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淡 宁静 洒脱 舒适

来源 :对外大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杨绛曾经翻译过英国诗人蓝德的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对自然和艺术的喜爱,也是很多人的心声。
  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语言,在国际交往中展现着别样的魅力。
  


  本刊“艺术长廊”栏目推荐的艺术家,都是在中国当代艺术长河中显现的珍品,是艺术园地中绽放的璀璨的奇葩,其作品体现着东西方文明对话的渴望,代表着这个时代中国画家对当代艺术的理解、追求与推进......
  
  田黎明
  1955年5月生于北京,安徽合肥人
  1989年考取卢沉教授研究生
  199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
  
  


  在中国当代中青年画家中,田黎明先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地位之所以重要及令人关注,在于他完完全全以传统的中国画方式,作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当代语言表述。他的作品清新明快,有韵有味,味鲜趣真,透出朴素的风格及人与自然之间从容和谐的气象。有人说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一些欧洲印象派绘画的
  影子。
  田黎明先生研究了围墨画法、融染画法、连体画法等一系列的绘画技法,最终才把人们赖以生存的、但又被人们极易忽视的阳光、空气和水捕捉到画面上。田黎明先生的探索,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中国传统绘画中“气”与“光”可视形象的空白。
  在谈到田黎明绘画作品时,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教授这样讲道:田黎明的作品有一种恬淡、有一种宁静、有一种洒脱、有一种舒适。作品特色鲜明,淡墨、淡色并吸收了西方印象派的光影、色彩效果。他舍弃了西方作为光影表现前提的三度空间的纵深感,把它变得比较平面,但是,仍然保留了光影的一定效果。同时,他的绘画不但没有削弱中国画的特色,而且他还保持了中国画的那种宁静、飘逸和洒脱感,保持了中国画的韵味和书香气。潘公凯认为田黎明绘画语言处理得特别智慧,手法运用得特别聪明。
  在谈到自己的作品时,田黎明说:“我喜欢恬淡的画面,让静静的阳光洒在其中。”又说:“让自己的心性体味万物,让万物在光明中呈现心性之境。”田黎明这样讲道:将生活作为一种气象而不只是一种形象,是其绘画中整体性的来源。气象是一种境界,是人的全部生活经历与文化积淀,在特定历史时空中的凝结与成型,并由人的直觉感受为独特的艺术技巧所照亮,形成画面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丰富意味。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水墨在宣纸上的自然发生相融合,动静相生,含蓄隽永,这是田黎明的人物画的追求方向,也是他的艺术理想。
  面对西方的智慧,中国绘画在包容中吸纳其优秀的养料,化为“与我齐一”。对待中西方绘画,需要把人类、人性共同或者共识的东西把握住,材料和表现手法不过是各自文化的载体。也正因为中国绘画中有了西方绘画的参照,不仅使得中国绘画的研究不断深入、完善,而且更适合当代文化的需求,进一步弘扬了中国传统中博大而精深的灿烂文化。
  


  著名美术评论家刘曦林曾说,在现代化的紧张生活中,田黎明的艺术提供了一个心灵的栖息之地,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精神家园。但愿田黎明的艺术能够重新唤起我们对阳光、空气与水的向往,在工业文明带来的人文景观之中,将对于生存意义的沉重思考,转化为对蓝天白云下的清澈自然的追求。
  田黎明先生部分参展及获奖作品:
  1984年创作历史画《碑林》,获全国第六届美展优秀奖;
  1988年《小溪》获北京“88国际水墨画展览”大奖;
  1991年《土地》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92年参加20世纪中国美术作品展、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
  2001年部分作品先后到法国、墨西哥等国展出;
  


  


  2007年参加水墨聚焦——2007当代中国画邀请展,并首次在泰国曼谷的皇宫中亮相,这是国外美术作品首次在泰国皇宫内的展出。
  
  (读者反馈请至yumiao211@yahoo.com.cn)
  责编:于淼
其他文献
编者按:海外媒体在回归十周年的报道中,大都绕不开英国统治下的百年,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于海外受众而言,感受最深的莫过于1997年开始的那一场金融风暴,几乎所有的海外报道中,对香港的经济表现持肯定的态度。对于香港今后的发展,各媒体也都有一定的预测。作为“一国两制”的试验,各媒体也均有所关注。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的这份调查报告主要集中在对海外媒体报道的一些现象的总结上,摆出了一些事实
期刊
我在2008年1月18日《人民网》上看到《环球一周:辛格访华为Chindia加油》的文章,感触良多。Chindia这个英文字不是我发明的,它的发明者是印度友人、现任印度商务部长兰密施(Jairam Ramesh),我把它译为“中印大同”。我长期在印度宣扬“Chindia,中印大同”理想,被人嘲笑为“理想主义者”,孤掌难鸣。这次印度总理辛格于1月13日至15日访华,我除了应邀为《中国日报》1月14日
期刊
这是一个位于欧洲南部,总人口近6000万的文明古国。它在2至3世纪的古罗马帝国全盛时期版图曾遍及整个地中海沿岸。14至15世纪其文艺空前繁荣,成为欧洲“文艺复兴的摇篮。”此后它几经分裂和外族入侵,直到1946年6月2日正式命名为“意大利共和国”。  还有一连串令人眩目的名胜古迹令它如此与众不同:1900年前毁于一旦的庞贝古城、闻名于世的比萨斜塔、文艺复兴的发祥地佛罗伦萨、风光旖旎的水城威尼斯、被誉
期刊
编者按:杨绛曾经翻译过英国诗人蓝德的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对自然和艺术的喜爱,也是很多人的心声。  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语言,在国际交往中展现着别样的魅力。  本刊“艺术长廊”栏目推荐的艺术家,都是在中国艺术长河中显现的当代珍品,是艺术园地中绽放的璀璨奇葩,其作品体现着东西方文明对话的渴望,代表着这个时代中国画家对当代艺术
期刊
在我的案头,近日摆放着一本中国外文局《优秀外宣作品集萃》。这本书汇集了过去几年外文局获奖的各类外宣作品,除了获奖图书只登载了目录,差不多所有获奖期刊、网络文章和译文,以及理论研究论文、图片与设计都被收录其中。所以,它就成了一本较全面反映几年来外文局业务发展历程的重要的资料书籍。  以下,仅就我从中阅读的文章与译文,归纳一些个人的看法与见解。    用故事吸引读者,把观点“柔”在其中    多数获奖
期刊
编者按:中国与印度,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山水相连的邻邦,两国共有25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0%,但过去两国人民交流较少,甚至为边界问题发生过摩擦。近10年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和发展。今年1月13日至15日,印度总理辛格来到中国访问,与中国领导人举行了会谈,标志着中印两国关系进入了新时代。  中印是两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两国关系的发展对亚洲乃至全世界的局势都有着举足轻
期刊
编者按:  “双语视窗”栏目从2006年开办至今,已经走过了2年的历程,这些由在华外国友人撰写的小文章,以他们在华所见所闻为切入点,生动具体地反映出东西方观念、习俗的异同,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个既有趣又值得深思的问题。栏目一再连载得益于读者反馈中的正面回应。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换一个角度,从外国友人目光的折射中审视一下自己,更有助于全面地了解我们自身。同时,本栏目采用英汉对照形式
期刊
2008年3月,在春风轻拂花蕾的季节,应中国政府邀请,日本政府派遣的日本青少年友好使者代表团一行1000人抵华,分别对北京、上海、重庆、广东、四川、浙江、辽宁等地进行访问,并出席了中日双方共同在京举办的“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开幕式活动。  据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相关负责人介绍,2008年是两国政府领导人共同确定的“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两国将在文化、学术、环保、科技、媒体、影视、旅游等领域开展一
期刊
近日,笔者有幸参加王蒙《伊朗印象》的新闻发布会。因知道王蒙同时也是一位红学家,便在得到他的新作的同时,也将笔者与霍国玲合著的两部红学书赠予王蒙,这样便得到一个与他交谈的机会。  曾有记者问王蒙:“你受哪些文学家的影响最大?”王蒙说出几个名字,其中便有伊朗的欧玛尔·海亚姆。我曾经想:伊朗是个诗国。欧玛尔·海亚姆首先是个数学家、天文学家、科学家,之后才是诗人,王蒙为何要提及伊朗的欧玛尔·海亚姆呢?如果
期刊
2007年12月18日晚,北京昆仑饭店宴会厅里灯火辉煌。一年一度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年招待会在这里举行。各方宾客共襄盛举,新老朋友无不把酒言欢。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武,部分外国驻华大使和使馆新闻官员,有关国际组织和商社的驻华代表,外国驻京新闻机构记者,以及中央有关机关的新闻发言人和有关新闻单位的负责人等数百人参加了当晚的新年招待会。  去年也在这个时候,本刊记者见证了2006年的新年招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