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葵

来源 :散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eetorange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密林宫是一个道观,崇惠是一个道姑。一个阳光和我的心情一样寥落的深秋下午,我想找一个宁静的地方待会儿,便想到密林宫。穿过太平山冈,顺着下坡路绕几个转弯,半山腰上有一个掩映在竹木中的四合院,就是密林宫。离门口还挺远,听见一个女声说:“有人朝这里走过来了。”那么远的脚步声都能听到,我心想这耳朵可真够灵的。进了门,见东厢房门口稀薄的阳光里沉默地坐着两个人。左边的那个老妇人是英师父,她很热情地邀我坐下,并给我倒了一杯桂花茶。右边的就是崇惠,刚才通报我到来的就是她了。
  我在崇惠身边的长凳上坐下,崇惠盯着我看了几眼,我也很注意地看她。她张着嘴,几个参差的门牙和牙床一起裸露着,耙子似的向外突出。头发乱糟糟的,潦草地扎成一把,用一根白色的塑料簪子在头顶固定成一个发髻,这是道姑的发型。
  英师父见我看崇惠,像是对我解释,叹口气说:“二十六岁了,饭也不会做,越来越傻了。”崇惠低着头坐在一边一言不发地听着,好像接受审判似的。她两只手互相挖着指甲,十个指头的指甲全被她挖得只剩半边了,大半边指甲肉光秃秃地裸露着。她转头偷偷打量我,好像在看我有什么反应,盯着看了几秒钟,又突然转过身去。然后站起来,走到大殿台阶前,那儿摆着许多盆栽,红红绿绿的,兰花、菊花、仙人掌、芦荟、燕子掌、天竺葵等,阳光照着它们,有一种热热闹闹的美好。崇惠伸手摸摸天竺葵的花朵,又扭身往左边的围墙走去,围墙很高,有一个不大的窗口,她的头刚好探出去,趴在那里看着外面。墙外有一条通往村庄的路,路那边是一片竹林。她张望了一阵,又回到凳子上坐下。
  崇惠是一个弃儿,刚生下就被父母抛弃在善岙张村一个只有三个儿子的人家门口。那家人将她养到六岁时,又送给了临县一户没有孩子的人家,那户人家送她上了学,她读了三年,连个“一”字也认不得,又把她送回来了。善岙张那户人家也不愿意再接收这个毫无希望的弱智女孩,将她送到密林宫。那时密林宫的老师太一个人住着,心想有个伴儿也好,便收留了崇惠,崇惠从此成了道姑。
  二
  现在密林宫里住着三个人:老师太、英师父和崇惠。密林宫很小,一年里就做两个较大的法事,平常鲜有人来,大多时间是寂寞的。一百多平方米的院子,大殿里供着神像,院中摆着烛亭、香炉,墙高,四周竹木繁茂,清幽是有的,没有阳光的时候,就难免有些阴沉压抑。像今天这样的日子,她们上午坐在西厢房门口晒晒太阳,下午移到东厢房门口坐两个小时,一天就过去了,五点多就关门上楼睡觉。
  英师父继续与我说崇惠的傻事。那一次崇惠来例假了,英师父让她把身子洗一下,她不洗,英师父打了她一下,她拉起英师父的手臂张口就咬。白天从来不敲木鱼不念经,有一天半夜却坐在床上“笃笃笃”地敲木鱼。她撕破了几十件衣裤,把被子毯子也撕了,还把床头给拆了,这些大概都是在晚上做的。衣服鞋子不会洗,澡也不洗,房间里弄得臭烘烘的。衣服却要换,这件穿一天换了丢在那儿,过几天又拿来穿。英师父说这些话时,口气是不满的。崇惠坐在一边,不知道在听没有,无动于衷的,好像不是说她一样,也可能说得多了,不当一回事了。
  我暗暗叹息,二十六岁的大姑娘,虽然智力欠缺,生理和本性仍是正常的。她也爱美,无聊,烦躁。从本质上说,她是一个被遗弃和禁锢的孤儿,这么狭窄的天地,这么漫漫的长夜,她能做什么呢,只能选择自己所能理解的方式来打发和发泄。
  我们两个说着,崇惠又走向墙边,一声不响地伏在窗口,像一个渴望放风的囚犯。她是在向往墙外那个世界里的生活吗?她可能不知道,对她来说,现在这样的生活或许是最好的了,至少有一个稳定的环境,能吃饱穿暖。
  在窗口看了好一阵,她才回过身来,自顾自朝屋里走去,嘴里还哼着歌儿,过一会儿提出一个水壶给花浇水。
  我起身去看那些花儿。天竺葵有四五盆,大概是分栽出来的。它们不懂寂寞,花繁叶茂无忧无虑的样子。被绿叶簇拥的花枝顶端,长长的花茎擎起一个红艳热烈的花球,真正的花团锦簇。英师父跟过来,说:“这花好种,剪一枝种在花盆里很快就活了。”我不善养护花草,听说好种,有些心动,问她:“种下去,它自己就会活吗?”英师父答,只要有时浇点水就行了。我说那我带一枝种种看。
  英师父拿来剪刀,剪下一个枝杈,说,找个袋子装起来。这时崇惠几步跑到屋里,找来一个尼龙袋子递给我。我笑着说,崇惠蛮活络懂事的,她听了有些害羞的样子,忽地又扭身走开了。我走出门,英师父在门口说,慢点走,山路不好走。崇惠什么时候也跟到门口了,学着英师父说:“慢点走!”我走过一道转弯回头看,她还倚在门框上朝我这个方向望。
  回家后,脑子里一直留着崇惠的影子。晚上洗澡时,把头发用夹子夹在头顶,看到玻璃里模糊的影子时,觉得很像崇惠头上的那个发髻。
  三
  家里正好有一个种兰花失败后空着的小花盆,挖开泥土,把那枝天竺葵插进去,填回土,浇点水,就算种好了。这种方式似乎过于简单潦草,心底还是不太相信这样就能让它开出那么隆重的花朵来。
  种的时候发现,天竺葵身上有一种特别的气味,很难说是香还是臭,有点辛,又有点腥,很浓烈,又很隐秘,稍远点不觉察,凑近了就能清晰地闻到。这应该是它的一种防身术,用这种特殊的气味像金钟罩一样把自己武装起来,防止敌害靠近。有人说它能驱蚊,大概就是这个缘故。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手触摸过它的叶子后,这种气味沾在手指上,久久不散。
  偶尔给它浇水的时候,发现它长得挺快的,没几天就长高了一截,还长出几片新叶子。它的叶子是腎形的,比巴掌还大,中间有一圈暗红色的马蹄形环纹,边缘有些木耳边那样的皱褶。两个月后,大雪节气刚过,花茎顶部结出了一簇花苞,让我忐忑不安的期待有了确凿的结果。数了一下,一共十七个花苞。又几天后,花苞全都绽开了,花朵挨着花朵,花瓣叠着花瓣,十七朵花攒成一球,鲜红的颜色娇艳欲滴。只是这花也散发着和叶子一样的气味,就像一个有狐臭的美女,让人很难亲近。
  看来英师父说得没错,这的确是一种很好种的花。这个花球与我在密林宫看到的一样艳丽。心想,若是花也有心情,那么这枝天竺葵对这次迁徙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是为逃离清寂的道观而庆幸,还是为身陷喧嚣的红尘而悲叹?这种原产非洲南部的草本植物,一千六百年前偶然被一艘停靠过好望角的船只带回荷兰莱顿的植物园,到如今世界各地普遍栽培,想必早已习惯迁徙。在美国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的短篇小说《天竺葵》里,原本生活在美国南方的老达德利搬到纽约与女儿同住,在格子般的公寓里,他每天注视着对面窗前的天竺葵。他的“家乡有很多天竺葵,更好看的天竺葵”,他觉得“我们的才是千真万确的天竺葵”,而“不是这种淡粉色的玩意儿”。不管在南方还是北方,天竺葵安然若素,一如既往地绽放美丽;而老达德利却根本无法适应变迁,看不惯新环境里的一切。
  开花是世上最美好的事情,造物主安排无喜无悲的植物来完成是最合理的——若是植物也有喜怒哀乐,想必会有许多花会因为愤怒而开得丑陋不堪,有许多花会因为哀伤而不愿绽开。爱恨情仇是一切快乐的源泉,也是所有痛苦的根本,人拥有这样的能力,是幸或不幸?不喜不悲,无欲无求,是禅的境界, 植物一出生便已达到,多少人修炼一生却难以臻至。崇惠若生为一株天竺葵,她亦能随遇而安,在密林宫无忧无虑地开出美丽的花朵。
  至今,天竺葵开花已有两个多月了,这也是一年中最冷的两个月,这个花球一直那么鲜红艳丽地举着,一副岁月静好的样子,好像不知道凋谢似的。这么长的花期,应该算是花中的长寿者了。看不出,这样单薄脆弱的花瓣不但对抗着严寒,还对抗了强大的时间。
  责任编辑:田静
其他文献
梭子丘,出特产,  名字叫作咸鸭蛋;  圆又圆,真新鲜,  人见人爱都喜欢;  口浸香,好口感,  人们夸它“神仙蛋”……  一首梭子丘的民歌,唱出了当地的一种特产——咸鸭蛋。  民歌的调儿,一直在我的心里未曾忘记,每一个音符都时刻撩拨着我想念咸鸭蛋味道的神经末梢,弄得我心里痒痒的且馋得口水直流。  这个春天,落了许久柔和的雨,忽然放晴。我再次走进自己喜欢去的梭子丘。  梭子丘,在湖南省桑植县马合
期刊
女儿,你是空白的,这多好。没有爱恨情愁在前面等着你去心力交瘁,没有是非曲直等着你判断评说,空白的心里,只有奶白色的梦幻。  女儿,你在梦里哭了,婴儿的梦里,到底有什么?这是永远无法揭开的谜题。我不能喊醒你,却又无法进入你的梦里去解救你。就像有一天,我老了,躺在病床上,无力再去擦拭你脸上的泪水,我是一个多么无力的父亲。  我喜欢抱着婴儿时的你去公园,我想看到你在看到你生命中第一朵花时的样子,听到第一
期刊
潘向黎,文学博士,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穿心莲》,小说集《白水青菜》《我爱小丸子》《轻触微温》《中国好小说·潘向黎》,随笔集《茶可道》《看诗不分明》《万念》《如一》《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等近二十种。荣获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庄重文文学奖、冰心散文奖(作品集奖)、中国报人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花地文学榜年度散文金奖等奖项。  古诗词里关于女性美的描写,可谓不胜枚举。  就我个人
期刊
一位日本朋友到平遥古镇访问,见街市的古朴与布局讲究,大叹汉文明的奇妙,于是写了一篇随记来。我那时候在编副刊,看到他的文章觉得有点简单,似乎没有搔到痒处。便说,那样的访问,看到的只是空旷的外壳,人间烟火不见的时候,自然接触不到古城的灵魂。倘能够遇到地方的贤达,或许才能解平遥的真意。不过这样的机会不是人人都有,这样的时候,退而求其次,看看地方的艺术,也许有意外的收获也说不定的。  记得柳田国男曾叹日常
期刊
家里挂着一幅文瑜兄的画。墨色写意的山,一叶小舟在水上,舟上一个蓑衣船夫,一个红袍乘客,题诗是:“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听半夜钟。”我查了一下,是宋代孙觌的《过枫桥寺示迁老三首》其一。最后一句的“听”,大多数版本作“闻”。最后两句显然来自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曾独自在寒山寺门口,细细读了这首诗,
期刊
四美人  四美人,说的是白美人、桃美人、青星美人和冬美人。  多肉植物,顾名思义,叶片应是肥厚多汁的。厚叶草属的,更是肥嘟嘟的可爱。四美人,都是实打实的胖美人。只是胖还不行,哪儿见过不施粉黛的美人,所以这四美人脸上都扑了粉的。白美人的,厚而白。桃美人,喜欢桃色。青星美人,薄薄的一层,透出里面的绿色。那冬美人,粉也不薄,却不够胖,叶片是匙形的,不似白美人、桃美人的卵圆形。青星美人的叶片也是匙形的。 
期刊
煮干丝  写下这样的题目,似乎有点儿不合时宜。为何也?现在做这类文章,几乎无一例外,在前面都要加一个“大”字。这“大煮干丝”似乎才够分量,够气派。可,这与我的喜好,与我的出发点,皆相左。窃以为,煮干丝,才是事物本来之面貌。“大”,无疑带有个人感情色彩。而有些“大”则显得别有用心,甚至居心叵测。经过“文革”十年者,大多有此体会。  煮干丝,在清乾隆年间有个颇雅的名号,“九丝汤”。顾名思义,就是九种食
期刊
一  我上小学的时候,有次大哥出门搞副业,年底带回一包干枯的草根。父亲很不高兴,说你该操心全家人的吃喝了,带那些有啥用?大哥没有辩解,捏几根放进父亲面前的火盆里。火焰刺啦燎过,神奇的香味就弥散开来。  大哥叫它松香,说那是很难找到的一种香草。此后的每天清晨,父亲生火时总会添加那么几根,也不敢多放,不想糟蹋了稀罕之物。那时吃饭仍是头等大事,袅袅青烟虽然不能充饥,但让人头脑清醒身心愉悦,觉得生活也是美
期刊
一  除夕到来前夕,靠近腰间那部分的肌肉疼逐渐消失了,不晓得这疼是怎么来的,在阳台上踮脚晾晒衣服时拉伤了肌肉?睡觉时长时间未翻身血液不流通导致?总之中年以后,身体这架机器,随时都会给你提个醒,别把自己当成小年轻了。  年末最后一天也称“岁除”,鞭炮声在窗外炸响,那是古人留下来的“精神遗产”,据说可以去晦气以及一切不好的事情,我的肌肉疼痛,或许就是随着这“岁除”一并被去掉了吧。还有一个可能,是因为去
期刊
一  河水流到父亲这儿的时候,就变得温和了。用父亲的话说,没有了脾气。水面上闪着细碎的波纹,白亮亮的。它在晒着肚皮呢。父亲总是这样说,父亲所说的“它”就是这条通天河。  这是一段父亲饲养的河流。  请不要怀疑“饲养”这个词的真实成分,如果那些年你恰好经过这儿,一定听说过关于我父亲的故事。父亲一生的智慧都和这条河有关。这么说似乎显得我的父亲如一个得道高人,其实,他只是一个摆渡的,祖祖辈辈都是,那只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