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的幼教专家丽莲凯兹指出:“适宜的教学方法要提供幼儿足够的机会与各种成人、儿童、材料互动,并直接与真实的物品和环境互动。”也就是说,适合儿童的教学方式应该大部分是非正式的、非结构的,在这样的生活方式中,儿童可以和真实的环境、材料及教师、同伴互动。幼儿园的课程设计,需要我们懂得幼儿的生命和生长,懂得幼儿的生活,毫不吝啬地给予幼儿真实的生活体验,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脉络中多感官地学习。而区域这一具有低结构性、非正式性恰好满足了这一条件。区域活动是幼儿园半日教育活动的一个环节。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多样性、自由性、趣味性符合幼儿教育的年龄特点,对幼儿有强烈的吸引力。区域活动不仅是集中教育活动的延伸、拓展和补充,而且有其独到的教育价值。
一、科学设置活动区
区域活动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幼儿处于被动、静止状态的局面,不是教师把知识告诉幼儿,让幼儿被动、静止地接受,而是教师通过设计、提供可供幼儿操作的环境特别是各种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得到发展。区域活动的设置是灵活的,依据主题活动的内容进行多方面考虑而设置的。如《丰收的季节》的主题活动中,就设置了表演区、美工区、语言区、益智区、自理区等。而在《我们的祖国》主题活动中,就设置了美工区、语言区、建构区、益智区、科学区等。区域环境要有鲜明的个性布置,能吸引幼儿进入到区域中。区域环境作为主题环境的一部分,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幼儿的活动很大一部分要在区域中进行。区域环境要根据各个区域特色进行有特色的布置。各个区域的创设也要根据主题的具体情况而定。语言区通常投放一些主题相关的图书、头饰、手偶等资料,张贴一些有趣的图画和一些幼儿仿编的儿歌,同时也可放置一些空白纸、铅笔等习作物品。美工区投放的东西除一些常规的幼儿练习用品外,如剪刀、橡皮泥、工作纸、彩色笔、油画棒等,还可以再投放一些简单手工作品的示范图。在美工区最重要的是要设置一面幼儿作品的展示墙块,可以让幼儿粘贴自己觉得满意的绘画及其他的作品。在科学区通常提供一些幼儿操作材料,操作材料与主题相关。在音乐区、表演区投放一些简单或自制的乐器、头饰、自制服装等。通常建构区是根据主题而定的。区域活动应根据活动区的层次性特点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有时即便是同一班级中同一类型的活动也通过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来体现层次性。适合幼儿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学习节奏的多层次的活动材料,可以满足不同幼儿自主选择的需要。
二、合理投放操作材料
操作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灵魂,是幼儿学习内容的载体。根据教育目标投放材料,让材料有效地体现教育目标。教育目标可隐含在投放材料中,渗透在教师可创设的环境中,幼儿一旦进入老师精心创设的环境中,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即可获得某方面的发展。根据幼儿兴趣和需求投放材料,一物多用,活动材料投放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的质量,但投放的资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幼儿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投放,尽管吸引幼儿,但也容易让幼儿分心,不能专一地进行活动。因此,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材料与幼儿需求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还应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提供层次性与多样性的活动材料。幼儿存在个体差异,在投放材料之前要观察幼儿,分析适合他们最近发展区的活动材料,材料所呈现出的梯度是否适合幼儿的心智水平,是否需要增加或者减少层次,以尽可能多地考虑幼儿的发展程度在投放区域材料时,我们往往根据主题活动实施的需要,科学地投放与主题相关的区域材料,使主题活动中的集体活动、区域活动能更好地互动,从而使主题的实施更加完整、深入。另外,投放的材料要有探索性,教师所投放的材料必须在幼儿动手操作的同时引发幼儿积极的思维活动。另外,还应注意区域之间材料的组合、使用,各个区域活动材料之间往往存在着互动作用。
二、轻松有效的教师指导
目前许多教师有一种误解,认为区域活动是孩子的自由活动,要让他们自由,教师的指导是极少量的,甚至可以不需要。其实,教师应像在其他教育活动中一样重视自己在区域活动中主导作用的发挥,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功能,促进孩子的发展。为此,教师要做好活动前的准备,注重活动中的观察,了解及必要的指导、辅导及活动后的跟踪、教研、更换材料等工作。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区域活动时应进行有实效的指导,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引导幼儿对自己的活动过程进行回顾与评价,指导应全面具体。幼儿是区域活动的主人,也是区域活动成效落实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活动中关注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状况,适当地调整活动计划,幼儿的兴趣如何,幼儿的参与情况,幼儿的社会交往水平,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幼儿间的互动,幼儿区域规则遵守情况,都应是教师关注指导的重点。
(一)活动规则的确定必不可少
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和保证质量,小班的活动规则主要由教师定,中大班的由教师和幼儿一起制定。经过长期的实践,我形成了自己的做法。可以事先制定四件标志性的东西。一是区域标志牌挂在或贴在区域的明显处,小中班用图画或是符号表示,大班还可用文字;二是区域活动牌,比区域标志牌小一点,与区域活动相对应;三是区域活动登记表,用来记录活动情况;四是标记印章。
(二)让幼儿明确区域活动规则
幼儿在参加各区域活动时,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首先,要拿取活动牌。其次,幼儿凭手中的活动牌与区域标志牌相对照,找对以后再玩。玩时登记,幼儿随身携带自己的标志印章,每到一个区域,都要在区域登记本上盖上自己的印章。这样便于追踪每个幼儿的个性爱好及对各区域各种材料的兴趣度,便于调整、补充、更新等。
(三)注意习惯的培养
要向幼儿反复强调爱护玩具、材料,用完后及时整理、收拾。区域值日生要督促教育其他幼儿,同时自己要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四、活动评价及调整
教师应该在区域活动中对幼儿的活动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调整活动区的环境,包括活动区域设置的增减,活动材料投放的改变,不断提供可促进幼儿持续发展的活动材料。设计并布置一些活动区域,制作并投放一些活动材料,只是活动区教学的起点,而不是活动区教学的全部。游戏后的评价,是活动区域后的一个重要环节,老师首先要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引导幼儿开展讲述、讨论、分析,帮助幼儿整理获得的零散经验,引导幼儿修正错误的经验,让幼儿分享成功的快乐,也为下一次活动提出新要求。有效的讲解不仅能够真正反映活动的实际水平,而且能使教师及时地发现活动的质量,如在活动结束后,让幼儿尽可能想说、多说、表达各种想法,表现自我,让幼儿介绍在活动中是怎样玩的,出现了哪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这样可以锻炼幼儿的评议表达和自我评价能力。另外,教师还要对幼儿有所表示,使他们的行为受到赞许和强化之后,水平不断提高,以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区域活动对于幼儿园是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话题,我们要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来提高活动的质量,要解决区域活动中的困惑,不仅是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只要教师树立起正确的区域活动的观念,把区域活动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本活动,不断地开拓空间,细心观察幼儿的需要及表现,让幼儿在不同的“区域”中忙碌起来,培养他们积极的研究、操作和交往的能力,就能让区域活动成为孩子快乐成长的乐园。
一、科学设置活动区
区域活动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幼儿处于被动、静止状态的局面,不是教师把知识告诉幼儿,让幼儿被动、静止地接受,而是教师通过设计、提供可供幼儿操作的环境特别是各种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得到发展。区域活动的设置是灵活的,依据主题活动的内容进行多方面考虑而设置的。如《丰收的季节》的主题活动中,就设置了表演区、美工区、语言区、益智区、自理区等。而在《我们的祖国》主题活动中,就设置了美工区、语言区、建构区、益智区、科学区等。区域环境要有鲜明的个性布置,能吸引幼儿进入到区域中。区域环境作为主题环境的一部分,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幼儿的活动很大一部分要在区域中进行。区域环境要根据各个区域特色进行有特色的布置。各个区域的创设也要根据主题的具体情况而定。语言区通常投放一些主题相关的图书、头饰、手偶等资料,张贴一些有趣的图画和一些幼儿仿编的儿歌,同时也可放置一些空白纸、铅笔等习作物品。美工区投放的东西除一些常规的幼儿练习用品外,如剪刀、橡皮泥、工作纸、彩色笔、油画棒等,还可以再投放一些简单手工作品的示范图。在美工区最重要的是要设置一面幼儿作品的展示墙块,可以让幼儿粘贴自己觉得满意的绘画及其他的作品。在科学区通常提供一些幼儿操作材料,操作材料与主题相关。在音乐区、表演区投放一些简单或自制的乐器、头饰、自制服装等。通常建构区是根据主题而定的。区域活动应根据活动区的层次性特点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有时即便是同一班级中同一类型的活动也通过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来体现层次性。适合幼儿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学习节奏的多层次的活动材料,可以满足不同幼儿自主选择的需要。
二、合理投放操作材料
操作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灵魂,是幼儿学习内容的载体。根据教育目标投放材料,让材料有效地体现教育目标。教育目标可隐含在投放材料中,渗透在教师可创设的环境中,幼儿一旦进入老师精心创设的环境中,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即可获得某方面的发展。根据幼儿兴趣和需求投放材料,一物多用,活动材料投放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的质量,但投放的资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幼儿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投放,尽管吸引幼儿,但也容易让幼儿分心,不能专一地进行活动。因此,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材料与幼儿需求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还应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提供层次性与多样性的活动材料。幼儿存在个体差异,在投放材料之前要观察幼儿,分析适合他们最近发展区的活动材料,材料所呈现出的梯度是否适合幼儿的心智水平,是否需要增加或者减少层次,以尽可能多地考虑幼儿的发展程度在投放区域材料时,我们往往根据主题活动实施的需要,科学地投放与主题相关的区域材料,使主题活动中的集体活动、区域活动能更好地互动,从而使主题的实施更加完整、深入。另外,投放的材料要有探索性,教师所投放的材料必须在幼儿动手操作的同时引发幼儿积极的思维活动。另外,还应注意区域之间材料的组合、使用,各个区域活动材料之间往往存在着互动作用。
二、轻松有效的教师指导
目前许多教师有一种误解,认为区域活动是孩子的自由活动,要让他们自由,教师的指导是极少量的,甚至可以不需要。其实,教师应像在其他教育活动中一样重视自己在区域活动中主导作用的发挥,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功能,促进孩子的发展。为此,教师要做好活动前的准备,注重活动中的观察,了解及必要的指导、辅导及活动后的跟踪、教研、更换材料等工作。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区域活动时应进行有实效的指导,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引导幼儿对自己的活动过程进行回顾与评价,指导应全面具体。幼儿是区域活动的主人,也是区域活动成效落实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活动中关注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状况,适当地调整活动计划,幼儿的兴趣如何,幼儿的参与情况,幼儿的社会交往水平,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幼儿间的互动,幼儿区域规则遵守情况,都应是教师关注指导的重点。
(一)活动规则的确定必不可少
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和保证质量,小班的活动规则主要由教师定,中大班的由教师和幼儿一起制定。经过长期的实践,我形成了自己的做法。可以事先制定四件标志性的东西。一是区域标志牌挂在或贴在区域的明显处,小中班用图画或是符号表示,大班还可用文字;二是区域活动牌,比区域标志牌小一点,与区域活动相对应;三是区域活动登记表,用来记录活动情况;四是标记印章。
(二)让幼儿明确区域活动规则
幼儿在参加各区域活动时,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首先,要拿取活动牌。其次,幼儿凭手中的活动牌与区域标志牌相对照,找对以后再玩。玩时登记,幼儿随身携带自己的标志印章,每到一个区域,都要在区域登记本上盖上自己的印章。这样便于追踪每个幼儿的个性爱好及对各区域各种材料的兴趣度,便于调整、补充、更新等。
(三)注意习惯的培养
要向幼儿反复强调爱护玩具、材料,用完后及时整理、收拾。区域值日生要督促教育其他幼儿,同时自己要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四、活动评价及调整
教师应该在区域活动中对幼儿的活动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调整活动区的环境,包括活动区域设置的增减,活动材料投放的改变,不断提供可促进幼儿持续发展的活动材料。设计并布置一些活动区域,制作并投放一些活动材料,只是活动区教学的起点,而不是活动区教学的全部。游戏后的评价,是活动区域后的一个重要环节,老师首先要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引导幼儿开展讲述、讨论、分析,帮助幼儿整理获得的零散经验,引导幼儿修正错误的经验,让幼儿分享成功的快乐,也为下一次活动提出新要求。有效的讲解不仅能够真正反映活动的实际水平,而且能使教师及时地发现活动的质量,如在活动结束后,让幼儿尽可能想说、多说、表达各种想法,表现自我,让幼儿介绍在活动中是怎样玩的,出现了哪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这样可以锻炼幼儿的评议表达和自我评价能力。另外,教师还要对幼儿有所表示,使他们的行为受到赞许和强化之后,水平不断提高,以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区域活动对于幼儿园是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话题,我们要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来提高活动的质量,要解决区域活动中的困惑,不仅是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只要教师树立起正确的区域活动的观念,把区域活动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本活动,不断地开拓空间,细心观察幼儿的需要及表现,让幼儿在不同的“区域”中忙碌起来,培养他们积极的研究、操作和交往的能力,就能让区域活动成为孩子快乐成长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