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whom”所想到的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萨丕尔把语言的演变看成是一种“沿流”(drift),他认为语言的沿流流向是预先决定了的。本文通过研究英语中人称代词“who”“whom”的对应变化关系进而总结发现汉语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沿流;whom;汉语
  爱德华·萨丕尔的《语言论》是语言学界中一本经典名著。本书系统地讨论了语言的本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的形式及语言的沿流等重要问题。为美国结果主义语言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萨丕尔把语言的演变看成是一种“沿流”(drift),语言的沿流有一个总的方向,他叫做“坡度”(slope),而且这个总的流向是预先决定了的,其预先决策者则认为是语言的内在模式。[1]陆志韦先生在萨丕尔《语言论》译本序言中论述说:“沿流是语言无意识的精神表现,原文叫 drift,大意是指语言的历史就像是一条河的流动,缓慢的,表面上看是迂回曲折的,但最终是可以看出有一定的流向,是预先决定了的。”[2]
  萨丕尔使用沿流这个概念来描述语言的发展规律。语言是按一定的方向沿流的。但其内部的心理因素目前还不得而知。但使用上的犹豫不决或许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语言沿流的方向。其中,萨丕尔用“whom”的用法来进行了论证说明。
  主要内容是:现代英语已经不将宾格放在动词的前面(如Him did you see?这样的用法),但Whom did you see?却是例外;另一方面,疑问形式中whom作为疑问词放在句首又是必须的,这个矛盾就是人们原来越来越不愿意使用whom的原因之一。因此,取消主格who和宾格whom的区分,使用who did you see在萨丕尔看来是英语所向往的。这也象征着我们已熟知的发展趋势之一:把主格和宾格抹平。
  先抛开这个例子不说,联系到现代汉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样类似的现象。例如laser 最早译为“莱塞”,后译为“激光”;Penicillin初译为“盘尼西林”,后改译为“青霉素”;copy最初译为“拷贝”,后译为“复制”。这说明语言是历时的产物,它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的,只有那些符合沿流的语言才能被留下来,这也反应了外来词的翻译要符合汉语表意文字这一沿流。
  现在再回到萨丕尔的“whom”这个例子上。就这个例子,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1、同作为疑问代词的what、which、that均没有主格宾格之分,whom作为who的例外,不入群,时间久了自然就会被人们放弃使用。
  2、主格、宾格在句中的位置是一定的,宾格放在动词前面也是不入群的。
  在英语中,词序和词形变化两种语法功能是同时起作用的,但在英语发展的不同时期,两种语法功能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其发展经历了从主要依靠词形变化到主要依靠词序表达语义这一变化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 “英语的屈折形式越来越少,词本身的形式越来越不足以表达造句的关系,句子里的位置就逐渐接管了原来不属于它的功能。”[3]即英语逐渐从依靠两种手段表示语法意义转向只依靠词序这一种手段来表示。例如:
  She likes him.     * Her likes he.
  He likes her.      * He likes she.
  从例子我们可以得知作为主格的he只有放在动词前,句子才是正确的,放在动词后句子则不成立。同样宾格 her 也只有放在动词后句子才成立。因此现在的主格和宾格的性质其实就是动词的前后位置赋予的。所以这体现了人们越来越不愿意用宾格whom来放在动词前面的原因。
  3、宾格 him 在古英语里是没有的。Him did you see?这样的句子自然从一开始就不能被人们所接受。虽然whom一开始被大家所使用,但根据语言经济的原则,人们越来越不耐烦区分形势变化复杂的词语,例如英语中曾经有whence(从哪里),whither(向哪里),hence(从这里),hither(向这里),thence(从那里),thither(向那里)这一系列的词语,但都因为极其复杂和表意的过于细致,已经被逐出了沿流这条大河。换句话说,任何变体只要和原词过于相近或者没有独到的作用,最终会消失。
  5、英语中宾格形式只有me、him、her、us、them、whom,而whom又是疑问代词,和前五个人称代词的身份不同,因此显得有些不入群。
  4、另一方面,从语音上,whom的发音末尾是以收音,这比who的发音要复杂一些,而且 whom 的词尾辅音[m]使得 whom的音势变弱。以疑问代词开头的句子中,往往处于句首的疑问代词的语气是比较强的,以便更好的增强疑问语气。例如“What’s your name?”“Which one do you like?”,而“Whom”会因为词尾辅音[m]使得 whom的音势变弱。这使得在表达上,whom也越来越不受到人们的喜爱。
  从whom的例子,说明了语言变化的趋势和规律。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对比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汉语的发展趋势。
  1、语音方面:汉语语音系统经历了一个简—繁—简的辩证发展过程。
  原始汉语在水平极其低下的物质文化生活中,可以推断出其语音系统是比
  简单的。汉语词汇原来的基本单位是单音词,为了区别不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就不得不依靠增加新的音节,而增加的途径除由新生的音位组成的以外,就要靠固有音节内部的屈折变换,这就必然要求语音系统由简单逐步走向复杂,否则就无法承担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得越来越繁重的交际任务。但是当单音词满足不了交际需要逐步向复音词发展的时候,当语音造词逐渐被语法造词所取代、音节内部的形态功能逐渐被虚词、词序所取代的時候,繁杂的语音系统就变成不必要的了,于是就又出现了语音简化的趋势。   2、词汇方面:单音节复合化和新词的不断创造。
  早期汉语的词汇结构基本是单音节的。随着社会经济的法阵单音节这种词的物质结构就不能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了。因为如果仍然采用单音词的形式,就一定会导致两种结果:或是大量地增加新的音节,使音系进一步复杂化(事实上音节并不能无限制的增加),或者不新造音节而增加大量同音詞。很显然这两种结果都是不利于交际的。于是,单音词的形式开始被突破了,从而产生了利用语法特点把单音节有规律地搭配起来构成的双音词、多音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汉语中出现的新词如雨后春笋。创造新词是为了满足表义的需要,尤其是网络新词更是日新月异。如近些年出现的给力、浮云、萌、同、山寨、剩女、雷人、裸X、XX族、XX门等等。
  3、语法方面:实词虚化、句子容量有规律的扩张、句子结构不断严密化。
  例如:现代汉语的“来”、“去”、“进”、“出”都属于交际中重要的基本词汇,由于它们经常置于其他动词后表示趋向,也开始向虚词转化。实词虚化时,实虚两种词具有意义和形式方面的联系。
  比如近代汉语中一个介词“在”可以结合许多词构成状语,一个“得”所引起的补语可以是一个“句子”。句子有规律的扩张首先取决于句子所要表达内容的丰富,现代汉语的一个句子不但具备主要成分,而且包含着丰富的依附成分,能够表现出时间、地点、条件、性质、结果等复杂的思想内容。其次,虚词的发展以及汉语基术词序的稳定也为句子成分的扩大创造了条件。
  句子结构的不断严密化。突出表现为基本词序的稳固性和特殊词序灵活性之间的对立统一。汉语的基本词序,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在前,宾语在后;动词在前,补语在后;修饰语在前,被修饰语在后,在复杂句中假设、让步、时间等副句在前,主句在后等等,在历史发展中表现了极大的稳固性。特殊词序的存在,在意义上是为了强调表达某一内容,在形式上则往往依赖于某些特殊的虚词,形成某些固定的句式。例如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句,就是将所要强调的对象提前至动词之前。
  通过对汉语的发展趋势和规律的分析认识,我们更进一步理解了萨丕尔的“沿流”理论。对于“沿流”,我认为可以理解成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不论是新词的产生还是语音形式的内部曲折变化,都是为了适应语言内在的发展规律。
  注释
  [1][3]萨丕尔.语言论[M].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陆志韦校订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译序.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其他文献
和西方语言相比,语气词是汉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汉语独特魅力的体现。语气词虽然数量不多,但在口语里使用非常普遍,在日常交际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听外国人讲中文,虽然也能明白对方要表达的意思,却总觉得洋腔怪调、不够地道,除了声调、语法等因素的干扰外,其原因之一也在于很多汉语学习者不会正确使用语气词。在问卷调查过程中,留学生们对语气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对准确使用语气词的渴望流露于表。这使我们深
期刊
【摘要】:群众文化美术活动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工作的组织开展,是群众文化美术工作者的主要职责,它需要群众文化美术工作者通过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开展群众文化美术辅导、创作等系列活动得以实现。  【关键词】:美术;活动;培训;文化  正文:  文化馆是政府为了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组织辅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而设立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基层阵地,文化馆在基层文化
期刊
【摘要】: 方言成語是地方方言中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它和普通话成语一样具有结构的凝固性和意义的完整性。不同的方言成语也体现了不同的地方文化特色,本文以诸暨方言中的四字格成语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其构成方式和相应的特点。  【关键词】:诸暨;方言成语;构成方式  诸暨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的临州小片,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各有其特点本文旨在以诸暨方言中的四字格成语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构成方式和特点。  一、诸
期刊
Abstract  In the course of lexical and semantics, after the chapter of sense relation and semantic field, the syntagmatic relation and paradigmatic relation have introduced. The syntagmatic/paradigmat
期刊
在英语的新课改推行之后,新考纲明确了词汇方面的变化,从以前的2500到现在的3500个词汇,可谓是变化最大的部分。可以看出,词汇的丰富就是语言进步的标志。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们疆场会遇到英语学习的后进生,教师自身觉得非常简单的阅读理解的内容,学生做起来却是举步维艰,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对班上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阅读理解中,觉得文章无法读懂导致做不出题的占82%,文章读懂了仍然不会做题的占到1
期刊
Abstract  THE SCARLET LETTER is one of American novelist Nathaniel Hawthorne’s masterpieces which gave him a good reputation. Since its Republication in 1850s, it has drawn much attention. While readi
期刊
【摘要】:西方音乐剧是西方国家乃至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作为集音乐、舞蹈、表演及对白于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西方音乐剧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广为传播的热潮,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加深,音乐剧的翻译成为音乐戏剧本土化的必经之路。本文将对西方音乐剧引入中国及其翻译研究做出简单梳理,指出西方音乐剧翻译研究滞后于西方音乐剧翻译实践,音乐剧扎根中国与译者惯习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认为译者在音乐剧翻译过程中应不断增强自身修养
期刊
【摘要】:近年来,艺术教育的热潮越来越引人注目。有的研究认为,长期的艺术训练可以促进认知发展和抽象思维,特别是音乐能力的提高对空间推理能力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然而,也有很多艺术教育致使青少年背负过大的压力,最终导致悲剧发生。本文主要以小学生为大前提,论述在研究中发现的学习课外音乐在一定程度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但是与IQ、自我控制和情绪调节没有显著相关关系以及学习课外音乐的兴趣与孩子音乐学习时长
期刊
【摘要】:2014年7月7日,一档谈话类综艺节目《非首脑会谈》在韩国JTBC电视台开播。该节目模拟世界首脑会谈的形式,邀请来自12个不同国家的青年作为节目嘉宾,每期就一个韩国青年关注的社会话题展开讨论。这12位国际青年分别来自北美、南美、欧洲、亚洲、非洲等不同文化地域,他们的交流呈现出典型的跨文化交际特征。因此,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该节目进行解析。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普世主义;文
期刊
【摘要】:单元教学设计就是从一个单元的角度出发,根据章节或单元中不同知识点的需要,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让学习者完成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的学习。  【关键词】:单元设计;教学目标;课时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程与教学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劳动创造性的表现。教学设计的意义在于努力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达到用的方法巧,花的时间少,费的气力小,取得的效果好。在现阶段的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