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魂之渡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a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年9月,我第一次探亲后返回部队,车在码头停下,但见平日静若处子、平滑如镜的大海波涛激荡,高高的浪头打到岸上,成了雾,成了雨,风一吹,水星沫子飘来,又咸又涩。看样子,这是一场台风最后的表演。我要回的部队所在的岛离岸边八九海里,在风浪里如一叶小舟若隐若现。要是早几天或迟几天探亲就躲过这场台风了,但那时没有电视,又很少听到广播,哪知道会遇到台风呢?
  怎么回岛?一条水泥甬道伸到海边,这就是所谓的码头。岸边拴着的几条小渔船在风浪里漂荡,平时接送部队人员进出岛的登陆艇不见了,老百姓乘坐的机帆船也不见了,也许是台风来之前避风去了。要是当天回不了岛我就超过假期了!一种军人的自觉、责任和对于军纪的敬畏在我心头萦绕。驻岛几年,我知道台风收尾时的风浪虽然还很大,但乘小渔船渡海也是可以的,它虽然小,可是抗风浪能力不可小觑,我们部队常常有人在风大浪大时坐着小船回岛,从没出过事。但我没经历过,内心还是有点恐惧。
  天阴沉沉的,四周一片寂静,码头上不见其他人,只有涛声在耳边吼叫。我来回踱着步子,心里一片茫然。“嚓!”从莆田来的班车在几丈外停了下来,走下几个当地居民径自回了家,还走下一名身材纤瘦的军人,他提着旅行袋,向我这边走来。他肯定和我一样,也是要回岛的。
  我迎了上去。一阵寒暄后,知道他是六连的,是比我早一年的兵,姓郭,还是江西老表,都昌人,和我一样都是回家探亲的。他和我的想法一样,租条小船回岛。风浪里有人同渡,我俩心里踏实多了。不早了,太阳早已偏西,我们到村子里找到了码头上其中一条小船的主人,船夫30多歲,黑黑的脸,不高的个子。小船比江南的乌篷船大些,靠两支桨划行,有片小小的帆,收在船上。船靠了过来,我们小心地踏了上去,不料一个涌浪扑来,我一个趔趄,险些栽进海里。小船缓缓掉了头,朝东边我们要回的小岛划去。船夫目光炯炯,盯着前方,两手不停地划着桨,船一会儿往左,一会儿朝右,避着浪头。波浪里小船像片树叶,起伏着,漂荡着,浪花飞进来,衣服也湿了,手一伸就是海面。我心里不停念叨:快些划吧,快快上岛!
  突然,北风骤起,汹涌的浪涛猛扑船身,小船大幅度倾斜,我们惊得叫了起来。紧急关头,船夫果断掉头,还扯起帆,不是向反方向南边去,而是斜着往东南方向去,小船不那么剧烈倾斜了,还借着风飞快向前,航程远了,但离小岛却更近了。我心里不由赞叹船夫的果断和驾驶技术的娴熟。过了一会儿,风又变了方向,突然由南而来。我不得不惊愕于大海的变幻莫测!浪借风威,铺天盖地。船夫又将船和帆调整方向,斜着向东北方向驶去。我们离岛越来越近,隐约可以看见码头了。正当我们兴奋时,一个巨浪迎头而来,小船像被掀到了半空,旋即又被甩到谷底,人像被提了起来,突然离了座,好在我们两手死死抓住船舷,不然非被抛进大海不可。一阵后怕,一阵恐惧,一阵晕眩,我“哇”地吐了起来,对面的郭同志也脸色苍白。
  高大的海堤从山脚伸向百米外海面上的一座孤山,形成一道屏障,和南面一座山遥遥相对,围成一方静静的港湾。小船跌跌撞撞驶了进去,我们慌慌忙忙上了岸。一回首,大海仍在剧烈地翻滚,吐着白沫……
  多年已过去,但那次海上惊魂之渡令我至今印象深刻。
  选自《老友》
其他文献
清朝重臣左宗棠在担任陕甘总督时,曾经很赏识一个姓吴的部下,这人是世家子弟,非常有才华。一次,左宗棠打算将一件重要的差事交给吴某完成,却有好几个人表示反对,因为他们都发现吴某有一个怪毛病,那就是他在饮食方面非常挑剔,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对饭菜味道的要求都很苛刻,自称美食家的他,甚至对吃饭使用的餐具也十分讲究,一旦有什么地方不合心意,就会对下属大发雷霆,弄得人心惶惶,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委以重任呢?  
期刊
道光年间,18岁的马翠娥含泪埋葬了染病过世的爹娘,在投奔亲戚的途中,晕倒在自贡自流井的路边。打铁铺的学徒林大福刚好路过,把她救回了家。林母见翠娥长相不俗,两个年轻人又年岁相当,便做主给他们操办了婚事。翠娥感激林大福的救命之恩,而她的一手好厨艺,也让林家母子高兴地合不拢嘴。  那时,很多盐商大量捐钱给官府,导致破产,私盐便有了市场,凿井器具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林大福把攒的钱全都投进了打铁铺,专门锻造挖
期刊
当我们掀开历史沉重的帷幕,才发现原来在滇西的怒江峡谷,曾经有过一场惊心动魄的阻截战。日军逼近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东南亚战场连连得手,盟军连遭败绩。1942年1月,气焰嚣张的日军又大举入侵缅甸。为支援英军保卫缅甸,以及保卫我国唯一的国际通道──滇缅公路,中国政府派出10万远征军赶赴缅甸作战。  虽然中国远征军英勇奋战,但终因战略指挥上的屡次失误,以及中、英、美三方关系的难以协调
期刊
苏东坡的最后一餐盛宴是和好友米芾吃的,结果吃得闹了肚子,吃后没几天,他就因为得了肠胃病,加上内热,离开了人间。  此前,他就是个为了吃可以豁出性命的主。他刚到常州,当地就有人请他去吃饭,吃的是河豚。苏东坡有首诗,是关于河豚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所以,他是吃河豚的老手。  请客者有个上好的做河豚的厨子,想让苏学士看看手艺如何。河豚上桌,众人不便打攪,躲在
期刊
清朝嘉庆年间,在胶东陆家庄有个人叫陆全。陆全自幼父母双亡,成年后由于家境贫寒讨不上老婆,年近而立还是光棍儿一条。  这天,陆全碰上了一件烦心事,又无处诉说,干脆就来个借酒浇愁。他到村里的杂货铺买来白酒,就着咸菜,咕咚咕咚一口气喝了下去,喝完后不等酒劲儿上来倒头就睡。  陆全一觉睡到日上三竿,醒来后觉得脖子有些不舒服,用手一摸,竟然摸到一个肉球!他大吃一惊,赶紧找来镜子仔细一看,发现那个肉球有鹅蛋大
期刊
匈奴在秦汉时期曾一度为中国北方强大的政治军事势力,甚至逼迫汉朝纳贡和亲。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便开始对匈奴发起进攻。  东汉时期,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人投降汉朝,入居內地,后来逐渐和汉民族融合。北匈奴则叛服不定,后来东汉派遣大将窦固、窦宪进攻北匈奴,北匈奴向西遁逃,不知所踪。匈奴人究竟逃往了哪里?后来怎么样了?这一直是历史学家感兴趣的问题。  大约过了300年,欧洲东部突然出现了一支强大的
期刊
一伙强盗抢劫一家大户,眼看就要攻破大门,为首的强盗一手持火把,一手持刀,威胁一家老小:“谁敢喊叫就砍了他。这么大风,喊也没人听见。”  在灶下烧火的一个丫头,大约十五六岁,一个人睡在厨房,见此情形,就偷偷拿了火种,摸黑爬到后院,乘风纵火,点着一个大柴火垛。火趁风势,烟焰烛天,一村惊起,都跑来救火。一时火光照如白昼,众人涌至,群盜不能逃脱,只好束手就擒。  主人非常感激这个丫头,想要把她许给儿子当媳
期刊
朗朗晴天下,雪山突然发生了雪崩。滚滚积雪很快在罗祥平的眼前将洞口掩埋,那里面还有他的几个兵:“全体集合!救人!”  大部队听到团长罗祥平的命令后,很快着装集结完毕。罗祥平拖着瘸腿带领着战士连夜挖开雪堆,在洞内救出了因寒冷窒息已然昏迷的人员,几碗姜汤灌下后,战士们终于苏醒过来。罗祥平长长舒了口气,自己所在部队虽然是不用打仗的武警黄金部队,但自从自己当兵以来,见过的牺牲事件实在太多了,当了团长以后,他
期刊
去势  宦官本是可怜人,王继恩却不觉得自己可怜。尽管不能娶妻生子、为官做宰,但出身贫寒的他本就是因为战乱灾害活不下去,才被父母卖到皇宫。他不埋怨父母,正因为做了宦官,自己才得以活命。和弃尸荒野的乡邻相比,他已经幸福太多。  一开始,王继恩只想在乱世苟活下去。可是,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赵匡胤即位后,不放心把饮食起居交给忠于后周的宦官,便让高品宦官去服侍后周废帝,又亲自挑选了一批年轻的
期刊
早年,黄家驷留学回国后创建了中国医科大学并一直从事医学教育工作。在一次讲座中,讲到肺部的健康问题时,黄家驷强调了吸烟对肺部的损害以及对健康带来的严重影响。这时,有学生提出了疑问:“您一直告诉我们要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那么,从辩证主义的角度来讲,难道吸烟就没有任何好处吗?”  “当然有,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嘛。”黄家驷缓缓回答道。黄家驷的话一下引起了所有听众的兴趣,尤其是平常吸烟的人。黄家驷笑了笑,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