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菩提千年窑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douaimang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永和“逛窑子”
  坊间流传,去吉安县永和镇有3大乐事:吃豆腐、逛窑子、一叶情。说的是到了永和,有地方美食可以吃,有千年古窑可以逛,还能欣赏木叶天目盏。后两者,说的都是永和的陶瓷——吉州窑。
  从吉安县出发,不过十余千米,就到了永和镇。两旁是平坦的万顷良田,面前就是滔滔赣江,背后是延绵不尽的山岗绿林。一走进古镇,就能感觉到无所不在的陶都遗风。长街小巷,可见用陶瓷匣钵片行行排列铺成的街道;通往田间的小路,也有断断续续的陶片路面;还有无数大大小小的水塘,都是当年挖土而成,水少时,可见塘沿厚厚的陶瓷碎片;周围的耕地,也有不少陶瓷碎片散于土中……《东昌志》写道,元丰年间,永和“锦绣铺有几千户,百尺层楼万余家。”宋景德年间“辟坊巷三街六市……附而居者至数千家”。一个小镇,已具备古代都市雏型,可以想见当年的繁华。
  出了镇子往西大概11千米,赣江江畔有一块长2千米、宽1千米的平地,分布着24座古窑包,如岗似岭,星罗棋布。中国不乏名窑遗址,但没一个地方像吉州窑这么完整,且数量如此众多。“当年永和水路往北顺赣江而下,经南昌出鄱阳湖入长江,可通往全国各地。陆路又是江浙与闽广来往必经之地。”吉州窑博物馆副馆长吴声乐说道。
  2013年,古窑遗址被开辟成公园,并修建了全国唯一一所吉州窑博物馆。遗址内,窑包、窑床、作坊与寺院、佛塔、名人古迹、古街区、取土而成的池塘等交织在一起,水光山色,相映成趣。博物馆内,则有详实的资料记载着吉州窑的发展历程。
  吉州窑到底从何时开始创烧?何时熄火?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为何规模如此庞大的窑群,似乎顷刻间灰飞烟灭?且数百年没有恢复?吴声乐说:“当下的考古发掘,也只能证实形成一定规模的时间是在晚唐,南宋到了高峰,元代开始衰落,明朝中后期停烧,前后燃烧了600余年。”民间传说,南宋末年文天祥起兵勤王,数千窑工响应从军,元兵入侵庐陵(吉安)后,摧毁了窑场。也有人说是永和的瓷土资源枯竭了,窑烧不下去,但距永和镇不远的地方至今还有大量的陶泥。据吉州窑研究专家肖世牟分析,宋末商税过重,吉州窑这样半官半民的窑瓷场受到的剥削太厉害,无利可图之下只能逐步走向衰退。肖世牟还考证,从挖掘的遗址中曾发现过铁钳、铁叉等烧窑的工具,足足数百斤。可能当年发生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灾害,使得窑工连取出工具的工夫都没有。
  或许是以上某个原因,或许以上原因都有,吉州窑从此一蹶不振,只剩下废窑遗址默默地睡在赣江边。
  一叶菩提的秘密
  在吉州窑博物馆,我们见到了传说中的木叶天目。看上去只不过是只黑得发亮的敞口浅腹茶盏,形似斗笠。拿在手里触感柔滑,不过百余克重。盏底静静地躺着一片浅黄色的树叶叶脉,看似突出,一摸与盏底齐平。注上茶水,叶子像一叶小舟随茶汤漂浮,若沉若浮,幽玄清净,果然是“瓷中尤物”。
  不禁好奇,这片叶子是怎么烧到黑釉上的?
  在吉安,有一个人10余年苦心孤诣,不断实验研究,用古法烧制出了已断烧几百年的吉州窑木叶天目盏。他便是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伍映山。我们来到映山堂,见到了伍映山,他正好在开窑,一只只木叶盏从匣钵取出。他蹲在一旁,看叶形、摸手感,挑选出大半,拿起身旁的小锤将它们一一敲碎。看我们惊诧的眼神,他笑笑说:“这些都不达标。”
  人到中年的伍映山,有些微胖,脸上总是挂着笑意。这些年来,他始终坚持不让一件次品走出去,手里这把小锤也不知道敲碎过多少只盏。木叶盏对他而言,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是值得用一生去研究的艺术。
  从工艺上来看,木叶天目盏的烧制很简单,不过是将采摘下的树叶用清水洗干净,不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放入釉坯,开窑烧制。叶身在高温下消失殆尽,却在盏内留下叶的经脉。大道至简,不外如是。但至简往往意味着至难,木叶盏的烧制难度、烧成率都让人望而却步。
  制作木叶盏时,伍映山对于原料、工艺的把握都十分严苛。有史料表明,木叶盏的诞生深受禅宗文化的影响。古人云“桑叶能通禅”,而菩提叶是佛的信物,古人多用这两种叶子来装饰。在考古发掘标本中,目前多见桑叶。为了顺应民众对禅文化的向往,除了桑叶,伍映山也就菩提叶的工艺进行了研究并得以解决。另外陶泥他坚持用吉安本地的天然泥土,釉水用当地天然泥土、草木灰制成,坚决不使用化工材料。“这是对吉州窑古法制作技艺的传承,也避免化工材料在烧制过程中释放出不利于健康的元素。”
  “柴烧是与火的博弈,只有练就高超的御火术,方能得吉州窑烧制技艺的真传。”他坚持用古法松木柴烧,十几个小时的烧制过程,不眠不休,全程把控。多年来才总结出温度控制、火候、时长的规律。即便如此,木叶盏的成品率也不会太高,往往数十窑300多件,都难有一个成品。
  这十几年,伍映山做过无数次的试验,他发现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泥料和桑叶烧出来的木叶盏都不一样,但终究是本地的泥料和叶子烧出来的效果最好。“单选取树叶而言,放进去的叶子在烧制时会收缩,叶子成熟度不同,收缩比便不同,在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盏内,收缩比也不同。”他做过无数次排列组合试验,才得知什么样大小、成熟度的叶子和什么类型的盏搭配,烧制出来的木叶盏是最具美感的。
  木叶天目盏的神秘,也引起国内陶瓷研究家和文史学家的关注,他们研究推断出木叶盏烧制的3种方法:摘取树叶,经特殊处理除去叶肉,剩茎脉沾釉贴饰于已施黑釉的盏壁;树叶反面涂抹釉粉或色粉,置于施釉盏内;湿坯拓印鲜叶后施釉,揭去树叶后,在无釉叶纹部涂以黄釉。
  伍映山则认为只需在施釉的盏内放入木叶,再入窑烧制即可,因为木叶天目盏本就是“大道至简”,讲究浑然天成。
  技艺的恢复和传承
  对吉州窑而言,伍映山不仅恢复了木叶天目盏,更使得断烧几百年的吉州窑涅槃重生,全面恢复烧制。
  2003年,33岁的他被调入吉州陶瓷研究所、吉州陶瓷廠。彼时,虽然吉州窑恢复工作已经进行了十来年,但伍映山面临的是厂房破败、技术人员流失、债务沉重等多重困难,吉州窑的研究、设计都得从头开始。   压力不可谓不大。为了恢复技艺,从未接触过陶瓷的伍映山,从头做起。他先是在知名文物专家刘品三、陶瓷大师刘远长等人悉心指导下,系统地学习了陶瓷的制泥、配釉、拉坯、修坯、施釉、装饰、设计、炼制等。而后十余年,又全身心钻研:搜集瓷片标本、资料、文献;摸索古代制瓷原料、工艺技术来源;走进吉安县的沟沟壑壑,遍访县内外民间陶器艺人、地质科研机构;对吉安有关陶瓷制作的矿石、泥土、柴草等进行试验、整理……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十年“苦熬”,伍映山从一名门外汉成为了陶瓷胎釉研制、造型、装饰、设计、烧制的行家。在他的努力下,吉州窑木叶天目、剪纸贴花天目、黑釉窑变结晶等技艺得以恢复,釉色上也得到创新,且瓷器装饰、造型设计、制瓷技术都做到集以往之大成。
  这些年来,他每年都会收几个徒弟,虽然不是每个学生都从事陶艺制作。但有些成了设计师,作品融入吉州窑的文化元素,有些当了老师,继续传授吉州窑知识。“文化的辐射和传承可以是多种多样的。”2014年,他辞去研究所所长职务,“想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吉州窑技艺上。”
  随着吉州窑市场的逐渐兴起,参与制作吉州窑的人也原来越多。其中文物专家刘品三和他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女儿刘晓玉,善于烧制大件作品……
  从已知的考古发掘中,吉州窑从未发现过大件。刘晓玉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反复研究,在父亲的帮助下,成功研烧出一批特大件吉州窑陶瓷,最大的作品直径达1米。
  近年来,当地政府也越发重视这门古老的技艺。2011年,政府启动吉州窑遗址保护工程,涵盖吉州窑遗址公园、陶艺展示中心、东昌宋街改造等,既恢复了陶瓷盛景,又增添了旅游佳地。
  尤其在遗址公园内,不但有吉州窑博物馆,更有诸多吉州窑传承人的工作室,形成了一个吉州窑陶瓷文化圈,利于创作,也利于推广。“如果说吉州窑遗址保护让千年窑火重燃有了重要根基,那么吉州窑陶瓷产品的科研开发,则是窑火燃旺的‘点火器’。”吴声乐总结道。为此,政府在遗址公园附近规划了占地2 000亩的吉州窑陶瓷文化产业园和吉州窑创意产业园,计划10年内将园区建设成为容纳三五个龙头企业,扶持100家左右大师工作室或个体陶艺坊,年产值达100亿元……3月,吉安县政府和某企业合作的吉州窑陶艺小镇合作项目启动。
  一座城,看沧桑巨变。一座窑,见文明传承。吉州窯曾燃烧了几百年,也熄火了几百年。既已复烧,便不再熄灭。
其他文献
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先进的电脑、方便的平板和离不了的手机,但却又在这些产品不断升级换代。人们该怎样处理这些被淘汰的产品呢?推开艺术家里奥纳多·尤里安(Leonardo Ulian)在伦敦的工作室,惊奇地发现,这里堆满了从各种电子产品上拆下来的电子元件,微型小巧但五颜六色。而墙上挂着的,正是里奥纳多用这些元件创作的作品。画面以中心为原点,四下散开,对称而有规律,像是无数个点与线的串联,里奥纳多用这
何财铭老师擅长薄胎瓷,17年前开始调配泥的塑性、韧性和强度,试验了两百余次后,4个月前做出一个胎体厚0.2毫米的绿色竹编篮。  “大的公司是购买技术,但像我这一类处于劣势的小工作室,就只能不断创新、开发,才有生存的空间。”
在中国文人传统中,侍弄花草一直是很人文的事。花道不仅注重花草本身,花器形态也深有讲究,懂得花草与花器的搭配,才是情趣所在。  《浮生六记》里的芸娘,以竹竿为边框,用竹条、短木巧妙地造出活动翠屏,打破了传统花器的形态,沈复曰:“活花屏”。时至今日,市场上的花器琳琅满目,陶、木、玻璃、铝皮……任何材料皆可作花器,并且更加随意,更生活化。但在设计师眼中,花器不仅是造型优美的容器,它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2015年举办的台湾设计周上,一处只有5平方米大小的展区令无数人驻足。展台上,放着许多卡包、iPad包、名片夹,细看,却是大理石的模样。伸手触摸,冰凉、粗糙,与大理石的原始触感不差分毫。  这个设计师品牌叫小黑尾(BlackTail),成立只有一年时间,主创是两位年轻的设计师Salem和Tom。这一系列产品,是他们利用大理石的边角料研磨制成。“台湾东部出产天然石材,经过工厂切割、打磨,常会留下许
近日,文化部办公厅发布通知,开展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工作。此次申报重点关注新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前三批中无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项目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已去世或丧失传承能力的项目。
还记得皮克斯动画片头蹦蹦跳跳的小台灯吗?它正是出自英国时尚家居制造商Anglepoise之手。Anglepoise此次携手英国时尚品牌Paul Smith推出了这款色彩丰富的台灯。设计师以上世纪英国汽车工程师乔治·卡沃德发明的弹簧台灯造型为灵感,融入Paul Smith标志性的彩条,将柠檬黄、橄榄绿、粉蓝、桃红等颜色大胆组合,使一盏原本普通的台灯幻化得如彩虹般明艳。  约1 546元  www.p
做漆的人,对漆的感觉多是与之相恋。因为做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得经过过敏、脱敏才能与之、对话,就像恋人一样从相识、起摩擦,到相知、相爱。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对于许剑武和吴淑芳而言,最浪漫的事,大概是“一起等待大漆慢慢蜕变”吧。  刮灰、打磨、推光……髹漆的日子,一大半时间都在等漆变干。若是一个人,难免寂寞。可如果有爱人相伴,忙时创作,闲时饮茶,几番细语,自然不同。许剑武
在杭州文博会期间,杭州文创馆展厅推出线上和线下互动体验式的艺术品拍卖,文创企业的拍卖会信息和展品,均可通过扫描所有展览物品的二维码信息直达网络拍卖专场,参观者可在充满艺术情调的书房和客厅徜徉、品茶,现场感受实景布置,可观、可玩、可赏、可得的全方位体验式展览。
从追求时尚流行到怀古拾器,从西装革履到棉麻布衣,从搓麻将改为品茶插花,从﹃攀比﹄到﹃修行﹄,从﹃盲从﹄到﹃执着﹄……重庆这座城,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在低头不语的手作时光里,把日子过成诗与远方。  灰墙黛瓦、绿树成荫,树梢上挂着一把把多姿多彩、风情万种的油纸伞,桐油香满老街。  树荫之下,竹子、原木打造的工坊蜿蜒铺陈开来,《中华手工》杂志主办、手艺网和小日子APP协办的揖美·手
胡同里的音乐盒  在人来人往的史家胡同24号院子里,人们对一个仅有几平方米的小房间产生了好奇。隔音设施让这个房间没有其他声音,但按下播放键后,播放出来的声音,却异常丰富:夏天的蝉鸣、风吹动的树叶、人力黄包车的脚铃,还有穿过胡同的叫卖声。“这些都是正在逐渐消失的老北京的声音,在外国人的耳朵里依旧是最丰富的。而北京的声音,就是北京的历史。如果现在不记录下来,那么这种历史在今后就更难复原。”秦思源的外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