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时代,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自主创新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创新人才成为国家人才战略的核心。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并要求高等学校“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如何才能更好地执行国家教育部门的相关精神和学校制订的政策、策略,确保十七大报告中战略目标的实现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和培养。
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国家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企业招聘需要具有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发明创造都是由人完成,很显然创新最后都落实在“人”上,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呢?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上的外因只是条件,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的原理,所以老师要加强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学生是未来国家创新人才的主体,他们是成为创新人才的内因,最终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或者具有多大的创新能力都是由他们决定。当然,事物的个体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对每个学生来说,各人的特长、志向、兴趣、理想、人生规划等都各不相同,显然如果采取过去那种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去培养学生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山东理工大学采取本科生导师制的管理方式,即给每个学生都安排一个导师,便于老师和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了解,也有利于导师根据学生的人生规划、价值取向和高校教育的使命,树立适合每个学生自身条件的人生发展目标,制订有利于目标实现的人生规划。这样对于学生来说,首先消除了学习的迷茫性,实现了由僵化管理到自我管理的顺利转型;其次,虽然学生的学习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其中受到最大影响的还是学习目标,特别是这种结合自身条件、人生价值观、学习基础和态度、志向等制定的符合实际且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人生目标;最后,我们知道,目标决定态度,态度决定结果,所以在这种明确的、通过自身努力可以实现的人生目标激励下,必然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主动性又会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所以每年理工大学的考研率都很高,有的班甚至高达80-90%。
二、强化基础,创造条件
丁肇中教授在一次和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生座谈时讲过:“在大学里,专业选得晚一些为好。数学多学一点很有用。我们强调创造力,但大学的基础还是要有的”。创新需要条件,明确目标只是迈向成功的一步,所以要使学生具备创新能力,还必须使学生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这一点对学生非常重要。事实上,确实有许多没有上过多少学的人成为了科学家,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也确实有不少没有上过多少学的人成为了企业家,但这些人成功的背后是人家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不断自我学习的结果,而不是放弃学习的结果。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让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地分析现象的本质,才能纠正学生对基础理论学习认识的偏差,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当然,作为学校,山东理工大学为了督促学生对基础课程的学习,每年都定期举办各种数学、英语、物理建模等比赛,不仅对学生学习起到促进作用,也是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检阅,并通过对获奖同学进行适当的奖励来激励更多的同学。只有这样,才能为后期的发明创造良好的条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学习专业,加强引导
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只是为实现创新奠定了基础,而要使学生成为创新人才,还必须具备相应的创造欲和创造性思维。近年来,许多高校为了顺应学科的发展趋势,每个专业都在原来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增加了具有代表新技术发展趋势和前沿水平的新课程,这样就使得原来的许多课程不得不压缩其教学课时数,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欲和创造思维就显得特别重要。笔者认为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在授课内容上不能面面俱到,而应该有选择的、有目的地传道、授业、解惑。在教学形式上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变,在知识讲解过程中应该做到适当延伸,把书本知识与身边学生熟悉的东西联系起来,使学生能感到学有所用,从而可以激发学生掌握知识的成就感,刺激学生的创新欲。
只有创造欲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其特定的内在规律,即对学生还要有意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所谓创造性思维,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所以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思维是指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的思维方式,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卓别林为此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和拉提琴或弹钢琴相似,思考也是需要每天练习的”。因此,我们可以运用心理上的“自我调解”,有意识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训练和培养,即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分合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等,为成功实现发明创造奠定基础。
四、强化动手环节,提高水实践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最缺少的是实践经验。每年企业招聘都找有工作经验的人,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来说,实践就显得更为重要。为了检阅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为了把学生的创新思考变为现实,更为了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必须在课堂之外增加必要的动手环节。
1.专业课程学习之前,首先进行参观实习,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为学习理论知识奠定基础。
2.学习过程加强试验、实验环节。即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试验、实验,自己动手完成试验、实验,自己动手分析试验、实验结果等。比如笔者在上农业机械学课程过程实验时,不仅要求他们去做试验,而且对于有些感觉结构比较好的装置必须由学生亲自去分解、组装,甚至重新设计,这样不仅使学生的书本知识得到巩固、验证。而且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为自己以后开发和提高创新设计积累经验。
3.中期进行生产实习。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所以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将其送到相关部门进行生产实习,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了解现实和理论的差距,运用和检阅自己所学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发现、纠正书本上可能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4.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都想小试牛刀,但是许多高校过去由于种种原因都忽视了学生的这种需求。事实上,学生在经过一些环节的培养和引导后,通过对实验、身边事物等的观察和研究,产生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如果不付诸行动,可能也就是灵光一现,很快就过去了,失去了一次很好的创新实践的机会。如果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构思,并利用学校的创新试验平台,对所创新的内容进行设计、制造和实物化,那么即使在付诸行动中出现失败,也能使学生明白失败的原因,促使他对自己的创新方案进行反省,获得难得的教训。如果通过老师指点和自己的努力得到成功,那 么不仅是对其创造成果的一种肯定,更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提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还可以带动其他同学,激发他们的创造欲。
5.在学习后期进行综合实习。由于大学阶段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所以学校都会根据学习任务、专业要求对其进行分解,分步去学习,而在大四期间为了检阅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会安排毕业设计。早些年,学校没有安排学生进行综合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中经常出现一些“低级”错误。有些学生甚至无从下手,明显缺少对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近年来,学校根据每年就业单位要求学生有实践经验以及为了进一步提高和改善教学效果,增加了学习后期的实习环节,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去工厂根据具体产品的加工和组装进行动手操作,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积累了初步的创新经验,明显提高了创新水平。
另外,大家知道,我们国家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实践环节,要求各高校尽力增加一些助研岗位。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等。如山东理工大学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加入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之中,也鼓励教师尽可能地吸收有能力的学生从事具体的科学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近年来,学校通过各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政策的推行,使学生的创新欲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如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思路明显比较开阔,设计结构相对合理,图纸质量明显改善。另外,从近年来学生参加全国机电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等的成绩来看,无论获奖数量还是获奖层次上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五、参与竞争,实现自我
只有竞争才能出效率,也只有比较才能发现差距。所以学校每年都积极鼓励、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省及全国的各类大学生比赛,以便学生能够学其所用、参与竞争、积极进取、实现自我、稳定提高,增强创新能力。通过参赛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知识向实践的转化,促使知识向生产力转化迈出可喜的一步。
总之,学生的大学生活非常短暂,也非常重要。如果教师能够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培养,不仅能帮助学生在创新能力培养上少走弯路、学好专业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与人相处的能力,开阔视野,形成知识层面的融会贯通,最终达到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将其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顾沛,把握研究性教学推进课堂教学方法改革[J]国高等教育,2009(7):31-38
[2]李友生,李玉清,产学研合作培养农业工程人才的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09(8):34-35
[3]刘献君,创新教育理念,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1):18-20
[4]蔡劲松,抓住关键环节,提升高校科技创新实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9(7):39-40
[5]赵海涛,刘继和,“基于问题的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7(34):53-57
[6]李晓阳,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减负”与转型[J],江苏教育,2009(1):68-70
[7]李芒,教学的核心:学习、教授、技术[J],北京教育,2009(2):4-6
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国家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企业招聘需要具有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发明创造都是由人完成,很显然创新最后都落实在“人”上,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呢?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上的外因只是条件,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的原理,所以老师要加强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学生是未来国家创新人才的主体,他们是成为创新人才的内因,最终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或者具有多大的创新能力都是由他们决定。当然,事物的个体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对每个学生来说,各人的特长、志向、兴趣、理想、人生规划等都各不相同,显然如果采取过去那种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去培养学生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山东理工大学采取本科生导师制的管理方式,即给每个学生都安排一个导师,便于老师和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了解,也有利于导师根据学生的人生规划、价值取向和高校教育的使命,树立适合每个学生自身条件的人生发展目标,制订有利于目标实现的人生规划。这样对于学生来说,首先消除了学习的迷茫性,实现了由僵化管理到自我管理的顺利转型;其次,虽然学生的学习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其中受到最大影响的还是学习目标,特别是这种结合自身条件、人生价值观、学习基础和态度、志向等制定的符合实际且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人生目标;最后,我们知道,目标决定态度,态度决定结果,所以在这种明确的、通过自身努力可以实现的人生目标激励下,必然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主动性又会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所以每年理工大学的考研率都很高,有的班甚至高达80-90%。
二、强化基础,创造条件
丁肇中教授在一次和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生座谈时讲过:“在大学里,专业选得晚一些为好。数学多学一点很有用。我们强调创造力,但大学的基础还是要有的”。创新需要条件,明确目标只是迈向成功的一步,所以要使学生具备创新能力,还必须使学生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这一点对学生非常重要。事实上,确实有许多没有上过多少学的人成为了科学家,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也确实有不少没有上过多少学的人成为了企业家,但这些人成功的背后是人家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不断自我学习的结果,而不是放弃学习的结果。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让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地分析现象的本质,才能纠正学生对基础理论学习认识的偏差,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当然,作为学校,山东理工大学为了督促学生对基础课程的学习,每年都定期举办各种数学、英语、物理建模等比赛,不仅对学生学习起到促进作用,也是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检阅,并通过对获奖同学进行适当的奖励来激励更多的同学。只有这样,才能为后期的发明创造良好的条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学习专业,加强引导
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只是为实现创新奠定了基础,而要使学生成为创新人才,还必须具备相应的创造欲和创造性思维。近年来,许多高校为了顺应学科的发展趋势,每个专业都在原来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增加了具有代表新技术发展趋势和前沿水平的新课程,这样就使得原来的许多课程不得不压缩其教学课时数,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欲和创造思维就显得特别重要。笔者认为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在授课内容上不能面面俱到,而应该有选择的、有目的地传道、授业、解惑。在教学形式上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变,在知识讲解过程中应该做到适当延伸,把书本知识与身边学生熟悉的东西联系起来,使学生能感到学有所用,从而可以激发学生掌握知识的成就感,刺激学生的创新欲。
只有创造欲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其特定的内在规律,即对学生还要有意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所谓创造性思维,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所以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思维是指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的思维方式,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卓别林为此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和拉提琴或弹钢琴相似,思考也是需要每天练习的”。因此,我们可以运用心理上的“自我调解”,有意识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训练和培养,即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分合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等,为成功实现发明创造奠定基础。
四、强化动手环节,提高水实践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最缺少的是实践经验。每年企业招聘都找有工作经验的人,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来说,实践就显得更为重要。为了检阅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为了把学生的创新思考变为现实,更为了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必须在课堂之外增加必要的动手环节。
1.专业课程学习之前,首先进行参观实习,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为学习理论知识奠定基础。
2.学习过程加强试验、实验环节。即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试验、实验,自己动手完成试验、实验,自己动手分析试验、实验结果等。比如笔者在上农业机械学课程过程实验时,不仅要求他们去做试验,而且对于有些感觉结构比较好的装置必须由学生亲自去分解、组装,甚至重新设计,这样不仅使学生的书本知识得到巩固、验证。而且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为自己以后开发和提高创新设计积累经验。
3.中期进行生产实习。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所以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将其送到相关部门进行生产实习,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了解现实和理论的差距,运用和检阅自己所学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发现、纠正书本上可能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4.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都想小试牛刀,但是许多高校过去由于种种原因都忽视了学生的这种需求。事实上,学生在经过一些环节的培养和引导后,通过对实验、身边事物等的观察和研究,产生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如果不付诸行动,可能也就是灵光一现,很快就过去了,失去了一次很好的创新实践的机会。如果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构思,并利用学校的创新试验平台,对所创新的内容进行设计、制造和实物化,那么即使在付诸行动中出现失败,也能使学生明白失败的原因,促使他对自己的创新方案进行反省,获得难得的教训。如果通过老师指点和自己的努力得到成功,那 么不仅是对其创造成果的一种肯定,更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提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还可以带动其他同学,激发他们的创造欲。
5.在学习后期进行综合实习。由于大学阶段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所以学校都会根据学习任务、专业要求对其进行分解,分步去学习,而在大四期间为了检阅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会安排毕业设计。早些年,学校没有安排学生进行综合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中经常出现一些“低级”错误。有些学生甚至无从下手,明显缺少对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近年来,学校根据每年就业单位要求学生有实践经验以及为了进一步提高和改善教学效果,增加了学习后期的实习环节,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去工厂根据具体产品的加工和组装进行动手操作,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积累了初步的创新经验,明显提高了创新水平。
另外,大家知道,我们国家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实践环节,要求各高校尽力增加一些助研岗位。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等。如山东理工大学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加入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之中,也鼓励教师尽可能地吸收有能力的学生从事具体的科学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近年来,学校通过各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政策的推行,使学生的创新欲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如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思路明显比较开阔,设计结构相对合理,图纸质量明显改善。另外,从近年来学生参加全国机电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等的成绩来看,无论获奖数量还是获奖层次上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五、参与竞争,实现自我
只有竞争才能出效率,也只有比较才能发现差距。所以学校每年都积极鼓励、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省及全国的各类大学生比赛,以便学生能够学其所用、参与竞争、积极进取、实现自我、稳定提高,增强创新能力。通过参赛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知识向实践的转化,促使知识向生产力转化迈出可喜的一步。
总之,学生的大学生活非常短暂,也非常重要。如果教师能够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培养,不仅能帮助学生在创新能力培养上少走弯路、学好专业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与人相处的能力,开阔视野,形成知识层面的融会贯通,最终达到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将其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顾沛,把握研究性教学推进课堂教学方法改革[J]国高等教育,2009(7):31-38
[2]李友生,李玉清,产学研合作培养农业工程人才的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09(8):34-35
[3]刘献君,创新教育理念,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1):18-20
[4]蔡劲松,抓住关键环节,提升高校科技创新实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9(7):39-40
[5]赵海涛,刘继和,“基于问题的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7(34):53-57
[6]李晓阳,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减负”与转型[J],江苏教育,2009(1):68-70
[7]李芒,教学的核心:学习、教授、技术[J],北京教育,2009(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