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预设,精彩生成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u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生成性”的教学,不再是完全根据课前的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是教师、学生、教学文本、教学环境等课堂教学因素交互作用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实际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一旦出现“不速之客”,我们要有心理准备,灵活应对,而不能一味拘泥于课前的教案。有时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也许会成为课堂上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作为一线教师,结合平时的实践和思考,我觉得在当前设计教学预案的实践中,以下几方面尤其值得我们关注和探索:
  一、生成要利用好课程资源
  语文课堂教学生成的前提是要有良好的课程资源,没有合理的课程资源,就不会有课堂的生成。但在教学实际中,我们许多教师却不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各种信息不能很好地收集和处理,而是随意地创设没有实际意义的情境之后就去人为地搞课堂生成,结果课堂生成离开了课程资源作为基础,生成活动就成了形式,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也就不可能提高。
  【案例】我执教阅读课《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一课时,根据学生在课前搜集了大量资料,课前知识储备极为丰富的特点,出示课题后,即让学生交流对彭德怀的了解。学生一个个兴致勃勃、滔滔不绝,他们对彭爷爷的了解远远超过了我的估计。此时,让学生停下来去阅读课文,学生们却仍沉浸在讨论中,欲罢不能。待学生按要求勉强读书后,又觉得课文内容没有他们所了解的丰富、有趣,于是对读课文反倒没了多大兴致。教师开发而得的资源极为丰富,本意在于缩短学生与文本、与他人对话的距离,萌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主动走进文本积极阅读思考,但为什么利用起来,效果却适得其反呢?究其原因,正因为教师设计教学预案时没有认真思考如何利用课外资源及处理好课外资源与学习教材文本的关系所致。
  语文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阅读课堂的生成离不开阅读资源,阅读教学的课堂生成是在学生活动中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开展的教学活动。要很好地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并在活动中生成课堂,首先教师就要选择好阅读材料。对阅读材料的选择要做到:一是选择的阅读材料要适合学生的阅读水平,要适合不同年级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既不能选择内容太难的阅读材料,也不能选择太简单的阅读内容;二是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阅读资料,现在的小学生对阅读学习的选择很看重兴趣性,没有阅读兴趣,再好的材料也不会达到很好的阅读效果;三是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加以指导,通过反复阅读、重点阅读等多种形式去指导学生阅读,要及时地反馈阅读效果,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的困难。
  二、在学生的需求中生成
  新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基于学生的生活、基于学生的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立足点。语文课堂教学要体现生成性、活动性,就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去主动探究,教师的教学主要是引导、点拨。如阅读教学,不再是教师要学生去读什么,而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阅读去自己选择阅读材料,去主动阅读。因此,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活动中去体验和感悟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方向。
  【案例】我在教学《夜晚的实验》时就鼓励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去探究学习,学生提出了许多很有新意的问题。
  1.这一实验是谁做的?为什么在夜晚做?
  2.通过实验给人类带来了哪些恩惠?
  3.如果将蝙蝠的耳朵堵上结果会怎样?
  学生讨论时我发现,有的问题是我事先就能考虑到的预设的问题,有的是课堂中自然生成的问题。第1个问题绝大多数学生都提到了,教科书上的“课后题”也提出了这个问题,于是我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问题来研究。通过深入阅读,不仅解决了重点问题,也连带解决了其他的一些问题。第3个问题是我原来没有准备的,这就是生成性问题。生成性的问题多了,这个课堂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生成性课堂,不再是教师事先就安排好的程序。
  三、关注细节,形成亮点
  语文课本的文章是由字词和段落组成的,要引导学生阅读好课文,在教学中就要注重字词教学和文章段落内容的分析。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是学生阅读的基本前提,不掌握好字词,就没有办法阅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从字词入手。
  【案例】教学《黄果树瀑布》一文时,因为绝大多数的学生没有见过黄果树瀑布,所以就没有那种感受和体验,教学起来会有点空虚的感觉。这时就可用课件来演示。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对黄果树瀑布的雄伟和壮观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教师再找去过黄果树瀑布风景区的学生做介绍,引导学生讨论,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教学预案的设计是建立在教师主观经验基础上的对课堂教学的预设构想,而在教学现实中,往往会出现许多突发事件、意外问题、不期而至的精彩、瞬间即逝的火花……所以,在设计教学预案时,我们还应充分考虑到这些“不确定”因素,尽量设想一些应对、调控的措施,让动态生成的课堂里充满“顺学而教”的教学智慧。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觉得学习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加速完成其认知过程。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并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因素,是推动学生学习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兴趣激发 策略  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
期刊
摘 要:目前,新课改要求数学教学应面向全部学生,从而在培育对象上从面向少数学生改变为面向全部学生,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差别的人在数学上获得差别的成长”,那是对数学教诲根底性与成长性的夸大。由此,教学过程中,应该走出教学的误区和死角,更好的实施新课数学教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误区 情感 分层  针对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应采取对应的策略。正在现真的讲授中,现有很多教员正在对多讲授的熟悉上存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是主体意识的本质特性,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那么对于教师来说,就要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方式。要让地理课堂充满生气、充满活力,我们首要的任务便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地理课常用的一些直观教学方法、直观教具模型、课外实践活动
期刊
新课程改革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转差”工作也被摆在了教育的突出位置。对于后进生这个特色的群体,教师们可从科学家、教育家爱迪生、达尔文、郭沫若等中外名人的故事中开启教育的方法,或以张海迪、钱梦龙自强不息的一代骄子的事迹激励其成才。在默默的实践与期待中,有朝一日,“差生”——在传统教师眼中的“丑小鸭”,必定会成为漂亮的
期刊
摘 要:教师要不断学习,深入研究,提升自身素质,才能领会新课标的精髓,承担实施新课程的重任。课改能否成功,新的教育理念能否得到贯彻,其关键在于教师。但语文教学不仅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学”的拓展和延伸。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法创新 学法指导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事业所面临的挑战,与时俱进,跟上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我时刻关注课改动向,认真领会揣摩新
期刊
摘 要:初中历史新课标提出,要改变过去传统历史教学灌输式的模式,代之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本文将根据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些经验和方法,探析探究式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初中历史 探究式 合作 自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重背诵、轻理解,重灌输、轻自主学习。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无法真正理解相关的知识点,对学习历史产生了一些偏颇的看法,甚至觉得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社会的进步,以教育为本。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语文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决定了搞好学生语文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语文课要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
期刊
语言是人类社会重要的交际工具,口语表达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作为“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训练中的“说”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不少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对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更缺乏寻找科学的方法训练中学生的口语能力,只是片面重视学生“写”的能力,轻视和相当程度地忽略了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了轻“说”
期刊
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的口头语言,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我们所熟悉的对朗读重要性的阐释,而白居易读书致“口舌成疮”方有大成,韩愈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始成大家,朱熹也有“书读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
期刊
语音题在中考卷中是必考题,被誉为“中考第一题”真是名副其实。而多音字的考查更受青睐,仅2011年中考卷中就考查了13个之多,比重可谓大矣,而学生失分却又比较严重。怎样才能让广大师生高效备考,走出语音题解答“拿不准,辨不清,吃不透”的怪圈?我从以下六方面为解答多音字题提供了一些方法,以期多音多义现象使广大高考师生不再困惑。  一、以“性”定音。“性”,即词性。有些多音字,由于词性不同,读音也往往不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