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指学生经过教师有方向的“导”,对知识的内容、结构、实质等方面进行思考、探索,从而激发思维的积极性。
一、培养探究能力的重要性
在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伟大的理想,希望自己能成为科学家、天文学家、医学家……但是,一直以来,多数学生在“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压力下,从事着乏味的考试准备,教师也在家长“望子成龙”的期盼下,指导学生反复练习,死记硬背,使很多学生不愿思考,也不会思考。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没有创造力的民族或社会将无法面对未来的挑战,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非常必要,并且意义深远。
二、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引导探究式学习。教学过程是个特殊的过程,学生接受的主要是间接知识。现代研究表明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应该是主动过程,那样的学习才会有意义。学习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乘法交换律”这节课时,我认为这节课内容很简单,就直接将规律告诉了大家,但是做练习的效果却不佳,正确率只有49%。有了这次教训,我在B班讲时,首先出示了两排桃图,通过学生观察每份数、份数的变化,列出两个算式2×4=8和4×2=8;再让学生分别说出在乘法算式中2、4、8的名称;这样准备工作做好之后,请学生认真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学生会分别找出不同点是两个乘数交换了位置,相同点都有2、4、8三个数,积不变。然后再引导学生:你能不能将你找出的异同点概括成一句简练的话,这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寻找的规律。同学们跃跃欲试,分别进行总结,最后在教师引导下总结出了“交换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积不变”的规律。当同学们听到“你总结的和书上总结的一样,真了不起”时,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而且做练习时,B班的正确率竟然达到了100%。
通过这两个例子的鲜明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注重思维过程甚于结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像科学家一样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通过学生自己对知识的摸索、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一般规律,这样才能使每位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也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2.合作探究式学习。儿童对一切新奇的事物都感兴趣,他们有旺盛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当问题使他们感到困惑和矛盾时,就会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针对学生这一特点,在做思考题时,我经常采用这种方法,先将思考题出示,只说题目要求,不加任何说明,等待着学生探索答案。在这时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希望自己能第一个做出来,能听到教师的夸奖,并得到同学们羡慕的眼光。
但是,思考题一般都只有少数人能做出来。如果请他们讲出答案和理由,不会的同学获取答案的途径也许会更直接、容易。但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这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打消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所以这时我们可以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
3.质疑探究式学习。疑能激趣,当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有了疑问时,就越能激发他去探索,追究这件事情的本源。好问是学生的天性,一个学生富有好奇心的提问可以引起全班同学的广泛兴趣。
例如,在讲“直线和线段”时,因为学生很有兴趣学,我就让学生先看书,找出问题,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什么直线可以无限延伸?”“什么叫无限?”“这条线可以向两方无限延长,叫不叫直线?”“线段为什么有两个端点?”这些问题有的同学之间就能解决,有的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和学生积极探索中得到解决。这样的学习过程,既让学生很有興趣,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最后又有个学生问:“直线没有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那有没有一个端点的线?”我马上在黑板上画下了他描述的这种线,并告诉他这叫“射线”,是我们以后要学习的,他高兴得像发现了新大陆,其他同学也在质疑中学到了新知识。质疑问题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归宿。从表面上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解决着各种问题,但这是一种自然的引导,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形成一种独立的创造性、探索性。
三、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般模式
1.读书质疑。首先,让学生通过粗略读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带着问题的学习,会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学习欲望与积极性。
2.问题交流。这个环节不仅是生生交流,还有师生交流、小组交流。简单的问题可以在小组中交流解决,解决不了的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得出结论。此时,师生像朋友一样在一起讨论问题,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
3.再细读书。问题解决之后,让学生再细品味书的内容。再读书,会有一种新的体会,使学生对知识由模糊认识到对知识的清楚明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小结。学生再读书后,对知识会有更深的理解。最后,让学生小结今天学到了什么知识,也可以小结今天自己的表现,还可以说说自己有什么新的知识告诉大家。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
一、培养探究能力的重要性
在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伟大的理想,希望自己能成为科学家、天文学家、医学家……但是,一直以来,多数学生在“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压力下,从事着乏味的考试准备,教师也在家长“望子成龙”的期盼下,指导学生反复练习,死记硬背,使很多学生不愿思考,也不会思考。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没有创造力的民族或社会将无法面对未来的挑战,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非常必要,并且意义深远。
二、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引导探究式学习。教学过程是个特殊的过程,学生接受的主要是间接知识。现代研究表明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应该是主动过程,那样的学习才会有意义。学习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乘法交换律”这节课时,我认为这节课内容很简单,就直接将规律告诉了大家,但是做练习的效果却不佳,正确率只有49%。有了这次教训,我在B班讲时,首先出示了两排桃图,通过学生观察每份数、份数的变化,列出两个算式2×4=8和4×2=8;再让学生分别说出在乘法算式中2、4、8的名称;这样准备工作做好之后,请学生认真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学生会分别找出不同点是两个乘数交换了位置,相同点都有2、4、8三个数,积不变。然后再引导学生:你能不能将你找出的异同点概括成一句简练的话,这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寻找的规律。同学们跃跃欲试,分别进行总结,最后在教师引导下总结出了“交换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积不变”的规律。当同学们听到“你总结的和书上总结的一样,真了不起”时,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而且做练习时,B班的正确率竟然达到了100%。
通过这两个例子的鲜明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注重思维过程甚于结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像科学家一样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通过学生自己对知识的摸索、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一般规律,这样才能使每位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也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2.合作探究式学习。儿童对一切新奇的事物都感兴趣,他们有旺盛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当问题使他们感到困惑和矛盾时,就会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针对学生这一特点,在做思考题时,我经常采用这种方法,先将思考题出示,只说题目要求,不加任何说明,等待着学生探索答案。在这时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希望自己能第一个做出来,能听到教师的夸奖,并得到同学们羡慕的眼光。
但是,思考题一般都只有少数人能做出来。如果请他们讲出答案和理由,不会的同学获取答案的途径也许会更直接、容易。但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这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打消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所以这时我们可以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
3.质疑探究式学习。疑能激趣,当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有了疑问时,就越能激发他去探索,追究这件事情的本源。好问是学生的天性,一个学生富有好奇心的提问可以引起全班同学的广泛兴趣。
例如,在讲“直线和线段”时,因为学生很有兴趣学,我就让学生先看书,找出问题,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什么直线可以无限延伸?”“什么叫无限?”“这条线可以向两方无限延长,叫不叫直线?”“线段为什么有两个端点?”这些问题有的同学之间就能解决,有的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和学生积极探索中得到解决。这样的学习过程,既让学生很有興趣,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最后又有个学生问:“直线没有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那有没有一个端点的线?”我马上在黑板上画下了他描述的这种线,并告诉他这叫“射线”,是我们以后要学习的,他高兴得像发现了新大陆,其他同学也在质疑中学到了新知识。质疑问题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归宿。从表面上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解决着各种问题,但这是一种自然的引导,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形成一种独立的创造性、探索性。
三、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般模式
1.读书质疑。首先,让学生通过粗略读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带着问题的学习,会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学习欲望与积极性。
2.问题交流。这个环节不仅是生生交流,还有师生交流、小组交流。简单的问题可以在小组中交流解决,解决不了的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得出结论。此时,师生像朋友一样在一起讨论问题,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
3.再细读书。问题解决之后,让学生再细品味书的内容。再读书,会有一种新的体会,使学生对知识由模糊认识到对知识的清楚明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小结。学生再读书后,对知识会有更深的理解。最后,让学生小结今天学到了什么知识,也可以小结今天自己的表现,还可以说说自己有什么新的知识告诉大家。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