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乱中的继承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an_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林纾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集多重矛盾、身份于一身的人物,他早年是维新开化的文人,晚年成为晚清遗老;他既是古文翻译家,同时还是诗人、画家。林纾多重矛盾多重身份的特点,引起了诸多研究者的兴趣,对他的研究涵盖了各个方面,而唯独他的绘画始终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面对当时西方绘画在中国的引进与盛行,他依然坚守中国文人绘画的传统。
  【关键词】林纾;绘画;继承性
  林纾从23岁开始学画,终其一生把绘画作为修心遣兴的最佳方式。其晚年更是耕笔不辍,并且留下了《春觉斋论画》这部论画著作。自文人画兴盛以来,画家大多擅诗书,三者交相辉映,使文人画内容形式益趋丰富,是为画家人格学养之体现。林纾诗书画兼长,由于其深厚学养,加之作画勤奋,作品丰富且具有独特的风貌和价值意义,便得以流传于世。
  林纾走上传统文人画之路,源于对西方绘画的客观理性认识。他将中国的绘画与西方进行对比,指出中国绘画并非西方的匠人绘画,他认为中西美术在艺术功能和追求上大相迥异。“欧人之论美术者,木匠也,画工也,刻石也,古文家也,余始闻骇然,谓古人如韩柳欧王,奈何与泥水匠同科?既闻其议论,乃深以为是,欧人谓木匠者,集众材而为巨室,其所杖者材也。画工杂无色而成图,其所需者色也……四者不相附丽,而西人合而一之,斯奇矣!”①
  对于中西方绘画的追求以及表现林纾亦有其认知。“画境极分远近,有画大树参天者,而树外人家林木如豆如苗,即远山亦不愈寸,用远镜窥之,状至逼肖。若中国山水,亦用此法,不惟不合六法,早已棘人眼目”。林纾所认识的西方绘画远近分明,近大远小,物象描绘细致逼真。而中国画则不然,与西方绘画的表现大相径庭,且互不相通,中国山水讲究六法,决不能以西方绘画之表现方法来描绘中国山水。林纾以绘画表现方法上比较、区别中西绘画,其有着清醒客观的认识。
  近代中国新学昌盛,面对西方绘画的冲击,中国画被否定抛弃,林纾为守住中华旧有之学而为文,希望在此局势之中能以一己之言,诉自我之体会,所得之于古作者的规范与精神,传承传统中国画。然而对于提倡尽弃传统之人及其言论,林纾亦有反驳 “新学既昌,士多游艺于外洋,而中华旧之翰墨,弃如刍狗,无论鄙夷近人之作,即示以名迹,亦复瞠然,尚何论画之云”。 ②林纾作为极富学养的传统文人,面对近人谬论,通过画论和实践来捍卫中国旧有之翰墨传统,意图使中国绘画艺术传统不至于在西洋画的冲击之下丧失,坚守中国画的壁垒。
  1874年,林纾开始师从陈文台学习绘画。陈文台“善诗工画,能写高松及兰竹,亦间为翎毛花卉”。林纾向陈文台学习绘画,从翎毛花卉入手,而后变之以画山水。继而受友人刘仲维的影响,转而学习黄鹤山樵、吴渔山和石谷,这一转变通过不断摸索颇有所成效,“近年一味师黄鹤山樵,粗能为渔山”。③然而在广泛的学习过程中,林纾有取舍,有特定的师法对象。其后他主要的还是通过临摹古代绘画大师的作品来学习绘画。“古人遗法具在,不从摹写入手,何以为范,不过效仿之道,当遗貌而取神”。④临摹之法其一是临摹珂罗版的复印作品。“自珂罗版书画盛行,虽家乏收藏,不难见古名人真迹……纾用得饱临四王、墨井、南田,上及宋元诸大家杰作” 。⑤其二是临摹各藏家所藏真迹。在《春觉斋论画》中林纾多次提到他于朋友处得观真迹,便用心临摹。“吴墨井为隐湖草堂作立轴……纸本藏于颜韵伯家,余与颜一面而已……颜韵伯复出新罗山人小册十二见示”。⑥林纾通过珂罗版印的画册得以临习诸家墨迹,又于友人处见真迹,绘画造诣愈加提升。
  除却临摹,林纾更看重对真山真水的观察,向真山真水学习,于自然中得其画卷,注重对山水的体悟。“每经山水佳处,辄注目一二处可以入画者,瞑目默记,以手作势,部署林峦之起伏,竹石之位置,而耕夫野老遇者,辄以余为痴,忍笑而去。然天然稿本,归即研磨图之”。⑦可见林纾胸中之山水无不得之自然,因而所作之图,必能动人。
  他致力传统山水画,摹仿清“四王”、吴恽,追宋元遗韵。其画风工细严整、灵动秀润,文质相兼又书卷气十足。作品多为浅绛山水,施以淡淡青绿,风格气息典雅高古,属典型工细渴笔一路。他的画中没有大片的墨和强硬的笔触,用笔柔和,赋色轻淡,温润优雅,有平淡天真之趣。他的画如其文,走的是传统的文人画路线。林纾在笔墨技法各方面与专业画家相比确有不及之处,然而画作透出的古朴、厚重之气,却是十分难能可贵。
  林纾最多的作品是山水画,山水喜设色,多作小青绿,敷色清丽,画面灵动而秀润,清新淡雅,意趣盎然。林纾设色山水画皆简,且类似工笔手法,或赭石,或花青,色亮而透明,极富光感。细观之,皆有一种苍润之气,非一两次烘托,即臻此境地,必以淡墨重叠加至六七次,甚有十余次者,则石之阴处,愈见其深沉,石之阳面,更增其亮泽矣。他的画,用极淡的颜色,一层一层的渲染叠加,至六七层,甚至十几层,阴处愈见阴沉,阳面更为亮泽,虽色泽清丽,而苍润之气不减。
  《高士策杖图》为林纾山水佳作。画作为小青绿,画重山密林,一高士携童子行于山间。近处山石堆叠,古木森然,山溪流转,高士、童子步于溪桥之上。前方山路幽曲,山深林密之处现一楼阁,是为高士所意之也。画中林纾自题曰:画中疑是鹿门山,惟有山人日往还,自得山中清净福,肯将姓氏厕朝班。壬戌嘉平斋居写此遣兴,林纾识。
  画中题诗点画意,林纾写鹿门山隐居之意。此山为汉末名士庞德公、唐代诗人孟浩然、皮日休相继在此隐居,林纾遭逢乱世,内心传统文人避世思想也因之而起。身处俗世而不能抛却,心中所愿便只能寓之于画,隐居于画中鹿门山,与历代名士高人共处、相往还。此画面章法俯仰开合,得见四王吴恽,画中林幽山深,烟云流动,一派好山好水,是为画家心中桃源,心驰神往。
  纵观林纾的山水画,取材大都与传统山水画别无二致,笔墨表现也沿袭传统文人画,正如其论画著作中所描述的那样“至老仍守中国旧有之学”,是对传统中国画之沿袭和传承。正是由此,林纾的绘画笔墨语言传统而内敛,全然没有理会西方的冲击、国人的躁动,苦心孤诣的经营着内心的半亩方田。
  注释:
  ①于安澜.画论丛刊·春觉斋论画》[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686.
  ②于安澜.画论丛刊·春觉斋论画[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628.
  ③ 于安澜.画论丛刊·春觉斋论画[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643.
  ④于安澜.画论丛刊·春觉斋论画[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633.
  ⑤朱羲胄.畏庐先生学行记[M].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17.
  ⑥于安澜.画论丛刊·春觉斋论画[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641.
  ⑦于安澜.画论丛刊·春觉斋论画[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655.
  参考文献:
  [1] 于安澜.画论丛刊·春觉斋论画[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2]林纾.畏庐遗迹[M].商务印书馆,1924.
  [3] 台湾历史博物馆.清末民初书画艺术集[M].1998.
  [4] 张俊才.林纾评传[M].中华书局,2007.
  [5] 薛绥之,张俊才.林纾研究资料[M].知识出版社,2010.
  [6]于安澜.画论丛刊·春觉斋论画[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636.
  【尚丽娟,山西晋中学院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美术界+佳作选登
期刊
传统祥瑞图形又称传统吉祥图形,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枝奇葩,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思想和情感,呈现出中华民族祥瑞文化特色。《说文》中说:“吉,善也”、“祥,福也”。祥瑞即是“吉祥”、“祥和”之意。在中华传统文化长河中,祥瑞文化是一条贯穿时空的十分重要的支流,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趣味与宗教情怀等,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愿望与心理需求,几千年来成为人们不可缺失的生活层面。祥瑞文化是借
期刊
“大璞”和“寄梦斋”分别是范士轩的笔名和斋号。“大璞”取自“大璞不耀”一词,体现了他做人处事的低调、内敛的态度,亦有对本我价值的期许、“自恋”的成分。而“寄梦”一词则来自明人黄周星的“四海有天堪寄梦,万山无地不留诗”之句,意在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对梦想的追逐与坚守。  范士轩出生于黄河岸边的一个普通的村落,没有艺术的环境却喜爱写写画画,没有老师和临本就自己比着课本的插画、碗盘上的图案、邻家的布帘临习,
期刊
字古芝,瑶族,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先后师承我国著名画家汤漾、王赞、柒万里、杜滋龄等先生。曾在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研修。2005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杜滋龄工作室。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杜滋龄工作室助教,国家“985工程”建设民族文化创新项目参与者,广西美术家协会理事,广西书画院专职画师。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美术展览并获奖。  作品收藏于中国艺
期刊
杨芒,四川美术家协会会员。1999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任乐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室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期刊
看立勇的画,似乎能使我们与古代经典大师交谈,他的画语言新颖,境界高迈,古意盎然。这是立勇立足现代人的生存经验重新审视古人文心的必然结果。所以,看立勇的画,我们的生命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灌注具有中国文化属性的高迈、优雅的人生观念以及洒脱而稳健的生命意旨。   总体上看,立勇的画,画得有声有色,从不拖泥带水,从他的画作中,你可以感觉他画一山一水、一景一物,都是他的“心灵之诗”借助笔墨倾诉的表现。重要
期刊
广西艺术学院师范美术80级22位同学,他们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因为在这一届同学中,现在有两位省级美协副主席,两位漓江画派促进会副会长,一位省级出版社社长,七八人任画院的院长、副院长,多人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半数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九人出版过个人画册,七人举办过个展……  他们作品风格各异,自成一家。张冬峰富有中国文人气息的诗意油画风景享誉全国,肖舜之的藤蔓是对中国传统笔墨语言的继承和突破,肖畅恒阳光
期刊
【摘 要】当前我国动画产业还处于发展和不断摸索的阶段,由于吸收了大量的国外动画元素,中国动画渐渐迷失了方向,被大量的抄袭和模仿充斥着。如何运用中国式动画角色设计思维,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中国动画形象,成为国产动画发展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动画;角色造型;民族化  动画角色的造型设计对动画片的创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个精美的动画造型能够为整部影片的质量提升起到关键的作用。再好的故事,如果没有性格鲜
期刊
【摘 要】《匡庐图》以其雄伟壮阔 、意境幽远而著称,以荆浩绘画理论著作《笔法记》中的山水观来分析其作品,我们更能深刻地认识其作品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匡庐图;荆浩;山水画;笔法记  中国山水画于隋唐五代时期不断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完善而独立的体系。从现存卷轴山水画中最为古老的作品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来看,画中虽然也有人物,但人物已经退居画面次要地位,相比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中人大于山、水不容
期刊
【摘 要】屏风作为中国古典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由来已久,在中国家具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同材质、工艺的屏风表现出不同的艺术内涵和文化意境。鸦片战争以来,屏风的装饰工艺更趋多样化。其中,对于传统屏风的造型、功能和装饰工艺的更新是最大的变化,为屏风艺术能够走出权贵,走入平常百姓家庭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目前国内外有很多相关研究,都对本次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这些研究更多的是从相关设计领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