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茶的心灵滋养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ror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前一场突发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秩序,谁也没想到,七天的春节假期会演变成遥遥无期的“大长假”,而身处假期的我们,多是满怀焦虑的心情。我们每天关注着感染数据的变化、武汉乃至整个感染核心区的各种报道,一线医护、警务等工作人员的安危,自己所在地的危险系数等情况。这场波及全国的疫战,没有一个国人能置身事外。
  然而,除了奋战—线的工作人员,多数人可以出力的方式仅是安静地“宅”在家中,不给国家添乱。而这样的特殊时刻,对多数人来说,其实是被迫按下了生活的暂停键,但同时也有了许多独处及与家人朝夕相处的时间。
  人们总是这样,当被时代的浪潮裹挟着拼命奔跑时,我们常常期望能停下来思考与陪伴家人,当生活真的给你这样的机会时,我们又怪它来的方式不合情理,也无心思考与顾及家人。然而,当生活回到正轨时,后悔的情绪似乎又暗潮涌动。
  这是特别需要心灵慰藉的时期,但比起如今七拼八凑的各类心灵鸡汤,茶的这一杯已酝酿千年,或许能给心灵帶来别样的滋养……
  1人在草木间
  虽然对茶的记载可以追溯到神农氏时期,但在清代初年的著名学者顾炎武看来:“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他认为,以茶作饮,是秦灭六国以后之事。而茶从被作为饮品开始,喝茶便成为“美”事—桩,正如当代茶圣吴觉农所言:“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那我们要通过茶修达到何种境界?台湾作家林清玄如是说:“喝茶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茶’字拆开,人在草木间,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这是中国道家讲究的哲学境界,而茶道最初便发于道学,讲究不断地释放自己心性,敬畏自然,回归自然,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无为。喝茶使人心静,而心静则智慧生。如此反思此次疫情的爆发,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人类不够敬畏自然所引起的浩劫,“非典”一疫犹在眼前,还是有那么多人以猎奇的心态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一切。
  那么,宅在家中的我们要如何以茶修行?
  一切还是要回到原点,从善待一泡茶开始。茶,最具灵性之饮,它喜爱的环境大都是人迹罕至的人间仙境,一泡好茶,往往是吸收了天地之精华,再经过干锤百炼才化作我们杯间的茶汤,它沉淀着山川星辰的精气神,是自然之美的化身。所以,每一泡茶都值得被细品,值得用最好的方式释放它的“美”。
  在开泡前,我们要对茶有基本的了解,从拿到茶叶开始便要对干茶进行判断,选择最适合它的手法,并在泡茶的过程中及时调整。另外,为了让自己尽快找到泡茶的状态,可以为自己收拾出一处幽雅的天地,选择相得益彰的茶具,并尽量保持仪态端正、穿戴整洁,怀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开汤。
  一套完美的泡茶流程,可以集色、香、味、形、器、境等为一体,认真体会便是一个全方位的内在审美的过程。而一泡被认真对待的茶,它的香气、滋味、气韵,无不彰显着大自然的能量:只有从始至终带着敬畏自然的“初心”,在种茶、采茶、制茶、泡茶时顺应大自然的规律、遵循茶叶的本质,才能完成一泡好茶的诞生。
  而在品饮过程中,只有放松身心,专注于一泡茶汤的感受,感知自我与大自然的互动时,才可以让心灵随茶香流浪,得以忘我,达到“悟我”、天人合一的境界。
  2日日是好日
  宫崎骏在《风之谷》说:“最远的旅行,是从自己的身体到自己的心,是从—个人的心到另一个人的心。”而一杯茶,就可以带领你的身心踏入这段最远的旅程。
  茶,不仅客观促进人体多巴胺分泌,让人产生愉悦的心情,历代的文人僧道更是在精神上为其注入了博大的中国文化,赋予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儒释道三合一的精神内涵。儒家提倡“中庸之道”,讲究按照适宜的方式去做事;道家主张“自然之道”,重在遵循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的规律;佛家通过修行,追求自身的顿悟淡泊。所有的“道”都是以不同方式,教化世人达到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茶禅一味”源远流长,“日日是好日”这句出自禅宗大师云门文偃之口的禅机,很禅意地道出了茶人的日常。而林语堂则说得更直接:“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古代文人也善于通过喝茶发现生活的乐趣,曹松烹茶时“靠月坐苍山”,郑板桥品茶则邀“一片青山入座”,齐己取好水“碾和松粉煮春泉”。在茶人眼里,风有情、云有情、山有情、水有情,人间的每一天都值得好好感受。
  喝茶不仅可以忘忧,更指引我们在放下烦忧后,珍惜当下的生活。历史上很多名士常在失意之时,借由一杯茶,让自己以更豁达乐观的心态继续生活。白居易是唐宋期间以茶入诗最多的大文士,当年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心情十分苦闷,在浔阳江边听到商人妇的凄凉身世,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但不久后,他便在失意之地开辟了一圃茶园,品茶悠游,苦中作乐。明万历年间,汤显祖因谏言触怒皇帝被贬,面对坎坷的仕途,他没有因此沉沦,反而时常邀友品茗论道。他的《竹屿烹茶》一诗:“君子山前放午衙,湿烟青竹弄云霞。烧将玉井峰前水,来试桃溪雨后茶。”就是当时的写照。
  另外,茶也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情感的纽带。“高灯喜雨坐僧楼,共话茶杯意更幽”(明-王沂诗),大伙坐在茶桌上,喝着聊着,气氛就慢慢变得更加融洽和谐。所以即使是被迫宅在家里,我们也不妨多与家人相聚喝茶,在身心放松的时刻与亲人进行积极、愉快的沟通,共同营造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
  此次疫情期间,茶界也积极响应,很多茶企都出钱出力,捐献了不少物质,充分体现了茶人的风度与奉献精神。而宅在家中的很多茶人则自发组织“线上”的品茗活动,即大家相约在各自家中开泡好茶,再分享心得,相互安慰与鼓励。一杯茶的温度,即使隔着屏幕,也能温暖干家万户。
  是故,身处其间的我们,此时更应持以茶人的风度,越逢心乱之时,越要举起茶杯,泰然处之。
其他文献
正月初八,二月的第一天,因为新冠肺炎病毒的疫情,我们大多数的人,都还宅在家里。此时,尽管世间纷乱,但万物的生长依然随着季节的更替在展现出不同的情趣,春花,春草,各种春意萌动……还有几天就立春了。春和景明,对茶的渴望,会变得更加强烈。越是在这样困难的特殊时期,我们越要努力保持生活的仪式感。于是,拎上简朴易行的茶篮,做好安全防护措施,我们说走就走,驾车出门喝“春茶”。  世间纷乱,/唯茶以清心/  春
期刊
2013年,我有—次莆田之行。莆田仙游是蔡襄故里,蔡襄《茶录》被誉为继陆羽《茶经》之后最重要的茶著之一,我自然很想去看看蔡襄故居,祭拜他的陵寝。但因为是集体活动,未能如愿。几年里,我一直因此耿耿于怀。  武夷山茶友徐谦早些年在仙游工作过,与蔡襄后人蔡朝忠熟识。我知道后,每去武夷山就与徐谦商量什么时候再去一次莆田,请蔡朝忠做带路人。  时隔六年,我们在武夷山又说起此事,徐谦说:“去吧,你定下来,我马
期刊
“入瓶铜鼎春茶白,接竹斋厨午饭香。”花开茶生,洇染了春色的茶,总是会哨然地把我们带往诗意的远方。  政和,一座隐于莽莽大山的白茶之乡。这里,似乎存在着另一种时间,不奔竞,不迟滞,恬然质朴。阳光、微风、梯田、茶山、竹林、农舍、炊烟……自然的,本真的,一切都简单得触手可及。  常听人说,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茶,滋身养心,可品可读,有诗有远方。眼下,春风十里,山河无恙。风日正好,茶也刚刚好。 
期刊
近年来,虽然中国茶产量和消费量稳中有进,但经济下行的压力导致普通茶叶经营者和中小企业压力重重,行业内部的不断整合、强者恒强等,生存竞争愈发激烈。因此作为整体输出,空间整合的品牌资源不仅成熟,而且“一站式”的采购便捷、高效,可定制可复制,解决从业者的许多困扰。《茶道》杂志深耕茶行业13年,通过整合优质资源,空间联盟严选优质产品,与一线茶叶品牌、茶器具、茶家具等知名茶配套品牌合作,开发订制茶产品及可标
期刊
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茶艺学习中心主任。现任: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系客座副教授。中國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学会,马来西亚国民大学分校华文学会茶艺顾问。著作:《茶铎八音一茶文化复兴之声》、《茶人的第三只眼》、《喝茶慢》、《约会中国茶A Passage TO Chinese Tea)  这次要谈关于泡茶用水的三个思路:要用现煮新鲜沸水,勿用阴
期刊
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国家—级评茶师、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茶叶科技工作者。从事茶叶科研、教学工作40多年,主持選育出春兰、丹桂、瑞香、九龙袍、春闺等五个国家级、省级优良茶树新品种。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大奖。  武夷肉桂,条索壮实,色泽清褐泛黄带砂绿,汤色橙黄清澈,香气浓郁辛锐似桂皮香或姜味
期刊
当我回想起它时,已是20多天后了。春已缓缓归,枝头新绿,四围却是冷寂萧索,令人感到陌生。曾经的习以为常,有时也会变得遥不可及,甚至是奢望。然而,当时只道是寻常。  一  年前,虽是腊月,天气却温暖得像阳春三月。暖日融融,给即将到来的春节增添了不少热闹气氛。  好天气,也灿烂了心情。趁着节前的一点点闲暇,茗淑约我们几个老铁到她茶室去泡茶。所谓“茶室”,其实就是普通的居家套房,谈不上什么雅洁精致,但每
期刊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是关于红楼梦中茶被阐述最多的一章,常被提及的是妙玉的雨水、梅花雪以及六安茶、老君眉,结词是“妙玉擅长于茶”,然而曹雪芹写红楼梦可不是为了科普茶,所有情节的设置,都是讲人性讲人心,这场茶事真正发生了什么?真实情况是,这其实是一场十分尴尬的茶聚。  首先,曹雪芹对妙玉这个人物的态度前半部都是偏向批判的,妙玉的判词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就是说妙玉想要呈现给
期刊
松花堂昭乘法师在日本宽永十四年(公元1637年)时辞去真言宗寺院的住持—职,在京都府八幡市男山的“泉坊”处建了—座“松花堂”草庵,并在这里度过了晚年。由于明治时期的神佛分离,泉坊后来被拆除,于1891年将松花堂与其客殿、庭园等一起从旧址转移到八幡市男山东南的现址,即现在的松花堂庭园处。1957年位于男山的松花堂遗址与现在的松花堂一起被列为日本国家史迹地。从1977年起,松花庭园正式向大众开放,20
期刊
新春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本该沉浸在节日喜庆气氛里的中国人投身到一场没有战火没有硝烟的激烈战役中去。这场战役所要面对的敌人,正是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它们,肉眼看不见,却无孔不入,并通过多种途径传播来扩展自己的“领地”。更令人心惊胆颤的是,它们狡猾得很,会潜伏在人体内,短则一天,长则十多天乃至二十多天。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当新冠病毒凶猛来袭时,全国上下,各行各业,万众一心,纷纷
期刊