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法”在高三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he521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物理课程标准》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放在首位。要求物理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让学生“听得懂、记得牢、讲得明、问得出、用得活”为目的,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研究,努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在众多的物理教学方法中,“模型法”能有效地提高高三物理教学的实效性。
  一、“模型法”在高三物理教学中的设计
  在新课教学中,大多数学生虽已积累了相应的物理模型和建模的方法,但都是零碎的、不系统的。高三物理复习课教学,如果按新课教学的模式,一点一块地复习,按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就会认为物理枯燥无味。因此,物理复习教学过程中,对基本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复习落实外,具体的物理规律的运用,需要一开始就从生活实例出发,选用适当的“模型”,指导学生经历“观察—分析—建模—回归”的探究过程,学会在具体生活实际问题的分析基础上,归纳总结对相类似问题的分析方法和建模策略,调节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养成“观物悟理”的习惯和提升科学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农村中学的学生在自然学科学习中,特别是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存在较大的分化,有相当部分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失去信心。因此,在高三物理复习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大多数学生学习信心的培养和兴趣的激发,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潜能出发,在认真选模的基础上,遵循从易到难,梯度发展的原则,精心选题。不同学段的学生的差异性也决定了同一章节知识在具体模型建构和题目选择上要因时因人而异。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在题目的选择上要大胆创新,并配以适当的练习,进一步夯实学生用模型解题的方法和技巧,以提高模型复习的有效性。
  二、高三物理运用“模型法”教学的基本程序
  在经过选模、归纳分类、精心选题、梯度设计、适当练习准备学案后,“模型法”在具体课堂教学的运用程序如下图:
  学生在复习课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题目情景具有一定复杂性,在建模过程中,因受自身思维的局限性和语言表述的直观性的制约,往往在课堂上所反馈的是片面的、点滴的、零碎的东西,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学习这样的模型时,教师的引导应着重指导学生学会“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即学会有机结合新课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模糊性“模型”,将复杂的情景分成几个较为简单的模型。
  三、高三物理教学“模型”的运用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指出,在课程内容上选择上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所以在高三物理的复习教学中,联系生活,将“原型”转化为“模型”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而“模型法”教学的运用则要根据学生实际选题和归类,设计专题性的导学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提前自主复习和研究,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课前自主练习、学习了解和把握,确定“模型”专题复习。如“圆周运动”可以采用如下模型进行复习。
  (一)题目背景
  近年来高考、质检试题中的圆周运动往往与过山车、电动机、弹簧等模型结合,解决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将复杂的物理过程分解为若干子过程,分析每一个过程的始末运动状态及物理过程中力、加速度、速度、能量等的变化,掌握运用处理这一类模型的方法和技巧。
  近年来各地高考、质检中关于“圆周运动”的试题原型:
  (二)模型建构
  对比分析以上试题,学生的直观反映是“都有圆周运动”。这一系列模型按照物理模型法皆属于圆周运动模型,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就是抓住其物理学中的基本模型:绳模型或者杆模型的临界问题,联系到物理新课学习中的基本模型就是“过山车模型”。
  如图所示,位于竖直平面内的光滑轨道,有一段斜的直轨道和与之相切的圆形轨道连接而成,圆形轨道的半径为R。一质量为m的小物块从斜轨道上某处由静止开始下滑,然后沿圆形轨道运动。
  ①要求物块能通过圆形轨道最高点。求物块初始位置相对圆形轨道底部的高度h的最小值。
  ②要求物块能通过圆形轨道最高点,且在该最高点与轨道间的压力不能超过5mg(g为重力加速度)。求物块初始位置相对于圆形轨道底部的高度h的取值范围。
  在建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先入为主”,思路简单、僵化。如在“含电动机模型”中的能量问题分析中,在计算功时,一看到要计算功,学生就往往只想到恒力做功公式W=Flcosα,而不会从W=Pt和W■=ΔE■等多条思路进行考虑。在含“弹簧类模型”中的能量问题分析中,要让学生清楚由于弹簧不断发生形变,导致物体的受力随之不断变化,加速度不断变化,从而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过程较复杂;其次,这些复杂的运动过程中所包含的隐含条件很难挖掘,因此在求弹力的功或弹性势能的改变时,一般从能量的角度来求解。
  四、高三物理复习教学中模型建构归类分析
  (一)单一物理模型建构分析
  (二)综合性物理模型建构分析
  1.变加速模型:抓住运动过程中各个物理量(如受力、加速度、速度)的动态过程图的分析,特别是临界状态的分析应抓住a=0为主线进行分析和归纳。
  如:“雨滴下落”和“伞兵空降”,如果所受阻力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它在运动过程中各个物理量(如阻力、加速度、速度)的动态过程可表示如下:
  2.曲线运动模型:抓住抛体、圆周运动中的运动状态分析与受力分析,结合牛顿运动定律和能量关系进行求解,在临界问题的处理上,抓住最值问题求解。
  如:过山车模型中,抓住向心力来源和出发点与最高点的能量关系式。
  3.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这类问题结合了重力场、电场、磁场,进行受力分析时注意各力的方向,结合运动状态进行平衡或者牛顿运动定律的处理,同时结合能量问题分析。
  4.电磁感应模型:注重对楞次定律、电路分析、受力分析、法拉第電磁感应定律的考查,强调相互制约关系。
  “模型法”作为高三物理复习方法中的一种,在复习教学过程中,做到注意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形象化的物理模型,在具体的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灵活地提取、应用物理模型,跳出题海,提高学习效率,在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的基础上正确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善于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并学会建构新的物理模型,实现知识学习和运用的迁移和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 传统教学,教师以讲授为主,过于突出和强调学生的接受和掌握知识,忽视学生的发现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应把学生的主动权和课堂学习空间还给学生。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创新教育 素质培养 主动参与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我们每个教师的使命。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参与历史学习中释放出思维的火花,会大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者结合教学案例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培养
加了弹簧,机器人就能跳起来;改变材质,就能把摩托穿在身上即将在9月底升空的“神州七号”载人宇宙飞船引来全球的广泛关注,中国宇航员将在这次飞行中第一次实现出舱行走。太
据国外媒体报道,日前,美国成功研制一种新型仿真机器男孩,它的形象十分逼真,深受儿童喜爱,可以作为儿童辅助性教学设备。这个机器人的设计师大卫·汉森将它命名为“齐诺”。
学科视野宽广,知识要点深邃,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显著的特点。学科视野宽广铸就了高中历史新课程内容新鲜,饶有趣味,时代感强的优势。知识要点深邃,为教师引导学生解剖典型,获取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探究课题。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会学”,所以要教给学生学会思考分析问题的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握着一把金钥匙去开启智慧
战场风云一贯变幻莫测,士兵们往往生死难卜。一旦有士兵在战场上失踪,恐怕人们最想问的一句话是:你还活着吗?为此,美国国防部投资160万元美金,委托克莱姆森大学开发米粒般大
初中思想品德课相对于其他课而言比较抽象,教师如果只按教材平铺直叙讲解,容易枯燥乏味,使学生产生厌倦感。教师如果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下学习,那么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学习变为精神享受,怎样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谐快乐的课堂氛围呢?  一、在幽默中感悟道理,打造兴趣课堂。  长期以来,尤其是课改前的教材,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其强势的理论性和缺乏实践性的教学模
起源于1851年的世界博览会绝对是工业时代人类智慧的展览。而那些外观可爱、功能多样、行动自如的机器人更是集中体现了人类的设计才能。在2005年爱知世博会的会场,他们或风
摘 要: 物理是一门对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的自然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它既要求我们拥有深厚的知识储备,更需要我们培养出准确而敏锐的思维。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我们主要研究的是物质变化所显示出的表面现象,而高中学习则是更深入探究物理变化的原因,透视物质变化的本质,因此我们将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而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加深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明晰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本文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让思维
迁移是指先前在一种情境下获得的某一知识或技能对于新情境下另一类知识或技能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能促进学习,叫做正迁移,这种影响也可能是消极的,能阻碍学习,叫做负迁移。负迁移是暂时的,经过有目的的练习是可以消除的。  迁移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凡是有学习的地方就会有迁移,通过迁移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习的迁移是检验教学是否达标的最可靠的指标。运用学习迁移理论提高教学质量,要求教师认真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