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孝道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伦理规范。孝道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含丰富的和谐思想。高校弘扬孝道文化,把孝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孝道;思想政治教育;和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33-02
一、孝道文化内涵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其核心精神便是“孝”,孝敬长辈、尊老爱幼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古辞书《尔雅》注“善事父母为孝”,孝是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所谓的孝道,一般是指子女对父母要尽义务,包括尊敬、赡养、关爱、顺从、悦亲和送终等。孝道的本质是感恩,表现为子女对父母长辈的“敬爱之心”和“孝敬之举”,以及由此而逐步升华到修身养性、爱国敬业等更高境界的文化道德层面。孝道是中国传统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是传统文化的精神根源。“孝道”对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中华民族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
二、大学强化孝道教育的紧迫性
孝道是中华民族所推崇的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也是国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推进文化传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背景的影响下,西方的自由、利己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造成很大冲击;独生子女身份使大学生从小受到溺爱,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市场经济的不完善,利益主体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人与人的关系日益金钱化;学校教育的重知识而轻思想品德,家庭教育的趋利性,凡此种种,使大学生德育水平下滑,孝道意识淡薄。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其素质直接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高校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把孝道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大力弘扬孝道文化,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其道德素质,促进社会和平,维护社会稳定。
三、孝道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淀和谐基因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古代社会建立各类人际关系的价值基础,其核心就是仁爱思想。并且这种仁爱由家庭范围逐步延展到社会、国家层面,使对父母长辈的孝亲敬爱提升到对他人的尊重关爱、对国家的报效忠爱。孝道内蕴“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各种和谐思想,是保持家庭和睦、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一剂良药。高校弘扬孝道文化,并把它全方位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从多方面积淀和谐基因,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加正能量。
(一)文化和谐。所谓的和谐文化,就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的文化体系,它关注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从中国传统文化汲取营养,提炼和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孝道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孝道文化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举措。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精神的孝道文化,其最终的价值目标就是追求和谐。孝道文化以感恩为基点,表达对父母长辈的尊重敬爱,维护家庭和谐,而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由感恩之情发展到爱国之情,由对父母长辈的小爱发展到对他人、对社会的大爱,从而使家庭和谐上升到社会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我们所熟知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等经典名句就是孝道文化中和谐思想的精髓,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宝贵资源。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部分,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二)自身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条件是要有优秀的人才资源,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其自身的和谐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人才因素。加强大学生孝道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养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道德水平,完善其人格,促进自身和谐。中国的传统孝道以孝敬父母为核心,这种发自内心的对父母的敬爱会进而延伸到对兄长、姐妹及他人的关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孝道是大学生爱心的根基,大学生具备了广泛的爱心,就会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这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三观”是大学生自身内在和谐重要的思想保证。“百善孝为先”,可见孝历来是国人为人处世的最基本准则。《孝经·开宗名义章》强调:“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可以从孝道教育开始,孝是道德教育的起点,如古语所云:“德为成事之本,而孝为入德之门。”孝道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的道德水平,有益于大学生自身和谐。
(三)家庭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社会就稳定,家庭和谐社会就和谐。孝道是维护家庭和谐的重要伦理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孝经》),行孝道是每个人必须做的事情。当代大学生孝道观念弱化,在高校强化孝道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孝道意识,促进家庭和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可见,行孝道首先就要尊敬父母,赡养父母。大学生要爱护自己的身体,珍惜生命,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这既是孝行的具体表现,也是今后进一步行孝的基础和前提。大学生践行孝道,包括物质孝顺和精神孝顺。物质方面赡养父母,让父母衣食无忧,当然,这只是孝顺的第一步。《论语》记载:“今之孝者,是谓能养。犬马,皆为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大学生不仅要做到物质孝顺,更要做到精神孝顺,多与父母交流沟通,关注他们思想情感变化,从精神上多加慰藉,消除他们内心的孤独、寂寞和空虚,切实让他们精神上得到满足,这才是真正的孝顺。高校重视开展孝道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知孝道、行孝道的知行合一体,营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论语·学而第一》)温馨和睦的家庭关系,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四)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部分。加强孝道教育,不仅可以形成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坚持做到“老吾老而及人之老,幼吾幼而及人之幼”,而且可以形成全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知恩图报是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品质,是做人最起码的修养,大学生敬爱父母,源自于对父母的感恩。弘扬孝道文化,强化感恩意识,大学生会把对父母的感恩扩展到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知恩图报,从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种爱,不仅是对人的爱,而且也是对万事万物的爱,最终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责任意识也是大学生践行孝道的精神动力。“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孝的最高标准是用自己对国家、对社会的最大贡献来扬名于后世,为父母赢得荣誉。大学要生扬名于后世,就应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生力军。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报效祖国,这才是孝的最终完成。感恩意识是大学生关爱他人、泛爱万物的情感基础,责任意识促使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是他们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精神动力,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
(五)国家和谐。此处说的国家和谐,主要讨论的是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基础群关系之间及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今天的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有的可能走上领导岗位,有的可能在基层默默奉献。高校加强大学生孝道教育,无论将来他们处在哪个位置,对国家和谐都是至关重要的。孝道是中国古代的伦理规范,也是治国之道。汉代以来强调“以孝治天下”,孝道的目的之一是治理天下。《孝经·开宗明义章》说:“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用至德要道治理天下,则天下太平,民怨绝迹,而这个至德要道就是孝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章》),孝是道德的更本,孝道教育可以提升今后走上领导岗位大学生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孝可以激发大学的爱国热情,“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传统孝道强调从爱父母为起点,由爱父母发展到最高的孝,即忠于君主、忠于国家。孝的本质就是仁,“孝悌也者,其为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仁者爱人,这是爱国主义的感情基础。今后,不论在领导岗位还是在基层工作的大学生,都要深爱着伟大的祖国和淳朴的人民,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崇尚无私奉献,以伟大业绩报效国家。
孝文化是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并保留的文明积淀,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孝道文化内涵丰富,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孝道产生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往往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工具,出现了许多“愚孝”、“愚忠”等现象。高校在弘扬孝道文化、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应以批判精神对待孝道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地发挥孝道在提高大学生爱国热情、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莉.论孝道文化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2〕潘剑锋.论孝道道德与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5,(9).
〔3〕张明义.钟伟弘扬孝道 构建社会和谐[J].社科纵横,2007,(3).
(责任编辑 王文江)
关键词:孝道;思想政治教育;和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33-02
一、孝道文化内涵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其核心精神便是“孝”,孝敬长辈、尊老爱幼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古辞书《尔雅》注“善事父母为孝”,孝是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所谓的孝道,一般是指子女对父母要尽义务,包括尊敬、赡养、关爱、顺从、悦亲和送终等。孝道的本质是感恩,表现为子女对父母长辈的“敬爱之心”和“孝敬之举”,以及由此而逐步升华到修身养性、爱国敬业等更高境界的文化道德层面。孝道是中国传统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是传统文化的精神根源。“孝道”对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中华民族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
二、大学强化孝道教育的紧迫性
孝道是中华民族所推崇的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也是国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推进文化传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背景的影响下,西方的自由、利己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造成很大冲击;独生子女身份使大学生从小受到溺爱,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市场经济的不完善,利益主体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人与人的关系日益金钱化;学校教育的重知识而轻思想品德,家庭教育的趋利性,凡此种种,使大学生德育水平下滑,孝道意识淡薄。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其素质直接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高校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把孝道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大力弘扬孝道文化,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其道德素质,促进社会和平,维护社会稳定。
三、孝道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淀和谐基因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古代社会建立各类人际关系的价值基础,其核心就是仁爱思想。并且这种仁爱由家庭范围逐步延展到社会、国家层面,使对父母长辈的孝亲敬爱提升到对他人的尊重关爱、对国家的报效忠爱。孝道内蕴“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各种和谐思想,是保持家庭和睦、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一剂良药。高校弘扬孝道文化,并把它全方位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从多方面积淀和谐基因,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加正能量。
(一)文化和谐。所谓的和谐文化,就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的文化体系,它关注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从中国传统文化汲取营养,提炼和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孝道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孝道文化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举措。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精神的孝道文化,其最终的价值目标就是追求和谐。孝道文化以感恩为基点,表达对父母长辈的尊重敬爱,维护家庭和谐,而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由感恩之情发展到爱国之情,由对父母长辈的小爱发展到对他人、对社会的大爱,从而使家庭和谐上升到社会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我们所熟知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等经典名句就是孝道文化中和谐思想的精髓,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宝贵资源。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部分,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二)自身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条件是要有优秀的人才资源,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其自身的和谐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人才因素。加强大学生孝道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养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道德水平,完善其人格,促进自身和谐。中国的传统孝道以孝敬父母为核心,这种发自内心的对父母的敬爱会进而延伸到对兄长、姐妹及他人的关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孝道是大学生爱心的根基,大学生具备了广泛的爱心,就会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这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三观”是大学生自身内在和谐重要的思想保证。“百善孝为先”,可见孝历来是国人为人处世的最基本准则。《孝经·开宗名义章》强调:“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可以从孝道教育开始,孝是道德教育的起点,如古语所云:“德为成事之本,而孝为入德之门。”孝道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的道德水平,有益于大学生自身和谐。
(三)家庭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社会就稳定,家庭和谐社会就和谐。孝道是维护家庭和谐的重要伦理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孝经》),行孝道是每个人必须做的事情。当代大学生孝道观念弱化,在高校强化孝道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孝道意识,促进家庭和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可见,行孝道首先就要尊敬父母,赡养父母。大学生要爱护自己的身体,珍惜生命,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这既是孝行的具体表现,也是今后进一步行孝的基础和前提。大学生践行孝道,包括物质孝顺和精神孝顺。物质方面赡养父母,让父母衣食无忧,当然,这只是孝顺的第一步。《论语》记载:“今之孝者,是谓能养。犬马,皆为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大学生不仅要做到物质孝顺,更要做到精神孝顺,多与父母交流沟通,关注他们思想情感变化,从精神上多加慰藉,消除他们内心的孤独、寂寞和空虚,切实让他们精神上得到满足,这才是真正的孝顺。高校重视开展孝道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知孝道、行孝道的知行合一体,营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论语·学而第一》)温馨和睦的家庭关系,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四)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部分。加强孝道教育,不仅可以形成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坚持做到“老吾老而及人之老,幼吾幼而及人之幼”,而且可以形成全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知恩图报是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品质,是做人最起码的修养,大学生敬爱父母,源自于对父母的感恩。弘扬孝道文化,强化感恩意识,大学生会把对父母的感恩扩展到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知恩图报,从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种爱,不仅是对人的爱,而且也是对万事万物的爱,最终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责任意识也是大学生践行孝道的精神动力。“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孝的最高标准是用自己对国家、对社会的最大贡献来扬名于后世,为父母赢得荣誉。大学要生扬名于后世,就应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生力军。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报效祖国,这才是孝的最终完成。感恩意识是大学生关爱他人、泛爱万物的情感基础,责任意识促使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是他们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精神动力,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
(五)国家和谐。此处说的国家和谐,主要讨论的是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基础群关系之间及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今天的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有的可能走上领导岗位,有的可能在基层默默奉献。高校加强大学生孝道教育,无论将来他们处在哪个位置,对国家和谐都是至关重要的。孝道是中国古代的伦理规范,也是治国之道。汉代以来强调“以孝治天下”,孝道的目的之一是治理天下。《孝经·开宗明义章》说:“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用至德要道治理天下,则天下太平,民怨绝迹,而这个至德要道就是孝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章》),孝是道德的更本,孝道教育可以提升今后走上领导岗位大学生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孝可以激发大学的爱国热情,“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传统孝道强调从爱父母为起点,由爱父母发展到最高的孝,即忠于君主、忠于国家。孝的本质就是仁,“孝悌也者,其为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仁者爱人,这是爱国主义的感情基础。今后,不论在领导岗位还是在基层工作的大学生,都要深爱着伟大的祖国和淳朴的人民,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崇尚无私奉献,以伟大业绩报效国家。
孝文化是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并保留的文明积淀,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孝道文化内涵丰富,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孝道产生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往往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工具,出现了许多“愚孝”、“愚忠”等现象。高校在弘扬孝道文化、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应以批判精神对待孝道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地发挥孝道在提高大学生爱国热情、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莉.论孝道文化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2〕潘剑锋.论孝道道德与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5,(9).
〔3〕张明义.钟伟弘扬孝道 构建社会和谐[J].社科纵横,2007,(3).
(责任编辑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