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常说“知人知面不知心”,不是恶意揣测,只是真的疑惑:某人说的,真的是他心里想的吗?如果能够通过观察对方的表情,“读懂”别人的真实想法,那该有多好啊,一眼看穿你的小秘密!
不过,这种特殊的技能,是不是真的存在呢?
01 别对我说谎,你的伪装太漫长
推荐同学们看一个美剧,叫作《别对我说谎》,里面的“微表情断案”神乎其神,其中当然有艺术夸张,但多少还是有些现实依据。
表情是一种“通用语言”,哪怕是语言不通、文化各异的两个人,也能从对方的脸上,大体判断出对方的情绪和想法。人类的表情,能够快捷体现内心的情绪,成为共情的基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感同身受”)。如果你也曾有过掩饰自己真实情感的经历,会很明显地感受到,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我们的表情往往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即便是伪装,也需要一个调整的时间,“第一眼”还是很容易看出破绽来的。
真实表情不需要大脑主动发出指令,几乎是瞬间就能表现在脸上。而掩饰和伪装则需要经过大脑的再处理,然后再下达指令到面部肌肉。哪怕是專业演员,在表演时也需要一个“酝酿情绪”的过程。此外,如果伪装出来的表情,与自己内心的感受、情绪截然相反,这种内心的冲突也会让表情显得僵硬、别扭,就有可能被看出问题来。
02 “读心术”?别当真
那么,仅仅依靠表情,能不能判断你面前的这个人,正在对你说谎呢?
很遗憾,对于普通人而言,答案是“不能”。
1.表情系统太复杂。喜怒哀乐惧悔憎,都是靠同一张脸来体现的,并无本质上的差异。同时,人类个体之间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面对同样的事情,有人喜上眉梢,有人眉开眼笑,也有人淡然处之,虽然反映的都是“高兴”的情绪,程度上却有很大的差异。
2.人类情绪很复杂。同样是撒谎,人可能感受到愧疚、害怕、焦虑,甚至得意等多种情绪。当这些表情单个或者混合产生在一个人脸上时,我们并不能找到一个通用的“说谎模板”来判断其是否说谎。即便是同一个人,说不同的谎,脸上的表情也会有很大差别。
即便是专业人士,在摄像机的辅助下,也依然只能提供一种主观的猜测,而非客观证据。截至目前,世界各国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允许将证人的表情作为证据使用的。
通过表情来判断真假的“读心术”,玩玩可以,别当真啊。
03 没有读心术,还有微表情
所谓微表情,指的是人脸局部的微小改变,比如嘴角略微上扬、眼睛陡然睁大、眉弓稍稍耸起等等。这种微表情动作幅度很小,基本上属于下意识的动作,所以更为可信。当然,观察者要能够迅速地捕捉到这种微不足道、转瞬即逝的变化则更加困难。
人类的微反应和微表情配合起来,效果会可靠得多。微反应指的是人的肢体上的轻微动作,比如手撑下巴、十指交叉、小腿抖动等等。已经有研究能够指出这些动作之中,哪些意味着“紧张”,哪些意味着“放松”,哪些体现了“敌意”,哪些又流露出了“友好”。当然,这种判断也是基于对大量个体的统计学研究得出,依然可能存在个体差异的问题。
偶尔琢磨一下微表情、肢体语言很有意思,因为在研究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也体现了一种共情的能力和态度:当你更关注他人的感受和情绪,才会愿意设身处地地考虑对方的想法,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沟通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判断对方“到底在想啥”,可能反而并不重要了呢。
不过,这种特殊的技能,是不是真的存在呢?
01 别对我说谎,你的伪装太漫长
推荐同学们看一个美剧,叫作《别对我说谎》,里面的“微表情断案”神乎其神,其中当然有艺术夸张,但多少还是有些现实依据。
表情是一种“通用语言”,哪怕是语言不通、文化各异的两个人,也能从对方的脸上,大体判断出对方的情绪和想法。人类的表情,能够快捷体现内心的情绪,成为共情的基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感同身受”)。如果你也曾有过掩饰自己真实情感的经历,会很明显地感受到,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我们的表情往往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即便是伪装,也需要一个调整的时间,“第一眼”还是很容易看出破绽来的。
真实表情不需要大脑主动发出指令,几乎是瞬间就能表现在脸上。而掩饰和伪装则需要经过大脑的再处理,然后再下达指令到面部肌肉。哪怕是專业演员,在表演时也需要一个“酝酿情绪”的过程。此外,如果伪装出来的表情,与自己内心的感受、情绪截然相反,这种内心的冲突也会让表情显得僵硬、别扭,就有可能被看出问题来。
02 “读心术”?别当真
那么,仅仅依靠表情,能不能判断你面前的这个人,正在对你说谎呢?
很遗憾,对于普通人而言,答案是“不能”。
1.表情系统太复杂。喜怒哀乐惧悔憎,都是靠同一张脸来体现的,并无本质上的差异。同时,人类个体之间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面对同样的事情,有人喜上眉梢,有人眉开眼笑,也有人淡然处之,虽然反映的都是“高兴”的情绪,程度上却有很大的差异。
2.人类情绪很复杂。同样是撒谎,人可能感受到愧疚、害怕、焦虑,甚至得意等多种情绪。当这些表情单个或者混合产生在一个人脸上时,我们并不能找到一个通用的“说谎模板”来判断其是否说谎。即便是同一个人,说不同的谎,脸上的表情也会有很大差别。
即便是专业人士,在摄像机的辅助下,也依然只能提供一种主观的猜测,而非客观证据。截至目前,世界各国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允许将证人的表情作为证据使用的。
通过表情来判断真假的“读心术”,玩玩可以,别当真啊。
03 没有读心术,还有微表情
所谓微表情,指的是人脸局部的微小改变,比如嘴角略微上扬、眼睛陡然睁大、眉弓稍稍耸起等等。这种微表情动作幅度很小,基本上属于下意识的动作,所以更为可信。当然,观察者要能够迅速地捕捉到这种微不足道、转瞬即逝的变化则更加困难。
人类的微反应和微表情配合起来,效果会可靠得多。微反应指的是人的肢体上的轻微动作,比如手撑下巴、十指交叉、小腿抖动等等。已经有研究能够指出这些动作之中,哪些意味着“紧张”,哪些意味着“放松”,哪些体现了“敌意”,哪些又流露出了“友好”。当然,这种判断也是基于对大量个体的统计学研究得出,依然可能存在个体差异的问题。
偶尔琢磨一下微表情、肢体语言很有意思,因为在研究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也体现了一种共情的能力和态度:当你更关注他人的感受和情绪,才会愿意设身处地地考虑对方的想法,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沟通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判断对方“到底在想啥”,可能反而并不重要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