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语文成绩中,占分值比重最大的无疑是作文。那么哪类作文是阅卷老师最不想看到的,得分较低的?高考阅卷亲身经历及与其他阅卷老师交流,总结出如下常见低分作文特征。
一、观点混乱,结构松散
不少考生在一篇文章中同时涉及多种观点,而且不在诸多观点中明确自己的立场,从而导致文章中心不明,让阅卷老师不知所以。在文章结构上,一些考生的文章缺乏明显的逻辑连接,且不说过渡,就是一般的前后段落语意上的关联性都很难找到。
高考作文阅评是一个快速的过程。在阅评过程中,文章结构是能决定一篇文章的等级的。如果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就基本被认定是一篇好文章。考场作文中,这类结构的文章是最具优势的:开头简单征引材料直接点明观点,然后举二、三事例论述,每一事例后跟紧扣文章主题有点评,最后再来一个扣题。这类文章主题突出、层次井然,让人一看,就是训练有素的,自然容易得高分。
二、材料老旧,论证无力
在目前这个通讯发达的时代,各种资料的搜寻变得非常容易,而不少考生文章中的例证仍然局限在爱迪生发明灯泡、毛泽东八角楼读书,甚至是小学课本上的山羊和长颈鹿的故事等。我们不要求考生所使用的材料非常新,但像这样已经被使用千万次且又没有从中挖掘出任何新意的素材,我们主张不用。在材料使用上也不要陷入另一个误区,认为自己文章中使用的材料越生僻、越不为人所知越好。其实,过于生僻的材料反而不利于对文章中心的论证,且不易引起阅卷老师的共鸣。
使用材料,应尽可能使用一些大家有所耳闻,具有时代性的,如果能从中挖掘出新意是最好的。有的文章材料新颖,但和文章的论点之间关系不大,因此作用不大。
三、常识错误,语言硬伤
这是考生文章中非常突出的一个原题,也是给阅卷老师印象不好的重要原因。对于文章中所举例证,如果能准确知道其出处就涉及,否则,就不提;对于名言类引用,如果不能确保归属权就不要提及人物名字。今年的作文中,相当一部分考生将“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的冠名权给了莎士比亚或者拜伦。还有考生张冠李戴,将杜牧和苏武搞混,让杜牧持节杖放牧北海边。诸如此类,在写作时要严格注意。
语言“硬伤”是考场作文的大忌,作为一篇考场作文,不要求文采斐然,但文从字顺作为基本的要求是考生必须做到的。可不少考生文章中错字连篇,病句处处,严重影响了阅卷老师对文章的印象。词语的使用也要注意,一不小心是要闹出笑话的。明显的“硬伤”暴露出的是其平时作文训练的缺陷,会严重影响阅卷老师的情绪,进而影响作文评分。
四、文体另类,不知所以
有些考生总喜欢使用一些另類的文体,比如产品说明书、实验报告、采访录、戏剧体、招生简章、网络帖子式、辩论式等,认为这些“新颖”的文体会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给自己的作文一个好印象,打分时得些“便宜”。其实,几十万的考生,谁能保证自己的作文形式是唯一的,加上一些阅评老师本身就是作文研究者,阅文无数,这些所谓的“新颖”文体在他们那里早已是“旧体”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用自认为“新颖”的文体写作的考生,在阅卷老师的眼里,早没有了新鲜之感,也没有了“勇气可嘉”的称赞。如果你的文章内容一般,结构混乱,语言表述不清,就等着进“三类下”吧。
其实阅卷老师最反感的是另类文体包装之下的劣质文章。这些文章打着貌似新颖别致的文体旗号,掩盖自身低下的写作功底。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多放在基本写作能力的训练上,不要在形式花哨而无实质性内容的东西上消磨青春时光。
五、胡编乱凑,滥竽充数
近些年不少文章披露高考作文阅卷时间短得惊人,阅卷老师只是看文章题目、开头就直接给分,有些考生就因此而企图钻空子,蒙混过关。有些考生作文中,有的插入整首整首的歌词,或者干脆就是试卷前面阅读试题材料的复制。请千万不要低估阅卷老师的知识面,那些认为阅卷老师都是与世隔绝,不知人间烟火,不懂流行歌曲为何物的同学大可放心,你的文章是不会进三类的,只能在四类里面悠哉悠哉。同样,那些大段复制阅读材料的同学也低估了阅卷老师的眼力,平日大量的阅评训练,高考阅卷前的培训、试评,阅卷中的一次次严格考核,经过这样的淬炼,老师们个个早已是火眼金睛,眼里揉不得半粒沙子。
高考作文有一个基本的字数要求,不少于800字。有些同学可能平时训练不够,要么是材料匮乏,过了600字的线,就开始单行分段排列,以此在字数上凑足800字。这种滥竽充数的方式难以获得阅卷老师的认同,尽管在字数上不扣除分数,但表达和特征项上的分数要大打折扣。同学们一定要重视平时的作文训练,苦练基本功,注意资料的搜集分类整理,只有做足了准备工作,才能在高考的考场上驰骋自如,所向无敌。
一、观点混乱,结构松散
不少考生在一篇文章中同时涉及多种观点,而且不在诸多观点中明确自己的立场,从而导致文章中心不明,让阅卷老师不知所以。在文章结构上,一些考生的文章缺乏明显的逻辑连接,且不说过渡,就是一般的前后段落语意上的关联性都很难找到。
高考作文阅评是一个快速的过程。在阅评过程中,文章结构是能决定一篇文章的等级的。如果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就基本被认定是一篇好文章。考场作文中,这类结构的文章是最具优势的:开头简单征引材料直接点明观点,然后举二、三事例论述,每一事例后跟紧扣文章主题有点评,最后再来一个扣题。这类文章主题突出、层次井然,让人一看,就是训练有素的,自然容易得高分。
二、材料老旧,论证无力
在目前这个通讯发达的时代,各种资料的搜寻变得非常容易,而不少考生文章中的例证仍然局限在爱迪生发明灯泡、毛泽东八角楼读书,甚至是小学课本上的山羊和长颈鹿的故事等。我们不要求考生所使用的材料非常新,但像这样已经被使用千万次且又没有从中挖掘出任何新意的素材,我们主张不用。在材料使用上也不要陷入另一个误区,认为自己文章中使用的材料越生僻、越不为人所知越好。其实,过于生僻的材料反而不利于对文章中心的论证,且不易引起阅卷老师的共鸣。
使用材料,应尽可能使用一些大家有所耳闻,具有时代性的,如果能从中挖掘出新意是最好的。有的文章材料新颖,但和文章的论点之间关系不大,因此作用不大。
三、常识错误,语言硬伤
这是考生文章中非常突出的一个原题,也是给阅卷老师印象不好的重要原因。对于文章中所举例证,如果能准确知道其出处就涉及,否则,就不提;对于名言类引用,如果不能确保归属权就不要提及人物名字。今年的作文中,相当一部分考生将“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的冠名权给了莎士比亚或者拜伦。还有考生张冠李戴,将杜牧和苏武搞混,让杜牧持节杖放牧北海边。诸如此类,在写作时要严格注意。
语言“硬伤”是考场作文的大忌,作为一篇考场作文,不要求文采斐然,但文从字顺作为基本的要求是考生必须做到的。可不少考生文章中错字连篇,病句处处,严重影响了阅卷老师对文章的印象。词语的使用也要注意,一不小心是要闹出笑话的。明显的“硬伤”暴露出的是其平时作文训练的缺陷,会严重影响阅卷老师的情绪,进而影响作文评分。
四、文体另类,不知所以
有些考生总喜欢使用一些另類的文体,比如产品说明书、实验报告、采访录、戏剧体、招生简章、网络帖子式、辩论式等,认为这些“新颖”的文体会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给自己的作文一个好印象,打分时得些“便宜”。其实,几十万的考生,谁能保证自己的作文形式是唯一的,加上一些阅评老师本身就是作文研究者,阅文无数,这些所谓的“新颖”文体在他们那里早已是“旧体”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用自认为“新颖”的文体写作的考生,在阅卷老师的眼里,早没有了新鲜之感,也没有了“勇气可嘉”的称赞。如果你的文章内容一般,结构混乱,语言表述不清,就等着进“三类下”吧。
其实阅卷老师最反感的是另类文体包装之下的劣质文章。这些文章打着貌似新颖别致的文体旗号,掩盖自身低下的写作功底。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多放在基本写作能力的训练上,不要在形式花哨而无实质性内容的东西上消磨青春时光。
五、胡编乱凑,滥竽充数
近些年不少文章披露高考作文阅卷时间短得惊人,阅卷老师只是看文章题目、开头就直接给分,有些考生就因此而企图钻空子,蒙混过关。有些考生作文中,有的插入整首整首的歌词,或者干脆就是试卷前面阅读试题材料的复制。请千万不要低估阅卷老师的知识面,那些认为阅卷老师都是与世隔绝,不知人间烟火,不懂流行歌曲为何物的同学大可放心,你的文章是不会进三类的,只能在四类里面悠哉悠哉。同样,那些大段复制阅读材料的同学也低估了阅卷老师的眼力,平日大量的阅评训练,高考阅卷前的培训、试评,阅卷中的一次次严格考核,经过这样的淬炼,老师们个个早已是火眼金睛,眼里揉不得半粒沙子。
高考作文有一个基本的字数要求,不少于800字。有些同学可能平时训练不够,要么是材料匮乏,过了600字的线,就开始单行分段排列,以此在字数上凑足800字。这种滥竽充数的方式难以获得阅卷老师的认同,尽管在字数上不扣除分数,但表达和特征项上的分数要大打折扣。同学们一定要重视平时的作文训练,苦练基本功,注意资料的搜集分类整理,只有做足了准备工作,才能在高考的考场上驰骋自如,所向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