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12
【摘要】 鉴于病理生理学的学科特点,病理生理学授课老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几乎同等重要。具体表现在,科研能力既可以提高其理论教学水平也能在其实验教学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帮助培养医学本科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意识,帮助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还可以有助于更新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科研;教学;促进作用
病理生理学旨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功能和代谢改变的规律及其机制。作为一门研究性学科,病理生理学的教学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必须对基本实验方法和手段有所了解。要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系统培养医学院校本科生的知识储备和动手能力,教学过程中对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平衡就显得尤为重要。鉴于以上教学目标,病理生理学课程对授课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而科研水平也直接影响了教师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教学问题的解读及实验操作的严谨性[1,2]。综上所述,病理生理学授课教师的科研能力无疑会对其教学水平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概括来说,可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教师科研能力对理论教学的影响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传统教学内容,尤其是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科学、严谨、系统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传授但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问题。病理生理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医学专业基础学科,要求教师和学生充分了解疾病的动态变化、理解病例的指导意义,并必须具备较强的科学思维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其知识储备仅仅建立在对书本知识的了解而缺乏实际操作中的相关经验,那么必然会对其授课质量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教师的科研经历会使他们对相关实验方法的设计和结果的解析方面有较为专业的系统掌握,从而可以避免其授课过程中呆板的照本宣科。再者,通过结合自身的科研工作传授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结果整理的方法,鼓励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并形成严密的科学思维。总之,教师的科研能力对理论教学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提高自身科研能力不仅有助于增进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帮助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3]。
2. 教师科研能力对实验教学的影响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与疾病联系密切的一门课程,所以除理论课之外,还安排了相应的实验课程,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对教师与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具体表现在除书本知识外,病理生理学的教学还需要学生能够熟练复制大量涉及人类疾病的模型,包括动物、离体器官和离体细胞等。以缺氧实验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同样是血液型缺氧,一氧化碳中毒和亚硝酸盐中毒导致缺氧的原理和机制有何不同。首先带领学生了解缺氧的概念、分类和本次实验的目的、要求,在复习理论课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试教和随堂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包括中毒处理、施救方法和解剖分析)。在此基础上,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各种缺氧类型的特点及其发生机制,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血红蛋白的蛋白结构,通过结构学相关软件在电脑上的演示,让学生直接进行模拟操作并直观地观察蛋白质的三维立体结构,比较血红蛋白、碳氧血红蛋白和高铁血红蛋白的结构差异,了解蛋白质结构与其功能的相关性,加强学生对血液型缺氧概念和致病原理的理解和记忆,避免死记硬背。同时,缜密的科研思维方式也会在教师的实验授课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参与和实践性活动,教师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可以引入对自身课题抱有兴趣的学生并给予培养和指导。通过在工作的同时将专业前沿的知识内容介绍给学生并在实验设计、操作和总结方面系统性地教导,提前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近年来,很多医学院校积极鼓励大学本科生参与学校开展的“科研早接触项目”和“创新项目”,鼓励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授课教师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旨在让学生在本科阶段便开始了解科研,有机会亲自参与某些简单实验的实际操作,掌握简单的实验设计思路,从而得到比较系统的科研训练,树立严肃的科研态度和严谨的科研作风,为毕业后的工作和继续深造提供方向,也为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3. 教师科研能力对病理生理学教学的意义与思考
教师科研能力对病理生理学教学的意义重大。大学课程的教学在引入科研工作作为补充后,其实践性和系统性都可以得到显著提升。教师的科研经验是其知识储备的重要来源,同时能够确保授课教师对本学科传统理论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全面的了解。授课过程中引入科研性的思考方式也能够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思维,从而避免单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的产生。哈佛大学Sandel教授曾学习的本质解释为“不在于记住哪些知识,而在于它触发了你的思考”[4]。科研的本质是对未知的探索,而作为最为前沿的实践性学科,科研思维对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病理生理学的理论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在本课程实验部分及对授课教师相关科研项目的初步接触,能够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与专长有个更清楚和全面的认识。总之,科研能力对于病理生理学授课老师的教学工作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必须教学与科研并重,为培养新型全面的教师队伍和具有科学素养的新型医学创造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5]。
参考文献
[1] 杨晓晖, 刍议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提升[J]. 卫生职业教育, 2014, 32 (23).
[2] 侯峰. 高等医学院校的科研与促进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3: 189- 191.
[3] 莫碧文, 加强教学型医学院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 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3): 121- 122.
[4]华静.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研究生教育模式分析启示[J]. 学术研究, 2012, 10.
[5] 李石羽, 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内涵与关系探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2, 5: 62- 63.
【摘要】 鉴于病理生理学的学科特点,病理生理学授课老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几乎同等重要。具体表现在,科研能力既可以提高其理论教学水平也能在其实验教学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帮助培养医学本科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意识,帮助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还可以有助于更新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科研;教学;促进作用
病理生理学旨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功能和代谢改变的规律及其机制。作为一门研究性学科,病理生理学的教学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必须对基本实验方法和手段有所了解。要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系统培养医学院校本科生的知识储备和动手能力,教学过程中对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平衡就显得尤为重要。鉴于以上教学目标,病理生理学课程对授课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而科研水平也直接影响了教师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教学问题的解读及实验操作的严谨性[1,2]。综上所述,病理生理学授课教师的科研能力无疑会对其教学水平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概括来说,可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教师科研能力对理论教学的影响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传统教学内容,尤其是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科学、严谨、系统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传授但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问题。病理生理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医学专业基础学科,要求教师和学生充分了解疾病的动态变化、理解病例的指导意义,并必须具备较强的科学思维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其知识储备仅仅建立在对书本知识的了解而缺乏实际操作中的相关经验,那么必然会对其授课质量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教师的科研经历会使他们对相关实验方法的设计和结果的解析方面有较为专业的系统掌握,从而可以避免其授课过程中呆板的照本宣科。再者,通过结合自身的科研工作传授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结果整理的方法,鼓励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并形成严密的科学思维。总之,教师的科研能力对理论教学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提高自身科研能力不仅有助于增进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帮助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3]。
2. 教师科研能力对实验教学的影响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与疾病联系密切的一门课程,所以除理论课之外,还安排了相应的实验课程,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对教师与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具体表现在除书本知识外,病理生理学的教学还需要学生能够熟练复制大量涉及人类疾病的模型,包括动物、离体器官和离体细胞等。以缺氧实验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同样是血液型缺氧,一氧化碳中毒和亚硝酸盐中毒导致缺氧的原理和机制有何不同。首先带领学生了解缺氧的概念、分类和本次实验的目的、要求,在复习理论课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试教和随堂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包括中毒处理、施救方法和解剖分析)。在此基础上,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各种缺氧类型的特点及其发生机制,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血红蛋白的蛋白结构,通过结构学相关软件在电脑上的演示,让学生直接进行模拟操作并直观地观察蛋白质的三维立体结构,比较血红蛋白、碳氧血红蛋白和高铁血红蛋白的结构差异,了解蛋白质结构与其功能的相关性,加强学生对血液型缺氧概念和致病原理的理解和记忆,避免死记硬背。同时,缜密的科研思维方式也会在教师的实验授课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参与和实践性活动,教师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可以引入对自身课题抱有兴趣的学生并给予培养和指导。通过在工作的同时将专业前沿的知识内容介绍给学生并在实验设计、操作和总结方面系统性地教导,提前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近年来,很多医学院校积极鼓励大学本科生参与学校开展的“科研早接触项目”和“创新项目”,鼓励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授课教师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旨在让学生在本科阶段便开始了解科研,有机会亲自参与某些简单实验的实际操作,掌握简单的实验设计思路,从而得到比较系统的科研训练,树立严肃的科研态度和严谨的科研作风,为毕业后的工作和继续深造提供方向,也为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3. 教师科研能力对病理生理学教学的意义与思考
教师科研能力对病理生理学教学的意义重大。大学课程的教学在引入科研工作作为补充后,其实践性和系统性都可以得到显著提升。教师的科研经验是其知识储备的重要来源,同时能够确保授课教师对本学科传统理论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全面的了解。授课过程中引入科研性的思考方式也能够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思维,从而避免单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的产生。哈佛大学Sandel教授曾学习的本质解释为“不在于记住哪些知识,而在于它触发了你的思考”[4]。科研的本质是对未知的探索,而作为最为前沿的实践性学科,科研思维对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病理生理学的理论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在本课程实验部分及对授课教师相关科研项目的初步接触,能够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与专长有个更清楚和全面的认识。总之,科研能力对于病理生理学授课老师的教学工作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必须教学与科研并重,为培养新型全面的教师队伍和具有科学素养的新型医学创造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5]。
参考文献
[1] 杨晓晖, 刍议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提升[J]. 卫生职业教育, 2014, 32 (23).
[2] 侯峰. 高等医学院校的科研与促进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3: 189- 191.
[3] 莫碧文, 加强教学型医学院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 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3): 121- 122.
[4]华静.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研究生教育模式分析启示[J]. 学术研究, 2012, 10.
[5] 李石羽, 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内涵与关系探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2, 5: 62-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