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大学生人格发展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r0op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同一性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中所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埃里克森认为,同一性问题是青春期人格发展的核心,反应了青春期人格发展所遇到的矛盾和冲突的内在根源。因此,从自我同一性理论的视角来分析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埃里克森关于青春期人格发展的理论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将持续人的一生,并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划分为8个必须经历的阶段,每个阶段都不可逾越,但时间早晚因人而异。而人格发展又是充满着矛盾和冲突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的矛盾或核心问题。当这个特殊的矛盾解决了,人格就发展了一步。每个阶段都可能形成个人的心理危机。所以在人生的全过程中,每个阶段也都可以视为一个关键(危机)。这就是:(1)婴儿期——对人信任与不信任的冲突;(2)儿童早期——活泼自主与羞愧怀疑冲突;(3)学步期——积极主动与自罪内疚的冲突;(4)学龄初期——勤奋进取与自贬自卑的冲突;(5)青春期——自我统合与角色混乱的冲突;(6)成年期——友爱亲密与孤独疏离的冲突;(7)中年期——精力充沛与颓废迟滞的冲突;(8)老年期——完美无憾与悲观绝望的冲突。在这八个阶段中每一阶段都构成下一阶段的发展基础,前一阶段的任务不能顺利完成可能导致后一阶段发展的危机。
  自我同一性理论是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中的第五个阶段里提出来的。他认为所谓自我同一性是指青少年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中的重要方面前后一致及较完善的意识,也是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一致。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12、13岁至17、18岁的年轻人,发展的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自我同一性混乱。儿童进入青年期,个体自我意识分化为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要建立起自我同一性,就得使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达到统一。为此,要么努力改变现实的自我,使之与理想的自我一致;要么修正、改变理想的自我,使之符合现实的自我。青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和他以前的发展阶段所建立起来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有直接的关系。如果顺利地完成了以前的发展任务,自我同一性就容易建立,并顺利地进入成人期。如果不能顺利地完成前期的发展任务,自我同一性就难以建立,就会导致自我同一性的混乱,以致防碍人格的正常发展。
  
  二、从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看当代我国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
  
  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就是自我同一性确立的过程
  大学阶段,正是一个人的人生的转折点即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入学前,尽管大部分的学生已经超过了18岁的年龄,但无论是其家长还是本人,都将其(自己)视为孩子。而大学毕业时,几乎所有的学生以及他们的父母,都将其看作是堂堂正正的男人或女人了。所以大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从青春期向成年期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的自我意识形成、发展并走向完善的重要飞跃时期。在大学阶段,人们将面临着学业、就业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在自我意识形成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并出现了一系列大学生自我认识过程中的困惑。例如:我到底怎样(我在他人眼里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我应该是怎样的(我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将来会怎样(将来我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作为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自我意识的形成从自我分化到自我整合的过程。可见,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实际正是埃里克森所说的自我同一性确立的过程。
  2.反映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方面的矛盾与冲突
  一是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的矛盾与冲突。刚入大学的学生自我意识的概念还不是很突出,对自我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主观臆想的状态。但大学生活的过程中,他们开始逐渐认识到了客观上的实际的自己。他们的自我意识中,将自己分离为主观的体验者与客观的被观察者,开始出现了不满自我、不接纳自我等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甚至出现了不能确定自我的“怪现象”。这其实也就是自我同一性问题。如:自己原以为自己是最出色的,但现实中看到有不少的人要比自己还出色;原来认为自己什么都行,但现实中看到自己有许多地方不如别人;原来认为自己是很完美的,但是现在开始看到自己其实有许多的弱点、缺点等等,开始面临着如何去客观地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悦纳自我的矛盾。
  二是自我开放的需求与自我保护封闭的矛盾与冲突。正如前面所述,在进入青春期后,人的独立意识逐步明显,不愿再依赖于父母家人的呵护,而将情感的需求转向同龄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抚慰。在大学生中尤其表现为迫切需要友谊与理解,寻找归属,希望被他人及群体接纳和关爱。但另一方面,大学生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时期,对自我评价极为敏感,这在不少学生身上表现为过度的心理防御机制。为了避免自己被伤害,不愿主动对他人敞开心扉,而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深深地隐藏起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带有较强的戒备心理,总是有意无意地与人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这种既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与支持,又对他人自我封闭的心理倾向,会产生较强的心理冲突,使得不少大学生为此而长期处于孤独感的煎熬之中。
  
  三、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启示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对高校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无疑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大学期间是个性成熟期,是自我同一性形成时期,也是形成亲密感、防止孤独感的时期,这一阶段非常重要。学校要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这一时期的发展任务,为社会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合格人才。借鉴埃里克森的青年期人格发展理论,我们在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高等教育工作者要加强自我教育,创造良好的人格教育环境
  根据埃里克森认为必须为青年提供完成心理社会任务所必需的社会条件,建立自我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产生的观点。在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中,首先,要创造良好的人格教育环境。因为,人格的培养要依赖于一定的教育环境。教育者的人格水平是人格教育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许多事实说明,教育者人格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格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教育者人格水平高、言行一致,他们便能成为受教育者的楷模、仿效的榜样。许多伟大人物回忆自己成长的过程时,都觉得自己曾受益于教育者高尚人格的影响。因此,高等教育工作者要加强自我教育,要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不要把消极情绪与态度带到工作中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水平。
  2.加强自我意识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根据埃里克森强调自我在人格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观点,在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教育。自我意识是个性的核心,是一种认知系统,它对个体具有自行调节作用,制约着个人行为,影响着塑造个性结构的其他成分和相互关系。人格诸成分与要素是以个人的意识、态度为依据的。因此,自我的形成与发展伴随着整个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在教育活动中,要充分信任学生,诱导学生独立探索和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大学时期是人生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大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环境发生了改变,他们面对的是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面临的是爱情的追求、职业的选择等人生难题。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当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问题时,心理冲突矛盾随时可能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竞争与求稳的冲突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将会形成心理障碍,不利于健康人格形成。通过个别咨询、心理测量、团体指导、专题讲座等心理咨询服务活动,使大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规律,学会情绪和情感调节方法,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3.创设包容的社会氛围,让大学生尝试各种社会角色
  埃里克森论及青少年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建立过程的时间性问题时,提出“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这个概念,即他认为青少年大学生在建立自我同一性时需要一段时间来进行各种社会角色的尝试,以达到对自我的真正把握。在这个时期,青少年可以对自己的发展进行各种尝试,并通过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的选择,最终建立起自我同一性。所以,给予青少年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是青少年发展所必需的。埃里克森的这一观点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成长有所启示,即我们应该创设一个民主、包容的社会氛围,给青少年大学生一段时间、一个发展的空间,允许他们去幻想、去探索、去恶作剧、去四处漫游,给他们一个选择的可能性。在谈到美国青少年问题时,埃里克森作了这样的概括:“一代一代的青少年,因无力承受美国青年期的无情标准所强加的角色而感到不知所措,他们试图用各种方式离开、退学、离开工作、整晚在外逗留……”。所以,我们的社会不能过高的要求青少年大学生,总抱怨他们是“垮掉的一代”。一味的高标准、严要求,只能造成青少年大学生的叛逆甚至是走向犯罪,倒不如创设民主、包容的社会环境,让他们自然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宋深潮,等.大学生人格发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
  [4]郝红英.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家庭人格教育的启示[J].阴山学刊,2008(8).
  [5]林碧烽,张晓容.精神分析理论对人格教育的有益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00(3).
  [6]吴志化.试析人格教育的几个问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3).
  [7]余家权.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启示[J].理论研究,1999(6).
其他文献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以学生个体学习兴趣为导向,以创新型科技课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解决实际困难和社会问题为切入点的科研实践活动[1]。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通过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可学到许多在书本、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通过勤查资料、参与实验研究,可提高观察想象能力、逻辑
期刊
说明:由贺祖斌教授主持的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参加的一年一度的“年度高等教育十大事件盘点”的学术沙龙已经主办了多期,特别是2007年、2008年的“高等教育十大事件盘点”在学术界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课题组对2009年中国高等教育发生的事件进行梳理和讨论,并以学术沙龙形式整理出有关高考制度、教学成果、教学改革、高教热点、思想教育、毕业就业、大学制度、教育反思、学术规范、学位制度等十方面事件,将
期刊
一、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内涵及意义    1999年我国第一所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大学城诞生,这种资源共享模式对于我国来说是一种新兴事物,各地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积极的探索,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战略,由此而形成富有自身特色的资源共享模式。  1.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内涵  在“教育大词典”中,教育资源(Educational Resources)被定义为教育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总称。教育资源包括5
期刊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大学生数量激增,在大众教育代替了精英教育的同时,大学生的需求也呈现出了多样化、个性化和复杂化的特征。尤其是现在的大一新生,大多都是90后的新生代,他们的思想中更是增添了很多新时代的思维特色,这些都给高校教师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下面,笔者结合对东北某高校400名大一新生的调查数据,针对高校学生管理中大一新生的学习管理
期刊
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向纵深发展,高等教育质量日益引起高度关注,各国普遍重视提升大学教师教学专业化水平,将其作为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对大学教师教学专业化的背景与动因    1.对大学教学重要性的重新认识  1990年时任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的博耶出版了《学术的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一书。该书重新思考了学术的含义:[1]学术包含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
期刊
为了使同学们了解本区域的历史,更好地传承、弘扬区域文化,我国高校都开设了地方史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否把握好地方史教学的目的、内容及开设对象,是能否圆满完成此课程任务的关键。而现今的地方史教学在上述各方面明显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故笔者试就地方史教学的目的、内容及开设对象做进一步阐述,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地方史教学的目的    在地方史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仅以使学生了解该地域的历史沿革为
期刊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学文化建设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大学领导者和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许多高校已经制定或正在研究制定大学文化建设规划纲要,成立了大学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负责大学文化建设的专门机构,大学文化建设工作在各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面对新形势新机遇,大学文化要完成提升品牌、形塑卓越组织的使命,品牌建设应是核心内容。通过有意识的品牌经营,建设有特色、有底蕴和有积累的大学文化,创新大学文化建设,
期刊
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高校大学生日常管理教育工作也在向着网络化发展,如何在新的环境下将高校的大学生教育工作与网络相结合,对于高校大学生管理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存在着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同时并存交叉作用的状况。在网络环境中,高校德育管理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正确认识和分析这些特点,总结近年来利用网络开展德育管理工作已经初步取得的一些经验,对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实
期刊
“师范院校要达到传递先进知识与培养教师素质的有效统一”,单靠教育实习这一短期的阶段性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师范院校体现“师范性”的特点,应该是在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使他们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方法和手段。[1]基于此,各大师范学校都加强了对师范生进行教师技能培训的力度,将教育实习的内涵扩大化,以教师技能培训课为依托,形成了不同的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师范生的从教素质。  笔者所在的陕西师范大学教
期刊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90后”大学生将是高校新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对象。这一代个性鲜明自由的学生对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90后”理想信念教育将成为高校开展新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    一、“90后”大学新生理想信念状况    理想信念是人心灵世界的核心,也是伴随着个体生命历程的精神支柱,体现了个体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与追求。当前的大学新生多属于“90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