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分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000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在教材各个板块都设计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德育课程,须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诵读、解读、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其魅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入学生的心灵,从而深化学生文化认同,坚定学生文化自信,从根本上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春有格
  
  2017年1月,中共中央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学科,有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理应担当起引导学生文化认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任,通过诵读、解读、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地滋养学生,培育其学科素养。下面,笔者以《青春有格》为例来阐述自己的思考。
  一、 合作探究,发掘优秀传统文化
  《青春有格》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课第二框的内容,着重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阐述青春有格,引用的古文经典达13处之多。为了让学生更多更深地了解传统文化,笔者提前一周布置了前置作业——以“读经典,明明德”为主题的展示活动,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查阅资料、求助老师等方式,收集本框有关古文经典的内容、出处、释义、表达的与教材相关的观点、感悟(选择其中一句)等,最后以表格、思维导图、手抄报、PPT等适当的方式呈现并展示。这样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发掘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思想,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和价值观,初步发挥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功效。
  
  二、 反复诵读,感悟优秀传统文化
  本框引用了大量的古文经典名句,如“言有物而行有格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行己有耻”“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等等。这些经典名句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富有韵律,对仗工整,语言精练,易于诵读。“学习文言文必须熟读若干遍,要自然成诵。”(叶圣陶先生语),所以诵读是学习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口诵其言,心惟其义,学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不但将这些永流传的经典刻录在记忆里,更是领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情怀之魅力。
  但道德与法治课堂时间有限,没有充裕的时间给学生诵读,笔者是这样处理的:一是布置前置作业,自主诵读。如本框“运用你的经验”中引用“格”的三句经典,“相关链接”中引用的“慎独”典故,正文部分引用的节选《少年中国说》等,这几处文化经典是对教材观点的补充说明,并没有直接体现教材中某一个观点,所以是否识记由学生自主选择;二是建立“经典诵读”档案,重复诵读。本框笔者选择了“行己有耻”“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等几个句子充实到“经典诵读”档案中。精选的这几句体现教材主要观点,节奏整齐,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入耳入脑。笔者要求预备课时,科代表上讲台大声带读,其余学生台下自觉跟读,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体会传统文化丰富人文内涵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阅读力、理解力,更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收心作用。
  三、 适度解读,优化优秀传统文化
  历经五千年历史传承的中华传统文化,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时代感和距离感。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对其做适度解读。道德与法治作为德育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精神、价值引领,所以解读的重点在于其表达的思想精髓。
  (一)古今相连,古为今用
  本框内容是弘扬传统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基因,如果以古论古会非常枯燥。所以为了使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得到切实的落实,教师在解读传统文化时,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资源,把传统文化的思想、观点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相结合,以增强时代感。在讲“止于至善”中“慎独”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31“相关链接”内容,再把当时的新闻《打工高中生撞宝马车却感动车主》引入课堂,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杨震(或肇事的高中生)会这样做吗?杨震与肇事高中生有什么共同品质?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生活案例中,导以相应的问题,帮助学生领悟“慎独”的具体表现,反思自己,寻找差距,引领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做出自己的道德选择。如此把热点新闻作为对教材的补充,使慎独这一传统文化内容与现代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止于至善”的境界,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思想。
  (二)以现代媒介呈现优秀传统文化
  当下,全国上下掀起一股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学习借鉴的平台,中央电视台就推出了如《汉字听写大会》《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百家讲坛》等优秀节目。在呈现传统文化时,可以借助这些优秀平台,通过音频、视频、思维导图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透彻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处理本框节选的《少年中国说》时,笔者播放视频——《经典咏流传》中张杰演绎的《少年中国说》,张杰以极有感染力的嗓音倾情诠释当代青春正能量,让学生在磅礴大气的歌声中感受少年的朝气蓬勃和抱负理想,将学生青春的活力引向追求“至善”的正能量,引导学生追求青春的意义和价值。用学生喜欢的优秀的电视节目来宣扬优秀传统文化,引发学生情感体验和价值思考,达到青春激情与青春有格完美统一。
  (三)用现实生活诠释优秀传统文化
  在进行“止于至善”中“积少成多、积善成德,见贤思齐”的教学时,笔者引用本县荣登2019年中国好人榜,荣获2019年度全国最美家庭——张银珠女士的先进事跡,让学生充分感受这位“宁化公益女汉子”“宁化公益代言人”的别样风采。接着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张银珠的哪些事迹让你感动?我们应学习她的哪些品质?”而后笔者呈现网友评论,展示充满正能量的社会面貌,以此掀起学生内心的波澜,激发学生向善的道德意愿,进一步夯实教育效果。本环节笔者用身边可以接触到的榜样,引导学生通过向榜样学习,达到自我省察,帮助学生理解“止于至善”。经过案例分析——思维碰撞——反思生活,“止于至善”这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一种至高境界的追求,自我到无我境界的升华”被充分激活,让学生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与现实生活的融合,古为今用,古为今思。   四、 以知导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在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功能时,仅仅“知而明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知而行之”。在结束本框题文本内容后,笔者抛出“你参加过哪些公益活动?做一件好事是否是至善?止于至善坚持不下去时,该怎么办?”的疑问,引导学生思考“止于至善”的本质精神。为了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价值,践行优秀传统文化道德规范,笔者进一步布置了课后实践作业“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以下其中一项或几项公益活动,并在班级与同学分享实践心得体会:1. 参加本校团委、政教处组织的‘义写春联送祝福,翰墨飘香暖人心’的义写春联实践活动;2. 参加本校政教处组织的2018—2019学年关爱留守儿童和老人实践活动;3. 参加本校团委组织的‘战役青春,志愿同行’的志愿者系列活动;4. 参加本校团委组织的‘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践行优秀传统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人格品质,并外显为符合其价值观的行为选择,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
  本框教学只是在教学中处理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几点粗浅尝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底蕴深厚,历久弥新。教学中要依据课程需要,结合时代要求和學生实际生活,认真整理、挖掘教材蕴含的传统文化,以恰当的方式宣扬传统文化,激发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深化学生的文化认同,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福建省初中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指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和创新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同志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为实现中国梦构筑国家精神。
  道德与法治教师更有责任将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在一代代炎黄子孙的血脉中流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Z].2017.
  [2]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初中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Z].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张莉琴,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宁化第五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思辨性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它是为了获取真知的阅读,这样的阅读要求读者的思维处在“思辨”的理性状态,自觉地进行分析与论证、权衡与判断。思辨性思维被称为“21世纪技能的核心”,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树立思辨意识,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抓住语言文字与文本内涵,巧妙设问,精心引领,凸显思维训练,从而厚植学生的思辨素养,为培养创新性、批判性的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
摘 要:随着动漫事业的发展,“动画片”和“漫画”的题材也越来越丰富,品味层次也越来越高。特别是日本动漫在中国的风靡,许多学生喜欢在习作中嫁接日本动漫的情节或利用动漫人物再创情节,进而写出属于自己的“动漫”作文。在传统作文教学步履维艰的情况下,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漫”或“漫画”,或许能为我们的作文教学再开一扇窗,为学生营造轻松的氛围,提供生动丰富的素材,以及多角度、多角色的思考模式。  关键词:动
摘要:课堂提问是每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能否问出好的问题,这将会影响到学生的上课效率与学习效果。鉴于小学生普遍的认识程度与阅读经历丰富度不高,所以老师在进行教学提问时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心智特点来进行提问,将问题问到点子上。文章将侧重于讲述如何利用课后习题进行课堂有效提问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课后习题  一、 问对重点  对于老师开展课堂教学来讲,最突出的中心就是找到课程的重点。学生课
摘 要:物理学科是一门相对抽象的学科,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比较难以理解,再加上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无法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导致大部分学生在面对物理学习的时候都比较头痛,传统教学中,教师会无意识地创设一些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这种做法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教学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效率,随着我国教育理念的不断优化,当前情境创设已经成了一种较为系统科学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可以
摘 要: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是培养和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它也是小学生的一种情感媒介,承载着小学生的思想、认知、幻想、心得与感受。然而现如今小学生的语文写作,却存在着很多问题,特别是细节之处的描写不够具体,这样写出的作文也不够生动、形象。文章立足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实践,针对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指导策略,以此来提升小学生写作时的细节描写能力。  关键词
摘 要:文章从高中一线数学教师的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四导学教”课堂教学模式,对课堂应该如何设问,针对学生的问题如何引导,使之去疑存真,拓展思路,对比升华,内化再运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所附实例分析准确,多维角度,均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设问;层次;思辨     高中数学“四导学教”课堂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合作学、提出疑问,教会别人的方式,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问题探
摘要:数学一直以来都是小学生应该学习的核心课程。一般来说,小学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时经常会选择以问题导入课程,在学习新知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此促进教学活动的有序展开。然而,在授课结束后,部分教师会忽略对课堂的总结,以至于首尾衔接不及时,导致学习低效的情况出现。对此,提高结课效率迫在眉睫。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结课  一、引言  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课程导入、新知讲解、随堂巩固与总结四个
摘要:信息技术发展迅猛,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各行各业对传统作业模式都进行了改革,在其中融入了信息技术,提升了作业效率。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提高了信息技术学科的领域延伸,尝试用数字化学习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成了教师研修的内容。尤其随着信息技术教学更多关注数字化,和新时代信息资源的有效融合,提升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因此,在初中教育阶段,已经开始注重信息技术教育,科学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可以提升
摘要:高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通过自主设计和科学编写校本作业,借助互联网工具,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互联网辅助高中英语听说校本作业需要教师科学设计和选取作业内容,积极优化和完善作业完成模式,全面检测和监督作业完成情况,最终实现校本作业促进高中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协调发展和有效提高。因此,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分析如何有效借助互联网科学设计校本作业,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关键词
摘要:观察是学生积累语文素材的重要方式,对学生而言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和培养学生形成的。善于观察的学生懂得发现生活中的美,更能用优美的文笔记录观察所得。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语文课”到“语文生活”,教会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引导学生将观察所得记录下来,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关键词:观察;观察方法;生活;习作  观,指看、听等感知行为,察即分析思考,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