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片展示绿的叶子”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su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的第一代女雕塑家无疑是时代的骄傲,而何鄂,这个在命运趋使之下来到黄土高原的江南女子,这个独挑以其个人名字命名的雕塑院大梁的母亲,无疑是骄傲中的骄傲。塞北风沙吹不去她的柔情,江南血脉遮不住她的豪迈,她用雕塑谱写人生,她必将为时代所铭记。借此次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之际,《雕塑》杂志特委派数位工作人员奔赴兰州,用文字、图片和影像记录这样一位传奇女子的雕塑人生。
  著名女雕塑家何鄂年逾古稀,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女雕塑家之一。她大学毕业后先分配到兰州工作,之后在敦煌工作12年,1987年,她的大型城市雕塑《黄河母亲》获全国首届城雕优秀奖。1989年粗陶彩绘《绣花女》获刘开渠雕塑艺术基金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她多次参加各类大展,并举办大型个展:在兰州举办“何鄂雕塑艺术作品展”;在珠海举办“何鄂摹敦煌彩塑精品展”;1997年作品参加香港回归“中国艺术大展”中国现代雕塑艺术大展;1998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何鄂雕塑艺术展”,2001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了“何鄂雕塑展”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自1994年成立甘肃何鄂雕塑院至今,她的城市雕塑作品不断树立在我国的大江南北,装点着城市的环境。
  作为一个雕塑家,何鄂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作为一个女性,何鄂因她精彩的雕塑人生,散发出美丽的光彩。我们难以想像,以她清瘦的身影,何以有如此巨大的能量,不仅在雕塑创作上不断推陈出新,还能同时拥有艺术经营、管理、推介、策划等等能力?使笔者感受最深刻的是她身上进发出的蓬勃创造力和生命力,仿佛整个生命就是为了绽放,在阳光下绽放!
  
  一、传承摹写 敦煌薪传
  
  1962年,何鄂离开已经生活了7年的兰州,告别丈夫和刚刚两岁的女儿,踏上西去荒凉炽热的戈壁滩,来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这一待就是12年。在这12年中,何鄂从一个稚气未消的青年成长为成熟的艺术家。她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先后临摹了159、194、197、416、384号共5个洞窟的敦煌彩塑。记得她第一次到敦煌也不过是二十多岁,单独在黑乎乎的石窟里工作时,还会感到莫名的害怕,后来同事们安慰她说有保安在洞口附近值班巡逻,她心里才觉得踏实一些。那些年在敦煌工作的人很少,工作时间常常一个人也见不到,她每天一个人提着暖瓶进入石窟靠不断挪动一方镜子的反光在洞窟中临摹彩塑,工作到天黑看不清东西的时候再出来。就是在这样艰苦和寂寞的环境里,何鄂被中国传统雕塑的魅力深深吸引,忘却了辛苦和疲惫,苦苦追寻传统艺术的足迹。
  一直受到的学院西方雕塑体系训练的何鄂,刚开始的时候完全按照传统的雕塑程序来临摩。注重比例、重心、体量等,没有体会出更多的东西,以准确地模仿出这些泥塑的外表为目的。直到有一次重大的顿悟出现,何鄂对这些彩塑的认识彻底改变了。她曾前后两次进入194窟进行临摹工作。第一次她临摹其中的一尊红脸天王,时隔若干年后,她又进去临摹另一尊天王,在休息的时候坐下来,无意间把第一次做的天王跟这次要临的天王对照看了好多次,竟被她发现了两尊天王雕像有13处不一样。这两个天王动作几乎是一样的,体量也差不多,但是古代雕塑家做出了两个完全不同个性的天王。怒目的天王面部用了红颜色,笑脸的天王面部用了白颜色。天王的衣领、盔甲、战袍所有微妙的细节变化都显示出古代工匠的智慧。就是因为发现了这13处不一样,引起她极大的兴趣。从此她开始了对这一洞窟内九尊塑像的分析,包括形式特点、色彩、色调的搭配、空间、形体等,也分析了塑造方法和色彩是怎样表现个性与精神的。
  在分析研究之后,何鄂为自己发现的中国传统彩塑上的精妙之处感到兴奋不已。引发出她希望更进一步探寻这些艺术形式背后隐藏的精神内涵。于是,她发现了不同石窟的塑像通过位置、色彩、人物表情等艺术手段的表现,可以产生不同的气氛,有些石窟的塑像整体表现出亲切感,令观者能在这个洞窟里寻回尘世缺少的心灵慰藉,有的洞窟金碧辉煌,塑像神态冷峻,给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由此产生无限敬畏。有一次,她偶然发现中国泥塑菩萨的小腹一般都是突起来的,这引起了她极大的兴趣与疑问。按照雕塑的常规,一般女性人体小腹突起会觉得不好看,可是这些菩萨却非常美。经过不断琢磨,她得出了自己的论断菩萨的属性是非男非女,工匠们不能够在“官娃如菩萨”的菩萨像上表现女性胸部的特征来。可是如果胸部平坦,小腹也是平坦的,整个形体就会缺乏立体感,塑像就没有形体曲线了。于是,中国古代雕塑家运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这一难题,选取了这样的形体动作,既使形体空间错落,曲线优美,也使人感受到形体的情绪是非常自在和放松的,人很放松的时候,小腹绝对不会收紧的。她在临摹384窟一尊供养菩萨时,发现塑像动作不符合人体运动规律。实际生活中的人如果一条腿跪着,另一条腿是半跪,当两膝并拢时,屁股一定会抬起来。但是这尊像却能坐在莲座上。结果是从四个面来看这尊像都很完美。后来她恍然大悟,如果这尊菩萨从背面看它,抬起来一半的屁股,一半坐在自己的脚上会难看。这尊供养菩萨背弯得几乎像驼背一样,头微微的向前仰,按照纯客观的解剖规律,背部不会出现这样的弯曲,但是怎么看都觉得他这个处理太好了,这样的动作将虔诚的神态表达得淋漓尽致。在这些塑像中大多数天王和力士的脚都做得不大,反而使人感觉非常有力量。她感悟到中国古代塑像更多运用艺术夸张、概括的手法,从而更好地表达了力量和神韵。
  何鄂在不断的比较、研究、思索中得到了很多启示。她认为学习古代雕塑遗产,一定要深入进去,用心感悟。它的精髓可能对一个雕塑家一生都有用。在采访中何鄂谦虚地说:“我不能说对敦煌的彩塑有很深的、多方面了解,但是因为自身在长期的临摹中,真是一问到底一追到底,去领会更深的东西,时常有一种好像已触摸到古代工匠的心声地感觉。对我艺术创作影响最大的还是敦煌艺术,如果没有对敦煌艺术的深入研究和感悟,就不会有后来的感动和思索,如果说我今天算得上取得了一点点成绩的话,都是沿着中国传统文化这个根不断发展和创造取得的。”为了表达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和对敦煌艺术及敦煌艺术的创造者的无限敬意,她创作了一件名为《巨匠》的作品,在雕像背后恭恭敬敬地刻了一行字“献给古代优秀文化艺术的创造者”。
  在她的研究历程和自我描述中,可以看出何鄂在对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研习方式上有一定的女性的特点,比如在最初的动机生成上是偶发的,更多是出于感性的认同,在研习过程中注重从领悟和感受入手,主要手段是从形象到形象,学习的过程,以实地观摩、领悟并重的方法,把握传统雕塑的内涵,而不是进行简单的形式模仿。何鄂最终采取的研究方法与西方雕塑的训练体系不同,虽然“摹”是两种雕塑学习都必经的阶段,但是此“摹”非彼“摹”。西方雕塑学习中的“临摹”是指通过解剖、比例、重心等科学方法的学习,将一件经典作 品复制下来,通过这种方法,学习到塑造和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在长期对敦煌彩塑的学习实践中何鄂更注重观察、体会、感悟。“摹”的过程,虽然有复制的过程,但更多的是要在心中完成,再将对象(敦煌彩塑)内在精神的感悟,“移”至自己的雕塑中。周汝昌先生也曾谈到
  “‘传移’,可专指人物肖像一门专艺,但其精意实通于一切艺术。……‘传移论’则将客观对象与艺术作品看作是‘同一’的活生生的人、物、境,不是‘仿造’,而是‘移置’——将对象‘搬家’到纸上(或别处)。”这种独特的学习方法,也可以用谢赫的“六法”当中的“传移摹写”来概括。
  自上世纪初开始,中国学院雕塑家,主要接受的是西方的现实主义雕塑体系的训练:中国传统雕塑有自己独特的技法和内涵,但是,没有留下完整的教育体系和理论框架供后人承袭。何鄂依靠自身的研究,从传统雕塑技法、艺术精神的感悟等多方面汲取营养,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这种经验,既体现出何鄂作为女性艺术家在继承传统上独特的视角和方式,又对中国雕塑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对中国雕塑实践的后来者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二、古为今用彩陶溢彩
  
  何鄂虽然是“科班出身”的雕塑家,非常可贵的一点是在创作中没有门户之见,不固步自封。她非常注重对传统艺术和乡土艺术的学习和吸纳。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女性更多担任乡土艺术中的纺织、刺绣、布玩具制作、剪纸、花馍制作等工作,在中国女性的天性中有着与乡土艺术的亲近感。何鄂成长于大西北,这些地区民风淳厚,传统的民风民俗独特鲜活,她有观察这些乡土艺术的更多机会。这种经历势必会影响她的艺术创作。尽管何鄂在学习经历中受到的是西方雕塑技法的训练,但乡土情结促使她在创作中自发并广泛地汲取乡土艺术的营养。
  何鄂在代表作之一《绣花女》中,融合了民间艺术和现代雕塑创作技法。体现了她长期研究传统民间艺术的结果,作品中隐约可读到仰韶、马家窑艺术神韵,剪纸、皮影的影像特点。围绕着这件雕塑的创作还有一段一波三折的小故事。甘肃某绣花之乡请何鄂设计一个代表当地特色的雕塑。她很快有了灵感,做好稿子,兴冲冲的让人带过去,不料反馈信息特别让她失望,人家对这个稿子很不满意,认为这件雕塑连脚都没有。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雕塑,变形和夸张的手法还不常见,人们不太能接受。不过,艺术这个东西有时候奇妙的很,她当时选择了烧陶这种方法。何鄂喜欢彩陶的膨胀感,但当时是她这辈子第一次接触陶艺。她找到兵马俑制作过程的资料参考,决定按照古人的方法,1比1的真人比例来制作。结果找到的陶泥是做耐火材料的原料,根本搓不成条,稍稍一弯它就断了。于是,她转换为在造型上直接堆泥的手法来完成。雕塑中间是空心的,用泥一点一点围起来成型。她完全依靠自己琢磨,脖子怎么做、这个胳膊平伸出去怎么做,因为里头没有架子,只能自下而上,将泥一点点斜着围上去。整体将泥捏起来使它慢慢干,然后等稍干些撑住了再逐渐收拢成圆柱状,这些全部都是琢磨出来的制作方法,这些创造性就是在制作期间充分发挥的。这件作品送京之后不幸因野蛮装卸摔碎了,面临不能参展之灾。何鄂得知音信后大哭场,幸遇到友人鼎力相助,精心修复后完好如初,得以参展。之后,又喜闻获“刘开渠雕塑艺术基金奖”,真是悲喜交集呀!
  她在粗陶彩绘作品《唐乐》中的彩绘方式独具匠心。明显带有敦煌艺术的瑰丽色彩。作品中,何鄂将人物的造型进行了装饰性的概括,这样的形体处理使雕塑留有较大面积的舒缓的平面。这些平面为作者的彩绘提供了表现空间,雕塑作者大量运用彩绘手段,将敦煌彩塑中的图案运用到人物的衣饰上,通过与陶本色的搭配,达到了带有东方韵味的装饰效果。这组6件作品于1999年在上海“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上荣获金奖。
  采访中,何鄂领着笔者看她最喜爱的“7颗小星星”,《希望星辰》这件雕塑由粗陶制作。作者把7个农村孩子比喻成7颗“星星”。每个都在她的心灵中孕育成形,并且有他们自己的独特经历和个性特征。如“包头巾的女孩”,她在自己的创作手记中写道“……那小袄,已经穿得很旧很旧,宽大得兜风的裤筒,膝头处隆起的鼓鼓的圆包,默默地告诉你,她虽小,但已辛勤劳作了许久,喂猪、割草……她用方帕严严实实地裹头,她的娘就是这样裹着的,她的外奶奶也是这样裹着的,黄土地上的庄稼婆姨都是这样裹着的……如今,她下意识地用小手牵过头帕的一角遮住了嘴和下颌,生怕自己珍藏在心里想了多少天的秘密让不相干的人给看了出来。尽管这样,从头帕里裸露出来的那双眼睛己完完全全道出了她的心思,她的渴求。她想知道老辈不知道的事情,她想看看村子外面的世界,她想和别的孩子样,有一天能背着书包在长长的行列里行走。”何鄂说,在雕塑的七个孩子身上,她不是要让人们可怜他们,她要表现的是这些孩子的朴实、敦厚、纯真与对知识无声的渴望,他们有权利接受教育,他们都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之星。
  《厚土系列》作品由“黄土”“沃土”“乡土”三个系列陶塑组成。何鄂创作这部作品时在2001年,那年家乡邀请她去办展览,谈起创作初衷时她说,“当时,家乡邀请我的时候,我的心里就有一杆天平,甘肃是我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家乡是我的故土,它们在我心中一样重,是同样的‘厚土’。”“黄土”由两组太平鼓和一组回娘家的十几个人物组成,看到它们,令人想到西部人的生命力,“沃土”有男女老少4个人物,寓意中华文明是世世代代男女老少生生不息创造的:“乡土”则是表现她的金山家乡老中青三代农民画家组成,用家乡黑陶制成。“我用作品诉说着对民族、对西部、对祖国无限的深情,在三个月内每天15小时的强劳作把指纹都磨没了……虽然很累,但作品展出后很受欢迎,这才是我最高兴的。”
  何鄂在陶塑创作中,对中国乡土艺术的吸纳源于中国女性对乡土艺术的亲近感,由于受到学院系统的教育,在将其运用到创作上时,又将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融入创作构思中。何鄂的此类创作具有如下特点:对于乡土艺术的吸纳不单纯留于形式,而是将对内在精神的感悟运用到雕塑创作中。在雕塑创作中,她将学院教育中学习的西方现实主义雕塑技法与乡土艺术相结合,注重雕塑创作的当代性和适应性。在运用中国传统装饰手法的同时,并非单纯地致力于装饰性和工艺性,注重艺术创作的内在精神和情感的表达。一位美术评论家赞叹道:“技巧不见了,只见到作品”。
  
  三、黄河母亲 四海扬名
  
  笔者一行在兰州黄河边上终于看到了慕名已久的城雕《黄河母亲》。早在1986年,何鄂的这座雕塑就伫立在此,凝固着一个伟大而永恒的主题——是对华夏儿女的母亲河的赞颂,也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碧蓝的天空下《黄河母亲》洗练的剪影映着滔滔的黄河,依偎着连绵的群山,动人心魄,使我们久久凝视。清晨在这座雕塑边晨练的市民告诉我们,在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存有在《黄河母亲》前的留影。同时我们也看到三五成群的游客争相在雕塑前拍 照留念。早就在各种杂志报纸上看到关于《黄河母亲》报道的我们,此刻亲身感受到了人们对这件雕塑的喜爱。
  上世纪80年代初,创作环境宽松多了,何鄂与单位里另外两位雕塑家,积极地进行雕塑创作,几乎每次甘肃兰州有美展,他们每人都会送四五件作品去参展。后来,全国首届城雕设计方案展征集作品,几位雕塑家决定准备作品争取参展,他们强烈的意愿绝不能让甘肃在全国首届城雕设计方案展览中是个空白。当时呈送作品是要经过审批程序的,几个雕塑家心急如焚,在多方奔走没有着落的情况下,他们只有向本系统的书记汇报,最终获得领导的支持,送出了参展作品图片。据说当时全国只有甘肃省是由省工艺美术公司系统的名义送去的。出乎意料的是甘肃送的五件全部入选,雕塑家们振奋不已。展览开幕后第5天《黄河母亲》的照片就刊登在人民日报上。
  何鄂看到报道兴奋不已,立即跑到北京石雕厂去询问放大需要多少材料和经费。当时厂里有两种石头合适,何鄂选中了山东泰山红。听说石料产地在山东,她马上又给山东石料厂写信,询问这种石材的体积、开采等相关情况。何鄂说,当时自己的行为等于在做梦。因为,当她一步步具体筹划放大这件雕塑时,还未受任何单位或部门的委托,结果后来证明何鄂是有远见的。不久兰州市政府决定要将这件雕塑立在黄河边上时,时间已经很紧迫了,因为这笔用于城雕建设的资金适逢年底很快就要;东结了。不料何鄂早已经联络筹划先行,于是雕塑预定材料款得以顺利交付。她的才华和努力也受到了建设部领导的赞赏,尤其是宋春华先生,为《黄河母亲》雕塑的落成提供了很多帮助。这段雕塑制作过程中的范例使何鄂进步体会到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
  何鄂在阐述创作构思时说道:“必须要在构思上有独特性,在艺术上有唯一性。设想一下,当你走到每一个城市都见到相同的城市雕塑的话,那真是一件扫兴的事。在兰州,应该把握的是“黄河”这条文脉。我们比沿海地区干旱、落后,但为什么还能生生不息?黄河是我们得天独厚的,看到这条河,就能想到这块土地上的人,因此,我们就要做我们独特的东西,要在黄河风情线上体现黄土、黄河的精神,体现我们西部人的精神。有了精神的东西,才能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同时还要将传统的东西与时代结合起来,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她在深入刻画这件雕塑的过程中,考虑得非常全面,将雕塑与环境结合进雕塑的艺术处理中。比如说人物形象的象征性、观众欣赏的视角、大型室外雕塑的体积及外轮廓的概括性等细节。
  在人物形象处理上,有人提出母亲形象太年轻了,怎能体现中华民族五千年古老的历史。何鄂经过仔细思考认为雕塑的形象是经过艺术处理过的形象,不能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应当强化母亲形象的庄重感,而不是给她刻上皱纹。在形体推敲上应当尽量概括,避免琐碎的衣纹,使雕塑整体简洁庄重。母亲的形象不是具体表现某一个女子,而是集中了中华民族东方女性的特征,朴实、端庄、善良、秀美,同时在雕像上融合现代中国女性的气质使其古老而年轻,其间,也有人建议应处理成妈妈与孩子对视,这样才亲切。何鄂以一个母亲的体验告诉大家
  母亲的眼光永远是追随孩子的,孩子的眼光是看世界的。如果设计成母亲与孩子对望,将会使雕塑与观众缺失了联系。
  在艺术处理上,何鄂充分采用了象征手法,将母亲的头发处理成波浪,衣服的衣纹也处理成荡漾的波纹,看母亲的手也像是一个波浪纹,这是母亲柔美的感觉,在这个柔美的基础上体现了母亲有力度的一面。孩子采用了游泳的姿势。整个雕塑的外轮廓线仿佛是一个弯曲的河流,还有母亲的胸部、腹部与右肩是一个大的平面,有刚有柔,力度和柔美融合在一起,和背后的山也融合在一起。
  整个黄河母亲的泥塑阶段,何鄂就是这样殚精竭虑,将雕塑的细节到整体,推敲了再推敲,修改了再修改。直到当时市领导都审查通过了,她仍抓紧一切时间调整和深入。她意识到这个雕像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城市雕塑一旦雕成将会摆在那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如果做得不好,会终生遗憾。当雕像打完石头,运回来安装的那一天那刻,何鄂突然紧张莫名,虽然之前的日日夜夜里,她在雕塑上倾尽了心血,在安装头部的时候,竟开始怀疑究竟比例好不好,表情对不对,紧张得不敢看。雕塑终于安装完成,正如我们现在知道的那样,不仅领导审查一致通过,也获得了广大市民甚至来自各地的游客的一致喜爱,何鄂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
  何鄂对自己完成的雕塑十分关注,在《黄河母亲》建成二十多年来,一直在跟踪它的客观反响,收集了很多资料和诗篇,2002年在北京国际城市雕塑展上有一个学术研讨会,她宣读了论文《一件城市雕塑的对话》。在这篇论文里,她把自己十多年来跟踪反口自的成果与大家分享,文中包括这件雕塑和城市的对话、和人的对话、和历史的对话、和时代的对话都写进去了,最后一部分写的是和作者对话。这件雕塑虽然建成了,她认为任务还没结束,所以一直在跟踪它,希望能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与经验,成为今后做其他雕塑的启示。
  可以看出何鄂是一位严肃的、有责任感的艺术家。《黄河母亲》的成功并非偶然,她在创作中呕心沥血,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巨大的热情。她作为黄河儿女,在这座雕像上寄托了对民族的情感,这种情感与千千万万来看这个雕像的人,包括海外炎黄子孙在雕像上寄托的民族情感深深地共鸣。
  
  四、开创事业 筚路蓝缕
  
  上世纪80年代初,何鄂在单位的工作是复制小型的敦煌彩塑,开发旅游纪念品。在单位没有创作的时间和条件,可一个雕塑家怎舍得放弃自己的专业呢々何鄂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在家做创作。她每天从单位到回家的路上,捡回一些铁丝和木片。那段时期创作的二十几件雕塑作品都是在家做的。在那五口人挤在一间半房子的家里,何鄂做雕塑只能在床边放个凳子,坐在床沿上做。那批雕塑中有几个雕像底盘都是一样大,就是因为家里只有一块板子用来当雕塑底盘。有一件雕塑甚至是用她们家一个小面缸扣在里面才塑完的。可是,即使是在如此窘迫的创作环境里,何鄂仍旧创作出了像《祝贺》《巨匠》《女排》等十分出色的作品。
  但做雕塑终究是需要必要的创作环境的,创作空间、储存场地和创作经费的严重缺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何鄂雕塑创作的进行。何鄂很想进入一个单位做雕塑,于是,她开始与各种可能的单位接洽。她先想到了某省的雕塑院,根据人家的要求准备了大量的个人资料,送了过去,人家说人员冻结了看都没看就拒绝了。出了门,何鄂忍不住大哭一场。何鄂曾感叹“用我全年的工资买一立方汉白玉都不够,绝对不够。要等到哪辈子才能做成真正的雕塑呢?”直到有一年何鄂因为在珠海办展览欠了一笔钱,想到了办一个雕塑院一方面可以还款,一方面又能做雕塑。之后,又经过无数次的奔波,她终于与某博物馆达成租房意向,开了证明,何鄂以为梦想就在咫尺了。可天不作美节外又生枝。何鄂一次又一次地上门询问,连人都见不到。她第9次去,终于见到了馆长。馆长说省上有规定我们单位不能给你提供房子,后门那个地 方你要的话,可以给你一间。后门是卖小吃的、卖袜子的小巷,怎能做雕塑院呢。何鄂知道这只是托词,根本没有指望了,无望的她一出门就再也忍不住嚎啕大哭正好碰上了个熟人,当时五十多岁的著名雕塑家何鄂如同受了委屈的小姑娘,对着人家哭诉整个过程。真是奇了怪了,在哭完以后何鄂忽然清醒了,突然认识到现在应该马上接雕塑任务,如果有任务,就会有钱,有了钱就可以租房子就可以办雕塑院。
  有了观念上的转变,仿佛破釜沉舟般甩掉了包袱,往日意气风发的何鄂又回来了。她找了经济师咨询。经济师认为如果有胆量的话,可以申请办私营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初,接受这个建议的确需要胆量。何鄂痛快地接受了建议。注册资金一般要上10万才行,何鄂当时不可能有这样地资金。经过一番争取,私营处决定何鄂可以以五千块钱资金注册。何鄂突然想到营业证书上写着五千块钱注册资金,谁相信你是个雕塑家。她脑子一动,就把作品列了一张单子,列了30件作品,“1件作品1万块钱”,于是她就有了固定资产。验资的人问有没有根据,何鄂举例说自己的一件汉白玉雕菩萨像曾售出七万块钱,直到1994年,何鄂雕塑院终于办下来了,注册资金就是318000元。何鄂给自己的雕塑院制定了宗旨
  “弘扬民族文化,创造时代精品。”十几年来,她一直也是这样做的。在何鄂的艰苦经营下,雕塑院从无到有,17年来共完成了60多项大中小项目,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新疆、江苏、长春、澳门、陕西、甘肃等地都有她的作品,建于北京的《迎宾图》、建于新疆的《边塞新乐章》……仅甘肃省内19个地县都有她的作品:甘肃高台烈士陵园的系列纪念雕塑,华亭人民广场的雕塑、浮雕墙、廊柱浮雕;兰州碑林的《草圣张芝》、水车大观园的《段续》,汉白玉雕塑《和谐》通过藏汉两名女子的对话以及身边静卧的小鹿和小羊羔,展示甘肃各民族相互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题的,建立在省政协院内
  …何鄂完成了甘肃省高台烈士陵园的《血祭祁连》,为甘肃兰州八路军办事处创作了《永恒祁连》《不屈的军魂》《夜茫茫》等纪念雕塑,作品表现的是西路军战士浴血奋战的情景。创作时何鄂研究了大量的资料,她屡次为这场战役的惨烈留下热泪,写下诗篇。何鄂说“在创作这些作品时,我的心里就没有平静过。你看《永恒祁连》中这位女战士微张的眼睛、脚上那双破旧的布鞋、已成碎布残片的衣袖,通过这些细微的雕塑手法,来表现战争的残酷和烈士们的献身精神。我在查阅相关资料时,的确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我只有用自己的手雕塑出来,才能表达我的崇敬之情。”在《永恒祁连》中,何鄂以女雕塑家独特的细腻与敏感,通过一位长眠在战场上的女战士来表现战争的惨烈和纪念为了信仰捐躯的战士。何鄂表现的这位女战士柔美而宁静,垂下来的手臂、微张的眼睛,仿佛只是睡去了。而这样的表达更反衬了战争的残酷,观者的心灵获得了极大的震撼。何鄂在创作雕塑的时候,一首诗从她的心中自然流淌出:“她还那么的年轻,又那么纯净。她如今已经长眠,在西路军决战的沙场。她是来自天南还是海北,没有人知道她出生在哪一个村庄,或是哪一座豪门深院。她一定是翻过了许多山,因为那双带扣的布鞋,已经很旧很旧。她一定是越过了草地的坑洼泥潭,因为她的衣袖已成碎布残片。她无疑是刚刚倒下,倒在敌人罪恶的枪口下,她曾直视着邪恶的豺狼,不然她不会微张着永不暝目的双眼……”在这件雕塑上,何鄂再一次表现出女性艺术家特有的素质。在男性艺术家的作品中,较常表现战争的宏大场景、斗争的艰苦和胜利的喜悦等等。女性艺术家战争题材作品更多从战争受害者的角度表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以及战争对人性的摧残,等等。何鄂的《永恒祁连》使笔者不禁想起珂勒惠支所表现的战争。珂勒惠支的作品中多采用母与子的形象来表现战争造成的苦难,同样体现了女性艺术家对战争的独特视角。正如何鄂所说,她将城市雕塑工程不仅仅当作任务,而是当作一件严肃的创作,一种肩负的责任,将整个身心投入其中。
  接受公共雕塑工程与独立创作不同,既是艺术创作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需要协调、组织能力的社会性工作。其中,在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保证艺术质量的同时,如何与甲方沟通协调是摆在很多艺术家面前的难题。何鄂在工作中,从未刻意迎合甲方,她总是认真地听取甲方的需要,以专业的态度来设计方案。但如果遇到不符合艺术规律的要求,她总是耐心地与甲方沟通,往往最终达成一致,做出了好作品。比方说某中学委托雕塑一位校长的像,何鄂在仔细研究了人物的背景资料后,了解到这位校长在美国拿了双博士,学成归国后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远在西北的兰州兴办教育。他将一生奉献给了西北地区的教育,岁月流逝也将一位翩翩洋学者变成了与西北老汉无异的老人。何鄂决定要将当年的那个翩翩学子做出来。何鄂明晰地阐述了自己的主张,一定要做出这位教育家当年的帅气来。这座雕像放在校园里,所有的学子都会知道这个人曾经在学校当过校长,是拿了双博士的,但是他回到祖国,将一生献给了这里的孩子。所有在场的人欣然通过方案。
  在雕塑院成立十多年间,何鄂感触最深的是雕塑工程的洽谈过程的艰巨,其中她感受到太多的酸甜苦辣,她总是感叹,但最终感触最深的还是感谢,感谢在这些雕塑工程中支持她的领导们,感谢很多同行的帮助,感谢忙碌在她身边的助手和工作人员还有家人。在她的叙述中谈到很多这样的小故事:有一次甘肃的某县慕名到兰州请何鄂设计制作雕塑,经过了几个月的创作,听取意见进行修改,拿出了整套方案设计稿,第三次,对方提出要到兰州看修改稿,何鄂提前在工作室做了审稿准备,之后,又按甲方的要求硬是将上百斤的雕塑稿件连夜移到甲方指定的地点。不料,第二天早上何鄂突然接到电话说:稿子不审了,决定要招标。她自问是真诚和负责的。何鄂再一次流泪了,她在气愤中更带几分倔强说:“不行,我一定要知道是咋回事?”最终领导又改变主意决定开会审稿,何鄂在会议现场,将自己的雕塑画册送给在场的四大班子人员一人一本,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艺术,认真介绍创作构思,不料会桌上,负责人又甩出一句“要招标”。何鄂当时忍无可忍,声明这是对她的极大的不尊重之后拂袖而去。
  过了大概1个月,文化局长找到何鄂请她继续创作。原来当地政府非常重视这件雕塑,在找何鄂设计的阶段,有其他的厂子希望接到任务,主动找到他们说只要有图纸就能做,根本不需要做泥稿能节省成本等等,所以领导人产生了犹豫。原来在那场争论的第四天,当地领导成立了考察组,到长春雕塑园考察雕塑。他们找到长春世界雕塑园的孙主任说要做雕塑,没想到孙主任说:“你们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7你们甘肃不是有个何鄂吗?”然后又说了当年在长春何鄂做了一件雕塑,因为她报预算太低了,我们给她加了些钱……考察组把这些见闻回来汇报。最后领导们又决定还是请何鄂来做,并下了正式公文。之后的日子,何鄂全力以赴精心制作在最后安装现场的一个月内与石雕技工一起,风吹日晒加班加点 精益求精,雕塑建成后达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领导与群众都很感动,落成剪彩那天还给何鄂送了石刻的匾表示感谢。从此,当地领导与何鄂成了好朋友。何鄂感慨说,她很佩服这位领导的胸襟,能够再次回来找她,实属不易,也证明了这位领导是尊重事实的,是以事业为重的。
  在笔者对何鄂的访问过程中听到最多的是,何鄂心中对这些曾经支持过她事业的人的感谢。她提到,2006年在接受鄂尔多斯市委托创作《成吉思汗雕塑群》,当时鄂尔多斯的书记云峰只提了一个要求:“我希望您为我们成吉思汗广场留下一件精品!”在这句话里,何鄂感受到了无比的信任和重托,她觉得肩负的责任更重了。何鄂在阐述《成吉思汗雕塑群》之一《海纳百川》的创意时提到,成吉思汗曾说过“我一旦得到贤士和能人,就让他们紧随我,不叫离去,让他们称心如意地献计出力。”她觉得成吉思汗太了不起了,能这样用人才。她说“这也是我的切身感受,我们多么希望我们的领导能够这么来用我们,充分发挥我们的能力
  ”
  谈到何鄂雕塑院开创十多年来的感想,何鄂说:“我们每个人的命运的确始终与整个时代的动荡变迁相连。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才有了自己的雕塑创作。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旧的观念束缚被打破了,天地在我们面前变宽了、变大了,改革开放我理解为一句话,就是使想跑的人跑起来。一个经历过各个时期不同岁月的人,怎么能不由衷地珍惜现在的好机遇呢? ”她兴奋地说我就是那个想跑而且已经跑起来的人。
  
  五、鸿篇巨著 再创辉煌
  
  2004年,何鄂已近70高龄时,接受委托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创作《成吉思汗雕塑群》。这是她迄今为止完成的最大的一组雕塑群:是由《闻名世界》《一代天骄》《草原母亲》《海纳百川》《天驹行空》5部分组成。最大的两组长32m,宽10m,高16m。这项工程总共用了木料452方、钉子2210公斤、十字花155000个、泥料915t、铜480t、焊接用氧、氩、乙炔6600多瓶……相关的参与人员从主建方到制作方铸造方达800人之多。在雕塑群中,她表现了历史人物的时代特征与艺术的真实性。这样宏大的工程出自一个年近70的女雕塑家之手,不得不让人惊叹。何鄂说“在这部作品中,我充分释放了我的能量。”“这项工程就像是一组交响乐”。它是群体智慧的结晶,但在这组交响乐中,无疑何鄂是乐队的指挥、是乐队的灵魂。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何鄂身兼三职:原创作者、艺术总监、工程总指挥。这项工程充分显示了何鄂多方面的能力和惊人的勇气与魄力。
  在创作之初,何鄂努力地去看成吉思汗的传记等方方面面资料,几经思索,她认定做大型雕塑是唯一的选择,只有用几组雕塑群如同交响乐一般的形式表现成吉思汗,才能够有力地突显这一历史题材的史诗感,能够多角度地全面反映成吉思汗的人生历程与人格魅力的思想闪光点。光研究资料与做设计稿,她就用了一年两个月。开始时,为了将成吉思汗家族非常复杂的人物关系理出头绪,何鄂将他们的名字——列出来,分清哪些是朋友,哪些是敌人,人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这些都弄清以后,何鄂开始研究成吉思汗一生中发生的故事,在其中寻找能全面表现成吉思汗的代表性事件,最终将这些事件融入创作构思中。比如五只箭的故事成了《草原母亲》的创作素材,成吉思汗用人才的故事成了《海纳百川》的创作依据。为了尊重史实,何鄂多次写信向研究蒙古历史的专家王志浩咨询请教,认真细致到一个人物帽子的样式,一件盔甲上的装饰纹样都决不忽视。在何鄂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老一代艺术家的严谨,对艺术一丝不苟追求完美的精神。
  2005年10月,她完成了5座群雕的定稿,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成吉思汗人生的不同阶段。《闻名世界》表现了成吉思汗戎马一生、勇往直前的气概,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一代天骄》反映了成吉思汗由一个少年成长为伟人的故事,《草原母亲》刻画了母亲向成吉思汗讲述五支箭的典故,揭示团结是成吉思汗一生中重要的力量源泉;《海纳百川》表现成吉思汗知人善任、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胸怀;《天驹行空》是为成吉思汗建立帝国立下汗马功劳的蒙古双骏…选取这些角度来表现成吉思汗,何鄂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她认为成吉思汗“在众人之中,又在众人之上”。成吉思汗是平凡的,他必须依靠众人的支持才能所向披靡,因此他在众人之中;同时成吉思汗又是伟大的,他用自己的雄心、魄力与韬略,带领大家成就伟业,创造了历史,因此他又在众人之上。成吉思汗是从一个平凡的少年成长为一个伟人的。
  雕塑定稿后,关键的泥塑放大工作开始了。何鄂深知要在八个月时间内完成这项巨大的工程,必须靠众人的智慧。她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奔赴北京、西安、上海、南京等地,组建了几支雕塑家队伍。全国各地雕塑家因为《成吉思汗雕塑群》,也因为何鄂,团结在了一起,进行了一次新中国成立以来继人民英雄纪念碑之后最大的雕塑集体创作。同以往的每一件雕塑作品一样,何鄂与大家一起坚持追求艺术质量,不放弃任何一个细节,追求完美几乎到了苛求的程度。年近古稀的何鄂,爬上架子,一次又一次地修改……她将工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严密思考,做了总体的实施方案与工程进展日期表。为确保艺术工程质量人员构成由艺术总监、五人专家组、放大制作四支雕塑家团队、结构工程组、石膏翻制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为保证人员与工程绝对安全,结构工程师在整个施工阶段,每天24小时昼夜多次逐一检查支架的稳固情况。后期制作由宇达集团卫总亲自指挥组织的四百员工多个工种流水线,严密配合、严密交接,日以继夜全力奋战。在现场焊接组装时,已是6月,紫外线非常强烈,技术工人需要钻到雕塑内部进行钢结构焊接,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将4000多块组件安装完成。创造了我国铸造史上前所未有的成果。何鄂在8个月的施工期间,始终与雕塑家、技术工人们在一起,可以说整体策划的周密严谨、安全有效是《成吉思汗雕塑群》巨型雕塑工程创造的又一奇迹。
  2006年8月,这组雕塑最终成功落成,它们不仅深深震撼了所有看过这组雕塑的人们,而且获得了专家的广泛认可,在当年获得全国城雕年度大奖。何鄂的艺术追求之路并不因荣誉而稍稍停歇。2009年,她应鄂尔多斯市之邀出任“亚洲艺术雕塑主题公园”的艺术总监。她又组建了专家组,在鄂尔多斯市的领导下,通过雕塑家与各个协作单位的共同努力下,雕塑园内共建造雕塑60尊,其中包括亚洲23个国家代表性的雕塑、36件鄂尔多斯青铜器放大和一尊十一届亚洲艺术节《纪念釜》。此项目于2009年获“中国环境艺术奖”——最佳范例奖。如今,73岁的何鄂一方面继续努力完成社会各界委托的雕塑任务,与此同时又在思考着艺术之路的下一段征程。她计划用3到5年的时间内完成以表现世界与中国杰出女性为主题的《女性的永恒》雕塑展。正如何鄂诗中所说“我怎敢歇息片刻,怎么能喘一喘气息?我只嫌时间太少太少,巴不得一小时分成一百分钟。”我们不得不感叹何鄂怎么会有对艺术的如此狂热和超群的旺盛精力。
  何鄂的艺术人生可以说是精彩的,一路走来有泪水,也有汗水:有喜悦,也有艰辛;有困境,也有荣誉。她不是想象中的女强人,也曾委屈流泪。但她决不是弱者,她坚忍不拔、勇往直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追溯历史,中国古代女性极少有机会从事雕塑制作。历史发展到19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雕塑界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逐步涌现出令艺术界刮目相看的一大批女雕塑家,何鄂正是这些优秀的女雕塑家中的一位。在雕塑这个普遍被视为男性主宰的领域,何鄂却偏偏在这个领域取得了如此之高的成就。可以想见,才华和智慧之外,她一定付出了加倍的努力。引用成吉思汗的箴言“不要想有人保护你,不要乞求有人替你主持公道,只有学会了靠自己的力量活下来,你才算真正的人。”何鄂就是这样一个自强不息的女性,靠着对艺术的执着一路披荆斩棘,取得今天的成就。她恨不能将自己生命的每一秒燃烧在艺术中,绽放出眩目的光彩。何鄂说“我写过一篇散文《叶子》,叶子在炎炎烈日下,仍然鲜嫩翠绿,就是因为它有枝,有杆,有根,有土,有水分,只要一摘下来,马上就干。这就象我们每个人和这个时代、这个民族的关系。你说一片叶子它活着到底为啥?就是展示绿,它生命的全部就是展示绿色。我对人生的解释是这样:作为一个人,来到世界上他的一生很短暂,拼命的展示自己的绿有什么不对呢?我愿意这样的,做片愿意充分展示自己绿的叶子。”
其他文献
青木源林海是一个天然林场。野生蘑菇布满有着青苔的洞穴,林子的上方隐隐约约可见富士山的轮廓。   在过去30多年里,日本人每年秋季都会有一次搜寻自杀者的活动。警察、自愿者以及媒体记者一起进入林中。这种每年一次的大搜查始于1970年。开始的几年,“收获”的尸体稳定地保持在大约20具左右,可10年前,这个数字却大大增加。1994年发现57具尸体,到1999年,已达创纪录的70多具尸体。   每20分
继2009年之“城市绿洲.海市蜃楼─香港国际雕塑创作营”后,第二届香港国际雕塑创作营将以“木换境移”为主题,于12月17日开始举办一系列国际雕塑交流活动。  香港雕塑学会副主席莫一新向新闻界介绍,此次活动邀请到16位来自中国内地、香港以及海外的艺术家参与为期13日的现场雕塑创作示范,并以退役火车路轨枕木再创造出圆雕、群雕、浮雕或图腾作品,赋予了枕木新的生命和意义。  他还说,以“木换境移”为本届雕
(承上期《雕塑》道教造像专栏)    三、西魏:地方官吏对道教造像的支持    1、现知最早有道像的石窟:福地水库石窟  建于商魏政权第一年,即大统元年(535年),原位于陕西省宜君县福地水库中心小岛的水边,20世纪90年代被有关管理部门砸毁,造像数块运到县文化馆仓库堆放,难以复原。窟高1.5m,四面造像,正壁为佛教,造像左右分为三部分:中间为佛龛,龛左为长篇发愿文,龛右为像主像。佛龛中央为坐佛,
作为一部硬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涉及不少科学知识,其中有的比较引人注目,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电影中那几个有趣的科学故事吧!  太阳什么时候会灭亡?   占有太阳系总体质量99.86%的太阳,诞生于大约45亿年前的一次星云坍缩。太阳是一颗黄矮星,它释放的能量来源于其中心氢气的聚核反应,如同大量氢弹在内部不断爆炸。黄矮星的这种聚核反,应大约能持续约100亿年,由此推测,太阳大约还能再燃烧55亿年左右。
毕业于英国伦敦国立密得塞克斯大学艺术学院,获得艺术硕士学位。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海南省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海口市文化艺术传播研究中心创研员。  1991年起先后先后在广州美术学院、广州雕塑院、海南大学、海口画院学习和工作多年。2000年创办海南凌博雕塑艺术有限公司,任艺术总监。雕塑作品曾经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14届新人新作展”,中国今日美术馆主办的“首届
记:现在有个现象。从设计转而从事雕塑或当代艺术的艺术家往往能做出非常精彩、有思想的作品,中国纯艺术专业培养的很多雕塑家却往往做不了设计,对于新材料、新技术、新的社会动向往往不如设计界敏感,整体趋于沉闷。这样下去,我心里颇有些替中国的学院雕塑担心,“雕塑”专业出来的学生还有什么特色,还有什么竞争力呢?您是纯雕塑领域出身。现在又在城市设计学院任职,可以说是从纯艺术走入了设计,我想听听您对此的看法。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青城古镇民居墀头砖雕装饰的形态特征、表现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研究,阐述了青城古建筑装饰艺术的特色及其文化背景,对于甘肃地域艺术资源体系的构建、青城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开拓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视野,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青城;墀头;砖雕装饰;艺术风格  青城古镇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北部的狭长黄河谷地,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屯兵要塞,后以盛产优质水烟而闻名全国。明朝中期,在水烟贸易的
提起挪威,人们总是會想到村上春树的著名小说《挪威的森林》、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还有那震撼人心的蒙克作品《呐喊》,这个人口仅500万的小国屡次获得全球人类发展指数第一的排名,以《呐喊》为代表的挪威艺术品也在国际艺术市场中树立了优良的口碑,并在国际艺术市场中价格屡创新高,是什么使得这个小国的艺术不断震撼人们的心灵,笔者试图来一探究竟。  一、大自然的艺术,静谧的生态美  挪威是一个森林王国,具有
几乎可以说,波德里亚的整個思想都是围绕消费社会的物的分析展开的。如果说波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基本态度是否定的,绝望的,那么他的这种绝望立场正是来源于他对消费社会人与物的关系体制的根本绝望。不管是在思想源头还是在义理根据上,“物”理论都是波德里亚庞大思想体系的基础。  一、方法:对消费社会“物体系”的符号学分析  与海德格尔从世界之世界化即“天地人神之环化”来讨论“物”不同,波德里亚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讨
在中国陶塑艺术大师中,黄松坚有着令人注目的独特风采。  黄松坚,1940年生于广东东莞,1992年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1996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3年被评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黄松坚,1959年加入石湾美术陶瓷厂,并进入石湾美术陶瓷学校学习。1961年毕业后一直从事陶塑人物创作。曾任公司创作室副主任,现任公司艺术顾问、广东省工艺美协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联谊会副会长、国际石湾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