门,“我们一定得设法弄走它,我们已尽所能的去照料它容忍它了,没有人可以对我们作丝毫指责了”;母亲每次看到格里高后的恐惧、惊吓的行为。这些都在无形中伤害着格里高的内心。作者利用“变形”这一手法,对社会异化与人性异化的谴责,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自然会被异化成“非人”——丧失自我,成为物的“奴隶”。通过对格里高变形之后的种种遭遇的叙述,小说展示了弥漫在整个社会的金钱至上之风,人们将金钱、财富视为最高追求,而这种追求推动着社会不断异化,并无情地扭曲着人类的灵魂,作品所反映的1912年的社会正是当时的缩影。这更体现了象征型文学在创作上实现了具象与抽象、个别与一般、现实与超现实的寓意性形象的统一。
在阅读《变形记》时,也总觉得小说的创造也带有些理想型文学的虚幻性的意味。卡夫卡以自己独特的笔调,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塑造了“人变虫”事件,使读者在荒诞、不可思议的笔调中体味出作者对父子之情、母子之情、兄妹之情,这些人类最亲近的血缘关系在金钱异化下扭曲变化的憎恶与失望之情。一部作品带有多种文学类型的特色也表现出文学类型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也非一蹴而就的。更好地了解这些存在的争议对学习文学类型也将有很大帮助,在判断一部作品类型时,也更游刃有余。同时借助文学类型理论,便于我们在阅读前在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创作手法,对于深入了解作品,寻找作品与作品间的共性与个性统一都有积极的意义。《变形记》作为象征型文学的代表便于我们形象地把握象征型文学,同时对象征型文学整体上的把握,也有利于对作品的深度解读。掌握文学类型理论对于指导我们进行阅读活动,具有非凡意义。
作者简介:
亓颖(1996—),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东,职务/职称无,学历本科,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结合以上理论,我将对象征型代表作品《变形记》展开分析,进一步体味作品背后蕴含的创作意图。《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其创作与发表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轰动,引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和人性问题的反思。小说的主人公格里高·萨姆沙是一家公司的旅行推销员,常年奔波在外,辛苦地支撑着整个家庭的重担。一天一夜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因此无法继续为家庭提供物质贡献,曾经尊敬他、爱护他的家人们一反常态,嫌弃他、憎恶他,甚至巴不得他立刻离开。最终,格里高在孤独、悲伤中死去。读罢格里高的遭遇,令人唏嘘不已。生活在物质富饶的年代,可人情却淡薄如纱、冷漠若冰,格里高何尝不是这千万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代表。作者用人变虫这一荒诞情节,再现的却是唯利是图、对人情不屑一顾,最终将人挤压至变形的资本主义社会。
作家于1912年创作该作,抨击当时将金钱视作高于一切的社会,作品中很多情节的设定、意象的选择细读起来都饱含深意且颇具内涵,这更体现出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典型特点。作为象征型文学的代表作,《变形记》自然也带有暗示性和朦胧性两大特征。不同于现实型文学重“再现”,理想型文学重“表现”,象征型文学则侧重通过寄寓某种意念、意蕴的暗示手法来启示人们透过意象表层去体味和领悟作者投注其中的更深远的意蕴,极富朦胧意味。暗示手法的利用是《变形记》的一大特色。文章开篇通过主人公格里高变成甲虫这一形象的变化,就借助甲虫这一意象建立了与主人公之间的联系。甲虫的背如坚甲暗示了主人公承担的繁重的生活压力:养活一家老小,偿还父亲欠下的巨债,为妹妹上音乐学院拼命赚钱!甲虫背负着沉重硬壳缓慢爬动更是他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作者为什么选择甲虫作为格里高变形的结果呢?甲虫是生物圈中低位最卑微的物种,数量多,伤害性小,对于人类来说可谓是無足轻重的低等动物,这正好与格里高作为小职员卑微的身份相暗合:他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可一丁点差错便会引来公司高层的最大质疑,任人践踏,毫无尊严。同样,主人公格里高居住的狭小、逼仄的卧室,也暗示着压迫与禁锢他的社会给予的私人空间之小,逃离它,更如天方夜谭。
此外,另一隐含意象——“门”,变形的格里高借之与外界沟通。他趴门偷听得知自己一直被父欺骗,替父还债。他曾三次试图爬出房门:一次为了向代表解释,保住工作;一次是为了阻止母亲和妹妹搬走自己卧室家具;最后是被妹妹的小提琴声所感动,“通向他所渴望的不知名食粮的道路展现在他面前”。但是三次爬出门的结果却皆不尽如人意——吓坏母亲和妹妹,被父驱回。门里的格里高忍受着痛苦与孤独,然而无形的一堵围墙使人性的冷漠与排斥将格里高囿于门内逼仄的环境中,无外乎孤独至死。书中借用一系列的意象,将客体对象变形化,借用寓言式的虚幻世界,在体味意象中感受作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使人精神扭曲的批判。
变形后的格里高内心对家庭的责任感,对父母的尊敬和对妹妹的爱却不曾因他的变异而发生丝毫的改变。而相反,小说中最大的“变异”实际上正体现在格里高的家人们身上:父亲恶狠狠地将苹果砸入格里高的背中,嵌入其中直至死去;妹妹提出将格里高赶出家门,“我们一定得设法弄走它,我们已尽所能的去照料它容忍它了,没有人可以对我们作丝毫指责了”;母亲每次看到格里高后的恐惧、惊吓的行为。这些都在无形中伤害着格里高的内心。作者利用“变形”这一手法,对社会异化与人性异化的谴责,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自然会被异化成“非人”——丧失自我,成为物的“奴隶”。通过对格里高变形之后的种种遭遇的叙述,小说展示了弥漫在整个社会的金钱至上之风,人们将金钱、财富视为最高追求,而这种追求推动着社会不断异化,并无情地扭曲着人类的灵魂,作品所反映的1912年的社会正是当时的缩影。这更体现了象征型文学在创作上实现了具象与抽象、个别与一般、现实与超现实的寓意性形象的统一。
在阅读《变形记》时,也总觉得小说的创造也带有些理想型文学的虚幻性的意味。卡夫卡以自己独特的笔调,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塑造了“人变虫”事件,使读者在荒诞、不可思议的笔调中体味出作者对父子之情、母子之情、兄妹之情,这些人类最亲近的血缘关系在金钱异化下扭曲变化的憎恶与失望之情。一部作品带有多种文学类型的特色也表现出文学类型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也非一蹴而就的。更好地了解这些存在的争议对学习文学类型也将有很大帮助,在判断一部作品类型时,也更游刃有余。同时借助文学类型理论,便于我们在阅读前在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创作手法,对于深入了解作品,寻找作品与作品间的共性与个性统一都有积极的意义。《变形记》作为象征型文学的代表便于我们形象地把握象征型文学,同时对象征型文学整体上的把握,也有利于对作品的深度解读。掌握文学类型理论对于指导我们进行阅读活动,具有非凡意义。
作者简介:
亓颖(1996—),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东,职务/职称无,学历本科,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