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能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当代中学生的情感世界呈淡漠化的趋势发展,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人和事缺乏热情,表现较为冷漠,因此情感教育在课堂上,尤其是语文课堂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融入情感教育呢?
【关键词】教育;语文课堂;情感教育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目标由认知领域、行动领域、情感领域三个方面确定。《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要素,那么什么是情感教育呢?又怎樣在语文课堂上融入情感教育呢?
1.情感教育的概念
情感教育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去教育、激励学生,让学生从中得出积极的、肯定的反映,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所以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是语文课程教学中的的情感教育呢?所谓语文课程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以情感教育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针对当代学生的情感心理发展特征,着意突出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特点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综合融汇教学流程各个构成要素的情感功能,从而达到使学生情知共进、形成健康个性、全面发展的目的。
2.情感教育的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没有情感的教育,只能培养出伪君子。”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语文在众多学科中的地位显得尤为突出,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就更为重要了,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课堂上融入情感教育呢?
2.1结合文本引导情感
现行的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所编写的优美动人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名家名篇等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在讲授郭安凤的《多一些宽容》时,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导入:光武帝曾下令诏嘉奖太学博士,赐给每个人一只羊。但是由于羊的大小不一致,难以分配,众博士都想挑大的。于是,有人就主张抓阄,有人则主张杀了平均分配,吵得七嘴八舌。这时,博士甄宇说:“皇恩如此浩荡,我们怎么能斤斤计较呢?”同学们,你们觉得甄宇会怎么做呢?他主张一个人自觉地牵一只羊。说罢,就将最瘦的一只羊牵走了。大家看到这种情景,面有愧色,遂纷纷互相谦让,甄宇乃被人称为“瘦羊博士”。心底无私,不计较个人得失,是宽容的典范,为人处世,多一些宽容,退一步海阔天空,怎样做到宽容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多一些宽容》。学习邹韬奋的《我的母亲》这样导入:从前,有一个年轻人爱上了一个姑娘,想娶她为妻。姑娘说:“如果你要娶我,就带着你母亲的心来见我。”年轻人听了,连忙去向他的母亲要那颗心。母亲二话没说就挖出自己的心交给儿子。年轻人高兴地捧着母亲的心去了。可是,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那颗还滴着鲜血的心连忙问:“孩了,摔疼了吗?”这两节课都用典型的故事来导入课题,让学生沉浸在对故事的思考中,用情感去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和欲望。
另外,在学习文天祥《过零丁洋》时,让学生提前查阅资料,了解文天祥的生平事迹,生活的时代背景等,这对于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大有裨益。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的体现,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说教,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出文本中能够引起学生共鸣、触发他们心灵的情感内容,通过品读、理解、鉴赏、感悟从而感染心灵陶冶情操,让学生在审美中学习知识。
2.2通过诵读品味情感
“朗读教学便于发挥‘有声语言’的艺术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还可以进行语言训练。”古人品鉴诗文,主张熟读成诵,力求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可见诵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尤其是对于课堂上的情感教育而言,学生通过诵读,可以领略优美的风情、感悟人间的真情、欣赏自然的奇特……学习朱自清的《春》,学生通过诵读,读出对春的盼望、喜爱之情,读出不同的绘春图中展现的春之活力。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很多东西的感悟,在于读,读的多了,即使不教,其意义也就通了。读通文本、理解文本、领悟情感,“读”是基石,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引导教会学生读,读什么,怎样读,进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格。
2.3训练写作培养情感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初中写作训练不同于小学阶段,它要求内容具体充实,结构合理,条理清晰,能够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中心明确,有真情实感,这就对中学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训练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写周记、随笔入手,让学生对身边熟知的事物进行叙述鉴赏;也可以让学生对一篇好的文章进行赏析点评。好的文章应该是有作者真情实感的体现,教师要培养学生写作中的情感,可以让学生试着写作“感恩”、“宽容”等话题。再比如,学习完朱自清的《春》,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自己最喜爱的季节,这样的小训练都是在为情感教育做铺垫。歌德说:“一棵树上很难找到两片叶子形状完全一样,一千个人之中也很难找到两个人在思想情感上完全协调。”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将自己的情感流露在写作中,这也是语文课堂上的情感教育方式。
在课改的大背景下,在中学生情感淡漠的趋势下,教师要塑造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就务必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生活中的情感因素,用情感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成长,让情感教育在语文课堂上放射出生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关键词】教育;语文课堂;情感教育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目标由认知领域、行动领域、情感领域三个方面确定。《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要素,那么什么是情感教育呢?又怎樣在语文课堂上融入情感教育呢?
1.情感教育的概念
情感教育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去教育、激励学生,让学生从中得出积极的、肯定的反映,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所以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是语文课程教学中的的情感教育呢?所谓语文课程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以情感教育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针对当代学生的情感心理发展特征,着意突出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特点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综合融汇教学流程各个构成要素的情感功能,从而达到使学生情知共进、形成健康个性、全面发展的目的。
2.情感教育的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没有情感的教育,只能培养出伪君子。”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语文在众多学科中的地位显得尤为突出,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就更为重要了,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课堂上融入情感教育呢?
2.1结合文本引导情感
现行的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所编写的优美动人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名家名篇等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在讲授郭安凤的《多一些宽容》时,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导入:光武帝曾下令诏嘉奖太学博士,赐给每个人一只羊。但是由于羊的大小不一致,难以分配,众博士都想挑大的。于是,有人就主张抓阄,有人则主张杀了平均分配,吵得七嘴八舌。这时,博士甄宇说:“皇恩如此浩荡,我们怎么能斤斤计较呢?”同学们,你们觉得甄宇会怎么做呢?他主张一个人自觉地牵一只羊。说罢,就将最瘦的一只羊牵走了。大家看到这种情景,面有愧色,遂纷纷互相谦让,甄宇乃被人称为“瘦羊博士”。心底无私,不计较个人得失,是宽容的典范,为人处世,多一些宽容,退一步海阔天空,怎样做到宽容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多一些宽容》。学习邹韬奋的《我的母亲》这样导入:从前,有一个年轻人爱上了一个姑娘,想娶她为妻。姑娘说:“如果你要娶我,就带着你母亲的心来见我。”年轻人听了,连忙去向他的母亲要那颗心。母亲二话没说就挖出自己的心交给儿子。年轻人高兴地捧着母亲的心去了。可是,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那颗还滴着鲜血的心连忙问:“孩了,摔疼了吗?”这两节课都用典型的故事来导入课题,让学生沉浸在对故事的思考中,用情感去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和欲望。
另外,在学习文天祥《过零丁洋》时,让学生提前查阅资料,了解文天祥的生平事迹,生活的时代背景等,这对于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大有裨益。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的体现,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说教,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出文本中能够引起学生共鸣、触发他们心灵的情感内容,通过品读、理解、鉴赏、感悟从而感染心灵陶冶情操,让学生在审美中学习知识。
2.2通过诵读品味情感
“朗读教学便于发挥‘有声语言’的艺术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还可以进行语言训练。”古人品鉴诗文,主张熟读成诵,力求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可见诵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尤其是对于课堂上的情感教育而言,学生通过诵读,可以领略优美的风情、感悟人间的真情、欣赏自然的奇特……学习朱自清的《春》,学生通过诵读,读出对春的盼望、喜爱之情,读出不同的绘春图中展现的春之活力。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很多东西的感悟,在于读,读的多了,即使不教,其意义也就通了。读通文本、理解文本、领悟情感,“读”是基石,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引导教会学生读,读什么,怎样读,进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格。
2.3训练写作培养情感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初中写作训练不同于小学阶段,它要求内容具体充实,结构合理,条理清晰,能够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中心明确,有真情实感,这就对中学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训练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写周记、随笔入手,让学生对身边熟知的事物进行叙述鉴赏;也可以让学生对一篇好的文章进行赏析点评。好的文章应该是有作者真情实感的体现,教师要培养学生写作中的情感,可以让学生试着写作“感恩”、“宽容”等话题。再比如,学习完朱自清的《春》,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自己最喜爱的季节,这样的小训练都是在为情感教育做铺垫。歌德说:“一棵树上很难找到两片叶子形状完全一样,一千个人之中也很难找到两个人在思想情感上完全协调。”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将自己的情感流露在写作中,这也是语文课堂上的情感教育方式。
在课改的大背景下,在中学生情感淡漠的趋势下,教师要塑造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就务必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生活中的情感因素,用情感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成长,让情感教育在语文课堂上放射出生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